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刺參健康增養殖實用新技術》目前我國有記載可食用的海參有20種左右,產於我國遼寧、山東等地沿海的刺參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最高,清朝末年趙學敏編輯的《本草綱目拾遺》中對刺參有記載:“遼東產之海參體色黑褐,肉糯多刺,稱之為遼參或刺參,其品質佳而藥性甘溫無毒,具補腎壯陽、生脈血、治下痢及潰瘍等功效”,由於其“藥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由於海參的營養價值被越來越多的民眾所接受,海參市場已經從沿海向內地快速拓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刺參人工育苗技術的突破,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池塘養殖的開展,刺參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海水養殖業中最重要的經濟種類之一。此外,在日本,刺參的漁業也成為最重要的產業之一。為了適應刺參養殖產業發展的新需要,我們編著了本書。本書收集了國內、外最新的相關研究資料,著力總結了刺參增養殖生物學特點與養殖技術,希望通過本書能對刺參的漁業生產、教學、科研予以啟迪,能在生產中收到實效,為漁民增收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
常亞青,42歲,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連水產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農業部海洋水產增養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中國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副主任委員,農業部水產原良種審定委員會委員。一直從事貝類、海參、海膽等人工育苗和增養殖技術的科研與技術推廣等工作。曾主持了國家“863”計畫、自然科學基金以及部、省、市等重點科技項目20多項,獲省級科技一、二等獎8項。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遼寧省教學名師、大連市優秀專家和大連市勞動模範。在國內外發表論文和出版專著160多篇(部),主編了國家級規劃教材《貝類增養殖學》。
編輯推薦
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農業部聯合推薦全國服務“三農”優秀圖書,“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最實用的養殖技術,最健康的養殖模式,真正為養殖戶打造的叢書。
目錄
第一章 刺參的生物學基礎與生活習性第一節 刺參的生物學
第二節 生態因子對刺參的影響
第二章 刺參的繁殖和發育
第一節 刺參生殖腺的發育分期
第二節 刺參的生殖習性與個體發育
第三章 刺參的人工育苗
第一節 刺參人工育苗的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第二節 刺參人工育苗的設施與設備條件
第三節 育苗用水
第四節 親參的采捕與授精孵化
第五節 刺參浮游幼體的培養
第六節 刺參浮游幼體的生物餌料培養
第七節 刺參幼體的變態、附著及稚參的培育
第八節 刺參的土池育苗
第四章 刺參的池塘養殖
第一節 產業現狀
第二節 刺參的養殖環境與調控
第三節 刺參養殖池塘的選址與建設
第四節 刺參池塘養殖的管理
第五節 刺參的其他增養殖方式
第五章 刺參的病害與防治
第一節 刺參的寄生蟲病
第二節 刺參的細菌病
第三節 黴菌病
第四節 刺參的病毒性感染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刺參的生物學基礎與生活習性第一節 刺參的生物學
二、刺參體內營養成分
對刺參我國古代就有記載:“其性溫補;足敵人參”。刺參肉質香軟滑潤,含高蛋白質,低脂肪,不含膽固醇,營養豐富且味道鮮美,是“海味八珍”之一。乾燥體壁的有機成分中蛋白質高達90%,脂質約占4%,糖占6%左右,另含有少量無機成分如鈣、鎂及鐵、錳、鋅、銅、鉬、硒等微量元素以及豐富的維生素、海參皂苷等。
早在1955年日本學者曾對刺參體壁的蛋白作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主要部分是由膠原纖維構成的結締組織,其所含有的胺基酸和魚大致相似,只是含量較少,單從能量卡值上看,刺參還不及魚類,但刺參肉內含有明膠——氮的含量遠遠高於魚類,並且含有大量的粘蛋白,其中包括硫酸軟骨素的一種組成成分。《老年學》研究表明硫酸軟骨素的減少與肌肉的衰老有關,這也許正是我國人民自古以來把刺參作為一種珍貴滋補品的原因之一。
刺參真皮結締組織細胞間充填著膠原等纖維成分,從其酶解中分離得系列Gly-x-Y三聯體(triplets)的肽段,其中糖肽段連線區段富含脯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等殘基,經加工後刺參的膠原蛋白的高甘氨酸含量與相伴羥賴氨酸,使其可與傳統中藥中的阿膠、龜板膠、鹿角膠的作用相媲美。另外,刺參非膠原蛋白不但富含賴氨酸和精氨酸等,色氨酸的含量也很大,從而使刺參膠的營養價值高於傳統的藥膠。
最近有研究披露,刺參體壁中含有多種活性多肽,而從刺參上皮組織分離獲得的由亮氨酸、脯氨酸、絲氨酸、精氨酸等胺基酸構成的五肽(其中個別胺基酸為D-構型),具有抗腫瘤和抗炎活性,該五肽的人工合成品也取得了相一致的效果。
盤點海洋出版社出版書籍(三)
海洋出版社的任務是出好海洋專業書、刊,介紹和推廣國內外海洋科學技術新成就,普及海洋知識,加強國際交流,促進和推動海洋事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