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斑魚

赤石斑魚

赤石斑魚,石斑魚屬魚類,生活於4~160公尺海域,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及蘭嶼、綠島海域。體長橢圓形。

基本信息

概況

命名者:(Forsskål, 1775)
其他中文名:橫帶石斑魚、橫條石斑魚
俗名:石斑、過魚、紅斑
英文俗名:
Redbarred rockcod;
Scarlet sea bass;
Rock cod;
Red banded grouper;
Striped grouper;
Blacktip grouper;
Blacktipped cod;
Banded reef cod;
Black-tipped rock-cod;
Black-tipped rockcod;
Black-tipped grouper;
Footballer cod;
Golden grouper;
Grouper
是否有毒魚類:
經濟型魚類:
最大體長:40公分
食用魚類:
觀賞魚類:
頻危狀態:不在IUCN頻危名單中
同種異名:
Cerna alexandrina,
Cerna chrysotaenia,
Epinephalus alexandrinus,
Epinephalus fasciatus,
Epinephelus alexandrinus,
Epinephelus emoryi,
Epinephelus goreensis,
Epinephelus marginalis,
Epinephelus spiramen,
Epinephelus tsirimenara,
Epinephelus variolosus,
Epinephelus zapyrus,

形態特徵

體側扁,口大。
體色多變,大致上魚體為白色,頭部上半部與背部為紅褐色,體側具5~6條模糊的寬橫帶,夜晚魚體則變成橘紅色。
特徵是背鰭硬棘尖端為黑色。
尾鰭截形。
眼小,短於吻長。
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齒,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4列。
胸鰭圓形且長過腹鰭、尾鰭圓形,具有但黃色之末端,背鰭硬棘部的尖端呈黑色,背鰭硬棘6枚,背鰭軟條15-17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8枚。
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9-75枚;縱列鱗數92-135枚,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緣光滑。
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熱帶海域
地理分布:東非、日本、韓國、台灣(台灣南部及蘭嶼、綠島海域)、澳洲、豪勳爵島及太平洋各島嶼附近海域皆有分布。

生態環境

棲息水深:水深4至160米。 
棲息於礁石斜坡或礁沙混合區。
性兇猛、機警,有領域性。
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甲殼類為主。
具性轉變,為先雌後雄。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二十八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