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情介紹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5/fe1/nBnauM3XygTO2YjM5AD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wg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新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創新材料科學、攀登科技高峰、培育傑出人才、服務經濟國防”為使命,提出了“集成優勢學科,拓展研究領域,整合科研團隊,強化基地建設”的改革思路。以高性能金屬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複合材料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這些材料的結構、性能、使役行為及其防護技術,並注重材料製備與加工及工程化研究。金屬研究所已初步形成基礎、套用、開發的新格局:基礎及套用基礎研究以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核心,瞄準國際前沿,解決重大的學科問題。套用研究以瀋陽先進材料研究發展中心、材料環境腐蝕研究中心為核心,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關鍵性的技術問題。並參與創建發展了高技術企業。
近年來,金屬研究所在晶體物理、非晶態與納米材料、納米碳管及先進炭材料、可加工精細陶瓷、高溫鈦合金、高溫合金、發泡金屬、防護材料與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優異成果,獲得多項國家獎勵。“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純銅”(2004)、“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降低純鐵氮化溫度”(2003)、“納米銅室溫超塑延展性的發現”(2000)、“納米碳管儲氫量的確定”(1999)均發表在《Science》周刊,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納米銅室溫超塑延展性的發現”及“納米碳管儲氫量的確定”分別被評為2000年度1999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及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我國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和全同金屬納米糰簇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被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之一。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d/134/nBnauM3XyMTOxMTMxID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yg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金屬研究所與世界30多個國家的研究機構、學術團體、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合作交流關係,並與英、美、德、日、意等國的科研機構和大學開展國際前沿合作課題研究。15名科技人員在30餘個國際組織(雜誌)任職,其中,盧柯研究員擔任美國《科學》周刊評審編輯及ScriptaMaterialia主編,葉恆強院士、成會明研究員和楊銳研究員分別擔任MaterialsLetters、Carbon和Intermetallics國際期刊的主編。受中國金屬學會、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國際材料物理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等委託,金屬所編輯出版《金屬學報》(中、英文版)、 《材料科學與技術》 (英文版)、《材料研究學報》(中文版)、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 、《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等6種學術刊物。
未來的金屬所將凝聚一批國際材料科學精英人才,擁有先進的儀器裝備和支撐條件,具備規範、高效的管理與運行機制,能夠承擔國家重大工程所需的尖端材料技術研究任務,不斷湧現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新材料,同時金屬所將成為國內外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學術合作交流平台。
歷史沿革
1951年-1953年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籌建時期
1953年
周恩來總理簽署任命通知書,任命博士為金屬所所長
1953年-1957年
主要為鋼鐵冶金工業服務。研究領域為金屬物理、冶金物化、金屬加工、選礦、耐火材料、金相技術、化學分析
1957年-1966年
堅持國家任務與基礎研究並重,開闢了高溫合金、難熔金屬、金屬陶瓷等研究領域
1970年-1977年
隸屬冶金部
1978年-現在
回歸中國科學院
1982年-1999年
以金屬研究所和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的有關研究室為基礎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
1985年-1993年
先後建立固體原子像開放實驗室、材料疲勞與斷裂、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原金屬研究所與原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整合,成立新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東北高性能材料研究發展基地”
2001年
成立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2002年
成立瀋陽先進材料研究發展中心
歷任所長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2/805/nBnauM3X3QzMzYzM5QD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0g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李薰院士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9/5bb/nBnauM3XygTN5ETOzIT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yk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他從回國到去世前,歷任中科院金屬所研究員、所長、黨委副書記、第一、二、三屆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名譽所長,中科院瀋陽分院院長、黨組副書記,中科院副院長、主席團成員、黨組成員,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常務委員、主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冶金組副組長,冶金新材料組副組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金屬學報》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副主任編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四、五屆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委員、瀋陽分社副主任委員,中共遼寧省委委員,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委委員會副主任,遼寧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代理主席等職。
在所院士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4/dea/nBnauM3X2EzM3ETN0MD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zg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機構設定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b/82b/nBnauM3X1QTO5YjN5YD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2g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6/dd7/nBnauM3X4gTOzIDO2IT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yk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實驗室實行理事會指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並設有國際諮詢委員會。理事會和國際諮詢委員會對實驗室的發展戰略提供指導與諮詢。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經過不斷努力,成為世界一流的材料研究實驗室。
實驗室熱情鼓勵國內外科學家與我室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熱情為工業界提供相關的知識與技術諮詢並承擔工業界資助的研究項目。熱情鼓勵有志於材料科學研究的青年學者來這裡學習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成為材料科學研究的高級人才。
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b/6c6/nBnauM3XxMDO3IDO1gD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4g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簡介】
主要開展腐蝕電化學,高溫氧化,混合氣氛腐蝕和熔鹽熱腐蝕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同時,發展材料的腐蝕性能評價,壽命預測和檢測技術。
【研究方向】
1.研究納米材料的化學穩定性,侵蝕性離子在界面的傳輸規律,材料腐蝕的電化學機理;開發環保型表面轉化膜,綠色緩蝕劑,納米有機塗料和腐蝕電化學檢測新技術。
2.研究先進高溫結構材料的氧化行為、氧化膜套用及活性元素的作用、力學因素對合金選擇性氧化的影響,低地軌道空間原子氧對材料的侵蝕作用以及防護塗層技術。
3.研究材料在氧化、硫化、鹵化、碳化等單一或多種腐蝕環境中的腐蝕機理,包括燃料電池中的熔融鹽腐蝕和垃圾焚燒中的氣相或復相環境中的腐蝕等。著重了解腐蝕機理並發展相關的耐蝕材料和防腐蝕技術。
4.研究材料與環境互動作用過程的數學、物理和分子模型,發展材料腐蝕性能評價和腐蝕壽命預測新技術,探索新型耐蝕材料和耐蝕塗層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
科研成果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d/a62/nBnauM3X3ATM1EzNwkD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5g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金屬所建所伊始,為鋼鐵冶金工業的恢復和發展解決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做出了出色貢獻。20世紀50年代開發了用於平爐煉鋼的鋁鎂磚,解決了我國鉻礦資源缺乏的問題;建立了氧氣電爐煉鋼及其它強化冶煉工藝;特別是所建立的鋼中氣體分析和夾雜物鑑定方法在全國推廣,對提高我國鋼質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57年,開始了高溫合金、難熔金屬、金屬陶瓷、防護塗層、核材料及石墨材料等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陸續套用於國家重點工程,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顯著成績。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重點實驗室、開放實驗室和國家實驗室基礎研究體系的建立和發展,特別是以金屬所和腐蝕與防護所整合為開端的知識創新工程的實施,金屬所的學科範圍不斷拓展,高性能材料研究和工程化研究深入發展,取得了一系列基礎和套用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3/7fd/nBnauM3X1EDO2QDMwAT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wk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金屬所豐碩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受到國家和各部門的認可和獎勵。六十年代前後金屬所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出色貢獻,曾榮獲3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自1985年國家實行新的科技獎勵制度以來,金屬所共榮獲各類科技獎勵400餘項,其中國家三大獎60餘項(技術發明獎15項,自然科學獎28項,科技進步獎18項)。僅“九五”期間就獲得國家獎12項(技術發明獎3項,自然科學獎4項,科技進步獎5項),所涉及的學科方向包括鋼鐵材料、高溫合金、鈦合金、納米材料和技術、特殊環境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材料的結構、性能與表征、材料新工藝等。其中,“五次對稱性及Ti-Ni準晶相的發現與研究”突破了傳統晶體學理論認識,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多孔氣冷鑄造一級渦輪葉片的研製與推廣”和“冶金礦山潛孔鑽具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研究”獲重要套用和巨大經濟效益,均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c/76e/nBnauM3XzEDN1YzNxAT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wk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金屬所的科研成果除不斷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外,還有大量的公益性研究成果被廣泛套用,例如材料長時間腐蝕數據的積累就成功地套用於三峽大壩工程的選材方面。此外,金屬所的失效分析和分析測試也為各行業服務,50年來進行了不計其數的各種失效事故分析,頗具社會影響。
金屬研究所將保持優良傳統,繼續攀登科學高峰,更出色地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創新貢獻。
研究生教育概況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img/0/274/nBnauM3X2UzM4QDMxMTOxYTNyITMwATO2AjMwADMwAzMxAzLzk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早在五十年代,金屬所就開始了培養研究生工作。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其中不少同學以他們在學期間的出色工作,獲得了多種獎勵,包括國際焊接學會首屆格蘭讓獎,首屆吳健雄物理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種獎勵。迄今有20名同學獲得了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45名同學獲得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
從1998年5月首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開始到2001年,研究所連續三年共有5篇論文獲獎,占全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獲獎總數的三分之一。
截止2002年6月,已授予碩士學位717名,博士學位335名,已出站博士後65名。現有在學研究生451人,其中碩士生183名,博士生268名,在站博士後3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