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創立了五斗米教(即道教),並親自開創了傳教區域 共二十八處,道都作為中國唯一的“國粹”開始生根發芽於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在張道陵二十處傳教區域中,什邡共有兩處,即後城山治和公慕治。這兩處地方是氐族聚居地,其家教鬼道就是道教的基礎。晉末,道教在雍齒城北面興建紫極觀,供奉“三清”。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滅佛道二教,罷沙門道士,易學家衛元嵩從長安返蜀,住紫極觀隱居著書年。衛元蒿卒後,即葬棺觀內。
衛元嵩作為一代易學專家,其成就留名史冊,中國易學三派:“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其中“連山”早雲佚,“周藏”鼎盛,“歸藏”一家現今只剩衛元嵩一家的《元包經》了。嵩卒後,唐代追封他為“希微真人”,宋時又為其建“衛先生祠”,其墓被稱為“ 衛真人墓”。現在留春苑為古紫極觀一角,可見當時紫極觀之鼎盛。
修繕經歷
從歷史上看,歷代五朝及什邡治守都 注重對留春苑修復增補經營,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什邡復肢,縣署為紫極觀,留 春苑作為縣署一隅,種植花木,名為“西圃”,圃外對城牆,牆身為灰土版築,明正德上( 公元1513年),知縣梁遷易土為磚。明嘉靖年間,什邡知縣熊儒在西圃“露青軒”外植樟、 竹、梧桐、芭蕉、桑、松等樹,以資觀賞。
留春苑初具古典園林之貌,是清初以後。康熙五十九(1720年),什邡知縣丁士一主持挖曲池 ,各潤澤池,池中污泥積池東岸以種竹,積西岸都為嶼為亭,知寄暢亭,再於全園遍植桃、柳、梅花。丁士一還賦詩“署圃西邊靠女牆,昔時荊棘半成荒;年來次第刪除盡,為種梅花闊拓桑”。丁士一之後有乾除九年(公元1744年)知縣史進爵在池南建“伴鶴亭”、“觀德亭 ”,建“留春塢”於池北;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知縣陳錫霈挖池池壘山,上建斗室,三十七年知縣鍾壽康將“伴鶴亭”改為三面臨水的“青白軒”,作為賞荷品茗處——至此, 留春苑已獨立於紫極觀外而自成佳山好水的園林景點。
景點簡介
進園點,有廣場,太湖石築成溶洞與大門相對,溶洞曲折引人,洞內清涼通幽。洞頂為“梅 嶺桃峰,春有桃花紛落,冬有臘梅傲雪。梅嶺桃峰借古城恆依勢造景,在1957年拆毀的明清磚城牆遺址處重建為紫砂石料城牆,城牆為高嶺樹林蔭郁,游山小徑蜿蜒其中,西邊有夕照亭。
山洞,古楠木參天蔽日,楠木合圍潤澤地,池作如意形,池旁留春榭,依蒼傍綠,琉璃碧翠 ,石欄映月,澄波微漾。水閣虛明,敞軒露台,浸融於水光雲影之間。水榭上有八十年前法國傳教士谷布蘭的對聯:數萬里遊歷亞歐,經過好水名山,芳園小佳知多少;三十年僑居章雒,來此洞天福地,故國回思問有無?”
1、翠雲廊
留春榭西依西城牆構築“翠雲廊”,花窗壁間,青松怪石迎人;廊盡頭邊,有高亭一座,六 面皆空,人坐亭間,盡聞梅香襲人,夏賞荷花盡現,園林高低層落盡收眼底。
2、寄暢亭
再向南有“寄暢亭”。寄暢左亭兩翼展開在鐘乳石重重疊疊的岩疑壁之頂,亭座邊亂石危岩 之間,兩泉噴如綠,可手掬欄邊涌雪,可聆賞叮咚泉音。
3、集翠亭
寄暢亭與集翠亭相對,自寄暢亭而下,沿小徑繞入水際,幾曲回橋,入珠形小島,就是積翠 亭了。積翠、翠積,柳絲如絨,春水不驚之間,鳥語穿波而來,小艇穿波而來,恍如掠過水 中之影。“空翠濕人衣”,集翠亭別有意境。乘小舟到臥波拱橋上岸,鳳尾竹密密層層,玉蘭花開,內設茶座,提亂架鳥的老人品敬、圍 模仿,禽歌互答。
此處距易學大師衛元嵩之墓已不遠,門口有大字“鑒園”,衛元嵩墓前樟楠參天,園內有小 池,種蓮花,曲廊內安放上百件石質碑刻均為全國著名書法家手境,啟功親書“詩境”一碑 。留春苑山水俱佳,人文歷史豐厚,三國時名相蔣琬也曾為什邡令。現有蔣琬亭。另外,還有 乾隆御碑,碑上一詩,落乾隆印:
坐石高談利斷金,菊擎露盞澗調琴。重台莫認陶彭澤,詩畫同斯別裁心。
觀光指南
開放時間:9:00至17:00
補充說明:隨季節調整留春苑門票
成人票:0元
兒童票:0元
其他優惠:免票參觀
留春苑交通
公交:什邡市內7路公交可直達景區。
自駕:利民路與西順城街交口右轉,然後沿西順城街行駛約250米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