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地理位置: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北京市。
年 代:公元1267年~公元1368年。發掘年代:1964年。
簡 介:大都城是元代的都城,包括今北京市舊城的內城及其以北部分,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它始建於元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基本完工。大都城平面呈長方形,城牆全部夯築而成,四面辟有城門11座,由外城、皇城和宮城組成。全城南北長7600米,東西長6700米,總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皇城位於外城南部中央,宮城在皇城的偏東部,全城的規劃設計,均以漢族統治者建都的思想為主導,遵循"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制度。城址內發現有城門、街道、水涵洞、下水道、居住遺址等遺蹟,出土物以瓷器為主。
意 義:元大都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元代都城的布局、結構及風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建築結構
元亡後改造為明北京城。對元大都的研究和考察始於20世紀30年代。50年代後,經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和考古調查、發掘、鑽探,對元大都的平面規劃作了復原。
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50平方千米。城牆為夯土築造,有城門11座。南城牆在今東西長安街稍南,東西城牆即明清北京內城東西牆,北城牆在今北四環路一帶。皇城位於外城南部中央,為扁長方形。城中部有南北縱貫的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御苑區,西部是興盛宮、隆福宮、太子宮組成的宮殿群。東部為宮城,大部與今故宮重合而略偏北。宮中前朝大明殿(今故宮後三殿)、後朝延春閣(今景山下),採用宋元時通行的“工”字形台基。元大都的中軸線起自外城的麗正,經縱貫宮城的南北大路,盡於大都城中心的大天壽萬寧寺中心閣,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相同。
在元大都的東北部發現街道遺蹟,在南北向主幹大街東西兩側,等距離地排列著許多東西向胡同。今北京內城從朝陽門(元齊化門)至東直門(元崇仁門)間排列的22條東西向胡同,就是當時的舊跡。大都城有3個大的市場,即海子北岸至鼓樓一帶市場,今西四丁字街一帶市場和樞密院角頭(今王府井大街至美術館) 市場。
元大都有兩個供水系統:一是由高梁河、海子(範圍稍大於今太平湖和什剎前、後海),通惠河構成的漕運水系;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構成的宮苑用水系統。在元大都城址上發現了3處水涵洞遺蹟,是向城外泄水的設施。文獻記載這樣的水涵洞有7個。城內大街兩旁有排水渠,是石條砌築的明渠,通過大街時頂部加蓋石條。
元大都是在荒野上平地起建的,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都城的規範。它三重城垣、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有九經九緯的街道和標準的縱街橫巷制的街網布局,成為宋以來城市發展的一個總結,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大都在規劃中還注意促進商業的發展,並有發達的給排水系統和完善的軍事防禦、對內監督設施。在當時是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