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漢字之一]

留[漢字之一]
留[漢字之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留是一個漢字,讀作liú,本意是指停留,留下,也指停止在某一個地方,注意力放在上面。該文字在《說文》和《戰國策·秦策》等文獻均有記載。

基本信息

概述

基本信息

『留』  繁體字:畱 異體字:畄

拼音:liú 注音:ㄌㄧㄡˊ

部首:田 部首筆畫:5 總筆畫:10

康熙字典筆畫( 留:10;畱:12; )

五筆86:QYVL 五筆98:QYVL  倉頡:HHW

四角號碼:77602  UniCode:U+7559 規範漢字編號:2009

民俗參考

漢字五行:火 吉凶寓意:吉 是否為常用字:是

姓名學:姓,多用男性

字形結構

[ 首尾分解查字 ]:卯田(maotian)  [ 漢字部件構造 ]:卯刀田

[ 筆順讀寫 ]:撇折捺折撇豎折橫豎橫、

漢字演變

留[漢字之一] 留[漢字之一]

基本解釋

留(liú)

停止在某一個地方:停留。留學。留任。留級。留步。留守。留駐。

注意力放在上面:留心。留神。留意。

不忍捨棄,不忍離去:留連,留戀

不使離開:留客。留宿。挽留。拘留。

接受:收留。

保存:保留。留存。留別。留念。留後路。

字典解釋

漢語大字典解釋

[①][liú]

《廣韻》力求切,平尤,來。

亦作“畄1”。亦作“畱1”。

(1)停止在某一處所或地位上不動;不離去。

(2)使不離開;挽留。

(3)特指扣留。

(4)保存;遺留。

(5)拖延;擱置。

(6)長久。

(7)拘泥;執著。

(8)收受。

(9)指留居國外。參見“留洋”、“留學”、“留學生”等等

(10)盡,全。參見“留日”。

(11)通“瘤”。瘤狀物。

(12)通“流”。流動,移動。

(13)古行大射禮時,箭未中的而偏於下方,謂之“留”。

(14)天文學名詞。由於地球和行星都繞太陽運動,所以從地球上看來,有時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好像停留不動,這叫做“留”。“留”一定發生在順行和逆行轉變的瞬間。

(15)古地名。春秋宋邑。

(16)古地名。春秋鄭邑,地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

(18)姓。一說,即古“劉”字。

(19)古地名。秦漢之際,地在今山東省微山湖縣微山島上。西漢初,劉邦封張良為留侯,即此地。

[②][liù]

[《廣韻》力救切,去宥,來。]

亦作“畄2”。

(1)等候,等待。

(2)通“?”。謂搗土修築。

[③][liǔ]

[《集韻》力九切,上有,來。]

亦作“畄3”。亦作“畱1”。

昴星的別名。

詳細解釋

留 畱liú

【動】

(會意。從田,從丣,丣亦(yǒu)聲。從“田”,表示停留的地方。本義:停留,留下)

同本義(停止在某一處所,含有不動的意思)〖stay〗

畱,止也。——東漢·許慎《說文》

令之留於酸棗。——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

靈連蜷兮既留。——戰國·屈原《楚辭·雲中君》

風氣留其處。——《素問·虐論》

乃令張良留謝。——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城入趙而璧留秦。——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留五百人。——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

雪上空留馬行處。——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

黍稷馨,祝時謳,風車雲馬遄難留。——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留像於館。——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又如:逗留(暫時停留);留舍(留宿);留住(對城市年輕人的泛稱);留居(保守,維持現狀。停住,居留);留身(宋代大臣朝見,請求退朝時獨留面奏機宜);留客住(一種頭上裝有倒鉤的長槍)

使不離開;挽留〖asksb.tostay〗

廷椽起矣。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史記·滑稽列傳》

熹廟不能留(袁可立),魏黨不能奪。——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昔子瑜在柴桑時,孔明來吳,孤欲使子瑜留之。——《三國演義》

又如:留行(挽留,使不離去);留款(挽留款待);留歡(留客歡宴);留飲(留客宴飲;留下宴飲)

引申為扣留〖detain;arrest〗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史記·李斯列傳》

因留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匈奴留漢使。——《漢書·李廣蘇建傳》

漢亦留之。

武留匈奴。

又如:留系(拘押,拘留);留身(拘留人身);留礙(阻礙,障礙)

保存;遺留〖reserve;leave〗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又如:留頭(舊習。女孩幼時剃髮,逐漸長大時開始蓄髮,叫“留頭”);留存(存留,保存);留取(留存)

滯留;拖延;擱置〖bedetained;delay;suspend〗

無留居。——《莊子·山水》。註:“滯守之謂。”

宿留海上。——《漢書·郊祀志》。註:“有所須待也。”

又如:留中(留於宮中不發。皇帝將臣下的奏章留在宮中,不批覆不交議);留事(積壓的公務);留連(耽擱;拖延);留時(延誤時日)

(袁可立)疏入,留中。——清 康熙《睢州志·名臣》)

留心〖becareful;takecare〗。如:留神方便(注意機會);留目(注目,注視);留盼(顧念,留意觀看)

駐軍〖station〗。如:留田(屯田);留屯(駐軍屯田)

留守〖staybehindtotakecareofthings〗。如:留戌(駐守);留後(留守,留台)

通“流”。水流動〖flow〗

留動而生物。——《莊子·天地》

通“鎦”。殺〖kill〗

賢不可威,能不可留。——《管子·侈靡》

liú

【形】

長久〖long〗

留,久也。——《爾雅》

悉數之乃留。——《禮記·儒行》。註:“久也。”

又如:留年(延年。亦指長壽);留瘦(中醫指久病而體瘦)

盡,全〖whole〗。如:留日(整天;終日)

留白liúbái

留言

留班liúbān

蹲班,再上一年已學過的課程。

留別liúbié

離開者給留下的朋友贈送禮品或詩詞。

留步liúbù

套語。客人離去時請主人不要再送。

請留步

留成,留成兒。liúchéng,liúchéngr

按一定成數從錢財的總數中留下來。

利潤留成

留傳liúchuán

遺留下來傳給後世。

留存liúcún

保存

存放

此稿留存

存在;未消失。

留待liúdài

拖下來等待〖處理〗

這事留待他明天回來再定。

留都liúdū

古代王朝遷都以後,舊都仍置官留守,故稱留都

金陵為明之留都。——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留都論詩。——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留飯liúfàn

留客人吃飯。

既然你們有急事,我就不留飯了。

為某人保存飯

他中午回來晚,請給他留飯

流芳百世liúfāng-bǎishì

美好形象永不磨滅,不會被忘卻的

他那流芳百世的名聲

留芳千古liúfāng-qiāngǔ

一個人在歷史上享有聲望或給後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留芳千古的王子。

留後路。liúhòulù

比喻辦事時為防失敗而預留退路。

留話liúhuà

當要找的人不在時寫字條或請人轉告的話語。

留級liújí

因學年成績不及格留在原來的年級重新學習,不能升級。

留軍壁鄴liújūnbìyè

“留”,使…停留;“壁”,名詞用作動詞,駐紮;“鄴”,魏地名,近趙境,故城在今河北臨漳縣西

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史記·魏公子列傳》

留空liúkòng

書寫物或印刷品的詞間或行間空白。

留蘭香liúlánxiāng

一種普通庭園薄荷,廣泛栽培用於香料,特指它的芳香油。

留連liúlián

不願意離開。

留連忘返

留連論詩liúliánlùnshī

長時間在一起討論詩歌創作。

留連忘返liúlián-wàngfǎn

指由於喜歡一個地方或環境或伴隨情況而延緩啟程,久留其地。

留戀liúliàn

捨不得離開或捨棄。

臨畢業時,同學們對學校都十分留戀

對往日、往事的懷念。

留戀過去

留門liúmén

為等某人回來而不鎖門

留難liúnàn

無理阻撓刁難

留念liúniàn

留做紀念

照相留念

留戀;懷念

留情liúqíng

看在情分或面子上而寬恕或原諒

對敵人毫不留情

留取丹心照汗青liúqǔdānxīnzhàohànqīng

留取這顆赤膽忠心,永遠在史冊中放光。丹心,赤紅的心,比喻忠心。汗青,指歷史書冊。古代用竹簡著書。制竹簡先用火烤,把青竹的汗(水分)去掉,所以用“汗青”指代史冊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留任liúrèn

繼續任職;尤指任期屆滿後繼續擔任原職

從上屆政府留任的部長們

留神liúshén

小心;對某事保持警惕

留神錢包

留神,汽車來了

留聲機liúshēngjī

通過唱針在旋轉的圓盤或圓筒上的螺紋中移動來放聲的裝置

留守liúshǒu

部隊、機關等離開時,部分人員在原駐地擔任守衛、聯繫等工作

留宿liúsù

為客人提供居住場所

停留下來過夜

今晚他就在這裡留宿

留題liútí

參觀或遊覽時寫下觀感、意見等

留題本

留尾巴liúwěiba

比喻事情沒有幹完,還有問題

工程要按期搞完,不能留尾巴

留心liúxīn

小心;注意

留心別寫錯了

留學liúxué

到外國學習或研究

留學生liúxuéshēng

正在或曾在外國學習的學生

留言liúyán

離去時寫下的書面語言

留言薄

留洋liúyáng

舊指留學

留一手liúyīshǒu

保留一些本領技能,不拿出來

留遺liúyí

遺存,遺留

偏有留遺。——〖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留意liúyì

留心;注意

人們都期待學校去留意我們今天生活中的任何一種弊病

留飲liúyǐn

痰飲病的一種。因飲邪日久不化,留而不去,故名。留飲積蓄而不散者,名積飲。症可由留積部位不同而異

留影liúyǐng

攝影留念(多用於照片題字)

留用liúyòng

留下使用

留用察看

保留再用

這屋子裡沒什麼可留用的東西,都處理了吧

留餘地liúyúdì

不把話說死或不把事辦絕,留下進退迴旋的地步。又叫“留有餘地”

留職liúzhí

保留公職

留職察看

留置liúzhì

留下來

留置部分兵力

留中liúzhōng

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宮禁中,不交議也不批答

留中者數月。——清·張廷玉《明史》

仍留中。

留種liúzhǒng

留存種子

留駐liúzhù

軍隊、機關等留在某地執行任務

留作liúzuò

留待以後用或有特別需要時用

房裡這塊地方留作遊戲室

①停留,留滯。《靈樞·五變》:“胸中蓄積,血氣逆留。”又:“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

②積留,遺留。指剩餘而堆積的東西。見“留血”。

③針術的一種,今稱留針法。即針刺得氣後,置針於穴上一定的時間,然後再出針。多適用於虛寒之證。《靈樞·經脈》:“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

④泛指積聚、停滯一類的病證。見“留者攻之”。

⑤當作“流”。見“留溢”。

留:行星在地心天球上停留不動的現象。出現在順行逐漸變慢,最後終於轉變為逆行的一瞬間,或逆行逐漸變慢,最後終於轉變為順行的一瞬間。以會合周期為周期面反覆出現。對於地內行星,留發生在下合前後,對於地外行星,留發生在沖日閃後。

相關詞語

·阿留申群島 ·霸留 ·扳留 ·保留 ·保留劇目 ·豹死留皮 ·必留不剌 ·辟穀封留 ·逋留 ·不留餘地 ·裁留 ·陳留八俊 ·吃個虱子留 ·吃虱留大腿 ·吃虱子留後 ·遲留 ·赤留出律 ·赤留乞良

相關成語

·案無留牘 ·豹死留皮 ·不留餘地 ·此處不留人 ·寸草不留 ·大漸彌留 ·刀下留人 ·鴻爪留泥 ·雞犬不留 ·截鐙留鞭 ·截髮留賓 ·借書留真 ·駒留空谷 ·留得青山在 ·留得青山在 ·留連不捨 ·留戀不捨 ·留有餘地

相關詩詞

·留別妻 ·金陵酒肆留別 ·夢遊天姥吟留別 ·明月夜留別 ·留別王維 ·山中留客 ·留春令 ·留春令 ·留春令 ·紅樓夢曲-留餘慶 ·紅樓夢十二曲——留 ·出都留別諸公

淵源

留[留、畱,讀音作liú(ㄌㄧㄡˊ)]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尹祁姓,出自古帝堯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傳說堯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點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長陽縣西堡鎮附近山區,東流經賀家坪、高家堰等地鎮,在津陽口注入清江),稱丹朱。

當堯之時,部落之間的戰爭仍不斷,且很激烈。堯時曾對南方的三苗進行討伐。堯本在北方,但堯的兒子丹朱卻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漢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堯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傳說。

一說丹朱是堯之嗣子,堯說他“心既頑囂,又好爭訟”,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禪讓給舜。這是後人推崇堯舜禪讓說之思想的反映。

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無可考證。但在史籍《山海經》一書中,記載古代首領有帝號的不多,而丹朱卻有了帝號,稱作帝丹朱。鄭玄注釋說:“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說明丹朱在漢朝時期人們眼裡,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聲名很顯赫的人。

但在史籍《竹書紀年》中卻記載:“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是刻意指明,堯不傳子而讓位於舜似並非堯之本意,而是迫於舜的威力,或說是舜排斥了堯子丹朱而篡奪了堯位,說明堯並非不想傳子,堯子也不一定不肖。

這說明,當堯之時,帝位傳子還是傳賢,家天下還是公天下,正處於激烈的社會爭鬥當中。

丹朱有九個庶兄,其中有被賜封於留邑(今江蘇沛縣)者,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留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留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源韻譜》記載:“留姓,出自周封內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為氏。春秋鄭國邑,後有人為姓。”

周王朝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時期屬於鄭國之留邑(今河南偃師),其住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留氏。

在朝鮮佚史《留紀》中,也記載了留氏族人的歷史,高句麗國王和大臣的王號和姓名多含“留”字,是西周王畿留人被逐後,有一支族人在西漢時期(公元前37年左右)遷至東北亞地區,以今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為都城,建立了高句麗國,國王和大臣多為留氏,並建有周留城。

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世居察哈爾地區,后冠漢姓為留氏、劉氏、雷氏等。

第四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烏拉、輝發、松花江等地,后冠漢姓為留氏、劉氏、雷氏等。

②滿族留濟理氏,滿語為Linggirl Hala,漢義“黑狐皮”,世居黑龍江地區,后冠有漢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滿族完顏氏,為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滿語為Wanggiya Hala,以部為氏。完顏氏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後為金國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其為“王甲部”,世居完顏、訥圖、喀拉沁、英額、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漢姓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順治皇帝執政時期,有正黃旗尚書完顏·留保,其後裔中有取漢姓留氏者。

郡望堂號

郡望

一、會稽

地點: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由來:留贊(183-255年),會稽長山人(今浙江金華)人,少為會稽郡吏。

二、東海

地點: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區),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由來: 吳五鳳二年(255年),留略(留贊之子)官至東海太守,後以“東海”為郡望。

三、清源

地點: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遊(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名為仙遊縣)、晉江四縣,時為中州。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兼領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乾德二年(964年),清源軍改名平海軍,名義上歸兩浙西南路。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宋復滅吳越,平海軍改為泉州。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為望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為今福建省泉州市。

由來:留從效(906-962年),為清源軍節度使、晉江恭王,故留氏於宋朝之際皆為泉州顯赫巨姓,並以此為郡望。

堂號

一、彭城:彭城為一古地名,地在今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銅山縣一代。彭城是留、劉氏的總堂號。

二、東海:『千家姓』中稱留氏為東海族。三國時留略曾任東海太守。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

三、清源 :清源為泉州府舊名,五代時留從效為清源節度使、晉江恭王。地在今福建省泉州市。

四、福全: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金井鎮福全地區。其系由泉州遷居至此。

五、銀同:在今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大同鎮後爐宮地區。同安舊名銀城,屬泉州府。是由泉州市遷居於此。

六、侖上 :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龍湖鄉侖上村。其系由福全遷居至此。

七、大明:晉江市金井鎮溜江所內(即福全)族親為此堂號。

(資料未全,待補)

遷徙分布

今內蒙古自治區、福建省、湖南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布。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正字通》俗畱字。

拼音是li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