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楊士奇,(1365—1444)明目錄學家、藏書家。本名寓。泰和(今屬江西)人。早年家貧,曾在湖廣做塾師多年,以教授學生自給。建文初,被薦入翰林,任編纂官。明成祖即位後改編修,主修《太宗實錄》,累官左春坊大學士,遷少傅。仁宗即位,任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善於選擇人才。于謙、沈周、況鍾等人均由他薦引。晚年與楊榮、楊溥並稱“三楊”。於圖書文化事業多所建樹,精研目錄學。宣宗時,皇帝視察“文淵閣”,與他討論圖書之事。正統間,上表奏道:“文淵閣所貯書籍,有祖宗御製、文集、及古今經史子集之書,臣等逐一點勘,編成書目,請用寶鈐識,永久藏弆”。正統六年(1441年),他與馬愉、曹鼐等人編成《文淵閣書目》。舊本不分卷(《四庫全書》定為4卷)。著錄圖書7297部。大多不著撰著人姓氏。書分39類,編20號,每號分數櫥,以千字文排次。由於著錄簡略,清人朱彝尊評其“不論考訂撰次,草率塞責,較之劉歆之《七略》、荀勖之《中經新簿》,誠為有愧”。但該目在分類上,亦自成一格。姚名達論其“分類法雖陋,然能不守四部之成規,實開有明一代之風氣。”《四庫全書總目》評其“今閱百載,已散失無錄。唯籍此編之存,尚可略見一代之名數,則亦考古所不廢也。”該目在中國目錄學史和考明一代文化學術上,有一定價值和地位。他亦嗜藏書,少時家貧,曾經以雞換錢買書。自稱其先世藏書有數萬卷,元代毀於兵火。以後所入薪俸,悉購書。歷十餘年,經史子集略備,藏於“東里草堂”中。藏書印有“廬陵楊士奇”、“東里草堂”等印。著有《三朝聖諭錄》、《奏對錄》、《歷代名臣奏議》、《東里全集》等。成書背景
明成祖之後,繼位的明仁宗、宣宗,繼承父祖的文治方略,勵精圖治,弘揚教化,使王朝經濟繁榮,文治昌盛,史稱仁宣之治。大量內府書籍——明經廠本問世,隱逸民間的一些古本珍籍,也紛紛進獻入宮,宮廷藏書得到了極大的充實,明宮藏書體系初步建立了起來。明英宗正統初年,宰相楊士奇領銜清點和整理宮廷古書,整理文淵閣藏書之後,編纂了一部極重要的宮廷藏書目錄《文淵閣書目》。史學家在這部書目的跋文中,不無驕傲地稱讚了當時的文化繁榮:“仁、宣二世,世既昇平,文物益盛。”
楊士奇是著名的明初大臣,是仁宣盛世的三閣老三楊(楊溥、楊榮)之一。明仁宗時,他就榮任華蓋殿大學士,授《實錄》總裁官,主修《明實錄》。明宣宗好古尚文,更加重視文化事業,常和三閣老一同探討經史學問之道。宣宗常常光顧文淵閣,由宰相楊士奇侍側,君臣在披閱經史之餘,討論致治之道。
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閣臣楊榮、楊士奇奉旨入文淵閣點查藏書,並在館閣中選擇能書之人數十,取閣中珍貴的《五經》、《四書》和《說苑》之類的古書,各抄錄一部副本,以備觀覽。史稱當時典籍最盛,藏書約二萬餘部,近百萬卷,刻本占十分之三,抄本占十分之七。
楊士奇在整理了文淵閣藏書之後,編纂了《文淵閣書目》。他在《書目》中記載說:“本朝御製和古今經、史、子、集之書,自永樂十九年取自南京,一向在左順門北廊收貯,無完整書目。近奉旨移貯文淵閣、東閣。”
根據楊士奇編纂的《文淵閣書目》,可以大致了解當時文淵閣的藏書情況:閣中藏書按照千字文編次排架,從天字一號到往字號,總計二十類,五十書櫃,排列古書七千二百餘種。包括:
天字五櫃,明御製、御定詩文集;
地、玄、黃字八櫃,經部書籍;
宇、宙字八櫃,史部書籍;
洪、荒字二櫃,子部書籍;
日、月字二櫃,集部書籍。
其餘十九櫃,都是各類專藏:
盈字六櫃,類書;
昃字一櫃,韻書、姓氏;
辰字二櫃,法帖、畫譜;
宿字一櫃,政書、刑書、兵法、算法;
列字二櫃,醫書、農藝、陰陽等書;
張字一櫃,道書;
寒字一櫃,佛書
來、暑、往字五櫃,地方志等。
編目特點
一是分類方法特別,與眾不同。既按《千字文》順序編次,又按櫥庋藏,大體仍按經、史、子、集的順序編排,但又有別於歷代四部目錄,根據需要,有些類目進行了細分。
其分類依據《千字文》的順序標號名,為使用方便,又記錄了收藏號數、櫥數,說明集中收藏書籍之書名冊數是否完備。從天字至往字,共分為二十個類目:天字共五櫥322號,為國朝;地字共四櫥555號,為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禮記;玄字一櫥一百四十九號,為禮書、樂書、諸經總類;黃字共三櫥474號,為四書、性理、附經籍;宇字共六櫥272號,為史;宙字共二櫥316號,為史附、史雜;洪字一櫥190號,為子書;荒字一櫥276號,為子雜、雜附;日字共三櫥745號,為文集;月字共二櫥568號,為詩詞;盈字共六櫥266號,為類書;昃字一櫥176號,為韻書、姓氏;辰字二櫥364號,為法帖、畫譜(諸譜附);宿字一櫥228號,為政書、刑書、兵法、算法;列字共二櫥552號,為陰陽、醫書、農圃;張字一櫥199號,為道書;寒字二櫥406號,為佛書;來字一櫥168號,為古今志(雜誌附);暑字三櫥584號,為舊志;往字三櫥568號,為新志。其中新出現的性理、經濟類是受宋學之影響,而法帖、畫譜類迎合了當時的社會時尚。
二是著錄項目極為簡單,僅在書名之下,註明冊數,或附“闕”、“殘缺”、“完全”等字樣,無序,無撰人事略。
示例:
文淵閣書目卷一
天字號第一廚書目
國朝
皇明祖訓一部一冊(完全)
皇明祖訓一部一冊(闕)
御製文集一部六冊(殘缺)
四庫提要
《文淵閣書目》四卷(內府藏本)
明楊士奇編。士奇有《三朝聖諭錄》,已著錄。是編前有”正統六年題本“一通,稱各書自永樂十九年南京取來,一向於左順門北廊收貯,未有完整書目。近奉旨移貯文淵閣東閣,臣等逐一打點清切,編置字號,寫完一本,總名《文淵閣書目》。請用“廣運之寶”鈐識備照,庶無遺失。蓋本當時閣中存記冊籍,故所載書多不著撰人姓氏。又有冊數而無卷數,惟略記若干部為一櫥,若干櫥為一號而已。考明自永樂間取南京藏書送北京,又命禮部尚書鄭賜四出購求。所謂鋟板十三,抄本十七者,正統時尚完善無缺。此書以《千字文》排次,自“天”字至“往”字,凡得二十號,五十櫥。今以《永樂大典》對勘,其所收之書,世無傳本者,往往見於此目,亦可知其儲庋之富。士奇等承詔編錄,不能考訂撰次,勒為成書,而徒草率以塞責。較劉向之編《七略》、荀勖之敘《中經》,誠為有愧。然考王肯堂《郁岡齋筆麈》,書在明代已殘缺不完。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亦載。國初,曹貞吉為內閣典籍,文淵閣書散失殆盡。貞吉檢閱,見宋槧歐陽修《居士集》八部,無一完者。今閱百載,巳放失無餘。惟藉此編之存,尚得略見一代秘書之名數,則亦考古所不廢也。舊本不分卷數。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作十四卷,不知所據何本,殆傳寫者以意分析。今厘定為四捲雲。(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