簡介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現代母親為母愛注入了新的內容:她們對孩子的關愛不再那么“無微不至”,而是放手讓孩子成長;她們不再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是讓孩子早日承擔起自己的那一份責任;有時,她們甚至會放任自己的孩子犯錯,讓孩子在磕磕絆絆中更快地成長。這類母親,被稱為新時代的“冷媽”。
冷媽,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就是“冷酷無情的媽媽”、“狠心的媽媽”。這個全新的網路熱詞,源於“80後”媽媽們最熱衷的一種教育方式,哪怕再愛孩子,也不會始終保持脈脈溫情的模樣,更不會無條件地給予孩子太多東西,而是經常冷酷地教孩子直面殘酷的人生。
“冷媽”的所作所為,也許在一般人眼裡會顯得有些另類,有些不近人情,甚至讓人懷疑孩子能否得到應有的母愛。事實上,“冷媽”奉行的是“即便愛也要愛得深沉”的信條,在她們冷酷的外表下,掩蓋的卻是一顆深沉熱烈的愛子之心。“冷媽”,不是不愛孩子,收起愛是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從某種程度上說,“冷媽”代表的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
另類母愛
冷媽 |
母愛是無私的,愛如潮水是典型的傳統母愛表達方式。而有一種母親卻似乎與此背道而馳。在她們看來,換種方式,也能將母愛進行到底。
老舍曾說過,“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慈母,將愛幻化成無敵的力量,讓情感上的親密成為聯繫的橋樑,柔情似水中引導孩子成長的方向。
家庭經濟條件優越,卻讓幼年的孩子獨自住在院子的木屋,不足十歲便將其送到了寄宿學校,伊莉莎白·格林絕對夠得上嚴酷,她的嚴酷使兒子獨立自強,終成一代傳媒大王。她就是默多克的“冷媽”。
族群特點
“冷媽”群體出現在80後中,與這個人群的性格特點有關。
80後女性更加獨立,崇尚自我,傳統意義上的慈母早已不是她們認同的形象。她們認為,為了讓孩子在今後的競爭中能夠占據主動,提前讓孩子經受挫折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80後扮演妻子、朋友、同事、領導等多重社會角色,這些角色也在不斷豐富著母親的形象與內涵。於是“冷媽現象”蔓延,冷媽本身也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與形式。
教育模式
用較為嚴厲的態度對待孩子,用挫折磨鍊孩子,是“冷媽”們常用的方式。
“冷媽”的教育口號是“不把母愛當成頭條”,“或者很愛,很不溫存地教你直面殘酷的人生;或者很少愛,直接把你丟給人生。”
她們認為,事事包辦會讓孩子喪失自理能力,對其成年後的個性非常不利。
心理學家們認為,被溺愛的孩子常常具有如下的不良品質:過分依賴父母、缺乏獨立性、不遵守紀律、不聽話、任性、不關心他人、不能與人平等相處、等,這必然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
家庭是溫暖的,但社會卻是殘酷的。孩子終究是要成熟並走向社會的,社會不會縱容適應那些被寵壞了的孩子,被寵壞的孩子在置身社會時會茫然不知所措。為了孩子能適應社會要求,家長必須以理智的態度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只有這樣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才能使孩子終身受益。
冷媽就是從這個角度來教育孩子的,她們不僅不會溺愛孩子,相反,冷媽表現得非常狠心。她們不是不愛孩子,收起愛是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從某種程度上說,冷媽代表的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生活的種種影響著現代母親們,改變著她們的觀念。所以,這個與眾不同的教育模式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內容。
社會評價
正如所有其他的教育方式一樣,社會上對“冷媽”的評價,同樣也是有褒有貶。
反對的人說,“冷媽”的做法會讓孩子感覺到被忽略,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贊成的人則說,“冷媽”可以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讓他們更快地適應這個社會。
而對“冷媽”來說,以哪種方式愛孩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們同樣也能將愛進行到底。
專家認為
專家認為,年輕母親們應把握好度,千萬別“冷”過頭。
武漢市教育科學院幼兒教育專家陳紅梅說,80後媽媽的孩子目前正處於嬰、幼兒階段,這是孩子心理和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孩子的思維意識開始形成,此階段對寶寶進行挫折教育是必要的。家長要善於利用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再次嘗試“站起來”,對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意志有積極作用。學齡前兒童普遍缺乏安全感,需要母親溫柔的呵護和關心,如果母親一味“冷漠”,只會讓弱小的孩子缺乏家庭關愛和社會安全感,對孩子成長不利。此外,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適應“冷媽”的教育。陳紅梅認為,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如果一味讓孩子感受挫折,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傷害幼小的心靈。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嚴愛結合,既要愛孩子,又要對他嚴格要求。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並說明理由,幫助他分清是非和對錯,逐步培養他遵守規則的習慣。該表揚時表揚,該批評時就要批評,該懲罰時就要懲罰。樹立起家長的威信,不能讓孩子控制家長。在一切大小事情上,家長有絕對的決定權,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與他一切自決的權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這是將來生活所必需具備的品質,因為孩子不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