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津鎮

五津鎮

五津鎮為四川新津縣治所在地。包括原武陽鎮和順江鄉等地域,全鎮幅員面積21.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2%,耕地總面積11685畝,其中田9970畝,地1715畝;轄8個村,9個居委會;總戶數18413戶,總人口55661人,其中農業人口15205人,非農業人口40456人。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五津鎮五津鎮
五津鎮地處新津縣城中心,轄4個行政村,9個社區居委會,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五津鎮幅員面積21.9平方公里,2006年,五津鎮實現GDP28.94億元,占全縣GDP總量的48%,全口徑工業增加值13.43億元,一、二、三產比重為2:56:42,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2000萬元大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9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62元,城市化率達83%。綜合實力名列鄉鎮之首,素有“新津第一鎮”之稱。
五津鎮區位優勢突出,交通發達。大件、川藏、新大、成樂、新蒲、新崇六條公路交匯五津。成雅、成樂公路穿境而過,跨成都38公里,雙流國際航空港18公里,境內河道縱橫,西河、南河、金馬河、羊馬河、楊柳河五河匯流,直入岷江,五津鎮占據了發展經濟的天時、地利。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孕育了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希望集團,1996年,五津鎮被列為四川省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1998年,更名為四川省個體私營經濟示範區。2002年,川浙合作工業園區在五津鎮設立,為浙江沿海企業來五津鎮發展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台,納愛斯、東南網架、琪樂塑業、華都包裝等沿海重點企業紛紛落戶五津,引進和落實河南白象速食麵、北京大北農、通威飼料等投資上億元的項目,伍田食品、美好食品、恆力磁材等本地重點企業也發展的如火如荼,目前進駐園區的企業76家,五津鎮現有規模企業27個,這些企業的落戶和發展,為五津鎮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2006年,轄區內規模型企業完成企業增加值11.64億元,占全縣的59%,實現利稅2.5億元,占全縣的52%。
全鎮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城鄉面貌煥燃一新,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隨著舊城改造,新區開發的不斷推進,繞城路、長順路、純陽大道、新崇路繞城段外環路的貫通,城區已逐漸美化、亮化、綠化,農村全面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電話,全面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光纖“村通”工程,實力五津、活力五津、魅力五津、和諧五津正日益顯現。

綜合實力

五津鎮五津鎮
五津鎮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黨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緊緊抓住改革、開放、發展,這條主線,樹立三個觀念(超常規發展的觀念、人材觀念、市場觀念),抓好四個重點(重點企業、重點產品、重點私營大戶、高新農業),“團結務實、爭創一流、富民強鎮”,使全鎮經濟發展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截止1998年底,五津鎮國內生產總值(現價)達到12.47億元,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38.5%,年平增長13%,高於全縣鄉鎮同期平均增長水平;工農業總產值(新口徑)實現9.36億元,年平均增長7.8%,其中農業總產值5590萬元,年平均增長7%;工業總產值88015萬元,年平均增長.5%;財政收入430萬元,年平均增長8%,占全縣鄉級財政收入的21%;
鎮域經濟初具特色
五津鎮依託省級“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建設,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形成飼料食品兩大支柱產業。民營企業有137戶,個體工商戶已達2250戶,私營企業上繳的稅收已占全縣財政收入的33%。希望、三旺、誠宇重點民營企業已向規模型、外向型、科技型、效益型方向發展。

農業發展

五津鎮五津鎮
五津鎮糧食生產連年豐收,1998年總產量達80萬噸,在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產量連年持平。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修建標準化襯砌溝渠5.8公里,完成白溪堰謝灣防洪加固工程,新建提灌站1座,解決1000餘畝旱片死角用水矛盾。
五津鎮全面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農村種養結構得到調整,生出欄、小家禽出欄、柚子產量、蔬菜產量比1995年大幅度增長,"蔬菜、畜禽、水產、柚子"四大產業初步形成,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農村人平純收入達2760元。
五津鎮以協會帶農戶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已具雛形,形成種養基地11個、專業大戶390多戶、專業協會4個、農副產品專業市場1個。全鎮農村初步實現小康

經濟發展

五津鎮五津鎮
五津鎮勞務服務公司承接的四川利農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生產原料及輔助材料產成品第一批搬運業務順利完成,實現了社區首批14名勞動力向園區企業的勞務輸出

五津鎮勞務服務公司自今年5月成立以來,堅持以“統一名稱、統一標識、統一公司業務、統一勞務協定、統一服務理念”的五統一原則,依照“就業、維權、服務”一體化的工作模式為社區民眾服務,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切實增加社區民眾收入的新增長點。

一、班子領導親自抓,高效開展各項工作

五津鎮勞務服務公司成立了由社區支部書記、主任為總負責人,社區兩委幹部為成員的領導班子,由書記、主任負責業務洽談、承接,社區兩委幹部負責聯絡社區富餘勞動力。為抓切實好勞務輸出工作,使勞務服務公司真正成為拓寬民眾增收致富路子的新渠道,社區多次召開兩委班子會議,討論研究全社區勞務輸出引導工作,制定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實施方案,保證勞務服務公司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積極拓寬業務,謀民眾增收致富新路子

勞務公司自成立以來,多次積極與園區企業主動聯繫,深入到用工單位了解掌握他們的用工數量和用工工種,爭取用工企業的勞務業務,為社區民眾增收致富找路子。目前,四川利農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有意再次將該生產原料及輔助材料產成品搬運業務交由社區勞務服務公司統一承接,與該公司的第二批勞務承接業務正在洽談當中。

三、實行底薪承諾制度,無償為社區民眾提供服務

凡經勞務公司輸出的勞動力,公司與每人簽訂一份勞動契約,所得工資由公司與用工單位結算後一分不少發給每一位打工民眾。為保證參與勞務輸出的每位民眾每月固定的工資底薪,公司與用工單位結合業務實際,按照用工企業的產量等級制定搬運費,保證了社區勞動力每月不低於800元的基本收入。同時,勞務公司為每一位參與勞動力輸出的民眾統一購買了綜合保險,使他們打工賺錢有了“護身符”。

四、以法律為依據,以契約為保證,切實維護民眾利益

為切實保障社區輸出勞動力的基本權益,勞務公司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契約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有關規定與用工單位友好協商制定契約,從承包項目、承包作業範圍、承包限期、承包方式、承包費用、費用計算方式以及雙方權利和義務七大方面科學制定契約內容,以民眾利益為出發點,處處為民眾著想,保障民眾利益。

自身建設

五津鎮五津鎮
五津鎮財政所把加強自身建設作為推進依法理財、依法行政、規範財政管理、促進稅收征管工作的切入點,採取三項措施,全力加強財務人員自身建設。

一、提高質量,服務零距離
五津鎮財政所為進一步增強財務人員的服務意識,推行了“文明用語、延時服務、預約服務”等主動為民服務辦法,不僅把黨的各項財稅政策主動送入民眾家中,還把黨的各項惠民補貼以打卡入戶的方式逐戶發放給農民,進一步拉近了和農民的關係,促進了稅收工作的開展。

二、加強建設,制度全覆蓋

加強制度建設,是強化隊伍建設的基礎。為此,財政所清理廢止了過時的財政法規制度,結合新時期財政發展實際,制定了新的“學習制度”、“工作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多項約束機制,健全完備的制度體系,使全所形成了以法律法規制度管事、管人的格局。

三、健全職責,績效制度化

建立健全崗位責任體系是財政所加強自身建設的著力點。為此,我所重新給全體財務人員界定了工作職責考評辦法,做到總體目標任務明確,分項目標任務到組,具體目標任務到人,並按分解目標任務,嚴格績效考評。

財務管理

五津鎮五津鎮
五津鎮為了進一步強化農村財務管理,鞏固農村集體經濟,維護農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按照市、縣對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精神,從1998年起實行“社有鎮管”,並依託鎮財政所,建立了五津鎮村社代理會計核算中心(以下簡稱“核算中心”),又在今年4月率先在全縣範圍內將村社資金實行“錢賬分離”制度,即銀行賬戶分別按村開設,且預留“核算中心”和(社區)相關印鑑。村社資金堅持“三權不變”,即資金的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不變,代理會計核算實行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統一財務公開,統一規範建立會計檔案。

自五津鎮實行“社有鎮管”、“錢賬分離”新體制後,村社財務管理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應、工作效應和經濟效應。

一、政治上贏得了“三個滿意”

1、贏得了民眾的滿意。實行新體制後,理財行為實行規範化,村社財務得以透明化,民眾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保護,許多民眾對此拍手叫好。

2、贏得了幹部的滿意。以前總有社區居民懷疑社區幹部亂花錢,侵占公家錢財,現在幹部將錢用在哪裡,社區居民心理都有了一本明細賬,幹部的公信力大大提高。財務公開化,給了民眾一個“明白”,還了幹部一個“清白”。

3、贏得了紀檢監察部門的滿意。該新體制的實施使財務管理趨於規範,違規違紀收支減少,廉政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贏得了紀檢監察部門的高度評價。

二、工作上理順了關係

1、理順了財政所、“核算中心”和村社集體的關係,通過“社有鎮管”,使兩者建立了共贏的關係。

2、理順了監督與服務的關係,財政所、“核算中心”一方面對村社財務進行加強監督,另一方面又為村社財務提供服務、培訓、指導,將監督管理融入服務之中,融洽了關係,增進了感情。

三、經濟上維護了集體和民眾的利益

1、實行“社有鎮管”,大大增強了村社幹部的財經法規意識,並有效遏制了村社幹部揮霍浪費、隱收虛支等不良行為。

2、實行“錢賬分離”,從制度上防止開支的隨意性,避免村社資金被擠占挪用,確保村社資金“三權不變”,保護了集體財產和民眾利益。

五津鎮通過實行“社有鎮管”、“錢賬分離”制度進一步推進了“理財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監督制度化”,不僅營造了和諧的社會和工作氛圍,還有效提升了黨、政府和幹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