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名廚
無意間讀到“秦淮八艷”董小苑的文章,內容說董小苑不僅明艷照人,廚藝也是頂呱呱的,還說董小苑生性淡泊,平素只以醬菜佐飯。後同冒辟疆生活,為了愛人,她開始研究菜譜,做出許多美味可口的佳宵,後人竟將她歸於古代十大名廚之一,這也算是她的成名事件了!讀此,我突然想做個古代十大名廚的成名事件薄,雖然早對這些古代名廚有了解,但經過仔細地搜尋資料,還真發現很多或有趣或驚悚的古代廚師成名事件秘密!
第一個:美女廚師-董小宛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號青蓮,江蘇南通人,歌妓,“秦淮八艷””(亦稱“金陵八絕”)之一,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1639 年結識復社名士冒辟疆。明亡後小宛隨冒家逃難,此後與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另有認為董小宛與順治皇帝的寵妃董鄂妃實為一人,並導致了順治出家,不過,此系誤傳,順治皇帝生於1638年,董小宛長他14歲,董小宛去世時順治皇帝僅13歲,況且董小宛從未去過北方。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醃菜等聞名於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製。
小宛醃製的鹹菜能使黃者如蠟,綠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經她手都有一種異香絕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風魚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蝦如龍鬚,油鯧如鱘魚,烘兔酥雞如餅餌,一匕一臠,妙不可言。
小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東坡肉”相映成趣。小宛還善於製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麵、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製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樓牌董糖都是名揚海內的土特產。
董小宛與董糖
董糖已有350多年歷史了,它原名為“秦淮董糖”。製作創始人是明末清初“金陵八艷”之一的董小宛。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春,“四公子”之一的如皋才子冒辟疆(1611年——1693年),名襄,自號巢民,途徑蘇州,慕名親訪小宛數次,都因小宛外出未歸不遇。待小宛歸來時,辟疆已離蘇還鄉,小宛深為遺憾。她返回南京秦淮後,終日思念辟疆,特親自下廚,以精細白糖、褪殼芝麻、純淨飴糖加上等麵粉製成一種酥糖,從秦淮托人轉帶給如皋辟疆,以寄深情厚意。兩人經歷企慕、相識、熱戀,小宛終於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委身辟疆為妾。歸隱辟疆私家宅院——如皋城東北角水繪庵(後改名水繪園)。因小宛制的酥糖酥鬆香甜、入口易化、食後留香,疲倦喜食,故小宛常年製作,並以此糖饗客,饋贈親友,天長日久,商賈仿作供市,稱作“董糖”。
《崇川咫聞錄》記載:“‘董糖’,冒巢民之妾董小宛所造。未歸巢民時,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古至今號‘秦郵董糖’。”
抗日戰爭前,坐落在如皋西大街、如皋最大的茶食店——“大麒麟閣”生產的董糖,就是使用“秦淮董糖”牌號。現在如皋生產的“水明樓”(董小宛當年居住的樓台、現闢作供遊人游賞)牌號董糖,仍沿用當年小宛原有的配方。暢銷上海、北京、南京各城市。如皋籍台胞回鄉探親返台時,總要買上幾盒帶回台灣和家人共食或款待客人。
第二位:擅長廚藝和政治的廚房大師-----伊尹
伊尹生於伊洛流域古有莘國的空桑澗(今洛陽市嵩縣莘樂溝),奴隸出身。因後被商湯封官為尹(相當於宰相)。故以伊尹之名傳世。傳說,他的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之上採桑養蠶的奴隸。他母親生他之前夢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第二天,她果然發現臼內水如泉涌。這個善良的採桑女趕緊通知四鄰向東逃奔20里,回頭看時,那裡的村落成為一片汪洋。因為她違背了神人的告誡,所以身子化為空桑。巧遇有莘氏採桑女發現空桑中有一嬰兒,便帶回獻給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隸廚師撫養他。這一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為伊,而他的母親就是那個採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於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他見有莘氏國君有賢德,想勸說他起兵滅夏。為接近莘國君,他自願淪為奴隸,充任有莘國君貼身廚師。國君發現其才幹,提拔為管理膳食之官。經長期觀察,伊尹終於發現,有莘氏與夏同姓,均為夏禹之後,血緣聯繫難以割斷,況且有莘國小力弱,不足以擔當滅夏重任。只有湯才是理想人選,決定投奔湯。其時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自願作陪嫁縷臣,隨同到商。他背負鼎俎為湯烹炊,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湯承擔滅夏大任。湯由此方知伊妖有經天緯地之才,便免其奴隸身份,命為右相,成為最高執政大臣。伊尹不僅是輔佐湯奪取天下的開國元勛,還是後來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辭中被列為“舊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僅與湯同祭,還單獨享祀。
第三位: 把兒子端到餐桌上下飯的古代名廚——易牙
姓名:易牙
年齡:不詳
朝代:春秋
身份:廚師
易牙的名字非常複雜,他還有兩個名字叫狄牙和雍巫。
先說易牙。易牙名牙,但並不姓易,姓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出身有易氏部落,才稱為易牙。
再說狄牙。一種說法是“狄”、“易”古音相通,因此易牙又稱狄牙。另一種說法是易牙出身北方的少數民族狄人,故稱狄牙。
易牙是齊桓公的御用廚師。
齊桓公國事勞神,患上了失眠症,夜裡睡不著覺,想起煩心事就翻來覆去,唉聲嘆氣。易牙就問齊桓公:“國君您反正也睡不著覺,要不我給您做點東西吃?俗話說心情不好的時候胃口就會大開。”齊桓公一想也行,就說:“那你就炒兩個菜下酒吧。”易牙穿衣起床,抖擻起全部精神,煎、熬、燔、炙,調和五味,做了一桌子菜,色香味俱全。齊桓公立馬來了精神,大啖一頓。第一口下去,滋味鮮得差點連舌頭都吞下肚去,結果連酒都忘了喝。吃飽之後,齊桓公一覺睡到天亮,失眠症不治而愈。從此,齊桓公再也離不開易牙了。易牙知恩圖報,趁機替長衛姬說話,齊桓公於是答應立長衛姬的兒子武孟為太子。可是此前已經立了鄭姬生的孝公為太子,如此一來埋下了齊國日後的危機。
再高明的廚師也不能永遠都不重複菜餚的花式品種,況且易牙只是魯菜大師,沒有機會出國深造,所以吃來吃去,齊桓公終於還是吃膩了易牙的菜。有一天,齊桓公閒極無聊,開玩笑地對易牙說:“聽說人肉很好吃,我還沒有吃過呢。”易牙回家就把大兒子蒸了,開飯的時候端到了餐桌上。齊桓公伸筷子一嘗,噫!何其美味!怎么以前從來沒有吃過?風捲殘雲,不知不覺將一大蒸盤吃得乾乾淨淨。吃完後,意猶未盡地舔舔嘴唇,問道:“這道菜叫什麼名字啊?”易牙回答道:“這道菜叫清蒸易牙的長子。”齊桓公大吃一驚:“My God!你真的給我做了盤人肉?”易牙回答道:“為了您的味蕾著想,我連兒子都豁出來了。”齊桓公非常感動,淚水在眼眶裡直打轉,半晌說道:“親愛的,你對我真好啊!”
第四位:第一位媒體吹捧收益的大廚——王小余
文學家袁枚的家廚。治廚認真,對原料採購、選用、切配、掌勺,自己事必躬親,火候掌握、高運用他也一絲不苟。他還善於揣摸食客心理,做到濃、淡、正、奇各投所好;上菜先後見機而行。並以辛辣興奮吃客食慾;以酸味幫助食客減食。他認為原料不在於名貴,而在於烹技和調味,即使一盤芹菜,一碟泡菜,只要能做到食客之所好,也屬珍品。袁枚著《隨園食單》,有許多方面得力於王小余的見解。王小余死後,袁枚以《廚者王小余傳》一文寄託哀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篇屬於廚師的傳記。
第五位:烹魚大王---太和公
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以水產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而聞名天下。
長期生活在太湖之濱,擅烹水產為原料的菜餚。他烹製的炙魚,名噪天下,曾得到天王僚的讚賞。吳公子光為了謀奪王位,設計刺僚,就派專諸到太湖向太和公學烹炙魚手藝,學成後,吳公子設宴請僚,並令專諸在獻炙魚時刺殺吳王僚。僚是死,專諸也被吳王衛士殺死,成了王公貴族爭權奪利的犧牲品。太和公的超凡手藝,竟被用於宮廷之亂,是連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
第六位:尼姑里的超級名人廚----梵正
梵正,五代時的著名尼姑廚師,以創製《輞川小樣》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輞川小樣是用膾、肉脯、肉醬、瓜果、蔬菜等原料雕刻、拼制而成。拼擺時,她以王維所畫輞川別墅20個風景圖為藍本,製成別墅風景,使菜上有風景,盤中溢詩情。宋代陶谷在《清異錄·饌羞門》中備加誇讚:“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鮓 膾脯,醢醬瓜 ,黃赤色汁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
第七位:唐代名廚---膳祖
膳祖是唐朝一代女名廚,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廚。段文昌對飲食很講究,曾自編《食經》50章。因他曾被封過鄒平郡公,當世人稱此書為《鄒平郡公食憲章》。段文昌府中廚房題額叫 “煉珍堂”,出差在外,住在館驛,段文昌便把供食的廚房叫“行珍館”。主持“煉珍堂”和“行珍館”日常工作的就是膳祖,她對原料修治,滋味調配,火候文武,無不得心應手,具有獨特本領。段府40年間,這女廚師長從100名女婢只選中9名傳藝。段文昌的兒子段成式編《酉陽雜俎》,裡面的吃食就是出自他們家那位女廚師所做的飲食。
第八位:南宋版大長今------劉娘子
劉娘子,南宋高宗宮中女廚,主管皇帝御食。劉娘子手藝高超,雖宮中規定作為“五品”官的“尚食”,應由男廚師擔任,但她以燒得一手皇帝喜愛的好菜,而被破格任用。人們尊稱她為“尚食劉娘子。”據《春渚紀聞》載:宋高宗宮中,有位女廚師劉娘子,高宗繼位之前,她就在趙構的藩府做菜了,宋高宗想吃什麼菜,她就在案板上切配好,烹製成熟後獻食,高宗總是十分滿意的。按照宮廷規定:主管皇帝御食的負責官員叫尚食,只能由男人擔任,而且是個五品官,劉娘子身為女流,不能擔當此官,然而皇宮裡的人多稱她是“尚食劉娘子”。劉娘子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宮廷女廚師。前幾年,我們引進了韓國片《大長今》,我們好多人認為長今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宮廷女廚師,其實我們的烹飪史更久遠,更精深。
第九位:逃難成就的女烹飪高手---宋五嫂
南宋年間宋五嫂,是從河南開封逃難至杭州的一位女廚師,因丈夫姓宋排行老五,人們就稱她為宋五嫂。在杭州錢塘門有一片小食店,當時從北方逃難來杭州的中原人很多,有官有民,大家思鄉難歸,很想嘗點鄉味以解鄉思。宋五嫂家賣的魚羹,正是傳統汴京風味,頗能招徠異鄉之客。有一日高宗趙構也聞名品嘗,特派太監來,叫宋五嫂做了魚羹送進宮,連皇帝都愛吃。此後,宋嫂魚羹身價百倍,於是名聲大振。方恆泰《西湖》詩云:“小泊湖邊五柳居,當筵網得鮮魚也,味酸最愛銀刀膾,河鯉洛舫總不和。”他贊的五柳居醋魚,有人說即是當年的宋嫂魚羹。
第十位:清代首位點心女大師——蕭美人
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讚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中國古代十大烹調之聖
伊尹: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聖”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而不衰。
易牙:又名狄牙,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於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得寵於齊桓公。
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以水產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而聞名天下。
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製“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
劉娘子: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宋五嫂: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游西湖,曾嘗其魚羹,讚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醃菜等聞名於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製。
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讚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王小余:清朝乾隆時期名廚,烹飪手藝高超,並有豐富的理論經驗。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有許多方面得益於王小余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