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簡介
科研布局上設有分子病毒學研究室、生物防治研究室、分析生物技術研究室和中國病毒資源與信息中心。共設有21個研究學科組。擁有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武漢大學共建)、中-荷-法無脊椎動物病毒學聯合開放實驗室、HIV初篩實驗室、湖北省病毒疾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病毒資源科學資料庫等研究技術平台。技術支撐體系由大型設備分析測試中心、單抗實驗室、實驗動物中心、 《中國病毒學》編輯部、網路信息中心組成。管理系統設定綜合辦公室、組織人教處和科研計畫財務處三個職能部門。“中國病毒資源與信息中心”擁有亞洲最大的病毒保藏庫,保藏有各類病毒900餘株。創建了具有現代化展示手段的中國唯一的“中國病毒標本館”,集學科性、特色性和科普性於一體,是第一批“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技活動示範基地”。
建所50年來,經過幾代科學家艱苦卓絕地努力,在病毒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科技成果227項,獲獎成果96項,發表有學術價值論文1800餘篇,出版專著50部,申請專利119項,授權專利73項。對外學術交流頻繁,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英國、荷蘭、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學府及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關係,20多名中外知名學者、專家兼做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作為國內少有的幾個培養病毒學高級人才的單位之一,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現有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2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和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已培養出病毒學相關專業研究生300多名,在學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40餘人。主辦的《中國病毒學》是中國生物學醫學核心期刊和病毒學權威刊物,長期被美國BA、CA等國內外文摘刊物和資料庫收錄。
武漢病毒研究所擁有一支以中青年為主體的高水平研究隊伍。現有職工180人,專業技術人員152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2人,其中正高級25人。研究員中,45歲以下的占50%。從事科學研究人員82人,平均年齡38歲,擁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占83%。從國內外引進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6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跨世紀百千萬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人。一批德才兼備的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在國際學術舞台嶄露頭角。
本所擁有優越的科研支撐條件。有多種類型、價值2100多萬元的先進科研儀器設備。建有BSL-3實驗室和一棟使用面積約600平方米的SPF級實驗動物房,湖北省微生物學會和武漢微生物學會掛靠本所。
武漢病毒研究所將秉承“求真務實、團結協作、勇於創新、追求卓越”的所風,在寧靜、優美、和諧的科研環境中創造祖國科技事業的輝煌,努力為我國病毒學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現任領導
所長陳新文
陳新文,男,1964年出生,博士,研究員。獲華中師範大學生物學專業學士學位,1988年河南工業大學(原鄭州糧食學院)生物化學專業研究生班畢業,2001年獲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University)病毒學專業博士學位。
先後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大學(UniversityCalifornia,Berkeley)和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從事合作研究。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所長,武漢病毒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所學位委員會委員,病毒學研究室主任,肝炎病毒與基因治療學科組組長。兼《中國病毒學》主編、 《中國生物學文摘》編委。中國微生物學會病毒專業委員會顧問、湖北省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生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分子病毒學基礎研究,在桿狀病毒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肝炎病毒的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主持承擔了“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在研課題。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研究論文70多篇,其中SCI源期刊論文30餘篇;參加編寫專著兩部。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和第五屆武漢市優秀青年等榮譽和獎勵。
所長致辭
2008年是極其不平常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取得了抗擊冰雪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偉大勝利,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英勇頑強、不屈不撓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偉大精神。特別是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圓了國人的百年夢想,被世界公認為2008是中國年。這一年,對武漢病毒所來說,是改革創新年、科研成果顯著及和諧奮進的一年。順利完成了研究所領導班子換屆及平穩過渡;在科學研究、學科布局、人才隊伍建設、研究平台搭建、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在黨的建設方面,通過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使黨員幹部提高了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和理解,理清了科學發展思路,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為建設改革創新、和諧奮進的武漢病毒研究所提供了動力。
契約總經費10523萬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科研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共發表SCI論文85篇(其中Top15%以上28篇),比2007年增加60.4%。首次發現中國大陸蝙蝠體記憶體在尼帕病毒或尼帕樣病毒抗體;對中國中部地區HⅣ及HCV分子流行病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獲得了與爆發性肝炎相關的HBV重要的變異位點;建立了流感病毒毒種庫及套用型資料庫群;完成了桿狀病毒融合肽的結構解析,證明顆粒體病毒的F蛋白是有功能的膜融合蛋白;首次將分子信標技術套用於流感病毒mRNA的標記,實現了流感病毒多mRNA的活細胞內可視化和動態行為分析;完成了球形芽孢桿菌全基因組測序等重要工作。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科技創新團隊穩步壯大。2008年,我所聘請全職外籍專家一位,並從國內外各引進一名“百人計畫”作為重點科研方向的帶頭人,研究所擁有24個學科組,其中45歲以下占58%,“百人計畫”入選者9人。研究生培養再創佳績,2008年招收碩士生46名,擴招8名,重點高校的生源占招生總數的69.57%;博士生32名,擴招1名,重點高校的生源占招生總數的84.62%。在讀研究生225人,其中博士生109人,他們已成為研究所科學研究的重要生力軍。
完善學科布局,構建科研實驗平台。2008年,我所新布局了RNA結構與功能學科組、病毒生物化學學科組。通過學科調整,我所形成了以醫學病毒和農業病毒為主要研究領域,以新發和重大病毒病研究為特色的新格局。鄭店實驗室項目進展順利,中(國)、法(國)正式簽署實驗室建築設計與技術服務契約,該實驗室的建設將使武漢病毒所在國家生物安全平台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在中國新生疾病和生物防範體系中發揮核心作用。
國內外合作交流頻繁,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2008年,我所成為國家科技部、國家外專局授予的首批33家“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之一;組織武漢地區新生疾病科研合作團組訪法,確定中(國)、法(國)科研合作項目;中(國)、荷(蘭)科技戰略聯盟項目順利進入合作第二期。2008年邀請來我所交流講學的國內外專家達70人,同時成功舉辦“第三屆新生病毒性疾病控制學術研討會”、“中國科學院2008年傳染病學術交流會”和“第三屆全國核酸疫苗學術研討會”等。
堅持創新為民宗旨,不斷深化創新文化建設。2008年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我所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在積極組織有關專家開展決策諮詢的同時,及時捐贈由所研製的7噸C34-1殺幼蚊劑支援災區開展衛生防疫工作,並兩次組織生物防治團隊奔赴災區,投身災後傳染病防控工作,為科技抗震救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得到中科院領導和災區政府的高度評價,獲得了中國科學院抗震救災先進集體稱號。2008年石正麗研究員榮獲“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婦女”稱號。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和深化創新文化建設,構建和諧奮進的研究所氛圍已成為全體職工共同的價值取向。
流金歲月,銘刻發展的歷程;似水年華,傳承奮進的誓言。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我們要進一步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以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科院黨組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從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實際出發,依靠全所職工的智慧和力量,求真務實,團結協作,勇於創新,追求卓越,全面推進和提升各項工作,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及中國科學院建院60周年。
現任研究員
陳士雲,男,1964年出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6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1989-1994年在武漢植物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1994-1997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從事訪問學者研究,2001年在該校獲得博士學位,2002年回國,在武漢病毒研究所工作至今。現任武漢病毒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生物防治研究室主任、VirologicaSinica責任編委等職。發表研究論文40餘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2項。獲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院創新項目、湖北省青年傑出人才基金和武漢市學科帶頭人計畫等在內的科研項目10餘項。先後被評為武漢病毒研究所、中科院武漢教育基地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基因工程與藥用蛋白表達系統的建立和病原微生物的群體感應(quorumsensing)調控。歷任所領導
科研領域
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技目標是面向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人口健康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需求,面向病毒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重點開展農業病毒(農業微生物)和醫學病毒研究,力爭在科學前沿作出原始科學創新,通過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發展生物農藥、重要人畜病毒病的檢測及防疫技術,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人類健康和國家安全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貢獻。科研布局上設有分子病毒學研究室、生物防治研究室、分析生物技術研究室和中國病毒資源與信息中心。擁有中國科學院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中-荷-法無脊椎動物病毒學聯合開放實驗室、HⅣ抗體初篩實驗室、湖北省病毒疾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病毒資源科學資料庫等研究技術平台。共設有13個研究學科組。技術支撐體系由大型設備分析測試中心、實驗動物中心、《中國病毒學》編輯部、網路信息中心組成。管理系統設定綜合辦公室、組織人教處和計畫財務處三個職能部門。中國病毒資源保藏與信息中心是亞洲最大的病毒保藏庫,保藏有以昆蟲病毒為特色的各類病毒800餘株,其中昆蟲病毒占中國已發現病毒的90%以上,為世界已公布病毒數的40%左右。創建了具有現代化展示手段的中國唯一的“中國病毒標本館”,集學科性、特色性和科普性於一體,是第一批“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技活動示範基地”。科研成果
隨著知識創新工程的深入推進,研究所的科研和創新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在申請並承擔國家科研任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08年我所共有在研項目236項,其中國家“973”項目14項,國家“863”項目13項,科技支撐計畫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5項,國際合作項目15項;共發表SCI學術論文85篇(其中Top15%以上28篇),比2007年增加60.4%。我所共有科技成果230項,獲獎成果92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3項、中國科學院獎24項、省部委級獎37項);申請專利145件,獲得得授權專利83項。人才隊伍
武漢病毒研究所擁有一支以中青年為主體的高水平研究隊伍。現有職工150人,專業技術人員111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50人,其中正高級14人,中級47人,初級14人。研究員中,45歲以下的占50%。從事科學研究人員78人,平均年齡38歲,擁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占72%。從國內外引進“百人計畫”人選4人,“國家傑出青年”3人,國家“跨世紀百千萬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人。一批德才兼備的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在國際學術舞台嶄露頭角。本所擁有優越的科研支撐條件。有多種類型、價值2100多萬元的先進科研儀器設備。建有p3實驗室和一棟使用面積約600平方米的實驗動物房,湖北省微生物學會和武漢微生物學會掛靠本所。武漢病毒研究所秉承中科院“唯實、求真、協力、創新”的院風,全體職工在知識創新的大潮中團結、奮進、開拓,在寧靜、優美、和諧的科研環境中創造著祖國科技事業的輝煌。1、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學術委員會
主 任:袁志明
副主任:陳新文
委 員:胡志紅、張先恩、石正麗、王漢中、陳則、陳士雲、李天憲、彭輝銀、周亞鳳、周寧一、高守疆
秘書:梁莉
2、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學位委員會
主 任:陳士雲
副主任:石正麗
成 員:陳新文 陳則 胡志紅 李天憲 彭輝銀 危宏平 王華林 王漢中 楊榮閣 袁志明 周寧一
3、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委員會
主 任:袁志明
副主任:陳則 陳士雲
成 員:胡志紅 龔漢洲 陳新文 李天憲 宋冬林 張治平 王漢中 袁麗 孫修煉 安學芳
秘書:宋冬林
科研機構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4年批准立項建設,是中國開展病毒學基礎理論與套用基礎研究、培養病毒學高層次人才、促進病毒學及其相關領域國際國內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
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田波院士、學術委員會主任陳煥春院士,實驗室主任吳建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實驗室根據科學發展趨勢、國家需求和人類健康需要等,瞄準病毒學研究前沿,以引起重大和突發性疾病的病毒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病毒學及現代生物技術,從病毒、宿主細胞、機體和人群等不同層面,研究病毒感染的分子過程及其伴隨的生命現象,揭示病毒免疫、致病、致癌的分子機理以及病毒病的流行規律;完善我國病毒資源與信息庫;發展病毒病診斷、預防和治療的新技術。實驗室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病毒遺傳變異與分子流行病學、病毒與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病毒的免疫與致病機理、病毒病的防治基礎研究。
實驗室目前擁有一支較高水平的研究隊伍,目前固定人員有40名,流動人員20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3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名、武漢大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1名、“貝利-馬丁獎”獲得者1名、湖北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實驗室承擔著多項國家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已經形成了病毒學基礎理論與套用基礎相結合的特色和優勢,在SARS病毒與禽流感病毒動物溯源及分子流行病學,昆蟲病毒感染與生物防制,人類重要病毒感染、免疫與致病機理,病毒學研究新技術與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
目前,實驗室使用面積達7000平方米,各種儀器設備近100台件,具有三級生物安全(BSL-3)實驗室、動物三級生物安全(ABSL-3)實驗室、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中國病毒資源與信息中心、SPF級實驗動物中心和愛滋病中心等先進的科研條件與技術平台,可滿足開展病毒學及其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套用基礎研究的需要。
分子病毒學研究室
病毒功能基因組學及基因工程學科組(組長:胡志紅)
前身是研究所重點學科昆蟲病毒分子生物學學科組,經過戰略性結構調整,研究領域拓展到包括各類新生病毒性疾病在內的病毒學基礎和套用研究,重點方向有病毒的功能基因組學、基因工程技術改良重組病毒殺蟲劑、新生病毒疾病的分子生物學和流行病學、病毒感染機理解析及抗病毒藥物篩選。目前的研究對象有桿狀病毒、SARS冠狀病毒和B型肝炎病毒。承擔有多項國家973、863、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歐盟第六框架項目以及中—荷科技戰略聯盟計畫項目,與荷蘭、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先進實驗室建立有長期的合作關係。
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學及基因治療學科組(組長:陳新文)
針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病毒病如B型肝炎和C型肝炎開展型B肝炎病毒(HBV)和C型肝炎病毒(HCV)的分子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抗藥機理,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病毒致病的分子機理,研製基因工程疫苗,探索新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基因治療)。
研究桿狀病毒侵入哺乳動物細胞的機理,桿狀病毒基因組DNA在哺乳動物細胞和實驗動物體中的狀態及目的基因的表達規律,了解桿狀病毒用於基因治療的安全性和效率,奠定其套用的基礎。同時構建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桿狀病毒載體系統並用於重要疾病的基因治療。
流感病毒學科組(組長:陳則)
主要研究方向有:人類流感病毒核酸疫苗的套用及其基礎研究。包括DNA疫苗、重組疫苗、亞單位疫苗、滅活疫苗、黏膜疫苗和疫苗佐劑等;禽流感病毒流行病學調查和流感病毒跨種(族)感染機理研究。進一步了解流感病毒儲存源和動物鏈的組成,明確其遺傳變異規律和病毒致病力的關係;SARS病毒疫苗的研究及治療藥物的開發。目前承擔的課題有”百人計畫”項目、國家“863”研究一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一項、院創新方向性課題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二項和省科技廳、教育廳SAPS研究專項基金。發表論文30餘篇.
水生病毒學科組(組長:石正麗)
從事魚、蝦、蟹和貝類等主要經濟水產動物病毒和藻類病毒的研究。包括病毒病原的分離、鑑定與分類,重要病毒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功能的研究,病毒致病的分子機理和免疫機理,病毒診斷技術的建立。目前主持有國家863海洋生物技術課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子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人畜共患病學科組(組長:王漢中)
主要涉及幾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毒、如SARS-CoV、口蹄疫病毒、人和動物的輪狀病毒以及其他新生疾病病原的研究,目前研究範圍集中在SARS-CoV病毒的的自然宿主和起源的研究以及SARS-CoV病毒、口蹄疫病毒、輪狀病毒的分子進化和分子流行病學、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病毒致病的分子機理、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原理、病毒毒力基因的鑑定及功能分析、病毒疫苗研製,開發快速靈敏的早期診斷試劑,為中國主要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以及新生病毒性疾病的預防及早期預警預報系統提供理論依據。
腫瘤病毒學科組(組長:高守疆)
長期研究目標是探討病毒引發的人類腫瘤疾病的致病機理,特別是針對腫瘤疾病在中國的流行病學及相關分析,揭示腫瘤病毒致細胞惡性轉化的分子機理。研究成果將為探索預防與治療由病毒引發的癌症等疾病提供科學依據。該學科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TumorVirologyProgramintheUniversityofTexasHealthScienceCenteratSanAntonio)保持有密切的合作關係。
HIV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學科組(組長:楊榮閣)
主要致力於AIDS和HIV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包括HIV的感染機制、變異和流行。HIV病毒的重組、HIV病毒與人類免疫系統的作用。這些研究是建立在基因和細胞水平上的。基於HIV的研究成果,發展新的HIV疫苗。所有這些研究將為提高AIDS病毒在中國的控制和預防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病毒複製與抗病毒藥物學科組:(組長:陳緒林)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在理解主要病毒從吸附侵入,病毒基因組的轉錄與複製,病毒的裝配與成熟釋放的詳細機制的基礎上,建立針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B肝病毒(HBV)、禽流感病毒(AIV)、皰疹病毒(Herpesvirus)等不同靶位點的藥物篩選模型,從不同來源(中草藥、海洋藥物、微生物代謝產物、人工合成的小分子等)的化合物庫中篩選高效低毒的抗病毒藥物。
發展成果
建所48年來,經過幾代科學家艱苦卓絕地努力,在病毒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促進國家工農業生產發展和環境治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科技成果218項,獲獎成果80項(國家級獎12項、中科院獎23項、省部委級獎31項),發表有學術價值論文1700餘篇,出版專著35部,申請專利110項,授權專利51項,對外學術交流頻繁,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英國、荷蘭、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學府及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關係。20多名中外知名學者、專家兼做所客座研究員。作為國內少有的幾個培養病毒學高級人才的單位之一,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現有微生物學博士學位授予點;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已培養出病毒學相關專業研究生300多名,在學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70人。主辦的《中國病毒學》是中國生物學醫學核心期刊和病毒學權威刊物,長期被美國BA、CA等國內外文摘刊物和資料庫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