斿
liú(1) ㄌㄧㄡˊ
(2) 古同“旒”:“建大常,十有二~。”
(3) 鄭碼:SYMY,U:65BF,GBK:94E5
(4) 筆畫數:9,部首:方,筆順編號:415331521
基本詞義
斿
yóu(1) ㄧㄡˊ
(2) 古同“游”,邀游,從容行走:“泛泛滇滇從高~。”
(3) 鄭碼:SYMY,U:65BF,GBK:94E5
(4) 筆畫數:9,部首:方,筆順編號:415331521
史斿父鼎,西周時期飪食器,通高41厘米,寬19.5厘米,重2.52公斤。口微侈,有立耳,分襠,實足。頸部飾列旗獸面紋,獸面中部附飾浮雕犧首。內壁鑄銘文3...
文物規格 外型特徵 銘文 詞語解釋 圖冊嘉慶三年(1798),李鑾宣任溫處道,提倡風雅,斿以能詩受知。 二十一年,李升任四川布政使,聘往審定詩文。 斿為其治理後事,恤眷屬,立嗣子,刊詩文,義名震西蜀。
簡介 經歷貢珠、玉之類。 一說,貢羽、毛之類。 云:‘游貢,羽毛。
采斿 ”。 ”
1.亦作"飆斿"。 亦作"飆游"。 斿通"游"。
fān 幡斿 垂旒的長旗。
yóu 斿旐 泛指有飾物與圖象的旗幟。
是大蒙古國在斡難河畔建國時所樹立的“九斿白旗”。 後來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這個九足白旗就演變成了大蒙古國的國旗九斿白纛。 但是,並沒有繳出大蒙古國的...
來源 揚威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