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斑天竺鯛

三斑天竺鯛

三斑天竺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天竺鯛科的其中一種,俗名三線天竺鯛、大面側仔。本魚體延長而側扁,眼大,口大略下位。魚體粉紅色或橙色,體具褐色不規則斑紋,被櫛鱗,鱗片具深色邊緣,側線明顯,尾鰭截形,背鰭硬棘7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2枚; 臀鰭軟條8枚,體長可達14.2厘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三斑天竺鯛

俗名大面側仔、大目側仔

命名者Cuvier,1828

科目英文Apogonidae

科目天竺鯛科

最大長度14.16cm

觀賞魚類否

是否有毒否

三斑天竺鯛三斑天竺鯛

食用魚類是

經濟魚類否

棲息深度1-34公尺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琉球群島、台灣至大堡礁海域,東至馬歇爾群島。台灣東部及澎湖海域有分布。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

體長圓而側扁。頭大。吻長。眼大。前鰓蓋後緣呈鋸齒,主上頜骨達眼睛中心下方;尾鰭呈叉狀。D.VI-I,9;A.II,8;P.14;GR.(3-4),11-12+1+3,(2);HL.2.58-2.59;BD.2.81-2.96inSL;SnL.4.00-4.50;ED.2.49-2.65inHL。浸泡福馬林體色紅棕;體側有兩條暗棕色橫帶:第一條自第一背鰭前部到腹部,而第二條自第二背鰭基底末端到臀鰭末端,此外在第二背鰭起點處另有一短橫斑;尾柄中央有一小眼點。每一背鰭有暗棕色帶;腹鰭透明;尾鰭暗。本種和垂帶天竺鯛(A.cathetogramma)之區別在於後者第二橫帶源自第二背鰭起端,且第一背鰭硬棘VII。

特點

背鰭Ⅵ,Ⅰ-9;臀鰭Ⅱ-8;胸鰭13;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27。鰓耙4+16。標本體長86mm,體長為體高2.3倍,為頭長2.7倍。頭長為吻長3.7倍,為眼徑3.2倍。體近橢圓形,側扁。頭長小於體高。口裂斜,上頜骨末端伸達瞳孔中央下方。上下頜、犁骨、齶骨齒細小。前鰓蓋骨邊緣具細鋸齒。尾柄細長,尾鰭叉形。液浸標本體棕灰色,第1背鰭基底前部、第2背鰭基底後部各有一黑斑條。頭側鰓蓋上有一圓形黑斑。為暖水性小型海洋魚類。分布於中國西沙群島、台灣;太平洋西部從印度尼西亞至菲律賓一帶海域。

棲所生態

本魚棲息於近海珊瑚礁區,白天躲藏洞穴中,夜間出來覓食,屬肉食性。繁殖期時,雄魚具有口孵習性,卵約7日化成仔魚,由雄魚吐出,具短暫的仔魚飄浮期。

漁業方法

無任何經濟價值。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二十八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