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
信貸市場的主要功能是調劑暫時性或長期的資金餘缺,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另外信貸市場也是中央銀行進行信貸總量巨觀調控,貫徹貨幣政策意圖的主要場所。
(一)信貸市場的基礎功能是調劑暫時性或長期的資金餘缺
在經濟生活中,資金盈餘單位有多餘的資金,而它們又並不想在當前作進一步的開支;而赤字單位想作更多的開支,但又缺少資金,計畫不能實現。信貸活動的實質就是儲蓄資金從盈餘單位向赤字單位有償的轉移。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體系的介入形成了信貸市場機制,極大地推動了這個轉移過程,對經濟體系的順利運轉具有重要意義。
(二)信貸市場的發展推動了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信貸市場促進了資本的再分配和利潤的平均化。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靠的是各部門的協調發展,而這主要是通過資本自發轉移來實現的。資本總是從利潤低的行業向利潤高的行業流動,以保證企業獲得最大的利潤,然而資本並不能夠完全自由流動的,信貸市場的出現使這些限制不復存在,從而使得一國國民經濟能夠較為迅速的發展。
(三)信貸市場也是中央銀行進行信貸總量巨觀調控,貫徹貨幣政策意圖的主要場所
中央銀行對貨幣和信用的巨觀調控政策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貨幣政策是收縮或放鬆兩個方向調整信貸市場上銀行體系的準備金和貨幣乘數來影響貨幣信貸的總量。另一類是用各種方式干預信貸市場的資金配置,從而引起貨幣信貸結構變化。這兩大類政策都主要發生於信貸市場,離不開信貸市場的支持。
構成主體
信貸市場上的市場主體可以劃分為信貸資金的供給者和信貸資金的需求者兩大類,信貸市場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上述雙方間融通資金。(一)信貸資金的供給者
1、商業銀行
信貸資金市場的資金供給者主要是商業銀行,資金融通業務是商業銀行的最主要業務。商業銀行是信貸市場上最活躍的成分,所占的交易量最大,採用的信貸工具最多,對資金供求與利率的波動影響也最大。在中國信貸市場上,國有商業銀行占據了這個市場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不過隨著中國金融體制的改革,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地方城市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表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在中國農村信貸市場上,農村信用社是最主要的資金供給者。
2、非銀行金融機構
其他金融機構,如銀行以外的城市信用社、金融公司、財務公司、保險公司和信託公司等,也是信貸市場的重要資金供給者。在混業經營的金融市場上,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也積極的在信貸市場上拓展信貸業務,實現業務和收入的多元化。在中國分業經營的格局下,非銀行金融機構還不能直接進入信貸市場,但是也存在非銀行金融機構通過其他渠道間接進入信貸市場的情況。
3、企業
企業由於銷售收入的集中性會形成企業資金的暫時閒置,它們通過與合適的貸款對象以私下約定的的形式向信貸市場注入資金。在中國私募融資市場上,具有閒置資金的企業在解決中小企業非主流渠道融資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信貸資金的需求者
信貸市場上的資金需求者主要是企業、個人和金融機構。
1、企業
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會經常出現臨時行和季節性的資金需求,同時企業由於企業自身的發展也經常產生各種長期的資金需求,於是就在信貸市場上通過借款的形式來籌集所需的資金。對於中國的企業來說,信貸市場是它們融資的最主要渠道,但是廣大中小企業在這個市場上的融資難度還比較大。
2、個人個人由於大額消費和不動產投資也經常產生短期和長期的信貸需求,他們也經常到信貸市場中通過借款的形式籌集所需的資金。中國信貸市場上個人業務最主要的一塊是住房信貸業務,隨著中國國民收入的提高,汽車信貸和信用卡信貸業務也正快速的發展起來。
3、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一樣,各類金融機構在經營活動中也經常會產生短期和長期的融資需求,例如中國的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一度曾經是信貸市場的重要資金需求者。
(三)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
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機構也是信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1、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通常要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信貸市場上通過準備金率、貼現率、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來調控信貸市場的規模與結構。中國的信貸市場由中國人民銀行發揮中央銀行的巨觀調控職能。
2、金融監管機構
金融監管部門作為保證金融機構合規運作業務的主管機構,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的合法合規性進行著監控,防範化解金融業務風險。中國信貸市場上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揮著金融監管職能。
主要工具
貸款是信貸市場上的最主要的市場工具,貸款業務至今為止也是商業銀行最為重要的資產業務,貸款的利息收入通常要占到商業銀行總收入的一半以上。根據不同的標準,貸款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一)按貸款抵押與否分類
按照貸款抵押與否,可以劃分為抵押貸款和信用貸款。
(二)按照貸款的定價分類
按照貸款的定價,可以分為固定利率貸款和浮動利率貸款。
(三)按照貸款對象
按照貸款對象,可以分為工商貸款、農業貸款、消費者貸款、同業貸款等。
(四)按貸款金額分類
根據貸款量金額,貸款可以分為批發貸款、零售貸款和其他貸款。批發貸款由工商業貸款、對金融機構的貸款、一部分不動產貸款。農業生產用途貸款。
1、批發貸款
批發貸款可以是抵押貸款或無抵押貸款,貸款期限可以是短期、中期和長期。其中,工商也貸款比其他批發貸款種類變化較多。工商業貸款包括季節性的短期庫存商品貸款,對機器、建造物的基本建設部分的長期貸款等。工商業貸款是批發貸款業務的主要部分。
2、零售貸款
零售貸款包括個人貸款以及某些種類的不動產貸款。個人貸款的使用包括購買汽車,信用卡,循環周轉限額貸款,購買住房的分期付款,以及其他零售消費商品。消費者不動產貸款主要用於占有不動產及其追加設施等。
3、其他貸款
其他貸款是指在實現之前不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表外項目。包括貸款承諾、信貸限額、備用信用證、商業信用證等。
發展原因
有學者分析,認為以下原因造成了中國信貸市場由“惜貸”向擴張的格局突變。
(一)汽車、房地產等高增長行業了擴大有效貸款需求
2002年以來,中國出現經濟成長速度加快、經濟自主性增長因素不斷增強的良好勢頭,與近年來採取的擴大內需的一系列政策有關。自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實行了擴大內需的方針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經過數年努力,擴大內需的方針、政策對國內需求的引導、培育逐步見效,累積政策效應在2002年開始明顯釋放。此外,經過幾年的累積發展,特別是擴大內需、啟動消費的努力,房地產業與汽車這兩個針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高增長行業發展迅猛,顯現出巨大活力。巨觀經濟向好及新的高增長行業的出現徹底扭轉了經濟無熱點、貸款無投向的問題。一方面,經濟升溫使得企業貸款需求更加旺盛,另一方面,企業的經營狀況有所好轉,高增長行業的出現也促使商業銀行放貸的積極性大幅提高。
(二)融資結構過於單一,經濟成長過度依賴銀行信貸
由於中國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直接融資比例偏小,經濟發展過多地依賴於銀行融資。2002年以來,與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相反,股市基本上萎靡不振,資本市場籌資力度下降。2003年前6個月,貸款在企業融資格局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2.8%大幅攀升到97.8%,而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由於受股市低迷的拖累呈下降態勢。
(三)金融體系流動性偏松
2002年上半年,由於經濟成長形勢還不明朗,在外匯占款大量增加導致基礎貨幣投放較多的情況下,央行為支持經濟成長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貨幣回籠,從而造成商業銀行流動性偏松。這為2002年下半年貸款局勢的突變創造了條件。2003年以來,外匯儲備規模迅速擴張,使得外匯占款增長大幅加快。此時,儘管央行盡力採取了“對沖”措施,但由於疲於應付,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仍在增加,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仍相當充裕。
(四)地方政府擴張欲望強烈,從外部推動貸款擴張
(五)商業銀行經營機制出現變化
商業銀行變為積極放貸,除了由於放貸的外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外,還與商業銀行自身經營機制出現的一些新變化有關。
首先,銀行業內的生存競爭加劇,各銀行對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的爭奪。股份制銀行日漸壯大,在國記憶體貸款市場所占份額不斷上升。四大國有銀行無疑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帶來的巨大壓力。國有商業銀行在2002年下半年開始奮起直追,積極發放貸款。2002年下半年新增貸款的格局發生逆轉,國有商業銀行一舉占到貸款增量總額的55%。2002年下半年新增貸款占全年的79%,遠高於上半年。2003年以來,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占比持續上升,直到7月份央行進行多次“視窗指導”,提示貸款風險後,國有商業銀行才對貸款偏快的情況進行了適當的調控,國有商業銀行新增貸款占比才略有下降。
其次,商業銀行內部考核標準的變化,導致商業銀行經營策略與以前相比大為不同。銀行的內部激勵機制一直是影響銀行信貸的最重要的因素。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國內商業銀行的風險意識大為加強,在內部考核上要求嚴格控制信貸資產的質量,強調信貸員的責任制,從而導致銀行放貸面臨很強的風險約束,出現相當長時期的“惜貸”局面。
2003年以來,基礎建設貸款和票據融資成為商業銀行新的貸款增長源。這兩項業務均有利於商業銀行擴大貸款額,壓縮不良貸款率,同時完成收息指標,成為利潤增長源。基建貸款由於期限長,且主要面對有政府背景或擔保的基礎設施投資,收益較為穩定,而且短期內不會出現不良資產。而對票據融資而言,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票據貼現業務被視為信貸業務,並占用信貸規模,但卻不會出現逾期現象,傳統意義上該類信貸業務的不良資產幾乎為零。因此,各家銀行把發展票據貼現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有效降低不良貸款率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