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很久以前,住在山麓中的壯(僮)族,媽媽妲布和三個兒子靠織錦、砍柴為生。一天,妲布從集市上買回一幅美麗的田園畫,決心照樣織成僮錦。她夜以繼日,整整化了三年時間,方才織成。正當一家圍著僮錦觀賞時,忽然一陣狂風捲來,僮錦隨風飄去,不見蹤影。妲布焦急萬分,囑咐老大、老二速去找回僮錦。他倆來到大山隘口,見有個老奶奶坐在石屋門前,急忙前去詢問僮錦下落。老奶奶告訴他們僮錦藏在太陽山的仙宮裡,沿途艱險,凡人難得生還。兩人聽後嚇得不敢前往。老三決心找回僮錦,辭別母親來到深山密林。老奶奶勸老三返回家去,老三置生死於度外,跨上石虎,穿越岩洞,制伏火龍,終於來到太陽宮,受到七仙女的款待並得到僮錦。第二天,老三告別眾仙女,披上了七仙女贈送的紅披肩,騎上石虎,一路平安回到家裡。老三展開僮錦,只見金光閃爍,錦面上的花草樹木、雞鴨牛羊全都變活了。站在羊群中的七仙女向妲布緩緩走來。一家人從此開始了幸福的生活。本片於1960年獲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演職員表
導演:錢家駿
編劇:蕭甘牛
動畫設計:鄔強、嚴定憲、浦家祥、陸青、何郁文、王正中、楊素英、葛桂雲
背景設計:鄭少如、雷雨、方澎年、韓斌、尹口羊
攝影:王世榮
作曲:吳應炬、苗淑雲
所獲獎項
本片於1960年獲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評價
《一幅僮錦》在60年代是不多見的較純粹的民間故事卡通片,在那個革命精神熱火朝天的年代,不在一個故事中加入一些革命精神乃是罕見的。《一幅僮錦》的故事基本上沿用了民間故事的原型,除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改動之外,如將石馬改成了石虎,將最終受到懲罰的大哥和二哥改成了認識錯誤重歸家庭等,基本保持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故事主題,並且沒有改動善惡對比存在於一個家庭之內的故事結構。[14]這樣便保持了民間故事中古代農村社會倫理形態的基本格局,並將勤勞勇敢作為英雄人物的基本品質,好逸惡勞作為批評的對象。這樣一種對於和諧社會有積極意義的意識形態在影片中得到了傳播——這同60年代開始勃興的社會階級鬥爭理論是背道而馳的。即便1960年影片在國際上獲獎也沒有能夠讓影片的導演獲得繼續嘗試的可能。這樣一種來自於民間的故事形態,直到80年代才又重新回到卡通片中。
《一幅僮錦》不僅在選材上慧眼獨具,在製作上也有其獨到之處。這部影片基本上沒有使用“動畫規律”來表現人物的動作,一般人物的動作如砍柴、織布等,均是如實地描繪,這在當時也是非常罕見的。如果這不是一部神話題材的影片,那便有可能成為中國“仿真”動畫風格的開山之作。由於在神話故事中少不了變形(石虎變真虎)、飛行(人物騎虎飛行)等非現實主義的情節,因此“仿真”也就無從談起。不過,這部影片大部分情節中的人物動作,還是以仿真為主的表現,因此這部影片同一般意義上的卡通片有較大的不同。這部影片的成功無疑為今後卡通片中相同類型的表現開闢了一條道路,如果能夠從擺脫“動畫規律”的束縛來認識這一點,這部影片的實驗意義便不能低估。我們似乎應該給予這部“名不見經傳”的影片以更多的重視。
上海電影志之美術片
美術片是卡通片、木偶片、剪紙片、摺紙片的總稱。美術片和故事片一樣是一門綜合藝術,是電影藝術中一種特殊的形式,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表現方法、審美要求和社會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