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屈家嶺遺址位於湖北省京山縣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嶺村。

屈家嶺遺址出土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製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也具有獨特的風格。這種性質的文化分布在湖北境內的江漢平原、西北山地和河南省的南部與湖北相鄰的地帶,分布較廣,文化面貌具有極為濃厚的地方色彩。該遺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表明,“屈家嶺人”的社會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飼養、漁獵、紡織等業;農業和手工業已有分工,制陶業相當發達,陶器的品種豐富,圖案美觀。色彩鮮艷的彩陶器、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其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
該遺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國家公布的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文化特點
房屋為紅燒土地面建築,保存較好的一處晚期房屋基址,北面為長方形燒土台子,東西長 8.9米,南北寬6.62米,高0.55米,兩側各有對稱柱穴 4個。南面有低於台子的紅燒土面,南北寬7.38米、東西殘長 5米,厚約 0.1米,上有大小不一的柱穴16個。房址內未見生活設施和生活用器,應是氏族集體活動的場所。早期灰坑均為圓筒狀,直徑 為1.9~2米,深 1.5~1.8米,平底。已發現 3座墓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兩種。早期墓內隨葬器物 5件,小陶鼎4,圈足器1;晚期的兩座墓無隨葬器物。
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農業生產工具最多。早期石器有斧、錛、鏟、刀、鑿等,代表性器物為磨製較粗糙的大型柱狀石斧和大型的黑灰陶紡輪。晚期的石器,代表性器物有中小型上窄下寬的長方形石斧、斜弧形石鐮、長方形扁薄有孔石鏟、樹葉形石鏃、石矛和多種小型工具。彩陶紡輪,質地軟,在橙黃色陶胎上施紅褐或黑色彩繪,或用弧線構成鏇渦紋,或用弧線、直線橫豎對稱排列,或用對角間以卵點等,彩紋圖案多樣。彩陶紡輪是屈家嶺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生產工具。

屈家嶺遺址的居民以種植水稻為主。在紅燒土建築遺蹟中保存有密結成層的大量稻穀殼和稻莖,經鑑別,屬大粒粳型稻。
墓葬形制以豎穴土坑墓為主。成人墓多集中於氏族公共墓地,多單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側門齒的現象。小孩墓多圓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個陶碗上對扣一陶盆或用兩個陶碗對扣。
屈家嶺文化

考古發現
1954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京山縣發掘了屈家嶺遺址,發現該遺址是一處以黑陶為主的文化遺存,文化面貌不同於仰韶文化,也與洞庭湖以南的幾何印紋陶差別較大,所以將其單獨命名為屈家嶺文化。其年代距今約5000—4600年,分布範圍較廣,西越宜昌但未進入四川境內,北達河南西南部(南陽地區),東未超出湖北境內,南達洞庭湖一帶。根據其分布範圍可以將其分為四區:江漢平原區、鄂西區、湘北區和鄂東區。

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多為手制,但快輪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潔,似經過打磨。陶系以泥制為主,夾砂陶較少,陶色以灰色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紅陶及桔黃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麵,有紋飾的較少,紋飾常見弦紋、籃紋、瓦棱紋及鏤空裝飾。彩陶的繪製方法有特點,作筆有濃淡,不講究線條,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紅、白等色,施加陶衣後用黑色或赭色彩繪出帶形紋、格線紋、圓點紋和弧三角紋。另有較多的彩陶紡輪,其橫截面有橢圓形、長條形等,紡輪上先施米黃色陶衣,然後彩繪出鏇渦紋、平行線紋、同心圓紋、卵點紋和短弧線紋。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圈足器發達,三足器較多,平底器較少,不見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領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壺形器等。
屈家嶺文化的石器多為磨製,製作水平已相當高超,器形有斧、鏟、錛、鑿、鐮、箭頭等。
經濟活動以稻作農業為主,家畜飼養及漁獵採集也是很重要的經濟活動。
房屋建築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礎部分先挖大淺坑,其間伴隨有奠基祭祀的儀式,然後從外面搬運乾燥的土鋪墊淺坑,再在其上鋪撒紅燒土以隔潮,室內地面選用乾燥的土鋪在紅燒土上;還有先挖牆基槽,然後立木柱建築牆體,最後造房架。牆體有二種構築方法即夾板堆築法和土坯壘砌法。屋頂為側面起脊,室內布局有單間和分間(二間或二間以上)二種。
墓葬形制以豎穴土坑墓為主。成人墓多集中於氏族公共墓地,多單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側門齒的現象。小孩墓多圓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個陶碗上對扣一陶盆或用兩個陶碗對扣。
歷史價值

遺址保護
1984和1986年,荊州地區博物館先後兩次對遺址劃出了保護範圍,樹立了保護標誌,建立了民眾性保護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