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雙帶鱸](/img/4/eb1/cGcq5CM0EzX1YDN1gDM4QDO0kjMxMTM0MTM5QTMxADMwAzMxAzL0g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中文名:雙帶鱸(雙帶黃鱸)
俗名:皇帝魚、火燒腰、拆西仔、酸監仔、虱梅魚、涎魚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0-2.4倍。頭背部幾乎斜直;眶間區平坦。吻略鈍圓。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之下方;上下頜、齶骨及鋤骨均具齒。前鰓蓋後緣鋸齒狀。鰓耙數9-10+19-22。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80-88;縱列鱗數100-110。背鰭連續,硬棘部低,有硬棘VIII枚,軟條13-16;臀鰭硬棘II枚,軟條12-13;腹鰭腹位,末端伸達臀鰭前緣;胸鰭短於後頭部,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尾鰭圓形。體前半部淡黃色,後半部黃色,體側有兩條暗灰色寬橫帶,其中一條在頭部,另一條在體中部。除背鰭硬棘部暗色,腹鰭具黑緣外,各鰭為黃色。幼魚的背鰭第二及第三棘特別延長呈絲狀。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之洞穴或縫隙中,白天會在礁區外圍的砂泥地上活動。以魚及甲殼類為食。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二十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