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白話短篇小說集。明末馮夢龍纂輯。完成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其題材或來自民間傳說,或來自史傳和小說。故事描述的時代包括宋、元、明三代。《警世通言》與作者稍前完成的《喻世明言》、以及稍後完成的《醒世恆言》一起,合稱《三言》,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之一。通常亦與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並稱,稱為“三言二拍”。龍子猶、墨憨齋都是馮夢龍的別號,可見《警世通言》與其他二言均為馮夢龍所纂輯。

基本信息

內容梗概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小說集。完成於天啟四年(1624),收錄宋、元、明時期話本、擬話本40篇。一般認為,這些作品都經過編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題材或來自現實生活,或取自前人筆記小說。
《警世通言》內容豐富,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詔生死冤家》,反映婦女生活的《 小夫人金錢贈年少》、《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及反映愛情生活的《樂小捨生覓偶》等作品。
總體而言,《警世通言》的題材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婚姻愛情與女性命運。其二,功名利祿與人世滄桑。其三,奇事冤案與怪異世界。從各個角度呈現了當時生活中的社會百態。

創作背景

在《警世通言》的內容里,宋元舊作占了將近一半,如《陳可常端陽仙化》、《崔待詔生死冤家》等,但它們都或多或少地經過馮夢龍的整理、加工。
在《警世通言·緒言》中,馮夢龍自言將前代、今世的傳說、野史,蒐集整理。他表示,收集的多是野史之類,至於是事實還是虛構,都無需要去深究,也沒必要“去贗存真”,因此書中人物、內容等是實事存在還是故事傳說,其實無須理會,“其真者”可以作為經典、正史、經書等的補充,“贗者”,則是取它的“激揚勸誘、悲歌感慨”的意義。無論是事實、還是虛構,只要道理不悖,即“事贗而理亦真”;只要“不害於風化,不謬於聖賢,不戾於詩書經史”,便是善的,真的。這也是馮夢龍纂輯此書的目的。
至於書名定為《警世通言》,在《警世通言·緒言》中,馮夢龍稱:“大抵如僧家因果說法度世之語,譬如村醪市脯,所濟者眾。”所以“遂名之曰《警世通言》”。

版本情況

《警世通言》版本流傳清晰,其始刻印於天啟四年(1624)。此本不著撰人,僅題“可一主人評,無礙居士較(校)”。據凌濛初《拍案驚奇.序》,得知編纂者為馮夢龍。《警世通言》的最初版本是1624年(明天啟甲子)金陵兼善堂刊本,藏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另有三桂堂王振華覆明刊本,藏北京圖書館。
《警世通言》三種傳世本為:其一,金陵兼善堂本,40卷,現藏日本,國內有根據傳抄排印的《世界文庫》本。其二,三桂堂王振華本,36卷本。其三,大連圖書館藏抄衍慶堂本,二刻增補本。對比三個版本,衍慶堂本署《二刻增補警世通言》,書已不全,缺兩篇,抄補8篇,又摻入《古今小說》4篇。三桂堂本只存36篇,卷二十四《卓文君慧眼識相如》,兼善堂本卷二十四原為《玉堂春落難逢夫》。衍慶堂本與三桂堂本在篇目、標題、次序上與原刻不同,當系書商所竄易。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校注本,依據《世界文庫》本,曾有刪節。
今有:《警世通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校注本,1981年再版;為通行本。另有,作家出版社1957年校注本;華夏出版社2006年版。

點評鑑賞

《警世通言》中的優秀作品,描寫了市民生活,表現了他們在封建黑暗勢力統治下所遭受的迫害以及他們的反抗鬥爭。愛情描寫在《警世通言》作品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一般都能反映當時較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婦女的不幸遭遇。其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都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最高成就。《警世通言》還有一些宣揚義氣的作品,如《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強調臨財不苟得,《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突出無私助他人,另如《桂員外途窮懺悔》,從反面批判了忘恩負義的行為,都反映了市民階層的道德觀念。但《警世通言》中有不少作品如《老門生三世報恩》、《陳可常端陽坐化》等,是鼓吹封建道德和宣揚宗教迷信的。這表明,即使是一些優秀作品之中,也往往夾雜某些落後的思想成份,表現出相當的局限性。
整體來說,《警世通言》作為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高峰之一,《警世通言》構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世界。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是在“說話”、“話本”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加工、提高而來的。“說話人”的故事底本稱為“話本”,現代學者稱“三言”“二拍”為“擬話本”。與早期的“話本”相比較,《警世通言》在語言、文體和結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首先是語言,改變了過去書面語與口頭語分離的狀況,完全採用通俗、曉暢的白話,力避文白間雜,風格趨於統一。
總之,《三言》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第一部規模宏大的白話短篇小說集。與《兩拍》並稱明代市民文學的代表作,開創中國小說的新領域。並且通過他自己的三篇序言以及他編撰的這些小說本身闡明了他自身對白話小說的社會意義、思想價值的深刻認識。經由馮夢龍加工編輯的創造性勞動,使這小說集中不少篇章成為膾炙人口的優秀之作。

概況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馮夢龍纂輯“三言”,收錄宋元 話本與明代 擬話本。它們都是白話短篇小說。《警世通言》所收40篇作品,宋元舊作占了將近一半,如《陳可常端陽仙化》、《崔待詔生死冤家》等。但它們多少都經過馮夢龍的整理、加工。《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來源較早,文字也近似宋人風格,但其中有些地名、習俗是 明代的。 明代擬話本有的據古書記載敷演成篇,如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中,詠菊花事,出自《高齋漫錄》,取江水事出自《中朝故事李贊皇逸事》;有的則據民間說唱加工改編,如 《蘇知縣羅衫再合》一篇結尾,即指出“至今閭里中傳說《蘇知縣報冤》唱本”。在明代擬話本中當有不少就是馮夢龍本人所撰寫,但尚未確考、查實。馮夢龍為 《三報恩》傳奇作序,說“余向作《老門生》小說,滑稽館萬後氏取而演之為《三報恩》傳奇”,由此確知 《老門生三世報恩》一篇為馮夢龍所作。其餘《宋小官團圓破氈笠》、 《玉堂春落難逢夫》、 《唐解元一笑姻緣》、《趙春兒重旺曹家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王嬌鸞百年長恨》等篇,有人以為很可能即是馮夢龍手筆,實據宋懋澄《九□集文》卷之五《負情儂傳》改寫。《警世通言》的40篇,經過馮夢龍纂輯,風格較接近。作為話本小說集,雖然各篇不相聯屬,而且產生時代又包括宋元明三朝,歷經數百年,但它們沿著一個系統發展下來,仍具有相近的特色。 《警世通言》中的優秀作品,描寫了 市民生活,表現了他們在 封建黑暗勢力統治下所遭受的迫害以及他們的反抗鬥爭。《崔待詔生死冤家》中的璩秀秀,本是裱褙匠的女兒,只因精於繡作,就被鹹安郡王勒令“獻來府中”充當養娘。她愛上 碾玉匠崔寧,趁著郡王府中失火,主動找上崔寧,共同逃往外地,過著自食其力的正常夫妻生活。後來被鹹安郡王抓獲,活活打死。她成了鬼魂,仍不屈服,繼續尋著崔寧做夫妻。作品通過這一對手工藝人的愛情悲劇,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兇橫殘暴,也表現了被壓迫者的反抗精神。 愛情描寫在《警世通言》作品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一般都能反映當時較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婦女的不幸遭遇。《小夫人金錢贈年少》與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也都是通過 愛情悲劇表現 封建社會的婦女不顧禮教束縛,對於切身自由幸福的大膽追求。小夫人原在王招宣府里做侍妾,“後來只為一句話破綻些,失了主人之心”,就被攆了出去“把與人”,結果受騙嫁了一個年已60的老頭。她不甘受人支配,看上30來歲的店鋪主管張勝,就大膽主動地向張勝表示愛情。因為從王招宣府攜走一串數珠事發,她被捉回府中,不堪凌虐,自縊身死,死後鬼魂依舊投奔張勝。但是,跟《崔待詔生死冤家》里的璩秀秀一樣,她即使成了鬼魂,封建統治勢力也不允許她享有自由愛情和正常生活的權利。 白娘子是白蛇變化的女子,到人間尋求幸福。有關她的神怪故事流傳已久,她逐漸由害人的精怪變為善良多情的女性。雖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還留存著一些恐怖色彩,但她真誠地愛著許宣。夫妻開一個生藥鋪過著美滿的小康日子,一旦遭到代表封建勢力的法海的干預和破壞,她又敢於斗 爭,堅強不屈,直至被鎮壓在雷峰塔下。《警世通言》中描寫的妓女命運就更其悲慘。《玉堂春落難逢夫》里的 蘇三淪落風塵,幸喜遇上王景隆,彼此相愛,鴇子用“倒房計”甩掉耗盡銀錢的王景隆,蘇三也被騙賣給一外省商人作 ,被誣下獄,幾乎被處死,幸得高中做官的王景隆相救。《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 杜十娘,經歷與蘇三類似,她見李布政公子李甲“忠厚老誠”,決計以身相許,共謀跳出火坑。她一心追求真摯的愛情,嚮往著未來的自由幸福生活。但在封建社會,一個地位十分卑下的 妓女,是不可能與出身官宦人家的李甲結為夫妻的,她終於被李甲所出賣,於是憤而投江,用死向那個吃人的社會發出最強烈的控訴和抗議。作品反映了金錢的罪惡作用,揭露了封建勢力的市儈化,並且精確地塑造了杜十娘這樣一個胸有成竹、臨事從容、堅決捍衛自己人格尊嚴的新的女性形象。這是高出於 《玉堂春落難逢夫》之上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都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最高成就。《警世通言》中描寫愛情的較好作品還有《樂小舍□生覓偶》、《宋小官團圓破氈笠》等,它們歌頌 愛情的堅貞、專一,批判婚姻問題上的門第觀念。《錢舍人題詩燕子樓》、《宿香亭張浩遇鶯鶯》從傳奇演變而來,雖有一定社會意義,卻沒有擺脫才子佳人故事的窠臼。至於《唐解元一笑姻緣》寫文人的風流韻事,《趙春兒重旺曹家莊》寫妓女幫助地主子弟重振家業的故事,就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了。 《警世通言》還有一些宣揚 義氣的作品,如 《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強調臨財不苟得,《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突出無私助他人,另如《桂員外途窮懺悔》,從反面批判了忘恩負義的行為,都反映了市民階層的道德觀念。此外,《李謫仙醉草□蠻書》與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讚揚 李白王安石的文才、學識,也都值得一讀。 但《警世通言》中有不少作品如《老門生三世報恩》、《陳可常端陽坐化》等,是鼓吹封建道德和宣揚宗教迷信的。這表明,即使是一些優秀作品之中,也往往夾雜某些落後的思想成份,表現出相當的局限性。國內有根據傳抄排印的《世界文庫》本。衍慶堂本署《二刻增補警世通言》,書已不全,缺兩篇,抄補8篇,又摻入 《古今小說》4篇。三桂堂本只存36篇,卷二十四《卓文君慧眼識相如》,兼善堂本卷二十四原為《玉堂春落難逢夫》。衍慶堂本與三桂堂本在篇目、標題、次序上與原刻不同,當系書商所竄易。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校注本,依據《世界文庫》本,曾有刪節。白話短篇小說集。明末馮夢龍 纂輯。與 馮氏的另二種話本小說集《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說》)、《醒世恆言》合稱"三言"。該集為 "三言"中之第二輯,刊於天啟四年(1624),收宋、元、明時期話本、擬話本40篇,都經過編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題材或來自現實生活,或取自前人筆記小說。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詔生死冤家》,反映 婦女生活的《小夫人金錢贈平少》、《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及反映愛情生活的《樂小捨生覓偶》等作品。但有些作品中夾雜著某些落後的思想成分,表現出相當的局限性。有三種 傳本,一是金陵兼善堂本40卷;一是三桂堂王振華36卷本;一是大連圖書館藏抄衍慶堂二刻增補本。195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校注本,為通行本。

章節目錄

第01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第02卷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第03卷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第04卷 拗相公飲恨半山堂;第05卷 呂大郎還金完骨肉 第06卷 俞仲舉題詩遇上皇;第07卷 陳可常端陽仙化   第08卷 崔待詔生死冤家;第09卷 李謫仙醉草嚇蠻書 第10卷 錢舍人題詩燕子樓;第11卷 蘇知縣羅衫再合   第12卷 范鰍兒雙鏡重圓;第13卷 三現身包龍圖斷冤 第14卷 一窟鬼癩道人除怪;第15卷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第16卷 小夫人金錢贈年少;第17卷 秀才一朝交泰     第18卷 老門生三世報恩;第19卷 崔衙內 白鷂招妖   第20卷 計 押番金鰻產禍;第21卷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第22卷 宋小官團圓破氈笠;第23卷 樂小捨棄生覓偶   第24卷 玉堂春落難逢夫;第25卷 桂員外途窮懺悔   第26卷 唐解元一笑姻緣;第27卷 假神仙大鬧華光廟 第28卷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第29卷 宿香亭張浩遇鶯鶯 第30卷 金明池吳清逢愛愛;第31卷 趙春兒重旺曹家莊 第32卷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第33卷 喬彥傑一妾破家   第34卷 王嬌鸞百年長恨;第35卷 況太守斷死孩兒   第36卷 皂角林大王假形;第37卷 萬秀娘仇報山亭兒 第38卷 蔣淑真刎頸鴛鴦會;第39卷 福祿壽三星度世;第40卷 旌陽宮鐵樹鎮妖.

作者簡介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馮夢龍(1574一1646), 明朝人,字猶龍,又字公魚、子猶,別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 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筆名還更多。他出生於明後期萬曆二年。這時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藝復興時期,與之遙相呼應,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 東方大國,也出現了許多離經叛道的思想家、藝術家。李卓吾、湯顯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們驚世駭俗的見解,鮮明的個性特色,卓絕的藝術成就,寫下了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璀璨的篇章。在這一批文人中,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 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蒐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他卒於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順治三年,終年七十三歲。在這一年的前後,有許多很有成就的文學家,如凌濛初(1644),侯峒曾、黃淳耀、 黃道周吳應箕夏允彝、祁彪佳、劉宗周(1645), 阮大鉞王思任(1646),楊廷樞、陳子龍、夏完淳(1647)等等,在戰亂中死去。一場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中國式的文藝復興在異族入侵的鐵蹄下夭折了。馮夢龍是南直隸蘇州府吳縣籍長洲(今蘇州)人,出身名門世家,馮氏兄弟三人被稱為“吳下三馮”。其兄夢桂是畫家,其弟夢熊是太學生,作品均已不傳。馮夢龍自己的詩集今也不存,但值得慶幸的是由他編纂的三十種著作得以傳世,為我國文化寶庫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寶。其中除世人皆知的 “三言”外,還有《新列國志》、《增補三遂平妖傳》、《智囊》、《古今談概》、《太平廣記鈔》、《情史》、《墨憨齋定本傳奇》,以及許多解經、紀史、採風、修志的著作。他一生有涉及面如此廣,數量如此多的著作,這除了和他本人的志趣和才華有關外,也和他一生的經歷密不可分。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與封建社會的許多讀書人一樣,把主要精力放在誦讀經史以應科舉上。他曾在 《磷經指月》一書的 《發凡》中回憶道:“不佞童年受經,逢人問道,四方之秘復,盡得疏觀;廿載之苦心,亦多研悟。”他的忘年交王挺則說他:“上下數千年,瀾翻廿一史。”然而他的科舉道路卻十分坎坷。直到崇禎三年(1630),他五十七歲時,才補為貢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訓導,七年(1634)升任 福建壽寧知縣。四年以後回到家鄉。在天下動盪的局勢中,在清兵南下時,還以七十高齡,奔走反清,他除了積極進行宣傳,刊行《中興偉略》諸書之外,應該也直接參與了抗清鬥爭。在 清順治三年(1646)春憂憤而死,也有說他是清軍所殺。縱覽他的一生,雖有經世治國之志,但他不願受封建道德約束的狂放,他對“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 李卓吾的推崇,他與歌兒妓女的廝混,他對俚詞小說的喜愛……都被理學家們認為是品行有污、疏放不羈,而難以容忍。因而,他只得長期沉淪下層,或舌耕授徒餬口,或為書賈編輯養家。也正因為如此,不但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也奠定了他中國出版史上的崇高地位——這一點,我們至今研究、認識得還很不夠,如果沒有他的辛勤勞作和超出同時代人眼光百倍的見識,那些到明代已散佚殆盡的 宋元話本以及在民間流傳的歌謠、笑話、戲曲,都將自生自滅,使文學史上留下大段大段的空白。 馮夢龍的這些工作成就,實可與孔子刪定 《詩經》的意義並肩媲美!馮夢龍所編纂的這些書,從出版學的角度來看,有一個共同的重要特點,就是注重實用。他的那些記錄當時歷史事件的著作在當時具有很強的新聞性;他的那些解說經書的輔導教材受到習科舉的士子們的歡迎;他的那些供市井細民閱讀的擬話本、長篇說部、小說類書,以及劇本民歌、笑話等有更大的讀者群,為書商帶來了巨大的利潤。這使得馮夢龍的編輯工作,具有一定的近代市場經濟下的出版業的特色。在 《智囊》一書中,也充分體現了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這些特點。《智囊》、《古今談概》、《情史》三部書,可謂馮夢龍在“三言”之外的又一個“三部曲”系列的小說類書。《智囊》之旨在“益智”、《古今談概》之旨在“療腐”、《情史》之旨在“情教”,均表達了 馮夢龍對世事的關心。而《智囊》是其中最具社會政治特色和實用價值的故事集。他在 《智囊敘》中說:人有智,猶地有水;地無水為焦土,人無智為行屍。智用於人,猶水行於地,地勢坳則水滿之,人事坳則智滿之。周覽古今成敗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他想由此總結“古今成敗得失”的原因,其用意不可謂不深遠。《智囊》初編成於明天啟六年(1625),這年馮夢龍已屆天命之年,還正在各地以做館塾先生過活,兼為書商編書以解無米之炊。此時也是奸黨魏忠賢在朝中掌權,提督特務機關東廠,大興冤獄,正紅得發紫之際,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黑暗的時期之一。 馮夢龍編纂這部政治色彩極濃,並且許多篇章直斥閹黨掌權之弊的類書,不能不令人對馮氏大智大勇的膽識表示敬佩。 以後此書又經馮夢龍增補,重刊時改名《智囊補》,其他刊本也稱《智囊全集》、《增智囊補》、《增廣智囊補》等,內容上均同《智囊補》。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慧故事1238則,依內容分為十部二十八卷。《上智》、《明智》、《察智》所收歷代政治故事表達了馮氏的政治見解和明察勤政的為官態度;《膽智》、《術智》、《捷智》編選的是各種治理政務手段的故事;《語智》收辯才善言的故事;《兵智》集各種出奇制勝的軍事謀略;《閨智》專輯歷代女子的智慧故事;《雜智》收各種黠狡小技以至於種種騙術。馮夢龍在 《雜智部總敘》中說:“正智無取於狡,而正智反為狡者困;大智無取於小,而大智或反為小者欺。破其狡,則正者勝矣;識其小,則大者又勝矣。況狡而歸之於正,未始非正,小而充之於大,未始不大乎?”點明了這些雜智故事的認識價值。全書既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大謀略,也有士卒、漂婦、仆奴、僧道、農夫、畫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機智。這些故事匯成了中華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書中涉及的典籍幾乎涵蓋了明代以前的全部正史和大量的筆記、野史,使這部關於智慧和計謀的類書還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校勘價值。書中的一千多則故事,多數信而有徵,查而有據,真實生動,對我們今天學習歷史, 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十分有益的。應當特別提及的是書中專輯 《閨智》一部,記敘了許多有才智、有勇謀、有遠見卓識的婦女,這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時代,使此書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的人民性。 書中各部類之前的總敘、分敘,各篇之後的評語,文中的夾批,均由馮夢龍撰寫。這些地方是馮氏政治態度、人生見解、愛憎之情的最集中、最直接的表達,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是研究馮氏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此書“間系以評語, 佻薄殊甚。” 這一站在封建正統道德一邊的評價是不公平的。不過書中確實有一些迷信觀念,對少數民族、農民起義有一些誣衊之詞,這些落後的東西今天並不難識別,這裡就不再贅言了。《智囊》的刻本很多,我們這次校譯所用的底本名《增廣智囊補》,題為馮夢龍重輯,張明粥、沈幾、張我城同閱。雖然是清初的印本,但和其他清刻本相比,此本不避“夷”、“虜”等字,如卷三 《薛簡肅》中的“虜酋”,他本改作“胡人”或“汗”;同卷《高拱》中的“夷民”、“夷俗”、“夷人”,他本改作“其民”、“民俗”、“民人”,證明此本可能是明末的原刻本或離原刻本很近的翻刻本。 馮子曰:人有智猶地有水,地無水為焦土,人無智為行屍。智用於人,猶水行於地,地勢坳則水滿之,人事坳則智滿之。周覽古今成敗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何以明之?昔者梁、紂愚而湯、 武智;六國愚而秦智;楚愚而漢智;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聖祖智。舉大則細可見,斯 《智囊》所為述也。或難之曰:智莫大於舜,而困於頑囂;亦莫大於孔,而厄於陳蔡;西鄰之子,六藝嫻習,懷璞不售,鶉衣彀食,東鄰之子,紇字未識,坐享素封,僕從盈百,又安在乎愚失而智得?馮子
《警世通言》 馮夢龍
笑曰:子不見夫鑿井者乎?冬裸而夏裘,繩以入,畚以出,其平地獲泉者,智也,菲夫土究而石見,則變也。有種世衡者,屑石出泉,潤及萬家。是故愚人見石,智者見泉,變能窮智,智復不窮於變。使智非舜、孔,方且灰於廩、泥於井、俘於陳若蔡,何暇琴於床而弦於野?子且未知聖人之智之妙用,而又何以窺吾囊?或又曰: 之事則誠然矣。然而“智囊”者,固大夫錯所以膏焚於漢市也,子何取焉?馮子曰:不不!錯不死於智,死於愚,方其坐而談兵,人主動色,迨七國事起,乃欲使 天子將而已居守,一為不智,讒興身滅。雖然,錯愚於衛身,而智於籌國,故身死數千年,人猶痛之,列於名臣。(左車右免)斗宵之流,衛身 偏智,籌國偏愚,以此較彼,誰妍誰媸?且 “智囊”之名,子知其一,未知二也。前乎錯,有樗里子焉;後乎錯,有魯匡、支謙、 杜預桓范王儉焉;其在皇明,楊文襄公並擅此號。數君子者,跡不一軌,亦多有成功豎勛、身榮道泰。子舍其利而懲其害,是猶睹一人之溺,而廢舟揖之用,夫亦愈不智矣!或又曰:子之述《智囊》,將令人學智也。智由性生乎,由紙上乎? 馮子曰:吾向者固言之:智猶水,然藏於地中者,性;鑿而出之者,學。井澗之用,與江河參。吾憂夫人性之錮於土石,而以紙上言為之畚鍤,庶於應世有廖爾。或又曰:仆聞“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子之品智, 神奸巨猾,或登上乘,雞鳴狗盜,亦備奇聞,囊且穢矣,何以訓世?馮子曰:吾品智非品人也。不唯其人唯其事,不唯其事唯其智,雖好猾盜賊,誰非吾藥籠中硝、戟?吾一以為蛛網而推之可漁,一以為蠶繭而推之可室。譬之谷王,眾水同歸,豈其擇流而受!或無以難,遂書其語於篇首。東吳之畸人也。智囊自敘智囊補自敘憶丙寅歲,余坐蔣氏三徑齋小樓近兩月,輯成 《智囊》二十七卷。以請教於海內之明哲,往往濫蒙嘉許,而嗜痴者遂冀余有續刻。余菰蘆中老儒爾,目未睹西山之秘籍,耳未聞海外之僻事,安所得匹此者而續之?顧數年以來,聞見所觸,苟鄰於智,未嘗不存諸胸臆,以此補前輯所未備,庶幾其可。雖然,岳忠武有言:“運用之妙,在乎一心。”善用之,鳴吠之長可以逃死;不善用之,則馬服之書無以救敗。故以羊悟馬,前刻已慶其繁;執方療疾,再補尚虞其寡。第余更有說焉。唐太宗喜右軍筆意,命書家分臨蘭亭本,各因其質,勿泥形模,而民間片紙隻字,乃至搜括無遺。佛法上乘,不立文字,四十二章,後增添至五千四十八卷而猶未已。故致用雖貴乎神明,往跡何妨乎多識?茲補或亦海內明哲之所不棄,不止塞嗜痂者之請而已也。書成,值余將赴閩中,而社友德仲氏以送余,故同至松陵。德仲先行余《指月》、《衡庫》諸書,蓋嗜痂之尤者,因述是語為敘而之。 吳門馮夢龍題於松陵之舟中“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作者為明代馮夢龍。又和 “二拍”合稱“三言二拍”。(《喻世明言》初刻時名為《全像古今小說》,後來為了和三言之意,改名為 《喻世明言》馮夢龍的思想非常複雜,充滿了矛盾。如果要全面研究馮夢龍思想的來源,至少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以孔子為代表的正統的儒家思想;第二, 明中葉以降東南沿海一帶市民階層的思想觀念;第三,明代影響較大的哲學思潮。就 馮夢龍與明代哲學思潮的關係而言,筆者以為,對 馮夢龍思想影響最大的是 李卓吾王陽明。 

三言

《警世通言》 三言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作者為明代馮夢龍。又和 “二拍”合稱“三言二拍”。在明代中後期,通俗小說的創作取得了極大的發展,其中馮夢龍的 "三言"就是它們的傑出代表。從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對 宋元話本,明代擬話本進行編輯,但實際上,馮夢龍在對其進行編輯的同時,進行了一定的修訂。編輯與修訂便是馮夢龍的文本重構。從"三言"中我們可以看出馮夢龍的思想極為複雜,但是,我們仍可以從中分辨出其思想的總體結構形式,這便是:以近古新興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構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又以吸納了釋道的儒家思想為主導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三言"即是馮夢龍那種思想形式下的獨具特色的小說藝術形式,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 儒雅與世俗互攝互涵的中和審美形式,這具體體現在"三言"的審美情感形式,敘事結構模式等諸方面。一、在 儒雅情俗之間進行調適的馮夢龍: 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長,明代中晚期出現了封建統治的危機,具體表現在以道德信條為基礎的國家統治機器迅速顯出它的脆弱性。舊有的道德價值體系,實質上已不可避免地面臨瓦解。在這種供廣大聽眾消閒取樂的世俗小說由宋元時的涓涓細流發展成為江湖河海,由口頭的 說唱文學發展成為正式的書面語言。馮夢龍畢生所從事的通俗文學的整理與編輯工作,是與當時文藝環境分不開的,當時的主情思潮瀰漫文壇,這一點對馮夢龍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但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文藝思想及審美傾向由有著自己的特色。即是他在對通俗文藝的整理與編輯的創作中本著堅持發揚儒學的基本精神,並包容其它文化思想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 馮夢龍所提倡宣揚的儒學精神是先秦的儒學精神,這裡也包含了一些釋、道思想,而不是 宋明之際提倡宣揚的"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宋明理學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則,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原則。準確的說是封建等級制度及與其想適應的封建倫常的總稱。二程說:"上下之分,尊卑義也,理之當也",① 朱熹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②這樣理學禁錮下的人的感性的枷鎖的時候,個體感性的高揚就成為必然。馮夢龍所提倡宣揚的先秦儒學就成為他高揚個體感性的一種方式。先秦以 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其道德倫理的核心是"仁"學,"仁"學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本主義的人學,認所謂"愛人"、"愛眾"為指歸。而"愛人"、"愛眾"就是尊重人的感性存在。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③子曰:"……汛愛眾,而親仁"④這也就是 《孟子?離婁下》所說的"仁者愛人",以及《禮記??中庸》說的"仁者,人也" 孔子之所以重視"仁學"就因為在他看來,只有仁人才能推行禮制,不然"人而不仁,如禮何"⑤這與 馮夢龍的文藝思想有著共同之處。馮夢龍就是借"三言"等通俗文學的創作讓死氣沉沉的晚明儒學生動起來,活潑起來。明正統文藝只講理性,不講情,似乎與倫理哲學,經學和史學等在理論上沒有了區別,從而受到情真意切,不與詩文爭名的中下層文藝的挑戰,
《警世通言》 三言二拍
於是當時中晚明民俗文藝思潮興起,大批進步文人學士激烈抨擊正統詩論批評中的假道學,而通過 儒學倫理文化批評的方式,重構以 "情教"為中心的道德批評格局,發展民藝價值觀和憂患政治人生觀的統一。馮夢龍也是想藉此方式來實現其"情"與"理"的和諧統一。 具體到馮夢龍的"三言",其在思想上主要體現為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及整個儒家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總原則,在儒學體系中 "仁"是總體的道德內容,"禮"是總體的道德規範,二者構成了 儒學的總綱。如"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⑥"有子曰:'孔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⑦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⑧ "中庸之道"在藝術上具體表現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 美學理想對中國古代文藝發生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並已積澱為 中華民族深層的審美心理結構,成為集體無意識。在明朝中晚期社會背景涵蓋下的馮夢龍,有意無意地、自覺不自覺的接受了 "中和之美"的薰陶,在"三言"這個 白話短篇小說領域中墾拓出一片"中和之美"的藝術天地。我們不難看出,他編輯、整理"三言"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喻世"、"警世"、"醒世"喚醒世人改變世風。即如:"六經國史之外,凡著述,皆小說也,而尚理或病於艱深,修詞或傷於藻繪,則不足以觸里耳而振恆心,此 《醒世恆言》所以繼《明言》、《通言》而作也。" ⑨ 馮夢龍作為一個封建社會中的進步文人,儘管其思想受到了市民意識的深刻影響,但基本方面還是站在回歸先秦儒學精神的立場上。在儒雅與情俗之間進行中和的調適。因此,總的來說,他仍要求小說的內容"不害於風化,不謬於聖賢, 不戾於詩書經史"以求"令人為忠臣,為孝子,為 賢牧,為良友,為義夫,為節婦,為樹德之士,為積善之家,如是而已矣。"(《警世通言序》)另外,馮夢龍特別重視小說中描寫的"男女之情",他在 《情史敘》中提出"情始於男女","萬物如散錢,一情為線牽"只要加以正確導引,可使它"流注於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間"以達到"情教"的目的,產生像 《六經》一樣的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在理論上反對在小說中描寫色彩內容。《醒世恆言序》云:"若夫淫譚褻語, 取快一時,貽穢百世"。馮夢龍在當時淫風特盛的晚明文壇發表這樣的見解是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儒雅與情俗之間進行調適的結果。這一立場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凌濛初《拍案驚奇序》中就指出:"近世承平日久,民 佚志淫,一二輕薄我惡少,初學拈筆,便思污衊世界,廣摭污造,非荒誕不足法,則褻穢不忍聞,得罪名教,種業來世,莫此為甚。而且紙為之貴,無翼飛,不脛走,有識者為世道憂之,以功令歷禁,宜其然也。獨龍子猶氏所輯 《喻世》等諸言,頗存雅道,時著著良規,一破今時陋習。" 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三言"的 情感形式 :"三言"在總體的情感形式上呈現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形式,在 "三言"中我們看不到純粹意義上的悲劇或喜劇。情感表達上通過悲喜交織,讓悲喜趨向中和。通過這種情感形式使人得到審美享受的同時,又不至於使人有過分強烈的情感刺激。這主要是由中國的文化傳統決定的。"西洋文藝自希臘以來富有的悲劇精神、在中國藝術里,卻得不充分的發揮,且往往被拒絕和閃躲。人性由劇烈的 內心矛盾才能發掘出的深度,往往被濃摯的和諧願望所淹沒。"⑩ 為了論述的方便,在這裡姑且借用"悲劇"、"喜劇"的概念來對"三言"中的一些作品作個簡單的界定。《楊思溫燕山逢故夫》是個悲劇。愛情的離合悲歡被嵌入 國破家亡的大框架中。楊思溫只是陪襯人物,他因靖康事變,流落燕山,而對燕山元宵燈市,"情緒索然"初露悲劇倪端。遇見嫂子鄭義娘,後者的遭遇加深了 悲劇性。韓思厚出使金國,在秦樓題寫吊妻詞。楊韓晤面義娘丈夫韓思厚敘說與義娘生死離別境況,追尋義娘遺骨,得遇義娘鬼魂。義娘說:"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雜。"愈見悲涼,但夫婦(人鬼)相見,相約決不辜負對方。悲中透出幾分喜氣。義娘雖死,而鬼魂時隱時現。以"喜"淡化悲劇性。韓背叛義娘,娶妻劉氏,義娘遭遇更令人同情,悲劇性得到強化。
《警世通言》 馮夢龍研究
但緊接著魂附劉氏,揪罵韓思厚,在悲劇中摻入喜劇因素。最後義娘鬼魂把韓鄭二人拽入水中,則稍快人心。無論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還是小說中的悲劇氣氛,都未達到慘痛的地步,讀者的心理也趨於平衡。《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王嬌鸞百年長恨》都是愛情悲劇,前者寫李甲與杜十娘的相愛過程,頗具喜劇色彩,直到高潮 李甲才露嫌棄之心,且將她賣給孫富,杜十娘怒斥孫、李,抱匣沉江而死,悲劇始得完成,整篇小說悲憤而不低沉,女主人公雖沉江身亡,卻在道義上獲得勝利, 李甲郁成狂疾,孫富奄奄而終,反面人物得到應有下場。悲劇性得到緩解中和。後者寫 王嬌鸞周廷章相愛,詩詞酬答,全無一點悲劇痕跡。近結尾處,周廷章變心,王嬌鸞自縊,悲劇仿佛在剎那間形成,由原初的郎情妾意突變為負心他求。但最終一頓亂棒打死周廷章,正義戰勝了邪惡,悲劇性又得以緩解。 喜劇中的"中和之美"的情感形式,在"三言"中亦十分突出,"中和之美"在喜劇的本質上,表現為"樂而不淫",即要求喜劇性不應過度,而要恰當。諷刺喜劇較之幽默喜劇,其諷刺,嘲弄的程度更為強烈,其主人公多為作者批判的對象,揭示其虛偽可笑的本質,撕破其毫無價值卻偽裝有價值的假面,用笑聲去否定和鞭撻醜惡的人和事。而幽默喜劇對喜劇人物雖作某種諷刺,但程度較輕微,作者對 喜劇人物會露出會心的微笑,喜劇人物未必是壞人,只不過性格,行為具有某種弱點、缺陷,這是種輕鬆的喜劇。儒家的"中和之美"制約"三言"的喜劇藝術,造成諷刺喜劇少, 幽默喜劇多的情況。《陳御史巧勘金釵鈿》、《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蘇小妹三難新郎》《唐解元一笑姻緣》都屬於幽默喜劇。諷刺喜劇僅《桂員外途窮懺悔》,《滕大尹鬼斷家私》等二、三篇,但冷嘲熱諷十分尖刻,桂富恩將仇報,作者對之予以嚴懲,安排了桂氏之妻及二子變犬,其女為妾,報答施金的喜劇情節。小說對桂家落難得施濟時的感激涕零,掘得園中埋銀別置產業時的虛偽狡詐,發跡後的倨傲負義,最終盪盡家產時的嗟傷懺悔,都刻畫得活靈活現,也諷刺得淋漓盡致。更兼以誇張虛幻之筆,畫出"變犬"結局,對假醜惡的鞭撻毫不留情。滕大尹始以正劇人物的面目出現,直至最後,他裝神弄鬼,攫取千兩黃金,把一壇黃金抬回衙內受用,才露出 喜劇角色的真相。對此,作者 嘲諷的態度十分嚴峻。"三言"中的喜劇作品,大多把幽默戲劇與諷刺喜劇融與一篇之中,而以幽默喜劇為主導,將正劇因素注入喜劇,使喜劇性不至於過分濃烈,甚至悲喜交揉,以悲淡化喜,形成"謔而不戲"、"婉而多諷"的格調。《陳御史巧勘金釵鈿》的喜劇性在於"有老婆的翻沒了老婆,沒老婆的翻得了老婆"故事情節朝喜劇主人公願望的對立面轉化,構成詼諧有趣的情節。喜劇主人公梁尚賓乃馮夢龍鞭撻的對象,他與魯學曾為表兄弟,魯向其借衣,他因貪心,冒名頂替去會孟夫人,孟夫人不知,贈金銀首飾,此一錯也;梁向阿秀求歡,阿秀屈從,此二錯也;滑稽的底蘊包含著 悲劇性。梁走後,魯求見,阿秀因已失身,贈金釵二股,叫魯"別選良緣",此三錯也;阿秀自縊,此四錯也。小說摻進了 悲劇性。梁回家,無意中泄露了冒充之事,夫妻感情破裂,田氏與其離婚,此一正也。顧僉事告狀,魯屈打成招,此五錯也。陳御史細審此案,微服出訪,掌握物證,此二正也。 梁尚賓不知陳御史身份、底細,把孟夫人所贈金銀首飾換成銀子,一味蒙在鼓裡空歡喜,運用了喜劇"嘲弄"的手法,此三正也。阿秀附魂田氏,孟夫人認田氏為義女,把她嫁給魯學曾,結局出人意料,真喜劇也。一篇之中,一錯再錯,而至五錯。錯者,誤會或失誤也。其中多屬喜劇性。又有三正。正者,正劇因素也。阿秀的失身,亡身,則帶有悲劇性。喜劇因素占據主導地位。一篇之中,梁尚賓是諷刺喜劇中的惡棍歹人形象,魯誠實善良,是無辜受害者的形象,陳御史乃正劇中的人物,阿秀卻是悲劇人物。無論人物, 情節,總是喜劇性,悲劇性交織,主要傾向是喜劇性。把喜劇、悲劇這些矛盾對立的因素統一起來,使得小說不至於"過"喜,也不至於"不及"喜,而達到"中和之美"的理想境界。"三言"的此種情感形式,與當時的市民文藝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市民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方式。"所謂常人,是指那些天真樸素,沒有受過藝術教育與理論,卻也沒有文藝上任何主以及學說的成見的普通人。他們是古今一切文藝的最廣大的讀者和觀眾。文藝創作家(11)往往雖看不起他們,但他自己的 作品之能傳布與保存還靠這無名的大眾。"而"常人猶愛以'人性'附與萬物,詩人,小孩,初民,這些十足的常人都相信'花能解語','西風在樹林裡嘆息'"。
《警世通言》 馮夢龍和三言
(12)也就是說馮夢龍為了更好的達到"情教"的目的,必須尊重廣大市民(常人)的 審美習慣,接受心理。儒雅與情俗的內在調適在馮夢龍那裡成為必然。三、中和--"三言"的敘事結構形式 :"三言"的敘事結構缺乏像 西方小說那樣強烈的戲劇衝突,在敘事的過程中呈現出一種平和沖淡的結構形式。此種結構形式主要是通過讓人物性格帶上軟弱性,局限性,當情節發展到嚴峻關頭,以"中庸"、"中和"來沖淡緩解的方式來實現。這或多或少減輕了作品批判的鋒芒與力度。 如《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蔣興哥與三巧兒天作之合,感情篤厚,過了幾年幸福的夫妻生活。 小說在此呈現出一種和諧美滿的氣氛,但由於蔣興哥出門逾期未歸,三巧兒寂寞難耐,又加以薛婆和陳商的引誘、挑逗,終於背叛與蔣的 誓言陳發生 姦情,並將蔣興哥所贈的傳家之寶珍珠衫贈與陳商。後被蔣興哥發覺,一紙休書將三巧兒送回娘家。情節發展到這裡,似乎蔣興哥與三巧兒的感情完全割絕,但是峰迴路轉,三巧兒被迫無奈嫁與吳傑進士做妾,蔣興哥在吳傑所任縣內因人命官司而受審。最終 三巧兒蔣興哥久別重逢,抱頭痛哭。當吳傑縣主看出他們不是兄弟,而是夫妻時,讓三巧兒重回蔣興哥的身邊。整個故事的發展呈現出平和的跡象。《陳可常端陽仙化》吳七郡王的婢女新荷與人私通懷孕,受吳唆使,新荷誣陷和尚陳可常與她有染。陳可常被押至府衙,屈打成招,後真相大白。按照生活邏輯,必有一番抗掙,辯誣風波。但在"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的制約下,作品安排陳可常不作任何的辯解,反而賦詞說:"前生欠他債負",坐化圓寂,以妥協求得和諧、寧靜。《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莫稽恩將仇報,中舉後將金玉奴推入江中欲淹死之, 金玉奴被官員許德厚救起,認作女兒,入贅莫稽。"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在此決定了作品的思想構思,對如此負心險惡之人竟然只安排了一頓籬竹細棒的痛打和"千薄倖,萬薄倖"的一頓臭罵,便和好"比前加倍"。衝突的調和,使一出正劇或悲劇成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還有一種形式,即悲劇主人公既有痛苦遭遇,又有幸福結局,二者矛盾統一,中和平衡。《玉堂春落難遇夫》中玉堂春與王景隆有段歡樂光陰,不久離散, 玉堂春被鴇兒騙賣,身陷囹圄,幾乎慘死,但結局為兩人團聚。《樂小官團圓破氈笠》,《范鰍兒雙鏡重圓》等篇男女主人公曆盡磨難,終於團圓。痛苦、災難,悲劇性的遭遇,在敘事結構上用喜劇性的結尾來沖淡。作品遵從傳統的大團圓結局,典型地體現了儒家:"中和之美"的美學理想。 "三言"的"中和之美"的藝術形式是馮夢龍在晚明對當時文壇的一種匡正與革新,為 通俗世情小說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從單純的倫理說教或色情描寫中走出,成為一部儒雅與情俗,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高度融合的傑
《警世通言》 三言
作,在 中國小說史上閃耀著永恆的光輝! 注釋: ①:《伊川易傳》 ②《 朱熹文集》卷七《讀大紀》 ③《論語·顏淵》 ④《論語·學而》 ⑤《論語·八佾》 ⑥《論語·雍也》 ⑦《論語·學而》 ⑧《禮記·中庸》 ⑨《中國小說史略》第139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1月第一版 ⑩ 宗白華《中國藝術與社會》 《宗白華全集》第410頁 安徽教育出版社 (11)(12) 宗白華 《常人欣賞文藝的形式》《宗白華全集》 參考書目:① 游國恩等著《中國文學史》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年版 ② 章培恆 《中國文學史》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6年版 ③ 李澤厚 《美的歷程》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4年版 ④ 王運熙 《中國文學批評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⑤ 敏澤 《中國美學思想史》 齊魯書社 1987年版 ⑥ 宗白華 《宗白華全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⑦ 成復旺 《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2年版 ⑧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⑨ 錢穆 《國學概論》 商務印書館 1997年版 ⑩ 錢穆 《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 1997年版 ⑾《中國 古典文學三百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⑿ 胡有清文藝學論綱》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版⒀ 馮夢龍 《喻世明言》 ⒁ 馮夢龍 《警世通言》 ⒂ 馮夢龍 《醒世恆言》名詞解釋。三言(網路整理版)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作者明代馮夢龍。明代中後期,通俗小說創作的傑出代表。"三言"主要是對宋元話本,明代擬話本進行編輯與 修訂,也有作者的創作。是我國白話短篇小說在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進行獨立創作的開始。它的出現,標誌著古代白話 短篇小說整理和創作高潮的到來。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傳奇短篇小說集的合稱。“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作者為明代馮夢龍。“二拍”則是中國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作者凌濛初。

       作品 編著出版時間  題材
 《喻世明言》 馮夢龍 1621年 傳奇小說
 《警世通言》 馮夢龍 1624年 戲曲
 《醒世恆言》 馮夢龍 1627年 文言筆記
 《初刻拍案驚奇》 凌濛初 1628年 歷史故事
 《二刻拍案驚奇》 凌濛初 1632年 白話小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