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時,紅軍經過瀏陽河地區,財主老爺嚇得往城裡逃。胖、瘦財主兄弟怕鄉親追趕上來,過了河之後,就
把瀏陽河上的橋燒了。紅軍進村後,幫助鄉親們修起了一座新橋。為了感謝紅軍,鄉親們在新橋上豎了一塊牌子,上刻“紅軍橋”三個大字。紅軍走後,胖、瘦財主深夜悄悄從城裡竄回來。在他們膽戰心驚地過橋時,看見月亮照射著“紅軍橋”三個大字,產生了錯覺,以為紅軍又回來了,爭相逃命,結果倆人都掉到河裡淹死了。
蔣軍連長三麻子,在財主老婆的賄賂下派兵拆橋,但鄉親們早有準備,他們定下殲敵妙計,機智勇敢地殲滅了敵人。
剪紙片介紹
剪紙片《紅軍橋》文學劇本
紅 軍 橋
•剪紙片•
林 藍
瀏陽河。碧綠的河水在叢叢茸竹的兩岸間流過。
河上架著一座木橋。沒有欄桿的平整寬闊的木橋中央豎著一塊牌子,牌子上刻著鮮明耀眼的三個紅色大字:紅軍橋。
剪紙片《紅軍橋》文學劇本
《紅軍橋》的製作人員:
片名:紅軍橋(剪紙)
片種:美術片
出品地區:中國
色別:彩色
本數:2本
出品年代:1964
出品公司: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導演:錢運達
編劇:林藍
攝影:徐俊佃
作曲:張棟
演奏:上影樂團
指揮:陳傳熙
美術設計:柯明
背景設計:劉鳳展
動作設計:胡進慶、錢家騂、馬克宣
歌曲
紅軍橋電影《紅孩子》插曲
中國廣播合唱團演唱
紅軍橋誒造得好誒
財主白軍過不了
財主老爺走一走
跌斷腳來跌斷手
財主老爺走一走
撞破腦袋跌下河
紅軍橋誒造得好誒
造得好 造得好
造得好 誒 造得好
劇本
山歌聲響起:
紅軍橋,造得好,
財主老爺過不了。
財主老爺走一走,
跌斷腳來跌斷手!
隨著歌聲,伴著鑼鼓,老倌子、後生子、老婆婆和細妹子,甩著手勢,踏著花步,一個一個舞過橋去。最後一個小伢子靈巧地打一個空心筋斗,出了畫面。
歌聲漸微,畫面漸遠。
旁白:“湖南省瀏陽河上的這座紅軍橋,是瀏陽縣去長沙走湘潭的要道。說起這座橋來,還有一段小小的故事……”
畫面變為幾恨圓木搭成的一座便橋。
旁白:“……它原來只是幾根木頭搭成的一座便橋。一九二七年,土地革命的時候,紅軍從江西開進湖南瀏陽,瀏陽鄉下的土豪劣紳和財主,紛紛向城裡逃命……”
黃昏。逃難的財主和他們的家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擁擠在瀏陽河邊。
挑著箱籠細軟的挑夫連成一條線,你推我擠地塞在窄小的便橋上。
橋邊站著一個身材魁梧的管家,他手持馬鞭向橋上的挑夫吼道:“瘟死的傢伙!還不快走,斷黑啦!”
挑夫們終於擠擠撞撞地走過橋去。最後過橋的是兩乘轎子,轎子過來後在河南岸邊放下,管家打開轎簾,兩乘轎里先後走出一胖一瘦的兩位老爺。
兩位老爺頭戴瓜皮帽,身穿長袍馬褂。胖老爺胸前紐扣上掛一個老式帶穗的眼鏡盒,肚子挺起老高,胖得就象能夠把地壓陷下去似的;瘦老爺則手拿一根文明棍。弓腰駝背,瘦得就象迎風便會倒下似的。
胖老爺打開眼鏡盒,拿出眼鏡架在鼻樑上,向河北村街的方向瞭望。瘦老爺則神色驚慌,手拿手杖指著河北,口吃地問那管家道:“當……當真到……到了文家市?”
“是!老爺。”管家畢恭畢敬地回答道,作興已經從文家市開過來啦……”
瘦老爺和胖老爺一驚,兩人的目光同時落在便橋上。
“燒!”胖老爺雙手往挺起老高的肚子上一拍,命令管家道。
“燒……燒燒燒!”瘦老爺用力地頓一下手杖,口吃地附和說。
暮色里,一股火起,火光映照中,清楚地看見便橋燒斷的殘木跌進河水中……
瀏陽河湍急的河水在兩岸模糊的竹叢間無聲地流去……
西面,燒紅的雲彩在無際的田野的盡頭灰黯了。
東面,一輪無光的月亮升起在蒼蒼茫茫的山巒之上。
月亮漸漸閃射出淡淡的光輝,顯現出山巒上剪影般樹木的輪廓。
河北,通往村街的小路上。有幾個人影向河邊跑來。月亮的微明中,看得出跑在最前邊的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後生子,他指著便橋斷木上的殘火,向緊跟著跑來的一個老倌子氣忿地說:“瞧!瞧!二伯伯……”
被稱作二伯伯的老倌子外號二木匠,他五十上下年紀,矮矮身個,腰裡扎一條腰圍巾。二木匠眯縫起一雙神采奕奕的眼睛,望著河中時明時暗微弱下來的火光,一字一語地說道:“豬養的傢伙……我們不曉得再修!我們有兩隻手呀!”
這時,遠處暗影中,傳來興奮的呼喊:
“紅軍來了!紅軍來了!”
村中小街。
斑駁的樹影下,沿街坐滿了服裝不一的紅軍戰士。村人們遞茶送水,伢子們跑來跳去,熱鬧異常。
街中心的地坪里圍了一群人,在聽紅軍連長講話。紅軍連長戴一頂飾有紅星的八角帽,穿一件對襟的便衣,腰間皮帶上佩—支手槍,掛一個茶缸子。他正向大家說道:
“……自古以來,哪塊田土有名姓?你問它姓張?還是姓李?哪個流了汗水哪個出了力,長出的穀子就該歸哪個!”
“是啊!”
“這話講得蠻有道理!”
“紅軍硬是維護我們作田人!”
眾人切切私語,喜形於色。
壓過眾人混雜之聲,二木匠在人群中高聲說道:“連長同志,可惜你們來遲一步……豬養的財主都帶起箱子籠子跑進城了!”
站在二木匠身邊的後生子氣沖沖地跟著說:“狗崽子!過河就燒橋!”
“連長大人,”一個白鬍子老倌手拿拐棍,分開人群走出來,這橋是件大事!穀子風快要黃,河北那幾百擔田如何割得回啊……”
“橋是人修的,”二木匠高舉起兩隻拳頭,“我們有兩隻手呀!”
紅軍連長讚賞地望著二木匠,把手一揮:“對!這位伯伯說得對!各位父老鄉親,我們紅軍弟兄一定要幫助大家把橋修好……”
尖利高揚的瀏陽山歌聲。
黑鸚蚴的山林間。火光點點。火光映照中,粗大的樹幹一株接一株倒下,紅軍戰土和村人一起在伐木。
尖利高揚的瀏陽山歌聲。
人影幢幢的地坪里,火光點點。火光映照中,鋸末飛揚,一塊一塊的木板高高堆起,紅軍戰士和村人一起在鋸木。
尖利高揚的瀏陽山歌聲。
人聲鬧嚷的瀏陽河上,火光點點,火光映照中,木筏來往,紅軍戰士和村人一起在架橋。
一輪紅日自林木蒼翠的山巔騰起。
金光粼動的瀏陽河上,出現了一座平整寬闊的木橋。
橋頭岸上。
村人為紅軍連長送行。已出發的紅軍行列在遠處小路上蜿蜒開去,《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歌聲時大時小地隨風傳來。紅軍連長還是站在石頭上,正在結束他的講話:“父老們,鄉親們,我們很快就會回來的,土豪一定要打!田地一定要分!”
眾人鼓掌。二木匠自人群中走出,手托酒盤。高舉在連長面前說:“請連長吃碗水酒!我們這裡的百姓,子子孫孫,永不忘紅軍的恩情!”
紅軍連長拿起酒碗一飲而盡。眾人一齊望向大橋。只見大橋中央。豎立起一塊牌子,牌子上刻著鮮明耀眼的三個紅色大字:“紅軍橋”。
站在二木匠身邊那個後生子,笑向紅軍連長道:“則主老爺們假如回來,看見這塊牌子;準定會嚇得魂飛魄散,過不得橋!”
兩乘轎子在大橋邊停住。
管家上前打開轎簾,先後走出胖老爺和瘦老爺。
兩位老爺一眼看見面前的大橋呆住了。
胖老爺習慣地打開眼鏡盒,拿出眼鏡架在鼻樑上,伸著頭頸向前探視,不禁雙手一拍肚皮,驚嘆道;“果真造了座大矯!”
瘦老爺則神色驚慌,腰背更加彎了下來。他手持手杖指著河北,更加口吃地問那管家道:“紅……紅……紅……軍是……不是當……當……當真走了啊?”
“走了!走了!”管家回答說:“老爺放心,耿老闆親自告訴我——紅軍在村里只留一宿,連夜修好橋,第二天一早就往平江那邊開拔了。”
胖老爺放心地點點頭,拉瘦老爺上橋,故作歡笑地說:“造座大橋迎接老爺回來,好得很嘛!”
“是……是……是……啊。”瘦老爺勉強附和,神色依然緊張。
二位老爺在前,管家和另外兩個隨從在後,一起走上橋去。胖老爺挺起肚子,一搖一擺地往前走,瘦老爺則心虛膽怯,一步一遲疑。二人沿著橋邊走至橋中央。猛地看見豎立的牌子上鮮明耀眼的“紅軍橋”三個大字,陡然一驚。瘦老爺立即眼前暈黑,尖聲大叫,矇頭轉向地東沖西撞起來,正撞在愕然不知所措的胖老爺身上,二人一齊跌下橋去。
橋下通通兩聲,水花四濺。
管乎和另外兩個隨從驚叫著,回身就跑。
管家雙手托一盤紅紙封包的銀洋,放在白軍連長身旁的桌上,然後躬身退下。
白軍連長戴一頂飾有青天白日帽徽的硬邊帽,肩上掛著武裝帶。他斜眼望一下桌上的銀洋,丟掉手裡的菸頭,站起身來,向下面的豪紳們說道:“這又何必……”
豪紳之一,取下頭上的新式禮帽,畢恭畢敬地彎腰答道:“小意思!小意思!這是莫家大太太、二太太的一點心意,請連長為她們報殺夫之仇!不過,據鄙人看來,報仇事小,只是這拱橋不拆除,人心慌亂,關係就大了……。”
白軍連長把手反在背後,裝腔作勢地踱走兩步說:“兄弟從來不信鬼神!這定是匪徒造謠,故意擾亂人心。”
“鄙人講的是實在話。”那紳士後退一步,迴轉臉去向門邊的管家遞一個眼色。
管家上前,行個九十度的鞠躬禮道:“啟稟連長,小的不敢扯謊――我家兩位老爺走到橋中間,一看見‘紅軍橋’那塊牌子,就象中了邪魔,大叫一聲,落進河裡去了……如今大家都說那是一座神橋,橋底下有落水鬼,專門扯……專門扯……”
“專門扯么子?”白軍連長有點不耐煩地問。
“專門扯,”管家畏怯地抬頭看白軍連長一跟,放低聲音說:“專門扯財主和國軍。”
“喔!”白軍連長蔑然一笑,“這么說,老子倒定要去看看。老子不怕共匪,倒怕這座橋?李得勝!”連長轉臉向外屋喊他的勤務兵。
“有!”勤務兵應聲進屋。
“要王班長準備,”白軍連長命令說:“明天一早跟我出發!”
“是!”勤務兵挺身立正。
“多謝連長出力。為民除害!”豪紳們一齊鞠躬。
白軍連長又向豪紳們說道:“諸各位注意!千萬不能走露風聲。不能叫對河的匪眾得知訊息……”
二木匠的茅屋裡一片歡笑聲。燈光閃閃,照耀著隨處站坐的村人。
一個穿件稀爛的長衫,四十歲模樣的人,正在眉飛色舞地講道:“……話說兩個財主一上大橋,陡然風起,霎時天鏇地轉,嚇得兩個財主魂飛魄散!真好象神差鬼使,兩個財主身不由己,望著那嘩嘩流去的河水,一齊跳了下去!”
眾人哈哈大笑。坐在窗前的二木匠微笑著站起身,湊到桌邊就燈抽菸。突然窗外傳來一聲急切的呼喚,跟著,後生子跑進來。屋內霎時一片靜寂。
“二伯伯!”後生子氣喘吁吁,“白狗子要來拆橋!”
“哪個說的?”眾人一齊驚問。
“滿伢子外公上街賣柴禾,”後生子接著說道:“聽萬壽堂的煮飯司務說,莫家裡送白狗子連長二百塊銀洋,請白狗子拆橋報仇!”
“喔?!”手拿拐棍的白鬍子老倌從牆角的暗影里站起身,“作興要找哪一個給財主抵命吧!”
眾人紛紛議論起來。獨有二木匠坐在那裡沉默不語,只發狠地抽菸。
白鬍子老伯又說道:“二木匠,好漢不吃眼前虧,你快到外地去躲躲!”
二木匠緊皺著眉頭,依舊發狠地抽菸,時明時暗的煙腦殼裡發出滋滋的響聲,二木匠石雕木刻般的臉面神色不動。
“我們一定要保住這橋!”後生子緊握拳頭擂一下門板,急不能耐地望向二木匠,“二伯伯,你講話嘛!”
眾人也都望向二木匠。
二木匠把菸袋插在腰圍巾上站起身,胸有成竹望著大家說道:“大家放心,有我在,就有橋在!白狗子也一樣過不了橋!”
沐浴在月光里的大橋。
橋上傳出叮叮噹噹的敲打聲,隱約看見有兩個人影在晃動。
影子移近,是二木匠和後生子。他們俯身敲卸著橋板上的釘子。二木匠按一下卸掉了釘子後的橋板,橋板高尚翹起,二人會意地相視而笑。
一抹輕紗似的薄雲遮住月亮,大橋模糊在微暗的夜色里。
陽光穿過晨霧,顯現出大橋的輪廓。
消散著的霧氣在河面上遊走。岸邊,露濕的竹叢微微晃動,時而現出躲藏著的二木匠、後生子和其它村人們的臉面。
眾人的視線一齊投向霧氣謎漫的對岸。
突然,後生子驚詫地回頭瞧瞧二木匠。二木匠緊蹙起雙眉,眯縫起兩眼,向對岸稻田之間的大路上望去……
霧氣籠罩的大路上,影影綽綽地出現一群黑點。
後生子緊抓住二木匠的手臂,二人目不轉睛地盯視著那群黑點。
黑點漸漸移近。漸漸清晰,一隊人馬直奔河岸而來。
人馬在岸邊停住。
白軍連長騎在馬上眺望大橋。
頜上長一撮黑毛的班長吆喊著。手持鋼鋸、砍刀等工具的兵士們象沒有吃飽飯似的,慢慢騰騰地下馬集合。班長搐動一下頷上那撮黑毛,壯起氣向零亂的隊伍喊聲立正,然後轉過身去,等候連長的命令。
白軍連長舉起望遠鏡,橋中間牌子上鮮明耀眼的“紅軍橋”三個大字立即映入眼帘。他氣忿地罵了一句,隨即翻身下馬,指著大橋命令班長道:“把橋上那塊牌子先砍下來!”
“是!”班長心虛聲弱地答應著,又轉身命令佇列里為首的一個士兵:“把那塊牌子砍下來!”
為首的士兵面現懼色,呆立不動。
班長甩手一個耳光,命令第二個士兵:“把那塊牌子砍下來!”
第二個士兵也面現懼色,呆立不動。
班長又甩手一個耳光,正要向第三個兵發出命令,忽聽連長大喝一聲,他雙手抱頭,轉過身來。
勃然怒起的白軍連長,手持馬鞭斥罵道:“好……啊!好一個有膽量的班長。我是命令你!你今日不把這塊牌子給我砍掉,就不要想留你的狗命!”
嚇痴了的班長好象沒有聽見連長說的話,他雙手把頭抱得更緊,不停地搐動著頷上那撮黑毛,一步一步往後退去。
白軍連長兩眼冒火,揮鞭向班長和土兵們打去。一邊打一邊連聲罵道:“飯桶!飯桶!他XX的。都是飯桶!”
士兵們丟下手裡的工具四散奔逃。氣炸了的白軍連長扔掉鞭子,從地上撿起一柄砍刀,大踏步地奔向橋去。
白軍連長走上大橋。他手提砍刀,氣勢洶洶地向橋中央那塊牌子走去。
班長和那些跑散了的士兵們又聚攏來,站在橋前,躬身注視著連長的背影。
河北岸邊,躲藏在竹叢里的村人們,掩聲屏息。目不轉睛地望著橋上。
橋下,河水象一匹閃閃發光的綢子,無聲地流去。
橋上,白軍連長一步一步走近昂然豎立的那塊牌子。鮮明耀眼的“紅軍橋”三個大字好象一堆烈火,愈來愈近的炙燒著他的心胸,他忿然停住腳步,舉起砍刀。向那塊牌子砍去……但突然,腳下一空,橋板高高翹起,跟著空通一聲巨響,白軍連長的威武的身軀,眨眼之間不見了。
河南橋前,白軍士兵們驚叫一片。回身奔逃。群馬嘶鳴著,向路旁的稻田裡亂跑。
河北岸邊竹叢中,村人們歡躍狂呼。二木匠神采奕奕的眼睛裡流露出勝利的微笑,後生子高舉雙臂打著吆喝。
河裡。水柱濺起老高,大橋一片模糊……
水柱落下,畫面上重又出現平整寬闊的紅軍橋。
山歌聲起:
紅軍橋,造得好,
財主老爺過不了。
財主老爺走一走,
跌斷腳來跌斷手!
隨著歌聲,伴著鑼鼓,二木匠、後生子和村人們,甩著手勢,踏著花步,舞過橋去。
眾人邊舞邊唱:
紅軍橋,造得好,
白軍壞蛋過不了。
白軍壞蛋摸一摸,
撞破腦袋栽下河!
最後,一個小伢子靈巧地打一個空心筋斗,出了畫面。
(根據湖南革命傳說編寫)
1964年
配音
補充配音名單如下:
邱岳峰
於鼎
畢克
尚華
富潤生
伍經緯
江油紅軍橋
位於四川江油青林口,距江油市城區50多公里,位於梓潼、劍閣、江油三縣(市)交界的山溝里。潼江之源馬閣水流經這裡,歷史上這裡商賈雲集,會館林立,廟堂四布。而今,這裡屬江油二郎廟鎮管轄的一個辦事處。鎮的建制雖已不存,街道也顯得破舊,但古鎮風貌依然,紅軍橋、碑保護完好。
青林口最有名,最值得看的是那座歷經滄桑的紅軍橋和那些樸實無華的紅軍碑。1935年,紅四方軍強渡嘉陵江,擊潰國民黨反動派的二十八軍、二十九軍。紅九軍、紅三十軍經劍閣進入江油青林口,並在這裡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紅軍在青林口只住了一個多月,便奉命轉移。其中有一個姓劉的女紅軍戰士因重傷不能隨隊轉移,被安置躲避於場鎮上楊姓銀匠家中,不幸被國民黨“清共隊”查出。劉姓女紅軍在敵人嚴刑拷打中寧死不屈,英勇就義於合益橋頭的木柱上,合益橋是一座廊橋,這是古代最獨特的一種橋樑建築。解放後,青林口民眾非常懷念紅軍,特別是那位英勇不屈的女紅軍,要求政府將合益橋更名為“紅軍橋”,1956年,該橋被正式更名,橋上風雨樓也掛上了“紅軍橋”匾牌。如今,此橋已被列為江油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斷有青少年及遊客來此瞻仰。
“紅軍碑”上書“紅軍是窮人的救星”、“參加紅軍的分好田”、“堅決反帝抗日”、“擁護紅軍”、“武裝擁護蘇聯”等紅軍碑文,簡明醒目,使人馬上就能領會紅軍的性質和主張及任務,就會想像當年老百姓踴躍參加紅軍,熱情接待和擁護紅軍的熱烈場景。紅軍橋、碑,歷經風雨、洪水、地震,安然長存;紅軍精神,代代相傳。
恩施紅軍橋
恩施紅軍橋
很多人可能都看過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64年拍攝的美術片《紅軍橋》。其中生動的畫面讓人至今記憶猶新。片中的故事是發生在湖南瀏陽河地區的。而就在和湖南相鄰的湖北省恩施市,也有這樣一座有著傳奇經歷的紅軍橋。這座橋就靜靜的佇立在恩施市宣恩縣李家河鄉利福田村的一條小溪上。
這座橋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初,當時並不叫“紅軍橋”,只是當地一座普通的風雨橋。“紅軍橋”這個名字是因為後來發生在這裡的一場戰鬥才出現的。
1935年6月至7月,紅軍二、六軍團圍攻湖南龍山縣城40餘天后,國民黨被困部隊彈盡糧絕,國民黨駐恩施“剿匪”總司令徐源泉從利川急調八十五師救援龍山。賀龍得知後,率紅二、六軍團連夜趕往恩施板栗園,設伏於利福田的兩面山上。8月3日上午10點左右,敵八十五師3000餘人進入伏擊圈。經過數小時激戰,殲敵一個師部、兩個團及一個特務營,繳獲長短槍980支、迫擊炮6門、彈藥600餘箱、銀元6萬元,敵師長謝彬被俘,後被紅軍將領賀炳炎擊斃。謝彬死後,國民黨部分部隊仍負隅頑抗。紅軍首長採取了攻心戰:“國軍兄弟們,別再抵抗了!你們看看這是誰的腦袋?”然後將謝彬的首級從山坡上扔了下去。擒賊先擒王,見謝彬已死,國民黨士兵紛紛繳械投降。紅軍把迫擊炮、槍枝的撞針卸了下來,用籮筐裝著。俘虜們挑著籮筐、背著下了撞針的槍、抬著迫擊炮,被紅軍押回了宿營地。紅軍還成立了俘虜師:清除了85師少數反動軍官,一大批窮人出身的士兵參加了紅軍。
板栗園大捷成為中國革命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典範。而這座風雨橋,自此就被當地民眾親切的稱為“紅軍橋”。
這座風雨橋是當時紅軍作戰時的要道,橋柱上至今仍殘留有許多彈孔。為紀念這次伏擊戰的勝利,1983年,宣恩縣人民政府將此橋正式命名為“紅軍橋”,並進行了保護和修繕。但是,隨著歲月的推移,風雨的侵蝕,橋身仍然是多處破損。為紀念板栗園大捷70周年,2004年12月,經宣恩縣政府同意,由宣恩縣民宗局籌措資金,宣恩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對紅軍橋進行全面維修。在這次修復中,對原部分橋面、橋柱、檁子等進行了更換,添制了新的瓦片,並在橋頭重新立碑,詳細記載了整個“板栗園大捷”的全過程,還在橋身兩頭做了保坎,並對在原來的橋柱上留下的彈孔做了標記。
如今的“紅軍橋”已經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成為了遊客們鍾愛的紅色旅遊景點。告別了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在和平的日子裡,“紅軍橋”已經成為了當地民眾休閒納涼的好去處,只是殘留在橋上不同方位的一個個彈孔,讓生活在板栗園的老人們時常還會想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打的那場漂亮仗。
江油紅軍橋
位於四川江油青林口,距江油市城區50多公里,位於梓潼、劍閣、江油三縣(市)交界的山溝里。潼江之源馬閣水流經這裡,歷史上這裡商賈雲集,會館林立,廟堂四布。而今,這裡屬江油二郎廟鎮管轄的一個辦事處。鎮的建制雖已不存,街道也顯得破舊,但古鎮風貌依然,紅軍橋、碑保護完好。
青林口最有名,最值得看的是那座歷經滄桑的紅軍橋和那些樸實無華的紅軍碑。1935年,紅四方軍強渡嘉陵江,擊潰國民黨反動派的二十八軍、二十九軍。紅九軍、紅三十軍經劍閣進入江油青林口,並在這裡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紅軍在青林口只住了一個多月,便奉命轉移。其中有一個姓劉的女紅軍戰士因重傷不能隨隊轉移,被安置躲避於場鎮上楊姓銀匠家中,不幸被國民黨“清共隊”查出。劉姓女紅軍在敵人嚴刑拷打中寧死不屈,英勇就義於合益橋頭的木柱上,合益橋是一座廊橋,這是古代最獨特的一種橋樑建築。解放後,青林口民眾非常懷念紅軍,特別是那位英勇不屈的女紅軍,要求政府將合益橋更名為“紅軍橋”,1956年,該橋被正式更名,橋上風雨樓也掛上了“紅軍橋”匾牌。如今,此橋已被列為江油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斷有青少年及遊客來此瞻仰。
“紅軍碑”上書“紅軍是窮人的救星”、“參加紅軍的分好田”、“堅決反帝抗日”、“擁護紅軍”、“武裝擁護蘇聯”等紅軍碑文,簡明醒目,使人馬上就能領會紅軍的性質和主張及任務,就會想像當年老百姓踴躍參加紅軍,熱情接待和擁護紅軍的熱烈場景。紅軍橋、碑,歷經風雨、洪水、地震,安然長存;紅軍精神,代代相傳。
電影
導 演:錢運達
編 劇:林藍
上 映:1964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時 長:20分鐘
類 型:卡通片
紅軍橋 (1964)故事梗概
土地革命時,紅軍經過瀏陽河地區,財主老爺嚇得往城裡逃。胖、瘦財主兄弟怕鄉親追趕上來,過了河之後,就把瀏陽河上的橋燒了。紅軍進村後,幫助鄉親們修起了一座新橋。為了感謝紅軍,鄉親們在新橋上豎了一塊牌子,上刻“紅軍橋”三個大字。
紅軍走後,胖、瘦財主深夜悄悄從城裡竄回來。在他們膽戰心驚地過橋時,看見月亮照射著“紅軍橋”三個大字,產生了錯覺,以為紅軍又回來了,爭相逃命,結果倆人都掉到河裡淹死了。
蔣軍連長三麻子,在財主老婆的賄賂下派兵拆橋,但鄉親們早有準備,他們定下殲敵妙計,機智勇敢地殲滅了敵人。
泰順紅軍橋
紅軍橋,離泰順縣城西約15里,橫跨於浙江省泰順縣與福建省壽寧縣犀溪鄉李家山村交界溪上,系貫木拱廊橋,
建於1954年12月6日,長38.97米,淨跨32.87米,寬4.98米,橋台寬6米。橋屋採用七架兩廊抬梁式,屋脊裝飾簡單,用瓦斜靠或用脊磚壓棟,檐角微微起翹。該橋風雨板使用的非常多,將橋包的嚴嚴實實,最上一層的風雨板設有“望窗”,供人們在橋內往外眺望,並可起到通風的作用,“望窗”的形狀較多,有方形、圓形、瓶形、葫蘆形,還有五星形。1937年農曆3月12日,山洪暴發,當時住在李家山村的範式人、許威等二十四位紅軍將士及八名家屬遭到國民黨部隊和民團的圍捕。在這緊急時刻,李家山村的九位地下交通員,連夜趕製木伐把他們搶渡過李家山對岸,從而得以脫險。1954年,福安地委常委許威撥款1萬元在此建造木橋,取名“紅軍橋”。
紀念冊
由麗水市國防教育辦公室和蓮都區國防教育辦公室聯合編輯出版的《紅軍橋》紀念冊,於8月1日在麗水市郵政局和麗水市新華書店門市部發行。
《紅軍橋》紀念冊由中共麗水市委常委、麗水軍分區司令員程海南大校擔任顧問,麗水軍分區政治委員江震洲大校題詞,浙江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著名攝影家吳品禾擔任藝術指導。
該紀念冊收集了包括石板橋、後坑橋、宏濟橋IP卡一套3枚,賢母橋、善繼橋個性化郵票一套2枚各8張,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郵票1套4枚,建軍80周年郵票1套4枚,藍田橋、會龍橋、永和橋紀念張3枚。紀念冊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和挺進師及有關紅色橋樑以圖文形式作了概略的介紹,並配了一幅麗水紅軍橋的分布圖。
興國紅軍橋
那是1934年的秋天,陰雨綿綿,這一年,紅軍在各條戰線上全部失利。在地里勞作的老鄉,能夠清晰地聽到越來越近的槍炮聲,前方的紅軍一股一股地撤退下來,每天都聽說誰家的親人在前線戰死了。老鄉們覺得很惶恐,朦朧地覺得紅軍帶來的好日子可能快要結束了。
果然,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陸續從贛州的瑞金、於都、興國、石城和福建的長汀出發,開始了艱苦的萬里長征,至於具體要去向哪裡,當時不是每個人都說得清楚。興國縣黨史辦幹部胡玉春說:
“這座橋叫做紅軍橋,它是興國縣東門的主要通道,原來這個位置是城牆,後面是興國縣城的東門,是興國縣通往瑞金、於都的一個交通要道,當年興國數萬人參加紅軍,都是經過這個,原先是個木橋,經過這個橋過去,每次歡送紅軍,都在這個橋頭,搭台唱戲,歡送紅軍。 ”
後來,這座橋成了紅軍長征的五大起點之一,幾萬名興國籍戰士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由於紅軍提倡婚戀自由,興國出現了大量的新婚夫婦、他們結婚沒多久就要去遠征了,紅軍橋正是他們依依惜別的地方,當年送別的歌聲在橋兩頭日夜響起。與興國相鄰的于都縣,是長征的另一個起點。 贛州市黨史辦副主任凌步機說:
“紅軍夜渡於都河的時候,于都縣城,包括周圍的老百姓,知道了紅軍要走,都趕來送行,當年河兩岸,特別是在河這邊,擠滿了送行的老百姓,因為是夜晚渡河,行軍部隊都打著火把,送行的人也打著火把,那么當年送行的時候,也不能像現在這樣,舉行送別儀式,老百姓只知道軍隊要出發遠征,但是到哪裡去也不知道,只知道自己的親人,自己的部隊呢要出發,要出去打仗了,那么在送行的時候,大家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
這是一次真正的骨肉分離,因為30萬紅軍中將近21萬是贛南子弟;這是真正的送別親人,站在橋頭目送他們遠去的,都是他們的父母、妻子和兒女。在他們眼裡,送走的不僅是一個個紅軍,更是一個個的親人。
一條連線江西省興國縣城瀲江兩岸的紅軍橋加固維修工程順利結束,兩岸15萬民眾過橋再也不用提心弔膽了。這是該縣政協一條社情民意促成的大實事。
興國紅軍橋,建成於1983年8月,是該縣縣城瀲江河上的一條重要交通要道。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實地勘查發現紅軍橋不僅7個橋墩的大方腳全部裸露,三邊懸空,而且中間5個橋墩的樁基也裸露出來,危及整個大橋安全。針對這一情況,縣政協迅速擬就一篇《紅軍橋“懸腳”,建議採取措施加固》的社情民意。縣發改委、財政局及時籌措資金用於紅軍橋的維修加固,紅軍橋“懸腳”的問題已徹底得到了解決。
來源: 《人民政協報》 曾志明凌恭晴
攝影作品
《紅軍橋》作者:龔映華
【紅土情杯攝影作品徵集大獎賽24號參賽作品】
位於瑞金葉坪革命舊址旁。紅軍橋的誕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當年,毛澤東、朱德、康克清和警衛員坐竹排渡河,劃排者的一個熟人也要過河,一隻排6人,已造出了負荷,行至河心就翻了排,朱德、康克清二人不會游泳,是被救起來的。毛主席就此次引發了在此處修一座橋的想法。毛主席親自設計,扛著木頭參與了架橋,當年那座簡易的木頭橋被當地人稱之為“紅軍橋”,如今木頭已改成了水泥橋,橋頭上刻著“紅軍橋”三個字。
貴州紅軍橋
地處貴州黔東南的黎平縣高屯鎮少寨田園風光是八舟河上一個亮麗的景點,距縣城24公里。少寨依山傍水,八舟
小橋流水,自然少不了橋。少寨的這座木橋,保持著原始風貌。橋長進70米,寬不足1米,用幾十根圓木搭成杈架,楔入河床,再用長4米的枋板鋪在架上即成橋。人行橋上,橋身顫顫悠悠,橋架吱呀作響,別有一番情趣。過了橋不遠處立有一塊石碑,就是這裡,雕刻有"紅軍橋"三個大字。紅軍橋的來歷是這樣的:1934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少寨時,原有的木橋已被拆毀,為讓紅軍順利渡過河去,少寨村民冒著嚴寒,從家裡扛來杉木和枋板,火把通明,與紅軍連夜架好木橋。次日清晨,紅軍隊伍踏著這座木橋繼續前進。後來人們就稱這座橋為"紅軍橋",沿稱至今。環境清幽,蟬鳴鳥叫,河風徐來,爽氣襲人,常為路人憩息處所。松林聳立,交叉掩映,行如巨傘,遮天蔽日。坐在坳口眺望,少寨田園風光盡收眼底;近觀河水,碧光鱗鱗,魚兒游弋,倒也心曠神怡。
紅軍橋拾“遺”
從斷江鎮行一小時即達盤江鎮,該鎮是盤北的文化古鎮。居江西南面,臨河有一小山,山高不過百餘米,山頂為
原回龍寺舊址,現為鎮中學駐地,山下即有名的紅軍橋。此橋有多個橋名:一為“紅軍橋”,乃因紅軍經此得名;二名“回龍大橋”,乃因橋南山上有回龍寺;三名“張家大橋”因張家捐“功德”出錢修建。 據原鎮教輔站站長任德生說,該橋是重建橋,水毀原橋名“落魂橋”,橋垮塌後,是原銅廠溝(離鎮約數十公里)老闆采銅發財重建的。據悉重建於清 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德生說,任家有一神仙老祖叫任子賢,每天睡十一、二個鐘頭才起床,落魂橋垮塌那天拖長江發大水,天一亮,任子賢就起床站在老坡上,喊人別過橋,救了不少人。1935年4月2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九軍團經盤江鎮外的關口過橋。此支部隊約2000人,是偽裝主力紅軍迷惑敵人的機動部隊。經水城縣的以角(1941年劃納雍)入青林鄉的大土,過烏江渡口輾轉水城茨沖、蟠龍、米籮、野鍾、龍場,盤縣普古、滑石等地到達此橋的,過橋時機槍班先行搶占了扼橋的制高點回龍寺。然後入雲南,北渡金沙江,甩開了國民黨十三師的追擊。值得一提的是, 一個重要的革命史實與過橋時段關係密切:紅九軍團長羅炳輝是離盤縣百餘公里的雲南彝良人,與當時雲南省主席龍雲同為彝族,早年曾
為龍的部下。約在4月22日至4月 24日之間,羅炳輝給龍雲一封密信,信中說:“這次紅軍長征目的是北上抗日,並不想攻城奪寨,占據城池,騷擾地方人民。現在路過雲南,也無意來到昆明。”這使“雲南王”龍雲非常高興,便把滇軍的重點放在提防尾追紅軍而來的中央軍“借道伐虢” 了。並囑咐部將孫渡對當時過境紅軍“不準與紅軍交鋒,尾追送客就行了,不必截堵”,且給在滇境內活動的紅九軍團一定的“寬容”,據悉羅在其家鄉雲南彝良“擴紅”達2000人。(但對次年入滇的紅二、六軍團,龍雲在蔣的督促下派孫渡阻擊,以致“血戰宣威”)這封關係一支紅軍部隊存亡的重要信件發出的時間當在盤縣境內甚至盤江鎮,紅九軍團入滇前夕(入滇後再發信有些晚了,而在水城境內未入盤縣前則尚不能完全決定是否入滇)因為據有關史料,4月26日前龍雲已收到信。
詩歌
紅 軍 橋(外一首)
作者:□劉大勛
蓼水河從歷史課本中
爬不完的雪山和草地流來
透過泛黃的硝煙遙望
那些血染的故事
橫架一座紅軍橋
在石頭也會流淚的歲月
用一個民族的飢餓
咀嚼野菜或樹皮
最後的光明只點燃
窯洞中失眠的油燈
象一顆遲來的啟明星
照亮二萬五千里
紅軍橋便在一首歌謠中
等待尋找真理的草鞋
走過歷史痛苦的一截
被縮短的距離
形成如今的致富之路
你好想赤腳走過
這座不足五十米
卻連線過兩代人
相同心愿的小橋
讓負重的靈魂默默
守望續寫歷史的紅軍橋
在垂柳依依的岸邊
歌唱和平寧靜的月色
讓後來者想起如今的春天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英雄紀念碑
睜開一個民族的目光
在那片紅色的土地
守望一座英雄紀念碑
半個多世紀一直站立
那個民心所向的位置
替代一棵蒼勁的松樹
將靈魂的根交給
那片家園渴望的土地
一直保持水土的奉獻
生命的價值彩繪
一個時代草綠色的胴體
被升華的血染紅
牧歸的晚霞
但和平年代的村莊
始終不敢淡忘
一顆子彈的悲哀
穿透血肉鑄就的長城
即便有一天將所有的刺刀
都打造成播種的犁耙
你也會從勞動中感覺
一種鋼鐵的精神
舉起眼前的英雄紀念碑
默默書寫歷史的囑託
生命誠寶貴而自由
始終從高牆的足下
發芽一棵嚮往春天的小草
你終於長成那片
熱愛和平的莊稼
在紀念碑沉默的年代
所有尋覓的目光濃縮
一個未來的答案
讓人想起美好日子裡
另一種靈魂的飢餓
後坑紅軍橋
紅軍橋-------又名後坑橋。全國只有二坐,這便是江南唯一的一坐,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坐落在慶元縣、竹口鄉。上海電影志之美術片
美術片是卡通片、木偶片、剪紙片、摺紙片的總稱。美術片和故事片一樣是一門綜合藝術,是電影藝術中一種特殊的形式,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表現方法、審美要求和社會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