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前身是解放前的電機工程系。50年代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分為電工與計算機科學系(三系)和電子工程系(四系)。1985年,三系和四系合併,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電子電工學院。下設電機工程系、自動控制系、計算機系和電子工程系以及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研究所、光纖技術研究所、大規模積體電路研究所;1989年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學院。1987年,通過與國家水利電力部聯合辦學,以其中的電機工程係為主體成立了電力學院,電子電工學院遂更名為電子信息學院,並將精密儀器系(八系)併入。2001年,這兩個學院又根據新的學科發展需要,合併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學院下設電氣工程系、自動化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儀器科學與工程系和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img/0/059/nBnauM3X2UTM5QzMzQDOygzNyITM4EDO1EzMwADMwAzMxAzL0g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學院涵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和儀器科學與技術等六個國家一級學科和本科專業。所有六個國家一級學科均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擁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和2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梯隊結構合理。全院共有專任教師346名,其中教授108名,副教授144名;他們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4名。學院還保持100名左右的博士後和國內外訪問學者。學院承擔著大量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畫、“十五”攻關軍口、預研及“973攀登計畫”等重大項目。2006年,SCI收錄166篇,SCIE收錄407篇,EI981篇,ISTP收錄582篇引文153篇,核心期刊1068篇。申請專利197項,公開195項,授權專利117項。科研經費達10409萬元。
學院現有在校博士生675名,碩士生2148名,本科生3499名。學院特別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歷年的國內外重大科技競賽中,學院的學生均有突出表現。在包括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機器人足球賽、全國大學生智慧型車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嵌入式系統設計競賽中多次獲得世界冠軍、全國冠軍、競賽最高獎和競賽一等獎。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img/7/033/nBnauM3XwMjN2kzN5ADMzgzNyITM4EDO1EzMwADMwAzMxAzLwA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在百年交大的成長過程中,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曾為我們的黨和國家培養了諸如江澤民、王安、楊嘉墀、張鍾俊等一大批傑出的政治家、實業家、科學家與教育家,培養了十餘萬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目前他們已在信息、航天、航海、汽車、電氣工程、生物醫學、高等教育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骨幹作用。
學科簡介
學科結構
自動化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儀器檢測與儀器工程系、電氣工程系
重點學科
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控制科學與工程:
2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通信與信息系統:
1988年和2001年兩度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現有中國科學院與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34人,長江學者1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高清晰度數位電視、光通信與光器件、無線與移動通信和信息安全技術。設有“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信息安全綜合管理技術”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1987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現有博士生導師8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高速電路的電磁理論和電路理論、導波光學與光器件、新型天線研究和電波傳播及其信息處理。設有“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微波毫米波實驗室。
人才培養
本科生培養
學院在上海交通大學“本科教學是立校之本”的辦學思想指導下,深化教學改革,確定了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在借鑑國際著名大學教育體系基礎上,構建了包含六個專業在內的電氣信息類本科教學大平台,在課程體系最佳化、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實驗教學等方面進行了大力度的改革。2003年開始實行按院招生,學生進院後的前兩年不分專業,上統一的電氣信息類教學大平台課程,2年後,學生可根據專業需求、個人志願、學業成績以及綜合表現,在本院六個專業中選擇專業,進入專業課程學習。
通過引進國外教材和師資,通過和國際一流大學的學生交換,大力進行國際化辦學試點也是學院本科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在多年各種教學試點班實踐的基礎上,學院於2002年開設國際化教學試點班。該班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為目標,採用與國際一流大學接軌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主要的基礎課程與部分專業課程採用最新原版教材並用英文授課
學院十分注重對本科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在各種國際國內競賽中屢獲佳績:2002年3月在“第26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總決賽中,我院學生與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滑鐵盧等一批世界名校的學生展開激烈角逐,最終一舉奪冠;在2002年10月“第27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亞洲預賽北京賽區中我院學生又成為亞洲第一支進軍洛杉嘰參加總決賽;在連續5屆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我院學生每屆都獲得全國一等獎,期間還獲得全國最高獎項“索尼杯”;在2002年的全國機器人競賽中獲得機器人足球比賽冠軍;在2001年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和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共有四十餘人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2001年在全國“挑戰杯”中共十餘項作品分別獲得金、銀、銅獎;2002年十餘項作品獲得上海市高校學生“三槍杯創造發明”金獎。此外,我院F9903401班於2001年獲全國先進集體標兵;學院在2001年有全國“五四”獎金獲得者1人(全國每年僅有10人獲得)、全國三好學生1人、上海市三好學生40餘人。
研究生培養
學院在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是強校之路”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十分重視研究生的培養工作。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培養質量穩步提高。2007年10月統計,全院在讀研究生2148人,博士生675人。研究生的培養以規範管理和獎勵措施相結合,從招生到畢業有一套比較完整的規章制度,對表現優秀的研究生則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已有2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博士論文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篇碩士論文被評為上海市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學院十分重視採用國際化的辦學手段進行研究生的培養。2001年成立了學院海外顧問委員會,成員都是國外著名大學的教授。每年定期請他們來到學院幫助審定研究生的培養計畫,並用英語和國外名牌大學的原版教材為學生開設一些課程。
學院在學術上對研究生嚴格要求的同時,生活上積極為研究生著想,儘可能地為他們創造好的條件。學院現設有各類獎學金幾十項,每年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研究生能夠獲得獎學金。
研究生的社會需求量很大,學院畢業的研究生供不應求。近年來的供需比維持在1:4-1:20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