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不正

三觀不正

“三觀不正”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三觀”具體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者屬於包容與被包容關係,是相互作用,互相制約的。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三觀不正“三觀不正”容易引導犯罪
世界觀範疇相對較廣,其包括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指人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人生觀是指於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的看法:而價值觀則是指對體現在商品里的社會必要勞動的看法。由此可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是相當重要的,它直接影響著人生觀和價值觀。反之,人生觀和價值觀又對世界觀起反作用,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淨化世界觀清新劑。

世界觀人們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也叫宇宙觀。哲學是其理論表現形式。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根據對這兩者關係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基本類型,即唯心主義

三觀不正三觀不正

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作為一個人來說,世界觀又總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機聯繫起來的,世界觀總是處於最高層次,對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導向作用;同時世界觀也是個性傾向性的最高層次,它是人的行為的最高調節器,制約著人的整個心理面貌,直接影響人的個性品質。

人生觀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目的、意義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內容包括幸福觀苦樂觀生死觀榮辱觀戀愛觀等。它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

價值觀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處於相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人,會產生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每一社會都有一些共同認可的普遍的價值標準,從而發現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為定勢,或曰社會行為模式

唯物主義

三觀不正人的“三觀”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境界
希臘羅馬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把物質的“原子”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基元,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這種極微小的根本的“原子”組成。在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們一般都把物質的“元氣”作為世界萬物的本原、基元,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細微精緻的“元氣”組成。古希臘羅馬唯物主義哲學家還提出“邏各斯”作為宇宙的根本法則和運動規律。而中國的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則提出自然的“道”作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萬物運動的根本規律。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統一於物質。世界上除了運動和發展著的物質以外沒有別的東西。世界萬物,宇宙天體、時間空間、生命機體,直至人類及其精神、意識都是物質運動的不同形態或其產物。宇宙或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哪個神、哪個人所創造的。物質世界是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的,只能從一種物質運動形態轉化為另一種物質運動形態。它是永恆不滅的。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粒子是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位,但它們沒有窮盡物質世界,物質世界是可以無窮分割的。正如列寧所說,“電子像原子一樣是不可窮盡的,自然界是無限的”。

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內部結構模型圖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內部結構模型圖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反杜林論》中曾具體地論述過宇宙世界的起源演化。他指出,鏇轉的、熾熱的原始星雲是現存天體的起源。由於收縮和冷卻,發展出了銀河系、我們的宇宙島和無數個太陽和太陽系。當然在這原始星雲以前,物質已經經過了其他形式的無限系列。當溫度降低到至少在相當大的一部分地面上不超過能使蛋白質生存的限度,那時在其他適當的化學條件下,生命物質便形成了。又經過了不知多少萬年,從不定形的蛋白質中產生了第一個細胞,從原生生物中分化出動、植物,最後從脊椎動物中進化出人類。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認識又有了新的進展。現代宇宙學認為,現在所看到的宇宙是在約150億年前的一次宇宙大爆炸中誕生的,是奇點能、光能、熱能轉化出世界萬物。量子階梯的建立,使對宇宙世界物質結構的奧秘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宇宙的原始火球爆炸時,最初溫度高達10K,物質平均密度約為10克/厘米,產生光子、電子、夸克輕子。隨著溫度逐漸下降,先後從中演化出結構更為複雜的基本粒子(質子、中子等)離子態的原子核和化學元素的較穩定的原子,主要是氫和氦,再由此演化出星雲,形成星系、恆星、行星。當溫度降至一定程度,並有了其他條件,特別是在有水、大氣的天體(地球)上,生命物質形成,最後從中進化出人類。

量子階梯揭示了溫度、能量、質量、物質結構形態的關係。它的不同關節點,反映了從微觀到巨觀的物質結構層次性。在量子階梯上處在不同層次、位置,物質呈現不同形態;位置層次愈往下,物質組成和差別愈多樣化,直至生命的千變萬化的多樣性。這個宇宙法則、宇宙規律,決不是什麼“真、善、忍”。

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是不會爆炸的,超新星才會爆炸,那是恆星晚年縮塌造成的。超新星的質量要比太陽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它內部的氫燃料以極快的速度燃燒掉,能量在幾秒鐘內釋放出來,形成超新星爆炸。太陽這顆恆星現在也不會爆炸。太陽已經燃燒約50億年,還能燃燒約50億年,也有說150億年。太陽像燃燒時發出光和熱,釋放出能量,那是的熱核反應(聚變反應)使輕核合併為重核即氦核,放出能量。這種自然過程是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三觀教育

三觀不正“三觀不正”在社會中帶來的腐敗現象嚴重
人是有理智的社會動物,是由其意圖和激情的直接支配而行動的。人們要更有效地認識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幾十年中創造一點有意義的業績,固然離不開專業的知識和本領,但更有決定意義的,是要有正確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江澤民曾指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對於每一幹部和黨員來說,都是首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或解決得不牢靠,不論搞革命,還是搞建設,是不可能兢兢業業的,也不可能做出什麼成績來。”在當今改革開放、社會體制轉型時期,共產黨人如果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主心骨”,不僅難以接受新事物,做好工作,開拓進取,而且還可能在這個社會深刻變動的時代,面對新舊事物雜陳,各種良莠難辯的社會思潮湧來的時候,昏昏然而上當受騙。針對前一段時日,有些黨員和幹部迷信,在明顯和淺薄的唯心論和有神論肆虐時,缺乏起碼的識別力和免疫力的情況,在全黨提倡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反對唯心論、提倡無神論反對有神論、提倡科學精神反對封建迷信,加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學習活動,從根本上提高堅持“三講”(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自覺性,不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黨的根本的思想理論建設。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個科學的和統一的有機整體。其中,這種世界觀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作為近現代科學成就的最高綜合和“時代精神的精華”,不僅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根本理論基礎,也是一切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共產黨人運用這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和參與自覺地創造社會的歷史,就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最終必然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客觀規律,走歷史必由之路,順應歷史潮流,推動歷史前進,實現最有意義的人生價值。所以共產黨人的人生觀和最根本的價值觀念體系,與其科學的世界觀和社會歷史觀是統一的。

共產主義理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就是以這種科學的哲學世界觀作為根本的理論依據和理論前提,也是與這種哲學世界觀渾然一體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必然體現。這就是說,只有這種科學世界觀上的理論堅定與徹底,才能形成這種人生政治信仰的堅定與自覺。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在人生的政治信仰,以及人生價值選擇上,發生了動搖和偏誤,那就意味著,他首先在世界觀和社會歷史觀上發生了動搖和偏誤。所以,在全黨加強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學習,對於進一步提高全體黨員和幹部的政治素質,增強其政治堅定性、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在全黨加強“三觀”教育和學習,無疑地,應該關注和切實抓緊政治理論學習和實踐套用這兩個基本環節,並努力實現這二者的統一。也就是說,一方面,應當在注重當前實踐的前提下,提倡和組織黨員幹部,重點是領導幹部,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著作,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的學習與宣傳,特別是要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學習和宣傳,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另一方面,這種學習和宣傳,又必須服務於當前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社會實踐,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聯繫每個黨員幹部的工作實際和思想實際,把學習、套用和主體素質的改善提高,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一般思路和規律,是歷來必須遵循的根本性的思想原則。

學習方法

三觀不正“三觀不正”者應當學會提升自己的“三觀”意識
根據黨的思想建設狀態和社會輿論氛圍,為了更好貫徹黨中央指示和部署,使全党進行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的教育,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學習,學以致用,更有成效,應當使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得到重視和加強:

第一,應當重提和正確堅持自覺的思想“灌輸”原則。反對自發性,強調自覺的思想“灌輸”,歷來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列寧多次重申:“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科學社會主義的這種工人階級的自覺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這裡講的思想“灌輸”,是有確定的含義,不能僅從字面去主觀臆斷和想當然地加以發揮。這就是,它所強調的,是反對崇尚自發性,反對輕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認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列寧強調指出,“對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任何輕視和任何脫離,都意味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加強。”其中的“原因很簡單: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淵源比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久遠得多,它經過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擁有的傳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

近些年來很多輿論宣傳,一直在批判和嘲笑思想“灌輸”。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是把思想“灌輸”理解為一項思想原則,而只是按其中文的字面意義,想當然地說成是一種教條主義的,“填鴨式”的說教方法。這至少是一種誤解,是一種根本不懂思想“灌輸”原意的主觀臆斷,因而是根本錯誤的。應該加以澄清,並為之正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無疑地應當形式多樣、生動活潑。但決不能因此而否認自覺進行思想“灌輸”的原則。

而且,與這種錯誤理解相伴隨的崇尚自發性和“非意識形態化”的偏頗主張,又強化和放大了這種錯誤,從而使之變得更加荒唐和有害。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鞏固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只有逐步創造出高於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才能真正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但是,如果僅僅著眼於局部和眼前的功利考慮,而不通盤兼顧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注意用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民眾,以為給予民眾一些實惠,以為在發展市場經濟中使一些民眾致富了,就會自發地擁護和產生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這是不可能的。在社會上,甚至在一部分黨員和幹部中,有些人只講實惠,不講“主義”(不講“主義”本身就是一種主義,即政治冷淡主義的資產階級意識),甚至還嘲笑馬克思主義的言行,並不鮮見。如果我們不努力克服這種崇尚自發性,主張“非意識形態化”的錯誤傾向的影響,無論我們怎么樣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也是會大打折扣,難見實效的。

第二,應當重提和正確堅持世界觀的改造。毛澤東當年講,“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現在多數知識分子還不能說已經完成了這個轉變。”他希望廣大知識分子特別是先進的知識分子“繼續前進,在自己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樹立共產主義的世界觀,逐步學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應該把這種正確看法,與用“世界觀”來確定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的“左”做法、與“拔白旗、插紅旗”的強制“洗腦”和反對“白專”道路等“左”做法相區別。不僅是知識分子,所有的共產黨員和幹部,都有一個不斷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不斷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的任務。不能因為過去黨在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問題上,有過一些“左”的主張和做法,而因噎廢食,放棄要求全體黨員和一切進步人士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不斷改造自己世界觀的原則要求。一切共產黨人,乃至整個工人階級政黨在改造世界中,都包括實現以下兩個方面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如果,不堅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不在學習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時,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就不可能真正學到馬克思主義,就不能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

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江澤民就一再要求全體黨員重視世界觀的改造。他指出,如果不“突出強調改造主觀世界”,“如果頭腦里沒有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就不可能以正確的立場和科學的態度來認識紛繁複雜的客觀事物,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避免工作中的偏差;就不可能站在時代前列,團結和帶領廣大民眾前進。”他強調指出,“我們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已經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新事物、新知識、新思想在不斷湧現,各種消極的、腐朽的東西也在隨時影響著人們”。因此,“只有加強主觀世界的改造,才能辨別良莠,吸收好的東西,抵禦壞的東西。”

第三,應當重提和正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批判”精神。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重在領會它的實質。馬克思曾指出,他的唯物主義“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這就是說,“革命批判”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本質,至少是它的重要本質之一。因為,馬克思主義就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如果不掌握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批判”精神,就難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就不配稱為“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早期影響

三觀不正“三觀不正”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馬克思主義革命批判精神的運用,首先是批判性地考察資本主義舊世界,還要批判性考察這箇舊世界的舊思想和舊理論。當然這種“革命批判”,也就是一種“辯證的否定”,亦即否定其過時和喪失了歷史必然性的東西,並肯定和繼承其中一切合理的和積極的東西,因此這種“革命批判”也是一種“揚棄”。與此同時,這種“革命批判”精神,也適用於革命隊伍內部,適用於社會主義制度和馬克思主義本身。儘管這同對舊社會和舊思想的“革命批判”,在性質上有本質區別。但是,這仍然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否定,即敢於否定其自身的一切過時、落後和消極的成分或因素,從而更能顯示出社會新事物的生機與力量。

黨員幹部都能夠認真學習、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革命批判”精神,就不容易受到拼湊那一套歪理邪說的迷惑。只要多少有一點獨立思考的批判頭腦,只要能夠用馬克思主義“革命批判”精神的“照妖鏡”照一照,就不難發現其唯心論的主觀隨意性和荒謬性,及其形上學的淺薄性和絕對性。然而,有些黨員幹部面對這個明顯的思想文化怪胎,不僅喪失了起碼批判能力和識別能力,而且還成為它的思想俘虜和掌中玩物。

在毛澤東晚年,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所謂“革命大批判”和“鬥爭哲學”,一時成為輿論的基調。這些年來,黨在克服這類“左”的傾向中,恢復和重新確立了一條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但與此同時,在注重克服一種主要的絕對化和片面性時,又一定程度上出現另一個極端、另一種片面性,總是在糾纏我們。其突出表現是,有些人由否定“鬥爭哲學”的偏向,走向了否認一切矛盾和一切形式的鬥爭,而只講寬容、退讓與“和合”,以至於主張拋棄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而用“差異協同律”來取而代之;有些人在否定“革命大批判”這種“左”的做法時,轉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在鼓勵另一種取向,這就是實際上在否定一切原則性的思考和正常的思想批評。

在這種庸俗的思想輿論氛圍中,多數的文藝批評和學術評論,變成了無原則的頌揚和吹捧,在黨內政治生活中,正常的黨內批評和自我批評也似乎變得不正常了。黨內積極的思想鬥爭極少提及且難以實行。不講是非,不講原則,“好人主義”盛行,似乎是黨內關係的常態。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批判”精神,被很多人棄之如敝履。針對這種不太正常的思想狀況,在縣處級以上的黨政班子和黨員幹部中,正在開展“三講”活動,使之有所改變和克服。但要從根本上扭轉這種思想偏向,還需要党進一步付出更大努力。

馬克思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理論一經掌握民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民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沒有“革命批判”精神,就不是徹底的現代唯物主義。而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唯物主義,就必須正確地堅持“革命批判”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