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文學作品]

《烏托邦》[文學作品]
《烏托邦》[文學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托邦》一書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的不朽巨著,書的全名原為《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 這部書是1515-1516年他出使歐洲時期,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的原詞來自兩個希臘語的詞根,“ou”是“沒有”的意思(一說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烏有之鄉”。

定義

《烏托邦》《烏托邦》
烏托邦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如同西方早期 “空想社會主義”。西方一位學者提出的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美好,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世外桃源。烏托邦式的愛情也是美好至極的 。烏托邦主義是社會理論的一種,它試圖藉由將若干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理想的國家或社會,而促成這些價值和實踐。一般而言,烏托邦的作者並不認為這樣的國家可能實現,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繪的形態付諸實現。但是他們並非在做一項僅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烏托邦主義這個辭彙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圖《理想國》 (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烏托邦)中所顯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擴大描繪某一概念(正義或自由),以基於這種概念而建構之理想社群的形式,來展現該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質。在某些其他的場合,例如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1516),其目標則主要是批判和諷刺:將烏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當時社會的罪惡作巧妙的對比,而藉之譴責後者。只有極少數的烏托邦作者——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顧》 (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圖根據其烏托邦中所認真規劃的藍圖來改造社會。就其本質而言,烏托邦的功能乃是啟發性的。

內容介紹

《烏托邦》《烏托邦》
書中描繪了一個他所憧憬的美好社會,那裡一切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勞分配,人人從事生產勞動,而且有充足的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和娛樂,那裡沒有酒店、妓院,也沒有墮落和罪惡。烏托邦用於比喻無法實現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會(圖為摩爾《烏托邦》一書中的烏托邦地圖)。在《烏托邦》中,莫爾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 (這一提法被馬克思多次引用),並提出了公有制,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安樂死、尊重女權、宗教多元等與現代人生活休戚相關的問題。他創造了“烏托邦”一詞,開創了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其思想也成為現代社會主義思潮的來源之一。

作品介紹

《烏托邦》一書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的不朽巨著,書的全名原為《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 這部書是1515-1516年他出使歐洲時期,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的原詞來自兩個希臘語的詞根,“ou”是“沒有”的意思(一說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烏有之鄉”。《烏托邦》

《烏托邦》一書共分兩部。在第一部里,莫爾借拉斐爾之口主要對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統治階級的專權殘暴、厚顏無恥,以及廣大下層民眾的悲慘處境予以辛辣的嘲諷和深刻的揭露。那些統治者們所關心的只有兩件事情:要么瘋狂地掠奪人民的財產,為此他們可以耍盡各種手段,設下最陰險而卑鄙的圈套;要么挑起掠奪性戰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可以尋找種種藉口,不惜犧牲人民的性命或致他們於傷殘。平時還要豢養一批僱傭

軍,對社會治安造成嚴重危害。
統治者們以嚴苛的刑罰對付下層民眾,根本沒有什麼公正可言,"盜竊犯被處死的比比皆是,有時一下子就有二十個人被送上同一台絞刑架。"莫爾認為,這樣一來,造成的後果只能是"本來只想去盜竊的人,便可能連人也殺掉。除非能保證被抓到後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否則為了能夠更安全就必須幹掉知情者來掩蓋罪行。因此當我們用酷刑去恐嚇盜賊時,卻給無辜的平民帶來了滅頂之災。"
在談到那些新興貴族和鄉紳發動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時,莫爾寫道"你們的綿羊,曾經是那樣容易滿足,據說現在開始變得貪婪而凶蠻,甚至要將人吃掉。它們吞沒了田野、房屋和城鎮。在那些出產精美而昂貴的羊毛的地區,那些貴族鄉紳,還有那些不知怎樣成為聖人的主教們,不再滿足於歲租年金和他們從祖傳地產中獲取的利益。他們覺得過那種對國家無益的閒適奢侈生活還不過癮,一定要對它造成些嚴重的危害。……他們拉倒房屋,毀壞城鎮,只留下教堂作為羊圈。"這樣,"佃農們被趕走,他們中的一些人,在欺詐和暴力的手段下被剝奪了土地,以及一些甚至屬於他們自己的財產;他們中另外的一些人,則遭受了非法的折磨,被逼出賣自己的土地。帶著耕作用農具,這些可憐的人們被迫離鄉背井--男人、女人、丈夫、妻子、孤兒、寡婦、攜帶著幼兒的父母,以及那些並不富裕但人手很多的家庭(離開了農活,這些人又能幹什麼呢)。但,他們不得不離開,離開那唯一曾經屬於他們並為他們所熟悉的家鄉,找不到安身之所。他們的全部家典,本來就值不了多少錢,但因急於出手,只好低價變賣了。"

烏托邦的探尋

《烏托邦》《烏托邦》

直到十七世紀之前,烏托邦一般均被置於地理上遙遠的國度;十六與十七世紀歐洲航海探險的發現,使人們大為熟悉這個世界,因而使此一有用的設計銷聲匿跡。自彼時起,烏托邦所處的空間或移到外太空(十七世紀開始有月球之旅)、或海底(像經常發現的傳說中沉沒於大西洋的大陸文明)、或者地殼底下的深處。然而漸漸地烏托邦就由空間的轉置變成時間的轉置,這一進展最初是由十七世紀的進步觀念所鼓舞,之後則被李爾(Lyell)的新地質學和達爾文(Darwin)的新生物學中鉅幅擴張的時間觀念所鼓舞。,烏托邦不再是較好的空間,而是較好的時間。威爾斯(H.G.Wells)乘著他的時光旅行家航向數十億年後的未來,史德普頓(Olaf Stapledon)在《人之始未》 (Last & First Men,1930)中,則用二十億年的時間比例來表示人類朝向全然烏托邦境界的攀升。

從空間到時間的轉置也使烏托邦中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學的現實主義。烏托邦此時被置於歷史中,然而無論距離烏托邦的極致之境是何等遙遠,它至少可呈現出:人類或許是無可避免地正朝向它發展的光景。十七世紀科學和技術的聯結加強了這個動向,例如培根(Bacon)的《新大西洋大陸》(New Atlantis,1627)和康帕內拉(Campanella)的《太陽之都》 (City of the Sun,1637)中所表現者。隨著十九世紀社會主義(它本身即深具烏托邦色彩)的興起,.烏托邦主義便逐漸變成關於社會主義之實現可能性的辯論。貝拉密以及威爾斯的烏托邦(《現代烏托邦》〔Modern Utopia,1905〕)皆是為正統社會主義辯護的有力著作;但是摩里斯(William Morris)則在《來自烏有之鄉的訊息》 (News form Nowhere,1890)中提出了另一種吸引人的訟法。這個異種的替代說法乃因“反烏托邦”(dystopia 或 anti utopia)的發明而出現,此乃對所有烏托邦希望的逆轉和猛烈的批評。這個觀念由巴特勒(Samuel Butler)反達爾文主義的《烏有之鄉》 (Erewhon,1872)一書所預示,而在1930和1940年代達到了頂點,尤其表現於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和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這兩本書中。在這暗淡的年代理,只有史基納(B.F.Skinner)的《桃源二村》(Walden Two,1948)維護著烏托邦的火炬使之不熄,然而仍有許多人在這個行為工程(behavioural engineering)的,烏托邦中察覺到比最黑暗的反烏托邦更可怕的夢魘。但是烏托邦主義卻在1960年代強而有力地復活,例如像馬孤哲(Herbert Marcuse)的《論解放》 (An Essay on Liberation,1969)這樣的著作;而在未來學和生態學的運動中也可見其蓬勃的生氣。或許烏托邦主義是人類情境所固有的,也許它只內在於那些受古典和基督教傳統影響的文化之中;但是我們大可同意王爾德(Oscar Wilde)的話:一張沒有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是絲毫不值得一顧的。

反烏托邦

《烏托邦》《烏托邦》

反烏托邦(Dystopia)是文學 ,尤其是科幻文學中的一種文學體裁和流派。反烏托邦主義描繪的是反面的理想社會 。反烏托邦主義的代表作是1932年英國赫胥黎所著的《美麗的新世界》,英國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以及俄國扎米亞京的《我們》。《美麗的新世界》以美國夢的實踐為基礎,矛頭主要指向所謂的科學主義,描繪了科學主義的烏托邦. 具體地說, 《美麗的新世界》預測了600年後的世界。書中描寫美國汽車大亨亨利•福特代替了上帝,因為福特發明了生產汽車的流水線,使生產飛速發展,這種生產方法終於統治了整個世界,公元也因此變成了“福元”。在新世界里,處於“幸福”狀態的人們安於自己的“等級”,熱愛自己的工作,每天亨用定量配給的“索麻”——一種讓人忘掉七情六慾、“有鴉片之益而無鴉片之害”的藥品。作者描寫

了一個保留區內的“野人”,他來到了盼望已久的“新世界”,開始時為物質環境的改變而涕零,歡呼到達了——美麗新世界,隨後終因他還有血性,無法適應在流水生產的社會中的白蟻式的生活,加上他認為自己的心上人放蕩而無法忍受(新世界的名言:每一個人屬於每一個人。故無所謂“放蕩”可言),使他最後的精神寄託破滅,終於在孤獨、絕望中自盡身亡。在這個“新世界”里,社會安定就是一切,影響安定的思想、藝術、宗教、家庭、情緒及各種差異蕩然無存。“野人”的形象就是今天人類的化身,他的處境和悲劇結局令人不寒而慄。

《我們》是一部融科幻與社會諷刺於一體的長篇小說。講述“我”——未來的大統一王國的數學家設計師的故事。大統一王國由大恩主領導,人們高度一律,都沒有獨特的姓名,只有編號。我是號碼503。這個王國的人們連作息都嚴格按照王國發下的《作息時間戒律表》來進行。王國的人們也不可能自己去找對象,而是在統一領導下由王國的有關機構指定。給那些編號的男女發一種粉紅色的小票,讓他們憑票進行性生活。比如今天男號碼503的性對象就是女號碼O-90。但是503也偷偷地看點禁書,發現古人居然還生活在自由之中,也就是說還生活在無組織和野蠻之中。“使我一直困惑不解的是:當時的國家政權怎么能允許人們生活中沒有我們這樣的守時戒律表,對用餐時間不作精確的安排,任人自由地起床、睡覺。有的史學家還談到,當時的街上好像燈火徹夜通明,車馬行人通宵穿行不息。” 更令號碼503奇怪的是:“這個國家居然對性生活放任不管——這真是咄咄怪事:不管是誰,在什麼時候,進行多少次,在什麼地點……都由著人們自己,完全不按科學規律行事,活像動物。他們也和動物一樣,盲目隨便地亂生娃娃,真讓我覺得可笑!” 這個大恩主領導的大統一王國充滿著很多科學的創造發明,在他們眼中,我們這些古人是不可思議的。在我們眼中,他們已經科學進化得近乎完美。比如,他們已經用科學手段來寫詩歌了,把數學法則融入詩歌之中。又比如說,他們天才性地創造發明了“一致同意節”。 由於號碼503受到古書的異端邪說誘惑,以及克制不住自己體內的古老欲望的復甦,503的思想被國家護衛局偵破,最後被送進了一種叫作“氣鐘罩”的刑具里處死……當然這個大統一王國里已經有不少號碼已經背叛了理性。“西部街區仍很混亂,那裡又哭又喊,又是屍體,又是野獸……” 故事似乎是在一種謝主隆恩的氣氛中結束。號碼503在臨死前堅定了對王國理想的信念:“40號橫街上已經築起了一堵臨時高壓大牆。我希望勝利會屬於我們。我不只是希望,我確信,勝利屬於我們。因為理性必勝。”

《1984》由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於1948年寫就。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說是《動物莊園》
他曾說自己“從1930年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了”,而這時候,他又開始考慮“捍衛民主社會主義”的問題了。這個思想出發點,一直影響到他後期的兩部名作《動物莊園》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創作。1950年1月,奧威爾病逝,享年46歲。 《1984》描繪了極權主義的烏托邦.《1984》的內容:到了1984年,世界上的國家已經減少到三個。大洋國歐亞細亞東亞細亞,小說是從大洋國展開敘事的。這個國家的社會結構是這樣的;這是一個金字塔形的結構,位於頂端是老大哥,他是萬能的,從不會錯的,他從不露面,他的大幅照片戶內戶外卻到處張貼。炯炯有神的眼睛,緊盯著臣民。老大哥的下面是以他為領袖的內層黨,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二,再往下是外層黨,底層是普通民眾,占大約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黨有三大原則:“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愚昧就是力量”。國家有三個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第一是“過去的改變性”——歷史自然可以隨意改造。第二條是“雙重思想”,即同時接受兩個相互矛盾的事實:一面故意撒謊騙人,一面誠心誠意地相信自己的謊言;一手遮蓋客觀事實,一手卻緊握這個事實,等到於己有利時便拿出來使用。第三個教條,是以“新話”為精神建設的最終目標。“新語”的全部目的是縮小人類的思想範圍,使人們擁有的表達思想的語言少得連思想犯罪也不可能。“新語”在本質上而言,是一種指鹿為馬的服務於權力的語言體系。政府機關有四個部,即:富裕部、和平部、仁愛部和真理部。富裕部使人挨餓,和平部主管戰爭,仁愛部對民眾實行嚴密的思想控制,而真理部負責造謠。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溫斯頓就是真理部 中負責篡改歷史的一個小人物。他在這種勞動中對極權產生了厭惡情緒,厭惡控制,厭惡泯滅個性的監控體系;女主角朱麗婭也是外層黨成員之一,出於共同的厭惡,他們相愛了。愛情挽救了他們的肉體和靈魂,成為他們反抗體制的內心動力。最後“組織”發現了他們的行為,他們雙雙被捕入獄,在獄中被洗腦。最後他們出賣了自己的靈魂,出賣了愛人,心中僅存的一點人性的光輝徹底被體制的黑暗吞沒。
這是一個鬥爭、背信、惡魔似的殘忍的世界,國家的目標是培養仇恨,打擊他人,效忠老大哥。這是一個恐怖統治的社會,在這個地方,全體人民處於完全監視之下、自由與思想是城中絕跡的珍品,屈從與無意識被訓練成一種全民心態。目前,國內尚無一本全部收集“反烏托邦三部曲”的文集(三部小說不超過50萬字),但是分開出版的已經有很多,如著名翻譯家董樂山先生翻譯的《一九八四》,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前《蘇聯文學》主編顧亞鳴女士翻譯的《我們》 (作家出版社),著名翻譯家孫法理翻譯的《美妙的新世界》(譯林出版社出版),以及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的《奧威爾精華文集》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奧威爾散文全集》 、中國致公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對照的《一九八四》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 、遠方出版社出版的《美麗新世界》等。今後,為了彌補這一遺憾,希望能有一流的出版社儘快策劃類似選題,鼎立出版三冊合一的反烏托邦文集,以滿足讀者、收藏者和市場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