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上海藝術研究所是一所綜合性的藝術科學研究機構,主要立足上海,面向國內外,從事戲劇、影視、服飾、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領域的相關研究,並關注現實,開展對文化發展現狀和文化藝術建設的調查研究。上海藝術研究所創建於1979年7月14日,歷任所領導主要有章力揮、湯草元、肖凌、路丁、李祥春、紀乃鹹、高春明、黃鈞、黃菊盛、李曉、毛時安、季玉珩等,現任所長、黨支部書記周兵。所部下設學術研究部、信息資料部、《上海藝術評論》編輯部、辦公室等機構。上海藝術研究所曾承擔國家重點藝術科研項目《中國戲曲志·上海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上海卷》、《上海藝術史》、《中國京劇史》及上海市重點科研項目《上海崑曲志》、《上海越劇志》、《上海滬劇志》、《上海話劇志》、《上海文化志》等,完成出版《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明刊本〈西廂記〉研究》、《袁雪芬的藝術道路》、《筱文艷舞台生活》、《古劇結構原理》、《戲劇音樂史概述》、《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佐臨研究》、《王國維美學思想論集》、《西廂記評註》、《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中國服飾名物考》等學術著作350多種,並在國內外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大量學術論文,曾榮獲中國圖書獎、“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文化藝術優秀成果獎、田漢戲劇評論獎、曹禺戲劇評論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獎等多種獎項。
在開展理論研究的同時,上海藝術研究所先後舉辦過各種學術交流和展示活動,其中全國首屆戲曲電視藝術研討會、中國南派京劇研討會、中國五千年服飾展、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等均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本所十分重視對各藝術門類資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由研究所原電視部攝製了《擋馬》、《陳妙常與潘必正》、《藝術大師周信芳》、《上海藝術史話》等300多部資料片、電視片,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並有多部在中國獲獎。1由本所出版、在海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藝術刊物《上海藝術家》至今已出版發行99期,影響不斷擴大。
上海藝術研究所成立二十多年來,致力於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先後湧現出一批在上海和中國有一定影響的各學科帶頭人。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結合,涉及各藝術門類的專業研究隊伍。面對新時期文化藝術科學所面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上海藝術研究所將一如既往,不斷開拓、創新,朝著全方位、多學科、多功能、開放型、綜合型的方向發展,在文化藝術科研的廣闊領域內譜寫新的篇章!
機構設定
學術專著
《上海當代藝術圖典》
高春明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該書為國家“九五”藝術科研重點課題《上海藝術史》的配套項目之一,《上海藝術史圖志》的續編。圖典用文字和圖象系統全面地展現了上海藝術發展的脈絡,以及各個藝術門類的歷史與現狀。通過對多個藝術創作和藝術活動領域的編寫,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話劇、戲曲、電影、曲藝、音樂、美術、攝影作品的豐厚成果,為研究當下上海文化藝術發展狀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份寶貴資料。
《上海藝術史圖志》
馬博敏主編,高春明執行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該書是中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上海藝術史》的階段性成果,是一部圖文並茂的大型畫冊。全書收錄戲曲、話劇、曲藝、音樂、舞蹈、電影、電視劇、雜技、魔術、美術、攝影、建築園林十一個藝術門類約800多幅照片,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該書作為向建國五十周年、上海解放五十周年獻禮圖書,出版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並獲得全國優秀藝術類圖書三等獎。《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上海卷》
黃鈞主編,中國ISBN中心2001年9月出版。該書系中國藝術科學重點項目《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的一部,全書共255.8萬字,系統地收集、整理了上海地區京、昆、越、滬、淮等劇種音樂的寶貴資料,為研究各劇種音樂的基本形態、劇種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以及其它規律性問題奠定了基礎。
《龜茲藝術》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本書挖掘國內外一手資料,運用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美學、藝術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成果,圖文並茂,勾勒出古代龜茲文化藝術的發展盛況,是繼《西夏藝術研究》之後、由上海藝術研究所編著的“中國古代民族藝術研究系列”的又一力作,為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
《西夏藝術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西夏藝術研究》為文化部藝術類重點科研成果,通過存世的西夏文化藝術,包括西夏繪畫、雕塑、書法篆刻、建築、服飾、工藝美術、音樂、舞蹈,綜合文獻史料進行闡述,勾勒出豐富而完整的西夏藝術世界。《西夏藝術研究》收有實地拍攝的國外約500幅西夏藝術品圖版,是同類圖書中收錄最全面的學術成果。
《上海藝術發展報告》(2012-2013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本報告以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為基礎,立足於上海本地的文化、政策、藝術專業及產業環境,聚焦上海藝術發展的新興現象和前沿問題,對美術、音樂、電影、電視、話劇、建築等6個藝術門類的發展情況進行了概覽和辨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發展觀點及建議。
《上海藝術發展報告》(2014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以上海本地的藝術文化發展為切入點,以國內外藝術格局為視野,以音樂、舞台、影視、建築等為對象,強調對各藝術門類在專業、事業、產業三方面發展形態的關照,對各級文化管理部門和研究單位都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中國當代觀念藝術形態個案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由華東師範大學譚根雄教授跨界執筆,探討中國當代觀念藝術的自身發展及其“自律”形態,在抽象思維的空間中,圍繞對形態個案的關照和分析,對當代觀念藝術研究做出理論和思想的闡述,具有深邃的學術內涵張力,體現了中國當代觀念藝術的魅力所在。
工具書籍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
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共同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出版。該詞典是一部中型的戲曲、曲藝專科詞典。共收條目5636條。分總論,戲曲名詞術語,曲藝名詞術語,戲曲聲腔、劇種,戲曲作家、理論家,戲曲作品,曲藝曲種,曲藝作家,論著九個門類。該詞典內容全面廣博,涵蓋從周、秦到現代兩千年的戲曲曲藝各門類的基本概念與術語,是一部內容全面、視角廣博、資料翔實的藝術詞典。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
本辭典於1995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辭典收錄了中國近代以來流布各地的戲曲劇種335個,以各地通用的劇種名稱為詞目,按劇種的形成地或流布地域,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編排。1釋文按源流沿革、班社、演員、劇目概況、藝術特點、音樂唱腔等欄目進行全面介紹,1並附主要唱腔的曲譜(簡譜)。隨文附照片790幅;另有彩色插頁,載圖120幅。本辭書所采資料,一般截至1985年底。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
周汛、高春明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該辭典是一部系統介紹中國衣冠服飾文化的專科辭書。所收詞目上起先秦,下迄民國初期。內容包括歷代衣冠服飾的名稱、款式、禮儀、制度、穿著方法及有關習俗,總計8272條。全書共分總類、冠巾、上衣、下裳、鞋襪、髮式、化妝、飾物、衣料、染采、紋樣、工藝、其他、文獻等十五個門類。書前刊有《中國服飾史述略》、《中國服飾史年表》《衣冠服飾等秩表》、《歷代服飾禁例》、《歷代時世妝》、《古今尺度對照表》,是研究服飾文化必備的辭書之一。
獲獎成果
《中國歷代婦女妝飾》
周汛、高春明著,學林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10月聯合出版。本書獲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是一部融學術性、知識性、藝術性與實用性為一體的著作。著作以生動的文字、豐富多彩的圖片資料,展示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婦女的生活風貌和裝飾習俗,為中國歷史研究、古籍整理、文物鑑定、民俗考察提供了一份寶貴的資料,對服飾文化研究有較大建樹。《中國戲曲志上海卷》
孫濱主編,中國ISBN中心1996年12月出版。該書是全國藝術學科“八五”規劃重點項目——十大藝術志書集成中的一部,按綜述、圖表、志略、傳記四大部類體系,詳細記述了上海戲曲從孕育到形成至興盛,直到公元1973年止的全部活動情況,是一部反映上海戲曲活動歷史全貌的大型藝術志書。約134.4萬字。1998年獲文化部和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頒發的“藝術志書集成編纂成果獎”。部分研究人員獲“編纂組織成就獎”,“編纂成果一等獎”。《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戲劇集》
張庚主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該書系《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叢書之一部。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人員承擔編纂工作。該書選編了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傳奇雜劇劇本、京劇劇本、地方戲劇本和早期話劇劇本近百種,並分別做了提要和說明,大致反映了近代戲劇文化的發展形態和戲劇風格流派,勾勒了近代戲劇文學的歷史輪廓。該叢書獲2000年中國圖書獎。藝術專題
“馬庫斯·呂佩茲談藝術”
2015年7月30日下午,馬庫斯.呂佩茲出現在上海藝術研究所二樓會議室。這位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參觀完中華藝術宮,在新錦江飯店附近某個洋服定製店訂做了兩套西裝之後,一頭扎進汾陽路弄堂,在上海藝術研究所與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中央美院、德國波鴻大學的學者及北京、西安、上海的藝術家、收藏家進行一場深度座談,德國新表現主義在上海的一次中國式接觸,誠懇、幽默、不乏犀利。
“中德城市藝術文化和藝術教育研究”研討會暨“中德名家經典作品展”2015年11月11日,中德城市藝術文化和藝術教育研究研討會在艾美高大廈召開。
國際藝術教育學會歐洲委員會主義卡爾-彼德•巴斯切庫勒、原杜塞道夫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系系主任庫尼伯特·伯林、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楊起、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周兵、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譚根雄、中國駐德前外交官劉焱、職業藝術家張羽、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副教授唐承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乃喬、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殷國明、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文學武、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何彥宏、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師張蘊艷、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李華、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部副主任吳筱燕、《上海藝術家》編輯部主任薛曉雁、上海藝術研究所楊子、上海戲劇學院教師許仁豪出席了會議。
露西安娜·佩瑞女士聊“原生藝術”
2015年是中瑞兩國建交65周年,作為慶祝的獻禮活動之一,《原生藝術:界外者藝術起源》(中文版)發布會和簽售會於9月21日和22日分別在上海書城和松江“鍾書閣”舉行。它以藝術、文化的視角,見證了中瑞兩國在藝術人文領域的交流與融合。洛桑市市長達尼埃爾·布赫萊為此專門致信表達驚喜,並衷心希望以本書首發為契機,中瑞兩國在文化、藝術,以及其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能更加深入。《上海藝術家》編輯部全程參與了該書的發布和簽售,同時也參加了露西安娜和上海當代藝術領軍人李山、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周兵、中國原生藝術主要推手張天志以及活動的資助者潘大明和一些當代藝術家和評論家就“原生藝術與原生藝術家”而舉辦的討論會,以及露西安娜在上海戲劇學院有關原生藝術的演講活動。
藝術資料
期刊雜誌
《上海藝術評論》《上海藝術評論》自《上海藝術家》改創後,仍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著重開展文藝批評,強調專業觀察和學術判斷,立足上海,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為繁榮上海的文藝創作服務。
《上海藝術評論》一是堅持“批評為主,與人為善”,“講真話,講道理”的定位;二是緊貼藝術實踐,與時俱進抓住熱點,持續關注、深入剖析藝術創作;三是努力打造並堅持為更多人提供“說真話、講道理”的藝評平台;四是以上海為主陣地,面向全國和海外,吸納重要的藝術觀點和藝術評論。
《上海藝術評論》為雙月刊,文章有別於一般的媒體快評,在評論深度上有更高的要求,儘可能給出更多現象級的研究性評論。
《上海藝術評論》致力確立鮮明突出的刊物個性,新刊物力求做到大膽發出真正的藝術評論聲音。專業性是立刊之本,學術性是立刊之根,專業的藝術評論不但為藝術創作建立學術標尺,也能推進中國藝術的理性繁榮和優質發展。
相關詞條
盤點有關藝術研究所
藝術研究可以理解為研究藝術,即對藝術的研究,類似科學研究,學術研究,只是研究的主題換成了藝術,對藝術進行思索,探討,利用證據,事實等等對藝術中抽象的概念進行分析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