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囊撮要》

《絳囊撮要》

《絳囊撮要》是由清代醫家雲川道人編寫的一部中醫詞典。

《絳囊撮要》絳囊撮要》

絳囊撮要》中醫辭典《絳囊撮要》《絳囊撮要》驗方著作。五卷。清·雲川道人輯。刊於1744年。卷一內科;卷二外科;卷三婦科;卷四幼科;卷五通治。每卷主要輯錄多種民間驗方及成方,雖未能加以分類,但可作為臨床治療的參考。

內容介紹

雲川道人清代醫家。佚去真實姓名,生平履貫亦欠詳。著有《絳囊撮要》五卷,刊於乾隆九年,現有多種版本行世。.葉志詵清代醫家。字東卿、廷芳,湖北漢陽人。其學多精於養生,亦通針灸。所輯醫書甚多,計有《神農本草經贊》、《觀身集》、《頤身集》、《絳囊撮要》、《信驗方錄》、《五種經驗方》、《咽喉脈證通論》等,合稱《漢陽葉氏叢刻醫類七種》,現有刻本行。本書集中藥、方劑為一體,主要介紹405味中藥,473個方劑(其中包括附方177個),分發表、清熱、瀉下、利水、止汗、理氣止痛、溫里、補益、安神等27類。書中所選中藥,按其性味、歸經、臨床套用進行闡釋;在用量上提供的是臨床常用劑量,對某些禁忌、炮製與配伍特點歸納在按語中。所選方劑,除組成、功效外,在臨床套用中均收錄了近代資料,並對某些方劑的配伍意義,聯繫臨床實際進行扼要闡述。文中首次提到“漏肩風”這一病名。本書實用性強,查閱方便,可供中醫、中藥專業醫生、醫學院校學生及基層醫務人員參考。

摘要目錄

甘桔清金散《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甘菊湯《揣摩有得集》

甘草飲《聖濟總錄》卷七

甘草湯方出《肘後方》卷二,名見《外台》卷二引《深師方》

甘草湯《外台》卷三十八

甘草蜜配方名稱、藥物組成、處方來源、方劑治療、製備方法、用法用量等。

方劑名稱甘草蜜
藥物組成甘草。
處方來源《絳囊撮要》。
方劑主治陰頭生瘡。
製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白蜜調敷

蟾蜍

《別錄》

【異名】苦(《別錄》),蟾(《藥性論》),蝦蟆(《本草衍義》),蚵蚾(《全嬰方論》),癩蝦蟆、石蚌(《本草蒙筌》),癩格寶(《貴州民間方藥集》),癩巴子、癩蛤蟆(《吉林中藥手冊》),癩蛤(《藥材資料彙編》),蚧蛤蟆、蚧巴子(《山東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體。

【動物形態】①中華大蟾蜍
體粗壯,長約10厘米以上,雄者較小。全體皮膚極粗糙,除頭頂較平滑外,其餘部分,均滿布大小不同的圓形瘰疣。頭寬大,口闊,吻端圓,吻棱顯著。口內無鋤骨齒,上下頜亦無齒。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對。眼大而凸出,後方有圓形的鼓膜。頭頂部兩側各有大而長的耳後腺。軀體短而寬。在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的黑色縱斑;腹面不光滑,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細花斑。前肢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掌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趾側有綠膜,蹼尚發達,內跖突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雄性前肢內側3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
穴居在泥土中,或柄於石下及草間;冬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晝潛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動,以捕獲蝸牛、蛞蝓、螞蟻、甲蟲與蛾類等動物為食。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②黑眶蟾蜍
體長約7~10厘米。背部有黃棕色而略具棕紅色的斑紋,腹面色淺,在胸腹部具有不規則而較顯著的灰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
分布浙江、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廣西、台灣等地。

以上動物的皮(蟾皮)、頭部(蟾頭)、舌(蟾舌)、肝(蟾蜍肝)、膽(蟾蜍膽)、耳後腺及皮膚腺分泌液的加工品(蟾酥)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秋捕捉。捕得後,先採去蟾酥,然後將蟾蜍殺死,直接曬乾(東北、華北);或殺死後除去內臟將體腔撐開曬乾(華東、中南、華南)。這種乾燥蟾蜍,商品稱為"乾蟾",除去內臟的商品習稱"乾蟾皮"。

【藥材】乾蟾:全體拘攣抽皺,縱面有稜角,四足伸縮不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除去內臟的,腹腔內面為灰黃色,可見到骨胳及皮膜。氣微腥,味辛。以個大、身乾、完整者為佳。
主產山東、河北,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湖北、遼寧、吉林等地。

【炮製】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頭爪,切成方塊。炙乾蟾:將鐵砂倒入鍋內燒熱,取切好的乾蟾放入拌炒,至微焦發泡時取出,篩去鐵砂,放冷。民間有以活蟾蜍,用黃泥塗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後,研細入藥者。

①《蜀本草》:"《圖經》雲,取日乾及火乾之。一法刳去皮爪,酒浸一宿,又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塗酥炙乾用之。"

②《綱目》:"今人皆風乾,黃泥固濟,煅存性用之。"

③《得配本草》:"陰乾,酒浸三日,焙乾用。"

【性味】辛,涼,有毒。

①《別錄》:"有毒。"

②《日華子本草》:"涼,微毒。"

③《本草蒙筌》:"味辛,氣涼,微毒。"

④《醫林纂要》:"辛甘鹹,寒。"

【歸經】①《綱目》:"入陽明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脾、肺四經。"

【功用主治】破癥結,行水濕,化毒,殺蟲,定痛。治疔瘡,發背,陰疽瘰癧,惡瘡,癥瘕癖積,臌脹,水腫,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

①《四民月令》:"治惡瘡疽。"

②《別錄》:"療陰蝕,疽癘,惡瘡,猘犬傷瘡。"

③陶弘景:"人得溫病,斑出困者,生食一兩枚。""燒灰敷瘡。"

④《藥性論》:"殺疳蟲,治鼠漏惡瘡。燒灰敷一切有蟲惡癢滋胤瘡。"

⑤《本草拾遺》:"主溫病生斑者,取一枚,生搗絞取汁服之,亦燒末服;主狂犬咬發狂欲死,作膾食之,頻食數頓。"

⑥《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治疳氣,小兒面黃癖氣。"

⑦《本草蒙筌》:"治小兒洞瀉下痢,炙研水調吞之;療大人跌扑損傷,活搗泥爛上;風淫生癬,燒灰和豬脂敷;煨熟啖,殺疳蝕成癖。"

⑧《綱目》:"洽一切五疳八痢,腫毒,破傷風病,脫肛。"

⑨《本草正》:"消癖氣積聚,破堅癥腫脹。"

⑩《本草備要》:"發汗退熱,除濕殺蟲。"

⑾《醫林纂要》:"能散,能行,能滲,能軟,而銳於攻毒。主治癰疽疔毒,殺小兒疳積。剖其腹合腫毒上,三易則毒可消。"

⑿《本草再新》:"治瘡疽發背,小兒脾胃不和,肝旺火甚,動風驚厥。"

⒀《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殺蟲,消疳化毒,平驚散癖,行濕除黃。"

⒁《山東中草藥手冊》:"強心利尿,鎮痛。治水腫腹水。"

【用法與用量】外用:燒存性研末敖或熬膏攤貼。內服:煎湯,1隻;或入丸、散,0.3~1錢。

【選方】①治一切瘡腫、癰疽、瘰癧等疾,經月不瘥,將作冷瘺:蟾蜍一枚(去頭用),石硫黃(別U研)、乳香(別研)。木香、桂(去粗皮)各半兩,露蜂房一枚(燒灰用)。上六味,搗羅為末,用清油一兩,調藥末,入瓷碗盛,於銚子內重湯熬,不住手攪,令成膏,絹上攤貼之。候清水出,更換新藥,瘡患甚者,厚攤藥貼之。(《聖濟總錄》蟾蜍膏)

②治發背腫毒未成者:活蟾一個,系放瘡上半日,蟾必昏憤,再易一個,如前法,其蟾必踉;再易一個,其蟾如舊,則毒散矣。若勢重者,以活蟾一個,或二三個,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再易二三次即愈。(《醫林集要》)

③治早期瘰疽:蟾蜍,將其腹切開一厘米創口,不去內臟,放入少許紅糖。將患指伸入其腹內,經二小時後,可另換一隻蟾蜍,共用十隻左右可愈。治其他炎症也有效。(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④治疔毒:蜘蜍一個,黑胡椒七粒,鮮姜一片,將上藥裝入蟾蜍腹內,再放砂鍋或瓦罐內,慢火燒焦研細末。每次五厘,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⑤治胸壁結核和淋巴結結核破潰成漏孔:癩蛤蟆一個,白鬍椒三錢,硫黃二錢。先將胡椒、硫黃塞入蛤蟆腹內,後用黃泥包裹蛤蟆厚約一、二寸,火內煨透,取出去泥,研細末,香油調成糊狀,滅菌後,塗於無菌紗布條放入漏孔內,外蓋紗布,每二至四天換藥一次。(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⑥治氣臌:大蝦蟆一個,砂仁不拘多少。為末,將砂仁裝入蟆內令滿,縫口,用泥周身封固,炭火煅紅,候冷,將蟆研末,作三服,陳皮湯送下。(《絳囊撮要》蟾砂散)

⑦治腹中冷癖,水谷陰結,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逆害飲食:大蟾蜍一枚(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芒硝(大人一升,中人七合,瘦弱人五合)。以水六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一服後,未得下,更一升;得下則九日十日一作。(《補缺肘後方》)

⑧治破傷風:蝦蟆二兩半,切爛如泥,入花椒一兩,同酒炒熱,再入酒二盞半溫熱,去渣服之,通身汗出效。(《奇效良方》)

⑨治五疳八痢,面黃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大幹蟾蜍一枚(燒存性),皂角(去皮、弦,燒存性)一錢,蛤粉(水飛)三錢,麝香一錢。為束,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日二服。(《全嬰方論》五疳保童丸)

⑩治小兒疳瘦成癖幾危者:蟾蜍去頭皮臟腑,以桑葉包裹,外加厚紙再裹,火內煨熟,口啖二支,十餘日愈。若口渴,咽梨汁解之。(《本草蒙筌》)

⑾治大腸痔疾:蟾蜍一個,以磚砌四方,安於內,泥住,火煅存性,為末;以豬廣腸一截,扎定兩頭,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三、四次。(《綱目》)

⑿治小兒走馬疳,牙斵臭爛,侵蝕唇鼻,亦治身上肥瘡:蚵蛾(黃紙裹,煨焦)、黃連各末一兩,青黛一錢。為末,入麝香少許研和。先以甘草湯洗去皮,令血出塗之。瘡乾好麻油調,濕則乾用。(《全嬰方論》田酥散)

⒀治癬:乾蟾蜍燒灰,以豬脂和塗之。(《僧深集方》)

⒁治舌口生瘡:膽礬一分,乾蟾一分(炙)。上研為末,每取小豆大摻在瘡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水盡為度。(《聖惠方》蟾礬散)

【臨床套用】①治療白喉
每次取活蟾蜍約170克,明礬約33克,同放在石臼內舂爛,用紗布包裹成長方形(5×10厘米),置於患者前頸,繃帶固定。當時患者即有清涼舒適感,約經4~5小時咽喉部分泌物減少。重症患者4~6小時更換1次,輕症6~10小時更換1次,經20小時後即感咽喉部濕潤舒適,吞咽便利。一般重症更換5~6次,輕症3~4次即可見症狀減輕或痊癒。治療13例白喉患者,咽塗片找到白喉桿菌者9例。治後退熱時間為18~50小時,局部症狀消失時間為14~52小時。所治病例未有氣管切開及其他併發症者。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㈠取活蟾蜍去頭、皮和內臟,焙乾研末;另以豬膽汁濃縮液與麵粉等量混和,低溫炒松研末。按7:3的比例將蟾蜍粉與豬膽麵粉混和均勻,裝入膠囊。每次5分,每日3次,飯後送服。10天為一療程,共二個療程。觀察372例,病型以單純型為主,中醫分型以虛寒型占多數。服藥後止咳、祛痰、平喘的有效率達80%以上。一般在3天內開始見效。據重點病例飄察,治療前白細胞增高、肺部有乾濕性羅音者,治療後白細胞恢復正常,肺部體徵明顯改善。㈡用冬眠期蟾蜍1隻,白礬3錢,大棗1枚。將白礬、大棗塞入蟾蜍口內,陰乾焙黃,研細末,用水泛丸,如綠豆大,以代赭石末為衣,或將藥末裝入膠囊,每粒(或膠囊)0.5克,成人每日3~6克,1次或分次用溫開水送服,連服30天。共治2364例,近期控制361例(15.3%),顯效651例(27.5%),好轉908例(38.4%),無效444例(18.8%)。總有效率為81.2%。冬春季服藥的療效較夏季明顯,單純型與喘息型兩者無顯著差異。

③治療炭疽病
用乾蟾蜍1隻,加水300毫升,煎至253毫升,冷卻後頓服;或以活蟾蜍1隻,去淨內臟,搗成糜狀,開水沖服;或用蟾蜍1隻去內臟洗淨,配合白菊花5兩,水煎當茶喝,或將蟾蜍、白菊花葯渣外敷皮膚炭疽潰瘍處。亦可配合金黃散(成藥),水調,經常塗抹水腫處。上述內服外敷法治療皮膚炭疽26例,肺炭疽3例,腸炭疽1例;其中有全身中毒症狀者18例,塗片查炭疽桿菌陽性者14例,均獲痊癒。

④治療惡性腫瘤
將活蟾蜍曬乾後烤酥研細末,過篩,和麵粉糊做成黃豆粒大的小丸。麵粉與蟾蜍粉之比為1:3。每100丸用雄黃5分為衣。成人每次5~7丸,日服3次,飯後開水送下。過量時可有噁心、頭暈感。經治22例胃癌、膀胱癌、肝癌患者,病情皆有好轉。

⑤治療腹水
取新鮮活蟾蜍殺死(內臟不去)後置瓦上烘乾,研成細末,貯於密閉瓶內備用。成人每日口服1次,每次2克,體弱婦幼酌減,10次一療程,一般可進行二個療程,如無效不必續服。治程中如血壓逐步下降,亦應考慮停藥。治療期間每日食鹽不超過2克。共治血吸蟲病腹水6例,其中4例治後腹水減少,大大縮短了脾臟切除手術前的準備時間,手術後均無併發症;另2例治後腹水亦有好轉。用藥後除血壓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外,體溫、脈搏等未見變化。本法對血壓過低(收縮壓在90毫米汞柱以下)及肝腎功能過差的患者不宜使用。另有用砂仁7粒塞入蛤蟆(青蛙也可)嘴裡(活蛤蟆須將嘴縫上以免砂仁吐出),然後用黃泥將蛤蟆裹好,置火上烤乾後去掉黃泥,將蛤蟆研成細粉。每日服1個蛤蟆,分2次用黃酒20毫升沖服,7天為一療程,一般服一療程即可。治療腎炎腹水10例,9例有顯著療效,其中2例腎功能有所改善。一般用藥後第2天尿量即增加,服至7天腹水即基本消失。

⑥治療麻風
蟾蜍與蒼耳草配合服用,據31例觀察,似具有一定療效。

【中毒】因服食蟾蜍引起中毒,文獻屢有報導。一般均於煮食後30~60分鐘發生中毒症狀,主要表現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昏、頭痛,甚或神志昏迷、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搏微弱、心律不整等,心電圖的表現酷似洋地黃中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膚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種毒性物質,其他部分是否有毒,尚不明了。燒煮並不能破壞或消除其毒性。曾有2例小兒,合食煮熟之蟾蜍一隻後均發生嚴重中毒症狀。其中1例5歲患兒經搶救脫險;另1例1歲半患兒搶救無效,於發病後7小時左右死亡。故一般認為蟾蜍不宜食用,如用作外敷藥,其毒素亦可能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應加注意。

【名家論述】①《綱目》:"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濕氣,殺蟲匿,而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別錄》雲,治猘犬傷,《肘後》亦有方法。按沈約《宋書》雲,張收為猘犬所傷,人云宜啖蝦蟆膾,食之遂愈,此亦治癰疽、疔腫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古今諸方所用蝦蟆,不甚分別,多是蟾蜍,讀者當審用之,不可因名迷實也。"

②《本草經疏》:"蝦蟆、蟾蜍,本是二物,經雲一名蟾蜍者,蓋古人通稱蟾為蝦蟆耳。經文雖名蝦蟆,其用實則蟾蜍也。今世所用者皆蟾蜍,而非蝦蟆,其功益可見矣。味辛氣寒,毒在眉棱皮汁中。其主癰腫、陰瘡、陰蝕、疽癘、惡瘡、猘犬傷瘡者,皆熱毒氣傷肌肉也。辛寒能散熱解毒,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則毒易解,毒解,則肌肉和,諸證去矣。凡瘟疫邪氣,得汗則解。其味大辛,性善發汗,辛主散毒,寒主除熱,故能使邪氣散而不留,邪去則胃氣安而熱病退矣。破癥、堅血者,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熱壅滯也。近世治小兒疳疾多用,以其走陽明而能消積滯也。"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四)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金匱要略》
《回回藥方》
《解圍元藪》
《金匱發微》
《金匱鉤玄》
《集驗背疽方》
《活幼心書》
《急救良方》
《回生集》
《濟生拔萃》
《濟陰綱目》
《簡明醫彀》
《絳囊撮要》
《焦氏喉科枕秘》
《潔古家珍》
《惠直堂經驗方》
《活法機要》
《活人心法》
《活幼口議》
《金匱要略簡釋》
《金匱要略淺注》
《金匱要略心典》
《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二注》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金子久醫案》
《經絡全書》
《經效產寶》
《經驗良方全集》
《景景醫話》
《景岳全書》
《景岳全書發揮》
《彙刊經驗方》
《簡易備驗方》
《簡易醫訣》
《活幼心法》
《絳雪園古方選注》
《會元針灸學》
《活幼珠璣》
《霍亂論》
《霍亂審證舉要》
《金匱方論衍義》
《霍亂新論》
《金匱懸解》
《雞峰普濟方》
《金匱要略編注》
《金匱要略方論本義》
《躋壽館醫籍備考》
《金匱要略今釋》
《金匱要略論注》
《洄溪脈學》
《金匱要略述義》
《金匱要略五十家注》
《急救仙方》
《金匱要略譯釋》
《金匱翼》
《急救異痧奇方》
《混俗頤生錄》
《集驗簡易良方》
《集驗良方拔萃》
《近時十便良方》
《經絡彙編》
《洄溪醫案》
《經絡學說的理論及其運用》
《經絡之研究》
《經脈分圖》
《經脈圖考》
《濟世良方合編》
《經驗良方》
《濟世續方》
《經驗奇方》
《回瀾社醫書四種》
《濟嬰撮要》
《家傳醫秘》
《簡易普濟良方》
《潔古老人珍珠囊》
《金匱要略學習參考資料》
《幾希錄良方合璧》
《金鏡內台方議》
《金匱要略方論集注》
《經穴纂要》
《濟世方》
《金匱方歌括》
《金蘭循經》
《簡明中醫學》
《繼志堂醫案》
《金匱教學參考資料》
《景岳新方砭》
《經絡歌訣》
《金匱要略釋義》
《濟陽綱目》
《簡明中醫兒科學》
《腳氣治法總要》
《簡明中醫婦科學》
《簡明中醫內科學》
《金匱要略直解》
《活人事證藥方》
《金創瘈瘲方》
《濟陰近編》
《濟世新編》
《濟世良方》
《金笥玄玄》
《濟世養生集》
《金匱要略淺注補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