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04年2月16日,教育部教發函20號文批覆同意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武漢眾邦德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試辦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江城學院為二級獨立學院,學院的教學和管理工作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負責,招生計畫由湖北省安排下達。
2004年3月20日,江城學院新校區建設規劃獲得武漢市規劃局評審通過。按照規劃,江城學院共占地1000餘畝,投資規模4.7億,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
2004年9月,江城學院迎來首屆學生2245人,學生生源地包括湖北、山西、山東、海南、新疆等全國二十餘個省、市、自治區,專業涵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等28個本專科專業。
2005年6月28日,為促進江城學院健康、持續發展,武漢眾邦德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北京北方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股權轉讓協定書。
2005年7月15日—25日,江城學院正式從漢口校區整體搬遷至江夏青龍山新校區。
2005年9月19日,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學術委員會正式成立,標誌著江城學院學術活動的正式啟動。
2007年1月8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印發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關於對江城學院本科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的實施細則》,正式規定了該院畢業生的學位授予條件。
2010年5月-6月,湖北省教育廳專家組進駐學院開展本科專業教學合格評估工作,土木工程專業和市場行銷專業獲學士學位授予權。
2010年9月,經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准設立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學院成為湖北省獨立學院中唯一擁有國家職業鑑定所的院校。
2011年12月,學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部黃曉萍教授負責的《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課程被確定為省級精品課程。
2012年5月30日,學院通過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組織的學士學位授予權評估,我院所有本科專業獲得學士學位授予單位資格。
2012年11月2日,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代碼0810)被評為“十二五”省屬高校省級重點(培育)學科。
2012年11月底,學院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專業代碼:070703;學科門類:理學;主要面向產業:電子信息產業)被評為2012年湖北省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畫項目。
2012年12月27日,學院“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獲批省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2013年10月23日,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鹹寧校區擬選址方案獲批。鹹寧校區和江夏校區同處武鹹城際鐵路沿線,交通極為便捷。
2013年12月31日,教育部高評專家組進校考察,評估江城學院由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定民辦本科學校的相關事項。
2014年3月27日,教育部發布《關於2014年新設定高等學校和經過籌建“去籌”正式設立高等學校的公示》,江城學院名列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定民辦本科學校名單,標誌江城學院轉設基本成功,進入公示階段。
2014年5月19日,教育部印發的教發函〔2014〕133號公文,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被正式批准轉設為民辦普通本科高校,新校名為“武漢工程科技學院”;辦學定位是“套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
學院簡介
學院設有地質科學與工程學部、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部、經濟與管理學部、外國語學部、藝術與傳媒學部、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和楚商學院等8個學部(院)及基礎課部、體育課部和思政課部等3個課部。共有25個本科專業和14個專科專業,涵蓋工學、管理學、文學、理學、經濟學、藝術學等6個學科門類,在校生規模14000餘人。一大批著名教授專家和“雙師型”教師在此任教,各專業均形成了優良的教學團隊和學術梯隊。擁有以宜昌三峽秭歸地質實習基地、黃石地質實習基地為代表的100多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教學實驗設備齊全先進,館藏圖書資源豐富。
學院辦學定位準確,培養目標明確。圍繞“知識、理論、素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要求,依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科優勢和行業優勢,不斷總結提煉,形成了“地質、珠寶”專業特色;圍繞“基礎紮實、本領過硬、特點鮮明”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加強校企合作,實施職業素質教育計畫,形成了套用型人才培養特色;推行“學長制”大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模式,堅持“導學、導管、導助”,形成了“學長制”大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特色。
辦學條件
教授名錄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副高級以教師名單序號 | 姓名 | 性別 | 專業技術職務 | 畢業院校 | 所學專業 | 任教專業或課程 |
1 | 買俊祥 | 男 | 教授 | 武漢測繪學院 | 探礦工程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2 | 徐恆力 | 男 | 教授 | 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 水文地質學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3 | 吳立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探礦工程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4 | 晏鄂川 | 男 | 教授 | 成都理工學院 |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5 | 李糧綱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勘查工程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6 | 烏效鳴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探礦工程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7 | 寧伏龍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工程地質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8 | 馬淑芝 | 女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質工程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9 | 胡郁樂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探礦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10 | 程新文 | 男 | 教授 | 武漢測繪學院 | 攝影測量與遙感 | 測繪工程 |
11 | 潘雄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 測繪工程 |
12 | 趙溫霞 | 男 | 教授 | 北京地質學院 | 綜合找礦 | 地質學 |
13 | 王傳雷 | 男 | 教授 | 武漢地質學院 | 金屬與非金屬 | 地質學 |
14 | 楊瑞琰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 | 地球化學 | 地質學 |
15 | 馬立祥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油氣勘查 | 資源勘察工程 |
16 | 劉天佑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球物理學 | 資源勘查工程 |
17 | 李昌年 | 男 | 教授 | 北京地質學院 | 地球化學 | 資源勘察工程 |
18 | 池順都 | 男 | 教授 | 浙江大學 | 金屬與非金屬普查勘探 | 資源勘察工程 |
19 | 趙永鑫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礦床學 | 資源勘察工程 |
20 | 劉幸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岩土工程 | 土木工程 |
21 | 王洪興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工程地質 | 土木工程 |
22 | 李同林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質力學 | 土木工程 |
23 | 王天穩 | 男 | 教授 |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 | 水工建築 | 土木工程 |
24 | 劉禮華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岩土工程 | 土木工程 |
25 | 何金平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水工結構工程 | 土木工程 |
26 | 黃曉萍 | 女 | 教授 | 清華大學 | 陀螺導航及自動控制 | 地理信息系統 |
27 | 鄭貴洲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製圖與地理信息工程 | 地理信息系統 |
28 | 高睿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理信息系統 | 地理信息系統 |
29 | 李守明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數學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30 | 劉永祥 | 男 | 教授 | 湖北大學 | 計算機套用技術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31 | 顧保磊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計算科學系軟體專業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32 | 朱莉 | 女 | 教授 | 華中理工大學 | 無線電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33 | 馮德強 | 男 | 教授 | 北京地質學院 | 探礦工程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34 | 孫正烈 | 男 | 教授 | 北京地質學院 | 機械製造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35 | 張惠 | 女 | 教授 | 陝西機械工程學院 | 機械製造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36 | 張友純 | 男 | 教授 | 武漢地質學院 | 套用電子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37 | 肖海軍 | 男 | 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信息安全 | 通信工程 |
38 | 侯自良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石油及天然氣地球物理勘測 | 通信工程 |
39 | 王典洪 | 男 | 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電子信息 | 電子信息工程 |
40 | 熊年祿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核物理 | 電子信息工程 |
41 | 吳國平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金屬非金屬物探 | 電子信息工程 |
42 | 李檢根 | 男 | 教授 | 北京地質學院 | 探礦工程 | 市場行銷 |
43 | 田家華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礦產普查與勘查 | 市場行銷 |
44 | 楊昌明 | 男 | 教授 | 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 找礦勘探 | 工商管理 |
45 | 諸克軍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工商管理 |
46 | 王柏軒 | 女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工商管理 |
47 | 邵學民 | 男 | 教授 | 武漢地質學院 | 礦物學 | 旅遊管理 |
48 | 孟高頭 | 男 | 教授 | 北京地質學院 | 岩土工程 | 工程管理 |
49 | 俞良蒂 | 女 | 教授 | 中南財經大學 | 工業統計學 | 會計學 |
50 | 王家勝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西方經濟學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51 | 向東進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金融學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52 | 余海棠 | 男 | 教授 | 湖北師範學院 | 油畫 | 視覺傳達設計 |
53 | 向東文 | 男 | 教授 | 湖北美術學院 | 藝術設計 | 產品設計 |
54 | 李國慶 | 男 | 教授 | 武漢理工大學 | 設計藝術學 | 藝術設計(動畫) |
55 | 譚崇正 | 男 | 教授 | 湖北美術學院 | 美術學(美術教育) | 環境設計 |
56 | 張榮紅 | 女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岩石學 | 寶石及材料工藝學 |
57 | 李婭莉 | 女 | 教授 | 武漢地質學院 | 礦產學、礦石學 | 寶石及材料工藝學 |
58 | 肖勁東 | 男 | 教授 | 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 地層古生物 | 寶石及材料工藝學 |
59 | 袁朝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漢語言文學 | 廣播電視學 |
60 | 馮光華 | 男 | 教授 | 上海外國語學院 | 英語 | 英語 |
61 | 胡志紅 | 女 | 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英語 |
62 | 左年念 | 男 | 教授 | 河海大學 | 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英語 |
63 | 張紅燕 | 女 | 教授 | 南開大學 | 英語語言文學 | 英語 |
64 | 陳鳳 | 女 | 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英語 | 英語 |
65 | 趙江葵 | 女 | 教授 | 香港大學 | 哲學 | 英語 |
66 | 郭萍 | 女 | 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英語 |
67 | 畢重榮 | 女 | 教授 | 吉林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68 | 趙永儉 | 男 | 教授 | 華中工學院 | 無線電技術 | 大學物理 |
69 | 譚季麓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物理學 | 大學物理 |
70 | 安黛宗 | 女 | 教授 | 武漢大學 | 無機及分析化學 | 大學化學 |
71 | 萬福忠 | 男 | 教授 | 華中師範學院 | 化學 | 大學化學 |
72 | 胡培植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有機化學 | 大學化學 |
73 | 楊發新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化學 | 大學化學 |
74 | 黃水松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75 | 韓世勤 | 男 | 教授 | 武漢地質學院 | 數學 | 高等數學 |
76 | 奚先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 高等數學 |
77 | 謝興武 | 男 | 教授 | 華中理工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78 | 張益群 | 男 | 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79 | 李星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 | 礦產普查與勘探 | 高等數學 |
80 | 龔俊新 | 男 | 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81 | 許虹 | 女 | 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82 | 陳志敏 | 男 | 教授 | 武漢理工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83 | 韓艷玲 | 女 | 教授 | 湖北大學 | 物理學 | 大學物理 |
84 | 李宏偉 | 男 | 教授 | 北京大學 | 套用數學 | 高等數學 |
85 | 劉鵲華 | 女 | 教授 | 湖南教育學院 | 中文 | 大學語文 |
86 | 王立國 | 男 | 教授 | 湖北大學 | 漢語言文學 | 思政 |
87 | 王宗廷 | 男 | 教授 | 北京政法學院 | 法律 | 思政 |
88 | 劉酈 | 女 | 教授 | 日本東京大學 | 哲學專業 | 思政 |
89 | 盧文忠 | 男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產業資源經濟學 | 思政 |
90 | 吳躍 | 男 | 教授 | 河北師範學院 | 物理學 | 大學物理 |
91 | 熊和平 | 男 | 教授 | 武漢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 | 大學體育 |
92 | 吳金平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物理化學 | 大學物理 |
93 | 岳迎春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 測繪工程 |
94 | 高金川 | 女 | 副教授 | 成都地質學院 |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95 | 蔡記華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質工程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96 | 雷兆春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古生物及地層學 | 地質學 |
97 | 車愛華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地質學院 | 區域地質及找礦 | 地質學 |
98 | 齊虹 | 女 | 副教授 | 華中理工大學 | 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 | 土木工程 |
99 | 向惠生 | 男 | 副教授 | 武漢理工大學 | 工民建 | 土木工程 |
100 | 袁文陽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水工結構工程 | 土木工程 |
101 | 陳金洪 | 男 | 副教授 | 武漢理工大學 | 結構工程 | 土木工程 |
102 | 程瑤 | 女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質工程 | 土木工程 |
103 | 閆天俊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質工程 | 土木工程 |
104 | 黃新明 | 男 | 副教授 | 長江交通學院 | 橋樑工程 | 土木工程 |
105 | 韓立朝 | 男 | 副教授 |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 工程機械 | 土木工程 |
106 | 王曉梅 | 女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岩土工程 | 土木工程 |
107 | 徐銀芳 | 女 | 副教授 | 華中理工大學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 |
108 | 丁小華 | 男 | 副教授 | 武漢理工大學 | 發動機 | 土木工程 |
109 | 魏光瓊 | 女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建築學 | 土木工程 |
110 | 張小玉 | 女 | 副教授 | 武漢理工大學 | 結構工程 | 土木工程 |
111 | 董道軍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質工程 | 土木工程 |
112 | 樂運國 | 男 | 副教授 | 華中工學院 | 固體力學 | 土木工程 |
113 | 郭際元 | 女 | 副教授 | 華中理工學院 | 計算機軟體 | 地理信息系統 |
114 | 韓光朋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計算數學 | 地理信息系統 |
115 | 林偉華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圖製圖與地理信息工程 | 地理信息系統 |
116 | 樊文有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 地理信息系統 |
117 | 胡家寶 | 男 | 副教授 | 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 船港電汽化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18 | 彭玉華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軟體工程領域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19 | 李向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質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20 | 邵玉祥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礦產普查與勘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21 | 汪文 | 女 | 副教授 | 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 | 計算機及套用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22 | 徐林紅 | 女 | 副教授 | 武漢理工大學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123 | 楊陶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化工學院 | 自動化與儀表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124 | 吳曉光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地質學院 | 勘探機械與設計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125 | 蔡建平 | 女 | 副教授 | 西北工業大學 | 機械製造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126 | 葉磊 | 女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計算機技術與套用 | 通信工程 |
127 | 戚建漢 | 男 | 副教授 | 華中理工大學 | 套用物理 | 通信工程 |
128 | 侯強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 電子信息工程 |
129 | 李鵬飛 | 男 | 副教授 | 南開大學 | 社會學 | 市場行銷 |
130 | 仇華忠 | 男 | 副教授 | 北京經濟學院 | 經濟信息 | 市場行銷 |
131 | 宋莉萍 | 女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管理工程 | 市場行銷 |
132 | 呂世國 | 男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情報學 | 市場行銷 |
133 | 柯小玲 | 女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工商管理 |
134 | 楊玲 | 女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工商管理 |
135 | 王小林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系統工程 | 工商管理 |
136 | 郭海湘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工商管理 |
137 | 洪曉青 | 女 | 副教授 | 內蒙古大學 | 國民經濟管理 | 工商管理 |
138 | 王麗娟 | 女 | 副教授 | 杭州電子工業學院 | 工業企業計畫經濟 | 工商管理 |
139 | 王萍 | 女 | 副教授 | 武漢理工大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工商管理 |
140 | 劉俊萍 | 女 | 副教授 | 中國人民大學 | 經濟管理 | 工商管理 |
141 | 唐嘉耀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工業管理工程 | 旅遊管理 |
142 | 周火明 | 男 | 副教授 | 華中農業大學 | 林學 | 旅遊管理 |
143 | 肖擁軍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旅遊管理 |
144 | 付曉靈 | 女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工程管理 |
145 | 勞燕玲 | 女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第四紀地質學 | 工程管理 |
146 | 刁鳳琴 | 女 | 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資源管理工程 | 會計學 |
147 | 明洪盛 | 男 | 副教授 | 武漢理工大學 | 經濟學 | 會計學 |
148 | 歐陽歆 | 男 | 副教授 | 中南財經大學 | 會計 | 會計學 |
149 | 張燕 | 女 | 副教授 | 西北大學 | 工商管理 | 會計學 |
150 | 李級民 | 男 | 副教授 | 中南財經大學 | 稅收學 | 會計學 |
151 | 嚴河 | 男 | 副教授 | 武漢理工大學 | 技術經濟及管理 | 會計學 |
152 | 汪長英 | 女 | 副教授 | 中南財經大學 | 審計學 | 會計學 |
153 | 胡曉玲 | 女 | 副教授 | 中南財經大學 | 財務會計 | 會計學 |
154 | 夏迎峰 | 女 | 副教授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會計學 | 會計學 |
155 | 畢勁 | 女 | 副教授 | 中南民族大學 | 民族經濟 | 會計學 |
156 | 侯紅英 | 女 | 副教授 | 湖北大學 | 會計學 | 會計學 |
157 | 肖建忠 | 男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西方經濟學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158 | 胡少甫 | 男 | 副教授 | 對外經貿大學 | 國際貿易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159 | 陳艷 | 女 | 副教授 | 華中農業大學 | 農業經濟管理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160 | 吳虹 | 女 | 副教授 | 華中理工大學 | 西方經濟學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161 | 楊喆 | 男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美術學 | 藝術設計 |
162 | 鄭立波 | 男 | 副教授 | 湖北美術學院 | 中國畫 | 視覺傳達設計 |
163 | 吳巍 | 男 | 副教授 | 湖北工業大學 | 設計藝術學 | 環境設計 |
164 | 王紅英 | 女 | 副教授 | 湖北工業大學 | 藝術設計學 | 環境設計 |
165 | 戴菲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數碼藝術設計 | 藝術設計(動畫) |
166 | 胡愛萍 | 女 | 高級工程師 | 湖北工業大學 | 藝術設計 | 視覺傳達設計 |
167 | 張靜 | 男 | 副教授 | 復旦大學 | 文學 | 廣播電視學 |
168 | 彭紅燕 | 女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廣播電視學 |
169 | 李慷 | 男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英語 |
170 | 何霜 | 女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英語 |
171 | 詹琍敏 | 女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英語語言文學 | 英語 |
172 | 唐曉雲 | 女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英語 |
173 | 陳俐 | 女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英語 |
174 | 蔡蕾 | 女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英語語言文學 | 英語 |
175 | 周宏圖 | 男 | 副教授 | 中南民族學院 | 英語 | 英語 |
176 | 楊紅燕 | 女 | 副教授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英語 |
177 | 藍希君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法學 | 英語 |
178 | 劉敏霞 | 女 | 副教授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英語語言學 | 英語 |
179 | 高永剛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 |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英語 |
180 | 張玉珍 | 女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英語 |
181 | 敖練 | 女 | 副教授 | AsianInstitutionofTechnology | 工商管理 | 英語 |
182 | 王偉 | 女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英語 |
183 | 徐友萍 | 女 | 副教授 | 白俄羅斯語言大學 | 俄語 | 英語 |
184 | 江敏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英語語言文學 | 英語 |
185 | 邸明 | 女 | 副教授 | HAIRSINGUNIVERSITY | 英語 | 英語 |
186 | 周烈紅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英語語言文學 | 英語 |
187 | 鄒晶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英語語言學 | 英語 |
188 | 李小川 | 女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學院 | 英語 | 英語 |
189 | 何立紅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師範學院 | 英語 | 英語 |
190 | 金麗宏 | 女 | 副教授 | 湖北師範學院 | 數學教育 | 高等數學 |
191 | 黃麗華 | 女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192 | 陳紹強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物理 | 大學物理 |
193 | 劉長水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物理 | 大學物理 |
194 | 朱小寧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地質學院 | 數學 | 高等數學 |
195 | 張軍好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基礎數學 | 高等數學 |
196 | 李鐵平 | 男 | 副教授 | 四川大學 | 光學 | 高等數學 |
197 | 王宏 | 男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物理電子學 | 高等數學 |
198 | 郭光耀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 高等數學 |
199 | 余啟港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200 | 鄭安壽 | 男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光學 | 高等數學 |
201 | 吳振遠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202 | 胡桂榮 | 女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203 | 劉忠池 | 男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 | 大學物理 |
204 | 何水明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 | 地球探測 | 大學物理 |
205 | 黃剛 | 男 | 副教授 | 日本國立靜岡大學 | 套用數學 | 高等數學 |
206 | 羅國兵 | 男 | 副教授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統計學 | 高等數學 |
207 | 王正東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工業大學 | 工業管理工程 | 高等數學 |
208 | 徐漢娃 | 女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209 | 易同貿 | 男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控制工程 | 高等數學 |
210 | 吳章文 | 男 | 副教授 |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 | 數學 | 高等數學 |
211 | 王國慶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212 | 陶麗 | 女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語言學 | 大學語文 |
213 | 陳謙 | 女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圖書情報 | 大學語文 |
214 | 朱桂蓮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 思政 |
215 | 朱端炎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師範學院 | 政治教育 | 思政 |
216 | 易又群 | 女 | 副教授 | 華中科技大學 | 西方經濟學 | 思政 |
217 | 楊美華 | 男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學院 | 地質力學 | 思政 |
218 | 何西瑞 | 男 | 副教授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經濟學、經濟史 | 思政 |
219 | 康慶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哲學 | 思政 |
220 | 李帆 | 男 | 副教授 | 華中理工大學 | 教育學 | 思政 |
221 | 田耘 | 女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哲學及哲學原理 | 思政 |
222 | 許水貴 | 男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政法 | 思政 |
223 | 陳作國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 思政 |
224 | 李鵬翔 | 男 | 副教授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思想政治教育 | 思政 |
225 | 王運江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外國哲學史 | 思政 |
226 | 李國昌 | 男 | 副教授 | 中南民族學院 | 檔案學 | 思政 |
227 | 張峽 | 男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學院 | 體育 | 大學體育 |
228 | 竇文強 | 男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體育 | 大學體育 |
229 | 周祖寶 | 男 | 副教授 | 華中師範大學 | 體育 | 大學體育 |
230 | 曾慶肅 | 男 | 副教授 | 武漢體育學院 | 體育 | 大學體育 |
231 | 甘洪 | 男 | 副教授 | 武漢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 | 大學體育 |
232 | 桂曉紅 | 女 | 副教授 | 武漢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 | 大學體育 |
233 | 徐衛國 | 男 | 高級工程師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 測繪工程 |
234 | 陳先武 | 男 | 高級工程師 | 武漢地質學院 | 探礦工程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235 | 李偉強 | 男 | 高級工程師 | 武漢大學 | 建築與土木工程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236 | 徐伯駿 | 男 | 高級工程師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礦產普查與勘探 | 資源勘察工程 |
237 | 韓紅青 | 男 | 高級工程師 | 西安公路交通大學 | 公路與橋樑工程 | 土木工程 |
238 | 王先水 | 男 | 高級工程師 | 湖北工學院 | 電子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239 | 曾文健 | 女 | 高級工程師 | 湖北工業大學 | 機械電子工程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240 | 李紅 | 女 | 高級工程師 | 華中理工大學 |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241 | 閔小琪 | 女 | 高級工程師 | 武漢化工學院 | 自動化與儀表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242 | 楊效舜 | 男 | 高級工程師 | 武漢大學 | 無線電 | 大學物理 |
243 | 劉暢 | 女 | 副教授 | 武漢音樂學院 | 音樂教育 | 藝術設計(動畫) |
244 | 李桂芬 | 女 | 副教授 | 武漢音樂學院 | 音樂 | 視覺傳達設計 |
245 | 徐鵬 | 男 | 副教授 | 武漢大學 | 無線電物理 | 大學物理 |
246 | 陳炳若 | 女 | 教授 | 武漢大學 | 半導體物理 | 大學物理 |
247 | 曾繁清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半導體 | 大學物理 |
248 | 朱方生 | 男 | 教授 | 武漢大學 | 數學 | 高等數學 |
249 | 胡家浩 | 男 | 教授 | 華中農業大學 | 農業經濟管理 | 工商管理 |
圖書館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圖書館大樓總建築面積33800平方米,其中圖書館使用的建築面積為20000多平方米。館內設施先進,採用了現代管理模式和先進的計算機管理集成系統,在業務技術和管理工作方面都具有較高的自動化和數位化水平。館內設有教師休息室、報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以及分學科的多個大型文獻室,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信息資源服務系統。
圖書館的設計館藏容量為130萬冊,且以每年5-10萬冊以上的速度遞增,以適應我院辦學規模、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需要。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基本形成科類齊全、數據規範、具有一定專業和學科特色的文獻資源體系。
圖書館閱覽座位300多個,自習室5個自習座位近4000個,訂閱報刊近千種。所有館藏文獻統一按《中圖法》進行分類和自主規範著錄,分學科設定的各個大型文獻室全部採用完全開架的現代管理模式,具備借、閱、管、藏的綜合功能,為廣大師生利用圖書文獻提供極大的方便。
圖書館區域網路通過校園網與網際網路連線,電子閱覽室已配置200台計算機。並採用鏡像方式為讀者提供數位化信息資源的網上服務。現已配置了萬方中外期刊資料庫、博碩論文全文資料庫、英語等級考試模擬系統以及電子圖書等多種電子資源,容量達15TB。廣大師生可在辦公室、閱覽室、宿舍等校園網的任一節點上查詢使用豐富的網上信息資源。
實驗(實訓)室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共有公共實驗教學中心、地質科學與工程學部實驗教學中心、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部實驗教學中心、藝術與傳媒學部實驗教學中心、經濟與管理學部實驗教學中心、工程訓練中心、GE智慧型平台自動控制綜合實驗中心和外國語學部實驗教學中心等8個校內實驗(實訓)中心106個學科實驗(實訓)室,各類實驗室復蓋學校所有專業,滿足了各專業的實踐教學需要。
地質科學與工程學部實驗教學中心(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下有鑽井實驗室、建築材料實驗室、土力學實驗室、工程測量實驗室、材料力學實驗室、鑽井液實驗室、普通地質及古生物實驗室、礦床實驗室、反光顯微鏡室、岩石礦物實驗室、偏光顯微鏡室、測量數據處理實驗室、道橋模型室等實驗室。
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部實驗教學中心(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aculty of Machine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下有液壓技術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計算機組裝實驗室、感測器與檢測實驗室、通信技術實驗室、通信原理實驗室、電路設計實驗室、計算機技術實驗室、綜合布線實驗室、機電一體化實驗室、計算機網路實驗室、電子製作實驗室、機械設計實驗室、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實驗室、計算機輔助電路設計實驗室、地理信息實驗室、機械仿真實驗室、計算機套用實驗室、計算機軟體實驗室、移動通信實驗室等實驗室。
藝術與傳媒學部實驗教學中心(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aculty of Arts and Mass Media)下有綜合材料實驗室、首飾製作工藝實驗室、寶石切磨實驗室、模型製作實驗室、寶石基礎實驗室、珠寶鑑定實驗室、鑽石分級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攝影攝像實驗室、圖形影像輸出實驗室、虛擬現實實驗室、數字動畫實驗室、首飾CAD實驗室、圖形影像編輯實驗室、數字藝術實驗室等實驗室。
經濟與管理學部實驗教學中心(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下有中西餐酒水實驗室、財務會計綜合實驗室、國際貿易綜合實驗室、商務談判實驗室、導遊模擬實驗室、招投標標模擬實驗室、工商管理綜合實驗室、物流管理綜合實驗室、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等實驗室。
外國語學部實驗教學中心(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下有外語口語實驗室、音視頻錄播室、同聲傳譯實驗室、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外語自主學習中心、外語聽力實驗室等實驗室。其中的外語自主學習中心是由計算機網路實驗室系統和數位化語言實驗室系統有機整合而成,學生可在網際網路或區域網路內自主選擇各類教學和學習軟體以及各種媒體材料進行自主學習,滿足學生之間在網路環境下進行自主溝通與交流的要求,同時為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過程管理、監控和過程性評估提供了技術平台。
工程訓練中心(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下有焊接實訓室、鑄造實訓室、鍛造實訓室、金屬材料及熱處理
GE智慧型平台自動控制綜合實驗中心(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enter of GE Intelligent Platform for Automatic Control)下有GEIP組態編程實驗室、GEIP基本訓練實驗室、GEIP柔性製造系統實驗室、GEIP運動控制實驗室、GEIP過程控制實驗室、GEIP創新實驗室等實驗室。GE智慧型平台自動控制綜合實驗室是學院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共同建設的,硬體採用GE中高端PAC RX3i系列,軟體配備有GE的Proficy Machine Edition 7.5, Proficy HMI/SCADA-CIMPLICITY 8.2, Proficy HMI/SCADA-iFIX 5.5, Proficy real-Time information Protal 3.5等大學計畫專屬軟體包。實驗室滿足基本的PAC教學實驗、PACMotion運動控制和上位機組態編程等教學實驗和課程設計,滿足學生的畢業設計需求;同時可以向學生演示先進的柔性製造系統工作過程。
文化傳統
校訓
校訓:明德大愛、創新篤行
“明德”出自《禮記·大學》,它是《大學》中三綱要之首綱,也是三綱要的核心和根本。它提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它是說大學之中最高的為學之道,是要教導學生能夠彰顯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時常想到上天所賦予你的天良,這樣才能使人革舊從新,身體力行,處於內心清明的最高的、善的境界。
“大愛”,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說:“愛分為兩種,一種是大愛,一種是小愛。大愛是深沉的,小愛是膚淺
的,但這兩種都是真愛!”,強調大愛,就是要求我們的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知識、愛社會、愛父母等等。
“創新”,是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全體師生銳意拓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的源動力,它意味著突破常規,推陳出新。
“篤行”,出自《禮記·中庸》第十九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行”就是講我們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以“篤行”為校訓,是包括了“審問、慎思、明辨”在內的全部過程,做到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校徽
校徽以極具武漢特點九頭鳥的造型為元素,整體圖形延續著學院前身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的造型標誌。
造型元素以校名中“工程”首字母“G”變形,分別用“武漢”及“科技”的首字母“W”、“K”組合而來,很好的詮釋了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標準色與學校前身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一致,代表著整體的延續,體現出學校轉型、變革、發展的教育管理理念。躍動的形態構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暗喻學校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在今後的發展中不斷騰飛,通過挑戰不斷、創新不斷、激情不斷的精神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
學校領導
根據2015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現任領導如下。
董事長 | 張南紅 |
校長 | 王典洪 |
副校長 | 程新文 |
校長助理 | 王立國 |
財務總監 | 廖璐莎 |
校長助理 | 郭霖 |
學院領導
董事長張南紅張南紅,武漢工程科技學院董事長。湖北省楚商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四川商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全面負責董事會的日常工作,分管財務處,負責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審批;聯繫珠寶與設計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
校長王典洪王典洪,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校長。主持學校日常工作。負責預算內日常運行經費的管理和審批,分管師資隊伍建設;聯繫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地質儀器分會第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電子信息、通信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南地區電子線路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黨委書記程新文程新文,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工程科技學院黨委書記。主持學校黨委工作。分管教務處、宣傳處和學院辦公室;協助校長工作,聯繫地質科學與工程學院。
校長助理王立國王立國,教授,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校長助理。協助校長工作,分管學生工作處、團委和招生工作處,聯繫基礎課部與思政課部。
財務總監廖璐莎廖璐莎,武漢工程科技學院財務總監。協助校長工作,分管財務處;聯繫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