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民間
民間俗稱的五果為栗、桃、杏、李、棗。
《靈樞經五味》:“五果:棗甘、李酸、栗鹹、杏苦、桃辛。”
《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五果為助”。
宗教
佛教中,將因果關係的結果分為五類,依次是: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離系果。這裡的“果”,則代表動詞“結果”。
民間五果
栗
一種落葉喬木,果實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堅實,供建築和制器具用;樹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葉子可餵柞蠶。
桃
一種果實作為水果的落葉小喬木,花可以觀賞,果實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頭等,核仁也可以食用。果肉有白色或黃色的,一般在亞洲最受歡迎的品種多為白色果肉,多汁而甜;歐洲、澳大利亞和北美洲的人則在歷史上喜歡黃色果肉較酸的品種。
杏
是一種水果植物,屬於薔薇科李屬李亞屬,其果肉、果仁均可食用。
李
是薔薇科植物李樹的果實。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7~8月間成熟,飽滿圓潤,形態美艷,口味甘甜,是人們喜愛的傳統水果之一。它既可鮮食,又可以製成罐頭、果脯,全年食用。
棗
棗是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棗樹,也是棗樹的成熟果實。花小多蜜,是一種蜜源植物。果實棗,長圓形,未成熟時黃色,成熟後褐紅色。可鮮食也可製成乾果或蜜餞果脯等。營養豐富,富含鐵元素和維生素。
佛教五果
異熟果
異熟,舊譯為果報。這是基於因果概念而來的一個具有新意的同語,指眾生前生善惡行為所招致的苦或樂等果報。即四緣中增上緣所得的果。異熟果與因性質不同,既不同時又非相隨。前生的因是道德性的善或惡,後生的果是實體性的善或惡,如人“放下屠刀”行善,立地成佛;作惡變成鬼,就稱為異熟果。
等流果
是由原因流出來的結果。由或善或惡的因生起同類的或善或惡的果。等流果是與原因為同種類的結果,又稱習果。《阿毗達磨俱舍論》認為,果似因為“等”,果從因生為“流”。“等”是等同,“流”是流類,等同流類的果為等流果。例如先前操殺生之業縮短了其他生物的壽命,而其後的果報亦會是短命而死。
士用果
士用即人的作用。人們使用各種工具所造的各類事情,所得的結果稱士用果。
增上果
。一切具有影響力或不起阻礙作用的即積極的或消極的原因都是增上緣。依增上緣而生的果是增上果。如眼識(眼的視覺能力,由此而能起視覺的認識)對眼根(生起眼的感覺的依據。有勝義根與扶塵根兩部分:勝義根體質清淨,肉眼不能見;扶塵根則是肉眼可見的眼球,是勝義根發揮作用的依據。)來說是增上果。即是眼根是眼識的增上緣。
離系果
修習佛法,斷絕一切煩惱,超脫生死輪迴,獲得最高結果,稱離系果,又稱解脫果,即涅槃。
說明:五果說中的士用果及增上果,肯定了人在創造事物中的作用。因果論學說貫穿了重視個人道德修養和強調社會行為責任感的精神,包含了值得肯定的合理的內容。佛教因果論側重於人的心理和行為方面,主要是心理活功的分類,強調業(因)和業報(果)。因果論闡明兩種相反的人生趨向:作惡業而引起不斷流轉、即生死輪迴;及作善業而引向還滅,即歸於涅槃。就是緣起流轉和緣起還滅兩大因果律。佛教教人要作善業,長期修持,以超脫生死流轉,追求和證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