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原文
(片段)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片段)
![青梅煮酒論英雄](/img/e/48c/nBnauM3XzMDOxUjNyMjNy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zY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一日,關、張不在,玄德正在後園澆菜,許褚、張遼引數十人入園中曰:“丞相有命,請使君便行。”玄德驚問曰:“有甚緊事?”許褚曰:“不知。只教我來相請。”玄德只得隨二人入府見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執玄德手,直至後園,曰:“玄德學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無事消遣耳。”操曰:“適見枝頭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張繡時,道上缺水,將士皆渴;吾心生一計,以鞭虛指曰:‘前面有梅林。’軍士聞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見此梅,不可不賞。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會。”玄德心神方定。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玄德曰:“備肉眼安識英雄?”操曰:“休得過謙。”玄德曰:“備叨恩庇,得仕於朝。天下英雄,實有未知。”操曰:“既不識其面,亦聞其名。”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操曰:“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孫策借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操曰:“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玄德曰:“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玄德曰:“舍此之外,備實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後人有詩讚曰:“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知天雨方住,見兩個人撞入後園,手提寶劍,突至亭前,左右攔擋不住。操視之,乃關、張二人也。原來二人從城外射箭方回,聽得玄德被許褚、張遼請將去了,慌忙來相府打聽;聞說在後園,只恐有失,故衝突而入。卻見玄德與操對坐飲酒。二人按劍而立。操問二人何來。雲長曰:“聽知丞相和兄飲酒,特來舞劍,以助一笑。”操笑曰:“此非鴻門會,安用項莊、項伯乎?”玄德亦笑。操命:“取酒與二樊噲壓驚。”關、張拜謝。須臾席散,玄德辭操而歸。雲長曰:“險些驚殺我兩個!”玄德以落箸事說與關、張。關、張問是何意。玄德曰:“吾之學圃,正欲使操知我無大志;不意操竟指我為英雄,我故失驚落箸。又恐操生疑,故借懼雷以掩飾之耳。”關、張曰:“兄真高見!”
賞析
![青梅煮酒論英雄](/img/4/9ed/nBnauM3XzgDM1MDNxgDMwYTN1QTMxkDMxkTNzQTNwAzMxAzL4A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那日,風雨變化,天外龍掛,用現在的話說,發生了龍捲天氣,於是曹操指天為題,以龍的變化、升隱來暗指英雄的行為,這正指劉備的痛處,劉備就是擔心曹操把他當做對手,就是怕曹操把他當作英雄。如果那樣,別說劉備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連人頭都會不保。於是在曹操追問他天下英雄時,他假裝糊塗,處處設防,甚至用一些其他人物來搪塞,比如袁紹、袁術、劉表等。以劉備的胸懷,這些碌碌無為之人,又怎么能入他的眼睛?而這些搪塞之語都被曹操寥寥簡略的評價一一駁回,針針見血。
曹操是不是言過其實、過於自負了呢?從三國演義後面的情節來看,曹操的這翻話充分體現了一個政治家的高瞻遠矚:袁術淮北稱帝後,被曹操所破,帶璽欲歸其兄袁紹,被劉備截殺,落魄驚恐而亡,臨死想喝蜜水都不能如意。袁紹空自兵強馬壯,先自毀長城,拘田豐於獄中,關沮授于軍營,驅許攸於陣前,終被曹操破於官渡,十餘年內,其三子先後被曹操所滅。劉表枉稱六俊,憂慮焦思而亡,而其子更不如他,後人寫詞如此道:劉景升子,豚犬耳。而孫策空稱江南小霸王,死在許貢三門生下。看這些所謂“英雄”的結局,曹操的眼光是何等超前?
短文的高潮發生在最後,劉備在曹操面前使用韜晦時,曹操卻不買他的賬,用手一指劉備,再指自己,說:天下英雄,使君與操耳。一言而石破天
驚,梟雄如劉備者也變了顏色,匙箸落於地。能如此看透劉備胸懷,天下無二人。而天不滅劉備,忽傳驚雷,劉備這才掩飾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好個急智的劉備。
老天是眷顧劉備的,此時若無驚雷,曹操就立刻洞穿了劉備的內心世界。兩人雖同為英雄,在境界上還是有差別,想到曹操獻七寶刀行刺董卓的從容應對,劉備靠的還是天的眷顧啊!但假設劉備真死於此地,諸葛亮就不會出場,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就戛然而止!
這段描寫,阿樹統計了一下,總共732個字,如此短小的篇幅,卻把兩個人物活然於紙上。一個如升龍,躍於雲上,虎視天下,所謂視天下無一物,曹操的措辭是何等張揚,“我必擒之,非英雄,何足為英雄?”等等。而劉備似隱龍,因為時機沒到,羽翼未豐,還要藉助他人的力量,在談吐中步步後退,在危急時刻又能急中生智,巧度難關,不愧是曹操所指的英雄。
時間的流逝,能把很多東西一洗而空,豪華高貴的銅雀台如今早就荒蕪,當年的赤壁古戰場也沒了金戈鐵馬的模樣,但有一種東西卻流傳了下來,英雄主義的光彩和英雄們的故事,始終心口相傳。
讀後感
![青梅煮酒論英雄](/img/1/a9e/nBnauM3X3EzN4MjMzgDMwYTN1QTMxkDMxkTNzQTNwAzMxAzL4A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青梅煮酒論英雄](/img/f/db8/nBnauM3XxMjNwgzN0gDMwYTN1QTMxkDMxkTNzQTNwAzMxAzL4A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作者簡介
作者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貫中為其字,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相傳為施耐庵的學生。所著小說很多,據傳有十七種通俗演義小說,其中以《三國演義》最著名。
作品
![羅貫中](/img/f/dec/nBnauM3XzQjM2cjNyMjNy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zY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它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元代評話、雜劇、傳說等資料編寫而成。小說描寫了漢末、三國時期複雜的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以及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典型形象,對智慧和勇武精神作了出色的描寫,積累了古代政治、軍事鬥爭的知識和經驗,展現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被世人稱為“第一才子書”。
章回小說
章回小說,是我國元明之間形成的以分回標目為主要特點的長篇小說形式。章回小說導源於宋元民間說話。當時說話藝人在講故事時,一次不能說完,往往要分幾次講述,每講一次,就相當於後來的一回。而在每一次講說之前,要標出題目,概括這一次講說的內容,這就是章回小說的起源。在現存的話本中間,最早以章回形式出現的,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共分十七章,每章都有不很整齊的小標題,如“行程遇猴行者處第二”。回目開始時只用單句,後來才發展為兩個對偶的句子,如明嘉靖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分二百四十則,標目都為單句,清毛宗崗評刻的《三國演義》,合為一百二十回,改用兩句對偶整齊的標目。
章回小說仍保持著說話人向聽眾講說故事的口吻,經常出現“話說”、“看官”等字眼。它每個回目的篇幅大致相等,故事連線,開頭與結尾有“話說”與“且聽下回分解”這樣的字句,首尾及中間,常常穿插一些詩詞與韻文。但它的回目的劃分,與長篇小說的劃分章節有所不同,每回的結尾,往往是故事的緊張之處。有時是故作驚人之筆,造成懸念;有時是節外生枝,波瀾又起。這就和說話藝人招徠下一回有更多聽眾一樣,緊緊地吸引讀者急於去閱讀下一回文字。
章回小說盛行於明清兩代。現代的長篇小說,也有採用“章回體”形式的。
另外,當時劉備掉的也有說是酒杯,而不是筷子(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