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為萬物之源

仁為萬物之源是中國近代思想家譚嗣同提出的哲學命題。他在《仁學·界說》中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識”這是譚嗣同“仁學”中的一個主要思想。"天地間亦仁而已"。他的這一思想是受了佛學的影響。

仁為萬物之源

正文

中國近代思想家譚嗣同提出的哲學命題。他在《仁學·界說》中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識。"這是譚嗣同"仁學"中的一個主要思想。他用""來宣傳資產階級的平等思想,說"仁以通為第一義",而"通之象為平等"。哲學上他認為,"仁"是整個宇宙社會最普遍、最高的統一法則。他在《仁學》中一開始即說:"學者第一當認明以太之體與用,始可與言仁","夫仁,以太之用"。但在實際上他把"仁"看得比"以太"更根本。他吸收了宋儒"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把當時假設的"以太"媒介傳導的性質完全歸結為"仁",認為能不能"通天地萬物人我為一身","惟其仁不仁"。因此他得出結論說:"天地間亦仁而已"。他的這一思想是受了佛學的影響。華嚴宗說:"三界唯心";唯識宗說:"萬法唯識"。譚嗣同認為"仁"作為萬物之源,與佛教所說的"心"、"識"一樣,所以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識"。此外,譚嗣同自稱為康有為的"私淑弟子",而康有為"以仁字為唯一宗旨",認為"不忍人之心,仁也,電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之,......為萬化之海,為一切根,為一切源"。譚嗣同的命題與此一致,具有唯心主義性質。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