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楊東方苗振清高振會著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
包裝:平裝
頁數:2冊(650頁)
開本:16開
ISBN:7502776133,9787502776138
條形碼:9787502776138
商品尺寸:25.8x18.2x3.6cm
商品重量:1.2Kg
ASIN:B0032FP7BW
所屬分類:圖書>自然科學>生物>普通生物學
內容簡介
《海灣生態學》包括了:《海灣生態學(上冊)》和《海灣生態學(下冊)》。《海灣生態學》共分16章,通過探討海灣生態系統的變化,來闡述在全球生態系統中,採取何種舉措來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連續性和環境變化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平衡作用。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通過該書的學習,可以幫助讀者了解中國有關海灣生態學的最新研究動態;分析探索該類水域的環境因子和生物因子的變化過程;掌握研究海灣生態系統的規律和機制的方法。此外,該書還有助於加深對海灣生態系統的理解,培養定量化研究生態系統的思維。
《海灣生態學》適合海洋地質學、環境學、生物學、生物地球化學、生態學和海灣生態學等有關領域的科學工作者和相關學科的專家參閱,也適合高等院校師生作為教學和科研參考。
編輯推薦
《海灣生態學(套裝上下冊)》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
目錄
(上冊)
第一篇環境變化
第一章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
第一節新的研究方法
一、遙感數據技術
二、生態模型的套用
三、地理信息系統方法
四、評價海灣污染的方法
第二節新的研究內容
一、重金屬污染研究
二、海灣地理環境
三、海底地下水的常規離子分析
四、生態系統服務
第三節新的研究方向
一、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
二、海洋生態模型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第二章地理、地貌和水文
第一節中國海灣地理概況
一、遼東灣
二、大連灣
三、渤海灣
四、膠州灣
五、萊州灣
六、三門灣
七、樂清灣
八、安海灣
九、湄洲灣
十、興化灣
十一、大亞灣
十二、深圳灣
十三、大鵬灣
十四、湛江海灣
十五、鐵山港灣
十六、北海灣
十七、欽州灣
十八、三亞六道灣
十九、三亞灣
二十、福建省沿海港灣
第二節中國海灣地貌
一、基岩海灣
二、膠州灣地貌
三、遼東灣地貌
四、岬間海灣地貌
五、潮汐汊道
第三節海灣水文要素
一、杭州灣
二、膠州灣
第三章水動力變化
第一節海灣水動力類型研究
第二節膠州灣
一、海流變化
二、波浪變化
三、海水營養鹽要素分布
四、陸域形成對水動力的影響
五、膠州灣混合結構特徵
六、副振動與泥沙運動
七、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
第三節渤海灣
第四節萊州灣
第五節大連灣
第六節海州灣
第七節杭州灣
第八節大鵬灣
第九節大亞灣
第十節樂清灣
第十一節溫州灣
第十二節廈門灣
第十三節北部灣
第四節廣西沿海海灣
第五節潮流與泥沙數值模擬回顧及進展
一、一維河道潮流數值模擬
二、二維潮流數值模擬
三、三維潮流數值模擬
四、定解條件和邊界處理
五、水沙數學模型
六、潮流、泥沙數值模擬發展展望
第十六節淨化能力
第十七節填海工程的水動力
一、填海工程對海灣環境的影響
二、填海工程的水動力模型
三、羅源灣水動力數學模型
四、湛江灣填海工程水動力模型
第四章海灣環境變化
第一節重金屬污染
一、重金屬污染的特點
二、重金屬污染的來源
三、重金屬污染的危害
四、影響重金屬積累的因素
五、海灣重金屬污染分析及其評價
第二節石油污染
一、中國近海石油污染現狀
二、海洋中石油存在的形式及其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三、石油污染的生態危害
四、中國海灣石油污染
五、石油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三節有機氯農藥(()CPs)及其污染概況
一、有機氯農藥(()CPs)概述
二、中國海灣有機氯農藥(OCPs)污染
第四節多環芳烴(PAHs)及其污染概況
一、多環芳烴(PAHs)概述
二、中國海灣多環芳烴污染
第五節中國海灣的其他環境污染
一、廣西北海灣的有機污染
二、膠州灣紅島海域現狀
三、萊州灣水資源變化
四、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
第六節海灣生態系統的環境保護
(下冊)
第二篇生物變化
第五章浮游植物
第一節浮游植物的種類及分布
一、種類
二、浮游植物種類的分布
第二節浮游植物的時空分布
一、浮游植物細胞總量的平面分布
二、浮游植物多樣性的平面分布特徵
三、浮游植物豐度的季節變化和平面分布特徵
四、浮游植物種數平面分布
第三節浮游植物分布的季節變化
第四節浮游植物群落組成特徵及優勢種
第五節浮游植物與環境因子的關係
第六章浮遊動物
第一節浮遊動物的概述
一、原生動物
二、浮游甲殼動物
三、水母類和櫛水母類
四、毛顎動物
五、被囊動物有尾類
第二節中國海灣的浮遊動物
一、渤海灣浮遊動物
二、深圳灣浮遊動物
三、深滬灣浮遊動物
四、粵東柘林灣浮遊動物
五、台灣南灣浮遊動物
六、浙江象山港浮遊動物
七、膠州灣浮遊動物
八、三亞灣浮遊動物
九、杭州灣浮遊動物
十、樂清灣浮遊動物
十一、珠江口清灣浮遊動物
十二、三門灣浮遊動物
十三、同安灣浮遊動物
十四、大港灣浮遊動物
十五、大亞灣海域浮遊動物
十六、錦州灣夏季浮遊動物
十七、舊鎮灣浮遊動物
十八、三沙灣浮遊動物
十九、海州灣浮遊動物
二十、渤海灣天津附近海域的浮遊動物
二十一、渤海灣秦皇島近海浮遊動物
二十二、海州灣連雲港附近海域浮遊動物
二十三、錦州灣夏季浮遊動物
二十四、三都灣生態監控區近海部分浮遊動物
二十五、福清灣及附近海海域浮遊動物
二十六、大連灣附近小長山島海區浮遊動物
二十七、同安灣浮遊動物
二十八、大連星海灣浮遊動物
二十九、勤得利灣浮遊動物
第七章底棲生物
第一節種類組成
一、大型底棲生物的組成
二、小型底棲生物的組成
第二節多樣性的分布、變化及優勢種
一、大型底棲生物
二、小型底棲生物
第三節底棲生物與環境因子
第八章貝類
第一節種類組成與分布
一、蓬萊沿海
二、青島沿海
三、浙江溫嶺石塘沿海島嶼的潮間帶
四、浙江三門灣
五、台州列島海域
六、南麂列島海洋自然保護區潮間帶
七、福建崇武潮間帶
八、福建泉州灣
九、亞婆角潮間帶
十、大亞灣大鵬澳潮間帶
十一、澳門沿海
十二、北海潿洲島潮間帶
第九章細菌
第一節細菌的水生態系統分布特徵
一、大連灣和遼東灣
二、渤海灣
三、膠州灣
四、榮城灣
五、杭州灣
第二節細菌的新陳代謝類型及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一、細菌的營養類型
二、細菌的新陳代謝活動
第三節細菌的時空分布及影響因素
一、大連灣和遼東灣
二、渤海灣近岸海域
三、海南島三亞灣
四、膠州灣夏季異養浮游細菌
五、杭州灣
六、天津海域
七、黃海海域冷水團
八、桑溝灣
九、乳山灣東流區
十、南麂列島附近海域
十一、柘林灣
第十章游泳動物
第一節種類組成及變化
一、黑龍江勤得利灣
二、黃、渤海沿岸海灣
三、渤海附近海灣
四、渤海灣天津水域
五、乳山灣及南部水域
六、萊州灣
七、黃河口及鄰近海灣
八、山東半島南部水域
九、我國亞熱帶北部河口海灣
十、東山灣
十一、西大亞灣
十二、北部灣雷州近水域
十三、英羅港紅樹林潮溝
第二節生物多樣性及變化
一、山東半島南部水域
二、乳山灣及南部水域
三、萊州灣
四、我國北部河口海灣
五、西大亞灣
六、英羅港紅樹林潮溝
七、北部灣
第三篇生態變化
第十一章鐵對浮游植物生長的影響
一、鐵是浮游植物生長的限制因子的起源
二、鐵是浮游植物生長的限制因子的證據
三、最新研究結果
四、存在的問題
第十二章營養鹽限制的判斷法則和唯一性
第一節營養鹽矽限制的導論
第二節營養鹽限制的判斷方法
第三節膠州灣營養鹽限制的討論
第十三章矽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第一節矽的重要作用
第二節矽酸鹽的不可逆特徵
第三節矽酸鹽的歸宿
一、硅藻的沉降
二、矽的遷移過程
三、矽與浮游植物的動態平衡
第四節營養鹽的再生過程
第五節總結
第十四章膠州灣矽限制初級生產力的動態過程
第一節膠州灣初級生產力的限制因子矽
一、矽酸鹽與初級生產力的季節變化
二、矽酸鹽與初級生產力的平面分布
三、矽酸鹽與膠州灣優勢種
四、動態模型的分析
五、膠州灣浮游植物的結構
第二節膠州灣營養鹽矽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一、膠州灣矽酸鹽的來源
二、膠州灣營養鹽矽的轉化
第三節膠州灣矽限制初級生產力的閾值和閾值時間
一、矽限制初級生產力的閾值時間
二、矽限制初級生產力的閾值
第四節矽對初級生產力的長期限制以及判斷方法的套用
一、陸源和提供
二、光、營養鹽對浮游植物生長的影響
三、Si:N的比值、Si:16P的比值與浮游植物生長
四、營養鹽的絕對限制法則(潛在限制)
五、營養鹽的相對限制法則(潛在限制)
六、營養鹽矽的限制
七、營養鹽矽控制生態系統的機制
第十五章光、水溫對浮游植物生長的影響
第一節光照對浮游植物生長的影響
第二節水溫對浮游植物生長的影響
一、浮游植物增殖能力
二、浮游植物生長
三、浮游植物的集群結構變化
第三節浮游植物生長的單雙峰型
第十六章水溫和營養鹽對浮游植物生長的影響
第一節膠州灣的浮游藻類生態現象
一、膠州灣生態現象
二、膠州灣生態現象的剖析
第二節膠州灣水溫和營養鹽矽限制初級生產力的時空變化
一、研究海區概況、數據來源及序列成果
二、浮游植物生長的時間和空間變化
三、結論
第三節膠州灣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
一、研究區概況
二、環境變化
三、浮游植物生態變化
四、生物資源
五、水溫、營養鹽矽是浮游植物生長的動力
六、人類影響環境
七、結論
序言
近年來,隨著海灣周圍地區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入海量的不斷增加,造成海灣污染物種類與濃度不斷增加,導致水質惡化趨勢日益加劇、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生物多樣性不斷下降、生態系統正常功能大量喪失、有毒有害赤潮瀕發和規模不斷擴大等,嚴重影響了海灣近岸海域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和健康發展。海灣生態系統的急劇變化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本書是在2006年出版的《海灣生態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新的研究內容,為適應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進行了補充,以便更為適應海灣生態學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本書以中國海灣為研究主題,介紹了中國海灣的最新研究動態,海灣的地理、地貌、水文和水動力,以及海灣的環境變化、生物變化和生態變化等內容。展示了海灣生態學研究的特徵和變化、海灣生態學研究領域、內容和最新發展,也展示了海灣自然環境的變化以及海灣水域和岸灘的開發利用。隨著海灣周圍區域工農業城市的快速發展,河流輸入量持續下降,海灣水域污染嚴重,危及到海灣近岸生態的可持續利用和健康發展。因此,讀者可通過本書的學習和研究,探討如何保護海灣生態和進行綜合治理,使海灣資源向著可持續利用的方向發展,也可確定影響海灣水體環境的主要污染物質總量控制指標,為海灣水體環境保護、實施目標管理和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提供海灣近岸陸源污染的監控和研究以及保護海灣生態與進行綜合治理的措施和方法,以期為今後深入調查研究海灣近岸生態工作提供科學基礎,促進海灣資源、環境的開發與保護,推進海灣經濟的健康發展,加強海灣生態保護和環境恢復。
文摘
珠江河口由河網區與河口灣區構成,連線兩部分的是珠江口獨特的地貌單元“門”。末次海進盛期古珠江海灣可分為內海灣和外海灣,現代三角洲平原與河網均發育在古內海灣。內、外古海灣通過峽口相連,這些峽口演變為現代的“門”。根據實測水文資料、地形圖、鑽孔資料,套用PRD-IXMM長周期動力-沉積-形態模型對珠江河口的“門”6000年來地貌動力學進行探討:①現代“門”雙向射流動力系統。②“門”的演進階段。③“門”對古潮汐能量的集聚作用。④珠江河口各“門”與相應的三角洲平原的同步耦合演進。⑤“門”對珠江河網形成的作用。
(二)岬間海灣
岬間海灣平面平衡形態經驗模式的提出和發展為海岸平面形態平衡規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從最初對數螺線模型的提出到現在已近半個世紀,平面平衡形態模型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它不僅在理論上為海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在實際套用中也卓有成效。利用模型可以預報靜態平衡岸線,把人類的生產、生活設施布置在可能侵蝕區域之外。同時海灣平面平衡形態經驗模型,特別是拋物線模型已經廣泛地套用于海岸工程中,為海岸工程人員設計經濟、合理、有效的海岸防護工程,如為岬角控制工程、離岸堤工程、填海造地工程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但是,建立在擬合基礎上的經驗公式缺乏機理上的分析。儘管利用沿岸輸沙機制解釋了岸線的形成機理,論證了海灣形態與破波能流沿岸梯度的關係,闡述了波鋒線垂直逼近海灣,一齊破碎,沿岸淨輸沙為零為靜態平衡海灣的特點。但對於海灣為什麼滿足模型的經驗關係式均未說明,即岸線形態為什麼會滿足對數螺線、拋物線等函式關係沒有機理上的解釋。因此,模型尚缺乏理論基礎。機理分析和經驗擬合相結合應該為以后海灣平面平衡形態規律的研究發展方向。
國內對海灣平面平衡規律的研究相對較少,除夏益民提出雙曲線形模型外,另有常瑞芳利用波槽實驗論述了波浪對海灣形成的影響因子,王文介對季風條件下優勢波浪和次優勢波浪作用可能形成雙對數螺線的研究等。我國岬間砂質海岸分布廣泛,尤其華南沿海。近年來,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砂質海岸正遭受著侵蝕後退過程。這既對岬間海岸平面平衡形態規律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又提出了新的課題。因此,對我國岬間砂質海岸平面平衡形態規律的研究應該會逐漸引起海灘科研人員的重視。
盤點海洋出版社出版書籍(三)
海洋出版社的任務是出好海洋專業書、刊,介紹和推廣國內外海洋科學技術新成就,普及海洋知識,加強國際交流,促進和推動海洋事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