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掌握教學模式

上海掌握教學模式

上海掌握教學模式,所謂“上海掌握教學模式”,是相對於在英國等國家廣泛流行的“掌握學習法”。“掌握學習法”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一位教育學家提出的,雖然這一學習法非常有效,但是實施這一學習法的前提就是將學生分類,然後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教學,英國已經實施這一學習法多年。而“上海掌握教學法”更好,尤其是在數學教學中,因為這一教學法中,教師對學生有高期望,並配合有小步前進策略。同時通過各種變化,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核心數學概念、數學思考過程以及數學概念和套用的統合。而英國原先採用的“掌握學習法”,把學生在一二年級時就分類,一些學生被認為不適合學習數學,從而過早放棄了自己。

基本信息

簡介

MathsHub(一般譯作“數學教學中心”)是英國以學校為主導的教學管理體系的一部分,在2015年11月創立,目前全國共有35個。每個MathsHub都由當地一所優質學校牽頭,再選擇一些學校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這些學校聯合起來,一起推進本教學中心的數學教學工作。

上海學生在2009年和2012年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的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表現優異,引發了各國對上海教育的關注。

英國教育部學校事務部長NickGibb2016年表示,“南亞數學教育的重要推廣只會帶來積極的勢頭,讓數以千計的年輕人能接觸到專業的教師和高質量的教材。簽約中,英國合作方則表示十分高興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的團隊合作,“為英國學生翻譯世界領先的課程”,“讓我們的數學老師和學生能夠接觸到這些縝密、嚴謹的教學資源”。

按照協定,2017年9月開始,英國部分國小的學生將啟用35種來自上海的數學教材,包括:數學課本、輔助教材、教師用書等。

由來

2016年11月7日,英國教師在新一輪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啟動儀式上。2016年11月7日,英國教師在新一輪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啟動儀式上。
2009年和2012年,上海中學生連續兩次在OECD(經合組織)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取得優秀成績。在2012年的PISA測試中,上海學生數學測試的分數是613分,英國學生的分數是494分。而且參加測試的中國學生有55%被認為是數學優秀生,而英國的這一比例不到12%;中國學生被認為是數學差生的人數比例為3.8%,而英國遠遠高於這一比例。這在當時的英國激起了很大的反響。

2013年,設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內的英國國家教育領導力學院的負責人帶著一批學者訪問寧波諾丁漢大學時,考察了上海浙江湖北等地的數學教學課堂。在2014年春天,當時的英國教育部副部長特魯斯女士來上海考察學校,並提出希望把數學老師派來培訓,當年就派出了第一批70名英國數學老師到上海進行培訓。同時,上海也派出了數量相當的教師,前往英國學校“駐校”交流。

儘管2015年8月,英國廣播公司播出的一部名為“中國學校,我們的孩子受得了嗎”的紀錄片,引發英國社會激辯中式教育,但是在英國的數學老師們眼中,上海的教學方式非常值得引進。2016年11月8日,英國國家卓越數學教學中心主任查理·斯特里普就說,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們的調查發現,全英國那些上海老師來過的,或者是有核心教師到上海來學習的學校,數學的教學效率更高,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也更多。

主要形式

上海掌握教學模式”是英國教育部支持的“掌握教學模式”項目的一個分支,指從2014年開始,英國和中國上海的中國小老師交流項目。該交流項目的主要形式是:英國的老師到上海的交流學校觀摩數學教學一到兩周之後,邀請上海的老師到英國的交流學校授課兩周以上。上海的老師在英國學校授課期間,同屬一個數學教學中心的其他學校老師都可以到課堂觀摩,課後還會安排討論,交流課程設計、授課方式等細節。

上海數學經驗

去英國交流的上海教師發現,當地教分數的時候,基本以切披薩餅來打比方,甚至不說分子、分母這樣的專業術語,只以“上面的”和“下面的”來代替。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分數教學的深度和總體效果。

上海市進才實驗中學教師林徐勱分析,英國學生更傾向於形象思維,在解決一些分數計算題或代數計算時,會採用直觀的例子幫助理解;而上海的學生更擅長抽象思維,在抽象的理解里解決數學問題。“形象思維的好處是有趣、易理解,但是太過形象就不太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這是中英兩國的明顯差異。”

上海的數學教學經驗在持續的國際交流中凸顯出來。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中方負責人張民選與英國教師廣泛交流後總結道,“相信”與“期望”是上海數學教育的顯著優勢,教師普遍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學好學校所教的基礎數學,教師和家長對每個孩子都寄予很高的期望。中國教師普遍認為,數學是中小學生應該學習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知識,所以學校教師總感到有責任,總是想方設法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用各種方式鼓勵、引導、幫助和教育孩子,努力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在教學策略上,上海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小步前進”與“多變式”。教師不斷為學生搭建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階梯,幫助學生把一個大難題分解為若干小問題,由易到難,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學習前進;通過運用不同變式,讓學生在多側面和多形式的變化中真正掌握知識的內涵。

“‘概念+過程’的變式教學易於套用和遷移,有助於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這使得上海學生在數學能力方面,不僅高端學生優勢明顯,而且低端學生比例低、人數少。”上海教育學會數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數學特級教師顧泠沅說。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史寧中認為:“在近30年數學教育改革的長期積澱過程中,上海至少形成了3條重要經驗:連貫一致的改革思路、海派文化的數學課堂、強而有力的教研與教師隊伍。”

比如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上海的教師發展指導者隊伍來源具有多樣性,建立了高校、教研、科研、培訓、信息技術部門等組成的教師教育資源聯盟,重心下沉到數學課堂,講究課前的教學設計,突出課後的反覆改進;建立市、區、校三級教研體系,成為對上銜接頂層設計、對下銜接課堂操作的紐帶,形成了“用科研的方式做教研、用教研的思維做科研”的大教研格局。

此外,中國傳統方法和信念在數學教學中彰顯價值。比如乘法口訣表、做算術用豎式、撲克牌玩24點等方法,中國學生耳熟能詳,經常在玩耍中學習,非常有用,而許多英國教師卻不會用。中國有句俗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傳遞著“數學重要而有用”的樸素理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