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下川遺址位於沁水縣城西70公里的下川鄉 ,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1970年發現,分布於中條山主峰歷山及其附近的陽城、沁水、垣曲三縣毗鄰的山嶽地帶,縱橫二三十公里,以沁水縣下川地區保存較好,遺存最為豐富,故稱為“下川遺址”。經碳14測定距今2.3-1.6萬年。 下川是歷山東麓的一個山間盆地,盆地南北向,狹長4.5公里,東西最寬處2公里,海拔1550米。盆地下伏基岩和周圍山巒為寒武紀和奧陶灰岩組成,盆地南端有一峽谷坡度較大,水流由此泄出。下川盆地的土狀堆積可分為三層:下層為晚更新世早期的礫石岩;中層為晚更新世中期微紅色亞粘土層;上層為晚更新世末期灰褐色亞粘土層。下川文化遺物就分布在盆地周邊的第二階地地表,以及階地上層的晚更新世末期灰褐色亞粘土中。發掘歷史
1973—1974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第一次進行調查發掘。 1974-1978年,經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在下川遺址進行了局部試掘,一致認為:下川遺址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後一階段以細石器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石器文化。認定下川遺址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後一階段以細石器為主要特徵的石器文化。石器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粗大石器,以沙岩、石英岩、脈石英為原料,占石器品種總數4.7%;一類為細石器,主要以燧石為原料,是下川文化的主體。文化遺址以下川盆地最為集中,盆地位於歷山東麓,南並向狹長約4.5公里,東西最寬處2公里,海拔1500米。細小石器為下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包括典型的細石核和細石葉、圓頭刮削器、石核式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各類尖狀器錐鑽、石箭頭等,為以漁獵為主的經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