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保定賀陽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獨立學院。學院辦學層次為全日制普通本科,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計畫,面向全國招生,目前在校生15000餘人。學院地處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北京南大門之稱的河北省保定市,保定作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和京津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與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學院占地面積1400餘畝,建築面積70餘萬平方米,具有齊全的教學基礎設施、文化體育設施和學生綜合服務設施。圖書館藏書120餘萬冊,擁有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超星電子圖書等多個電子期刊資料庫。
學院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不斷最佳化教育教學過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堅持“特色立校、質量興校、人才強校、注重內涵、科學發展”的辦學理念,致力於培養“品德優良、基礎紮實、知識匹配、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
截止2014年,設有地球科學與資源系、工程技術系、信息工程系、經濟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外語系和體育課部等六系一部,開設地質學、土木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工程管理、商務英語、環境設計等26個本科專業,是一所以地學為特色,工科為主體,理、工、經、管、文、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型大學。
教學理念
教學定位
長期發展目標定位: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國內知名獨立學院。
學院類型定位:教學型綜合型大學。
辦學層次定位: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
服務面向定位:立足河北,面向全國,服務社會。
學科專業定位:以地學為特色,工科為主體,理、工、經、管、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
培養目標定位:“品德優良、基礎紮實、知識匹配、能力突出”的高級套用型人才。
教學模式
學院依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智力和人才資源優勢,以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獨立學院特色及學生特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採取“3+1”和“1+1+N”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創“倒推式”課程設計思路,即按照培養目標→主要崗位→主要工作→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順序進行課程設定,使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實現匹配對接。同時,學院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與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成功建立了“2+2”、“3+1”合作培養模式。學院十分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把提高培養質量放在首位。在校內設有地學、工程技術、電子信息、經濟管理等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各類教學實驗室60餘個;校外在周口店、秦皇島、新疆、黑龍江等地建有70餘個教學實習基地;構建了由基礎性實踐、專業性實踐和綜合性實踐組成的階梯式實踐教學體系,引導學生不斷向知識套用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套用型人才方向發展,逐步樹立開放式、科學化創新思維,專業素質與創新能力共同提升。學院圖書館藏書70餘萬冊,電子圖書67萬種,擁有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等多個電子期刊資料庫。學院畢業生以作風樸實、專業過硬、態度積極、勇於創新等顯著特點廣受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好評,連續四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85%以上(來自校方數據,是否有強制簽就業協定不確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科畢業生傳統就業率53%(數據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網站))。現有四屆畢業生中共有762名學生考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精神,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國內知名的獨立學院。
辦學實力
學科建設
地球科學與資源系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
地質學專業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工程技術系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土木工程專業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
地質工程專業
安全工程
測繪工程專業
信息工程系
環境設計專業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外語系
商務英語專業
翻譯專業
英語專業
經濟系
經濟學專業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會計學專業
財務管理專業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
工商管理專業
市場行銷專業
行政管理專業
工程管理專業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
師資力量
長城學院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智力和人才資源優勢為依託,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負責教學管理,擇優選派及聘用專兼職結合的任課教師和管理人員,教學質量得到充分保證。學生不進北京,享受到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現任領導
楊高峰:執行院長李朝秀:院長、黨委書記
趙會芳:副院長
臧衛東:院長助理,兼院(黨)辦主任
於松波:院長助理,兼教務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