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柔弱的人》](/img/c/fa5/nBnauM3XxIzNxMzN5ETM1AjM5ITM0ADNwYTNwADMwAzMxAzLxE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時代背景
十九世紀末,俄國還處在沙皇統治下的農奴制封建社會。正是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前夕,也正是沙皇俄國走向衰敗的時候。此時,俄國沙皇政府為維護其統治,殘酷地壓迫和剝削人民,實行專制統治,社會空前腐敗黑暗,普通民眾飽受壓榨,命運悲慘。契訶夫正處於沙皇俄國最黑暗的專制統治時期,他非常不滿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制度的不公和社會黑暗醜惡。1890年契訶夫去沙皇政府流放犯人之地遊歷後,他對俄國的專制制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對俄國普通民眾命運充滿同情和關注。他創作意境大大提高,於是他提筆寫了不少無情揭露沙皇制度的專橫的文章,揭示俄國社會的種種醜惡現象,指出沙皇專制的社會制度造成了人性扭曲,使許多人具有逆來順受的奴性心理。
在《柔弱的人》一文中,契訶夫入木三分刻畫家庭教師尤麗婭受盡“有權勢的強者”欺壓,卻處處退讓,逆來順受,像任人宰割的羔羊。在獲得本應該的報酬,卻對有權者充滿感激。在當時俄國社會中,有眾多尤麗婭這樣的弱勢群體,承受著太多的委屈和不公,卻無人問津。讓人對尤麗婭充滿同情同時,也必然想到這樣一個社會還有必要存在嗎?
而此時俄國進入思想解放運動階段,民主精神在學生以及其他居民階層中間漸趨激盪。受此影響,契訶夫在《柔弱的人》一文中揭示了沙皇俄國專制下,有權有勢者利用普通民眾的善良、軟弱為所欲為,這種社會的不公和黑暗,都源於罪惡的沙皇制度,源於善良的普通民眾的懦弱,才使得統治者得以為所欲為,才使得沙皇俄國專制的舊制度得以維持。
雖然作者是對沙皇專制的舊制度不滿,揭露了沙皇俄國農奴制社會的罪惡,但目的是冀望沙皇制度的改革,並沒有要推翻沙皇制度。然而人們讀完了這篇文章後,卻認識到只有推翻這個制度才會有出路。
不久,俄國掀起了民主革命的高潮。
契訶夫作品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英語: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