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窪遺址

興隆窪遺址

興隆窪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東南1.5公里的台地上。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約20000餘平方米,它是西遼河流域和內蒙古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先後對其進行了近10次發掘。發現有聚落房址、環形壕溝、墓葬、灰坑等大量遺蹟。其中,遺址中心的兩座房址面積達140平方米左右。

基本信息

概述

地理位置

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位於中國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南1.5公里。

年代:公元前6200年~公元前5400年。

發掘年代:1983年。

簡 介

遺址原貌 遺址原貌

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還發現了中國迄今年代最早的玉器。陶器中的陶塑作品也十分具有特色,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首次發現。興隆窪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的,保存較好,時代最早的一處聚落遺址。

意 義

興隆窪文化的命名,為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興隆窪文化

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20世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同類文化性質的遺址還有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克什克騰旗南台子、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等。正式發掘出土玉器的總數已達100餘件。經放射性碳素測定,興隆窪文化的年代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認定興隆窪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中國史前用玉之先河。

興隆窪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南岸和遼寧省遼西地區。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前5000年。居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種類包括有肩鋤、斧、錛、磨盤、磨棒等。陶器較厚重,燒制火候較低,陶質疏鬆,以裝飾壓印的格線紋和“之”字形紋為特徵,多罐、缽類陶器。住房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長方形建築,排列有序。在興隆窪發現聚落遺蹟,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內有圓形灶坑,環繞聚落有一條防禦用的溝壕。從該文化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玉器之一:一座墓葬中死者兩耳處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還有的墓用一公一母兩頭整豬隨葬在建築內。

興隆窪遺址位於牤牛河上游的緩坡台地上,地處平坦,視野開闊,加之近有泉水至今長流不斷,故很適宜古代人居住。除興隆窪文化的遺存外,還保存著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遺址。興隆窪文化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

考古所的三次發掘,共揭露出五十七間房址,均為圓角方形,房址中間是灶址,四周和居住面還有保存食物、火種的小龕、袋狀炕。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幾十平方米,最大的有一百四十餘平方米。均無門道,據專家們考證,可能是在房子頂部開孔“以梯出入”。這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重要發現。

出土的遺物有大量的加砂陶器,石器多為打制的鋤形器,磨製的石斧、磨盤等。發現的鑲嵌細石器的骨刀、漁叉等也很具特色。在房內,還發現了多具鹿頭、核桃楸果核等,表明了這一時期的先民,其生產方式除了農業外,並存著漁、獵業和採集野生果實等生產方式。這些發現,對於考察內蒙古東部的古代自然植被的變化情況,提供了科學依據。

興隆窪文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旗博物館於1982年聯合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199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先後被列入“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興隆窪文化類型。

這一考古重大發現引起了考古界、學術界專家學者的關注,日本考古專家也加入到這一遺址的發掘行列,該遺址自2001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已清理出興隆窪文化時期的房屋遺址1000餘座,灰坑30座,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考古界讚譽為“中華遠古第一村”。

興隆窪文化玉器皆為陽起石-透閃石軟玉類,色澤多呈淡綠、黃綠、深綠、乳白或淺白色,器體偏小。主要器類有 、匕形器、彎條形器、管、斧、錛、鑿等。玉 的出土數量最多,是興隆窪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常成對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圍,應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飾。一類呈圓環狀,另一類呈矮柱狀,體側均有一道窄缺口。匕形器的出土數量僅次於玉 ,亦為興隆窪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類之一。器體均呈長條狀,一面略內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鑽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頸部、胸部或腹部,應是墓主人佩戴的項飾或衣服上的綴飾。彎條形器和玉管數量較少,均為佩戴在墓主人頸部的裝飾品。斧、錛、鑿等工具類玉器特徵鮮明,其形制與石質同類器相仿,可形體明顯偏小,多數磨製精良,沒有使用痕跡,其具體功能尚待深入探討,不排除作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除興隆窪遺址外,經過大面積發掘的同類性質的遺存還有林西白音長汗、阜新查海遺址。這三處遺址分別代表了興隆窪文化的興隆窪、查海和白音長汗三個類型。

考古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第一,興隆窪遺址是興隆窪文化的命名地,是目前中國全面發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對於我們認識原始社會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第二,興隆窪遺址出土了非常奇特的居室葬俗,對研究遠古人類的埋葬習俗提供了一筆十分珍貴的資料;第三,興隆窪遺址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玉玦,是世界範圍最古老的耳飾,為我們探討中國玉文化的源流提供了實證;第四,興隆窪遺址出土了中國完整的蚌裙服飾,這在世界範圍內同期也是罕見的。通過對興隆窪遺址出土的資料進行多角度分析,能夠確認這個地區文明進程以及在東北亞地區所占有的學術地位。為確立西遼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平行發展,對人類起源多元一體論提供了史證。

1994年,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曾發掘發現的一條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岩擺塑,全長19.7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這樣的龍形在後來的考古中又有多次發現:1987年由濮陽市文物工作隊發掘發現於一座形式奇特的墓葬內。該墓中部有一具成年男性骨架,大體呈頭南足北的仰臥直肢姿勢,在人骨架的東西兩側以蚌殼擺塑了龍虎圖案。龍虎頭北尾南,與人骨架的頭腳方向相錯。其中蚌殼龍位於人骨架的東側,長1.78米。龍昂首、曲頸、弓身、前爪扒、後爪蹬,狀似騰飛。2004年,考古學家又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了一個大型的綠松石龍形器,年代大概是3700年前後,這說明查海龍對後世龍形產生了重大影響,堪稱中國龍的原型。

興隆窪遺址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學術界的震驚。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澳大利亞、韓國、英國、德國、以色列、匈牙利等國家以及台灣等地區的專家、學者都對興隆窪文化十分重視,多次到興隆窪遺址進行考察研究。興隆窪文化遺址也被評為1992年和“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興隆窪遺址既填補了中國北方考古編年的空白,確立起四個考古學文化的坐標,也將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向前推近了三千餘年。

這裡產生的興隆窪文化表明:早在八千年前,這裡就有了人類原始村落。這裡產生的趙家溝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前就由刀耕火種過渡到耜耕原始農業階段;這裡發現的草帽山積石冢、興隆窪陶塑女神等諸多紅山文化遺蹟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就進入了早期的城邦式的原始國家;這裡產生的小河沿文化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出現了與中原地區乃至長江流域有密切聯繫的同時期原始文化;這裡發現的大甸子、城子山等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與中原地區同等發達的等級社會制度與青銅器時代文明;這裡發現的周家地山灣子等諸多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先民們就已掌握了成熟的青銅採礦和冶煉鑄造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