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馮延巳
採桑子![《採桑子》](/img/9/322/ml2ZuM3XyADOzMzM4I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yk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馮延巳
小庭雨過春將盡,片片段預告飛。獨折殘枝,無語憑闌只自知。
玉堂香暖珠簾卷,雙燕來歸。君約佳期,肯信韶華得幾時。
馬嘶人語春風岸,芳草綿綿。楊柳橋邊,落日高樓酒旆懸。
舊愁新恨知多少,目斷遙天。獨立花前,更聽笙歌滿畫船。
西風半夜簾櫳冷,遠夢初歸。夢過金扉,花謝窗前夜合枝。
昭陽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偷取笙吹,驚覺寒蛩到曉啼。
酒闌睡覺天香暖,繡戶慵開。香印成灰,獨背寒屏理舊眉。
朦朧卻向燈前臥,窗月徘徊。曉夢初回,一夜東風綻早梅。
小堂深靜無人到,滿院春風。惆悵牆東,一樹櫻桃帶雨紅。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語還慵。日暮疏鍾,雙燕歸棲畫閣中。
畫堂燈暖簾櫳卷,禁漏丁丁。雨罷寒生,一夜西窗夢不成。
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語含情,水調何人吹笛聲。
笙歌放散人歸去,獨宿江樓。月上雲收,一半珠簾掛玉鉤。
起來檢點經游地,處處新愁。憑仗東流,將取離心過橘州。
![《採桑子》](/img/a/202/nBnauM3X0QjM5QzN1Q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0k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如今別館添蕭索,滿面啼痕。舊約猶存,忍把金環別與人。
微風簾幕清明近,花落春殘。尊酒留歡,添盡羅衣怯夜寒。
愁顏恰似燒殘燭,珠淚闌乾。也欲高拌,爭奈相逢情萬般。
畫堂昨夜愁無睡,風雨淒淒。林鵲爭棲,落盡燈花雞未啼。
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說情迷。玉箸雙垂,只是金籠鸚鵡知。
寒蟬欲報三秋候,寂靜幽居。葉落閒階,月透簾櫳遠夢回。
昭陽舊恨依前在,休說當時。玉笛才吹,滿袖猩猩血又垂。
洞房深夜笙歌散,簾幕重重。斜月朦朧,雨過殘花落地紅。
昔年無限傷心事,依舊東風。獨倚梧桐,閒想閒思到曉鍾。
花前失卻遊春侶,極目尋芳。滿眼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
賞析:
正當春花怒放,攜手觀賞時,失卻了“遊春侶”!獨自尋芳的心情,縱有笙歌,也不免愁腸欲斷。眼前蝶戲林間,燕穿簾櫳,更使人不堪思量。詞中用“各自雙雙”反襯人物的孤寂。“綠樹青苔半夕陽”韻味無限,耐人尋思。全詞情景相滲,構思新穎,風流蘊藉,雅淡自然。體現了馮詞的特色。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通首僅寓孤悶之懷。江左自周師南侵,朝政日非,延巳匡救無從,悵疆宇之日蹙,“夕陽”句寄慨良深,不得以綺語目之。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觸景感懷,文字疏雋。上片,徑寫獨游之悲,笙歌原來可樂,但以無人偕游,反增淒涼。下片,因見雙蝶、雙燕,又興起己之孤獨。“綠樹”句,以景結,正應“滿目悲涼”句。
採桑子-朱敦儒
![《採桑子》](/img/3/49a/nBnauM3XxUTM4cTMxU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1k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2,旅雁孤雲。
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3,楓葉蘆根。
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全部注釋
1、彭浪磯:在江西省彭澤縣長江南岸。
2、扁舟:小舟。
3、汀洲: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此篇亦是作者南渡之後的作品。開篇直言自己乘舟南下,如旅雁孤雲一般流落到了江南。一個"客"字,點出作者並未像當朝權貴一樣,只管偏安江南,錯把他鄉當故鄉。下句順勢帶出故國之思,回首處仍可見中原萬里的戰亂煙塵,不由淚滿巾袖。下片重在寫景,然而景全是清冷之景。暮色四沉中,蒼碧的山巒對著冷寂的汀洲,楓葉、蘆根皆為深秋特有之物,令人聯想起“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之句,且又是將落的一輪殘日,無波的一汪靜水--正所謂“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觸目是這樣蕭瑟的秋景,縈懷是這般淒涼的冷淚,怎不愁損這背井離鄉的去國人?全詞流暢清麗,而又蘊涵著沉鬱痛挫的情致。
採桑子-歐陽修
![《採桑子》](/img/6/202/nBnauM3XxYTMxQjN2U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1k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①好,狼籍殘紅②。飛絮蒙蒙,垂柳闌乾③盡日風。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④,雙燕歸來細雨中。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六一居士。江西廬陵人。北宋著名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文革新運動”領導人。詞風婉麗。有《六一詞》。
[注釋]①西湖,指安徽穎州西湖。歐陽修晚年退居穎州。②殘紅,落花。③闌乾,欄桿。④簾櫳,有帘子的窗。櫳,窗欞。
賞析:
這首詞寫穎州西湖暮春景色,抒發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閒淡自適的胸臆。格調清麗明快,平易自然。上片寫穎州暮春之景,層層皴染出一幅“殘春圖”。作者卻又以“西湖好”的贊語統攝全詞,一反南唐詩人的低沉情調,熱情讚揚殘春之美,寫出退居時閒適心情。
下片寫遊人散去,西湖顯得格外幽靜,“春空”二字創造出空曠、寂靜、閒適的意境。在這寂靜中詩人驀然發現:暮春也有“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天然之美,閒靜之境,也有陶淵明“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退隱田園之情韻。“雙燕歸來”則是暗喻了歐陽修的退居穎州,身心獲得了官場沒有的自然閒適,在寂寞之中讓燕子軟語呢喃與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詞既寫繁華美景的失落,也寫空靜美景的發現,雖有惆悵,更多的是曠達,有“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高曠情致,充分展現了歐陽修寄情山水的曠達胸懷。(河南南召一中翟傑)
採桑子十首:
![《採桑子》](/img/4/a50/nBnauM3XxEzMxADMzY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2k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採桑子
春深雨過西湖好,百卉爭妍,蝶亂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蘭橈畫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間,水闊風高揚管弦。
採桑子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流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採桑子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乾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採桑子
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飛蓋相追,貪向花間醉玉卮。
誰知閒憑闌乾處,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採桑子》](/img/c/7c2/nBnauM3X3ETM0MjM5Y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2k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清明上已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採桑子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採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俱鮮,鷗鷺閒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採桑子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苹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
西南月上浮雲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採桑子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
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
採桑子-無名氏
![《採桑子》](/img/4/4ca/nBnauM3X0QTMwATNwc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3k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無名氏
年年才到花時候,風雨成旬。
不肯開晴,誤卻尋花陌上人。
今朝報導天晴也,花已成塵。
寄語花神,何似當初莫做春。
無名氏詞作鑑賞:
“年年才到花時候,風雨成旬”,作者本來要與今年尋花被誤,可是一開始用的是一個含量更大的句子,這樣子不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題旨得到更廣泛的擴充。“不肯開晴”語意和“風雨成旬”略同。不過這不是多餘的重複,因為如果只是“風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許會想:總該有一刻的風晴吧,只要乘這個機會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
![《採桑子》](/img/7/dae/nBnauM3X3YzN0YDNzM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zk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不信,你看那“誤卻尋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風雨成旬”,為什麼還要尋花陌上呢?而正是因為有了“不肯開晴”,“誤卻”二字才更見份量。
但是,詞篇也不是順著一個方向發展下去的。過片的“今朝報導天晴也”就忽如絕路逢生,然而緊接著又一個轉折:“花已成塵”!上片說“誤卻”,總還是誤了今日仍有明日的希望。現在,一個“塵”字已經把花事說到了頭,因此對尋花人來說,剩下的便只有懊喪與絕望。“寄語花神,何似當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懟語,也是痴想。這種痴,正說明了他的情深;而這種至情寄託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感喟,詞中埋怨花開不得其時,未嘗沒有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感慨吧!
採桑子-晏殊
![《採桑子》](/img/3/f41/nBnauM3XxYjNyIjN1c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3kzL2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晏殊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此詞以輕巧空靈的筆法、深蘊含蓄的感情,寫出了富有概括意義的人生感慨,抒發了嘆流年、悲遲暮、傷離別的複雜情感。全詞感情悲涼而不悽厲,風格清麗哀怨,體物寫意自然貼切,是晏殊詞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起首二句把時光擬人化,暗含“多情自古傷離別”和“思君令人老”雙重含義。“多情”二字,總攝全篇。
三、四兩句寫詞人感時光易逝,悵親愛分離,心中的煩惱無可化解,只好借酒澆愁,然而不久便又“淚滴春衫”,可見連酒也無法使自己暫時解脫。
![《採桑子》](/img/8/d2b/nBnauM3XyUDN1cjM4c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3k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好夢頻驚”寫每當希望“好夢”多留一霎的時候,它就突然破滅了。而且每當一回破滅,現實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齊奔集而來。此時,室外的各種音響,各樣色彩,以及室中人時光流逝之感,情人離別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剛才的好夢全都打成碎片了。這裡,“好夢頻驚”四字為點睛之筆,承上啟下,把室中人此際的感受放大成為一個特寫的鏡頭,讓人們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處高樓雁一聲”寫室中人沉抑的情緒正凌亂交織之中,突然飛出一聲高亢的哀鳴。這一聲哀厲的長鳴,是如此突如其來,使眾響為之沉寂,萬類為之失色。這是孤雁的哀唳,響徹天際,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緒提升到一個頂峰了。這一聲代表什麼呢?是感覺秋已經更深嗎?是預告離人終於不返嗎?還是加劇室中人此時此地的孤獨之感呢?不管怎樣,它讓人們想得很遠、很沉,一種悵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綜上,此詞上片概述時光之無情,下片寫春去秋來,觸景生情,相思難禁。詞中“長恨離序”、“好夢頻驚”等句,用意超脫高遠,表現了一種明淨澄澈而又富於概括意義的人生境界。
採桑子-晏幾道
![《採桑子》](/img/d/60b/nBnauM3X0UDN3cjNyg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4k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晏幾道
西樓月下當時見,淚粉偷勻。
歌罷還顰。
恨隔爐煙看未真。
別來樓外垂楊縷,幾換青春。
倦客紅塵,長記樓中粉淚人。
上片憶當年西樓月下初見,淚粉而偷勻,歌罷而還顰,細膩地描繪出歌女的處境、神態和心情。起首兩句寫一次夜間的宴集,詞人月下與她相見——她正偷偷地抹乾珠淚,重整鉛華。“淚粉偷勻”,初次見面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許是終生不忘的,何況那是一位正流淚的姑娘!“勻”,謂勻粉,把臉上的粉搽勻。“偷勻”二字,中含幾許辛酸。“歌罷還顰”,她勻臉後還要繼續唱歌,唱完了歌卻又皺著眉頭,鬱鬱不樂,那神態可惜隔著裊裊的爐煙,未能看得真切。“看未真”三字,意味深長。其實,淡薄的香菸,不能阻隔人的視線,詞人所“恨”的只是坐處與她隔開,未得親近,尤其是無法知道她為什麼流淚悲傷。
![《採桑子》](/img/f/f49/nBnauM3X1gjN5cjM5gTO0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4k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下片寫別後相思,樓外柳、樓中人對舉,全從倦客寫去。過片兩句,言自從分別過後,想那樓外垂楊,又該幾度春天更換枝葉。“垂楊”,舊體詩詞中,往往有著各種特殊的象徵意義。古來有折楊柳贈別的習俗,因而見到楊柳便使人聯想到別離;楊花柳絮,飄颺無定,又使人聯想到身世的飄泊無依。“幾換青春”,猶言過了幾個春天。歐陽修《朝中措》詞:“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青春。”青春,指春季,春季草木由枯而綠,故云青春。詞中說青春幾回更換,語意雙關,亦暗示人的年華漸老。“倦客紅塵”,猶言紅塵中之倦客,詞人自謂。上與“別來”“幾度青春”相應,飄零歲久,故云“倦客”;下連“長記樓中粉淚人”。“紅塵”對照“樓中”,“倦客”對照“粉淚人”。“樓中粉淚人”,篇首所寫初見時歌女形象,至此特再大書一筆,不但詞的作法上做到首尾相應,思想感情上也是以初見時她的“淚粉偷勻”的情景最撼動人心,因而別來長記不忘。至此,作者對這一歌女的形象作了生動、準確的概括,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呼之欲出。
採桑子-蘇軾
![《採桑子》](/img/2/e79/nBnauM3XxUzNyITNyEDM1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xA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蘇軾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
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擾。
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這首《採桑子》是蘇軾的即興之作,雖不盡完美,卻顯示了他的素養與才華。宋神宗熙寧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東坡調任密州知州,途經潤州即現江蘇鎮江市,與孫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樓集會。席間有色藝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圍是晚霞夕照中愈顯奇麗的美景,於是孫巨源請東坡臨景填詞。東坡應約寫下了這首《採桑子》,另作了一首名為《潤州甘露寺彈箏》的詩。
首句“多情多感仍多病”四借用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首句“魯鈍仍多病”的句型和後三字,連用三個“多”字言情發端,以其奇兀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多景樓”的“多”字與上句中的三個“多”字相映成趣,直接點出當下環境。多景樓北固山後峰、甘露寺,下臨長江,三面環水,登樓四望,美景盡收眼底,曾被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東坡博古通今,關心時政,喜歡尋幽探勝,這樣的樓上賞景又怎能不觸景生情呢?三國時的孫權曾建都於此,元朝宋武帝蕭劉裕曾此討伐桓玄,東晉謝安、梁武帝衍也曾此流連,面對這樣的古蹟,蘇軾思古想今,感慨萬千,滿懷愁緒,湧上心頭,噴吐於筆端,即為“三多”——情多,感多,病多,凝練而又傳神。東坡貴可以那樣戛然而止,迅疾道出“多景樓中”,為的是顧及全篇,不使這憂愁情緒的抒發過多而溢。
![《採桑子》](/img/0/0b9/nBnauM3XwcTOzgDN1EDM1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xA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蘊盎然,如神來之筆。“停杯且聽琵琶語”承上啟下,認為“樂事回頭一笑空”,故不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音樂,所以東坡特地挑選了虛字“且”放於“聽”字之前,用以表現他當時不經意的心態。“細捻輕攏”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語”,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化出,讚美官妓胡琴彈奏琵琶的技藝。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說明演奏得確實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轉:“攏”,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讚美之情通過“細”和“輕”兩字來表達出來,讓人不由聯想起白居易曾描述過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之美。贊罷彈奏者的技藝,順勢描寫彈奏者,但蘇東坡惜墨如金,不去寫其容貌、形體和服飾等,只用“醉臉春融”四字來寫其神,麗而不艷,媚中含莊,活脫脫描摹出一個懷抱琵琶的少女兩頰泛紅,嘴角含笑的動人姿態。
“斜照江天一抹紅”,是一句景語,是當時“殘霞晚照”的寫實,也可藉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臉”,妙處於難以捉摸,耐人尋味。這句“斜照江天一抹紅”,其意同於李商隱《樂遊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不過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罷了。東坡的這首小令,倏忽來去,只用了隻言片語,卻達到了曲折含蓄,言盡而意雋的境界之美,實難得。
採桑子-呂本中
![《採桑子》](/img/8/4d2/ml2ZuM3X1EDM4UTM5EDM1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xA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這首詞是寫別情,上片指出他行蹤不定,在南北東西漂泊,在漂泊中經常在月下懷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嘆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樣跟他在一起。下片寫他同妻子分離的時候多,難得團圓。這首詞的特色,是文人詞而富有民歌風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這首詞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親切。民歌往往採取重複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於《採桑子》這個詞調的特點,象“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重複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重複而稍加以變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復疊也往往是這樣的。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這個比喻親切而貼切。
採桑子-納蘭容若
![《採桑子》](/img/5/4d8/nBnauM3XzUjNzcDOzIDM1cTOxITM4UTOyEjMwADMwAzMxAzLyA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納蘭容若
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賞析:
上片側重寫景,刻畫了蕭蕭雨夜,孤燈無眠,耳昕著風聲、雨聲和著淒涼樂曲聲的氛圍與寂寞難耐的心情;下片側重寫不眠之夜,孤苦無聊的苦情。詞情悽惋悱惻,哀怨動人。
採桑子-雪浮荷
採桑子
雪浮荷
天堂有思樓船雪,逝隨情空。逝隨情空,無情不戀只落紅。
人間不思樓船雪,冷落清宮。冷落清宮,愁寫江天一色中。
主旨:對被無情之人冷落的惆悵.
電視劇《採桑子》
劇情概述:本劇講述民國以來滿族貴胄後裔生活,形象地展現了近百年間中國歷史的風雲、社會生活的變遷與傳統文化的嬗變,是一曲直面滄桑、感喟人生的無盡輓歌,令人思緒綿綿……《採桑子》改編自著名文學家筆下,寫的又是有歷史、傳統色彩很濃的故事,這裡面的文化含量就已經很高了。而劇本又是林汝為夫婦結合大量史料,經多方考證,聚集多位學者顧問推敲而來,翻看劇本真的有很多字是我們平時很少見的、很生僻的。進組後,演員們就不斷感覺到自己才疏學淺,劇本都快成了他們的歷史文化課本了。
採桑子--毛澤東
採桑子·重陽
![(圖)《採桑子》](/img/e/c9a/nBnauM3X2UTO3gTN4QjMwMTOzITM4cTNyQjMwADMwAzMxAzL0I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寫作背景】
“重陽”,陰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稱九月初九為重陽節。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陽節。這年5、6月間,紅四軍攻占龍巖,蔣介石組織兵力會剿紅軍,紅四軍主力配合當地游擊戰爭,9月21日,攻占上杭,擊敗敵人的會剿。此時毛澤東已經離開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農村,一面養病,一面領導地方土地革命鬥爭。這年10月11日,毛澤東來到上杭,這時的閩西山區,黃色的野花競相開放,毛澤東面對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這首詞。
【注釋】
重陽:陰曆九月初九,傳統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1929年的重陽是10月11日。
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黃花:指菊花。
不似:不類似,不象。
寥廓:空闊遠大。
【譯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
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節,
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輝。
卻勝過春天的光芒,
空闊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題解】
1929年6月22日在閩西龍巖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於瘧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癒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這首詞寫的是重陽節戰地風光,詩篇的字裡行間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詩人與紅軍戰士們在艱苦的戰鬥生活中從容不迫、歡快愉悅的心情。
毛澤東寫《採桑子·重陽》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統一在藝術形象里,由於對革命前途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描繪的秋光、秋色明艷而壯麗。兩度突出“重陽”,既符合“採桑子”“反覆”的格律,又表現作者重回紅四軍前委工作時的激動心情。選擇“黃花分外香”這一形象,側重表現色彩艷麗,選擇“寥廓江天”與“萬里霜”這兩種形象,側重表現境界開闊。
與我國傳統的詩文相比,《採桑子·重陽》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艷麗,生機勃勃;這主要取決於當時作者“東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詞中主要選擇了“戰地黃花”“寥廓江天”“萬里霜”等形象表現這種特點。
【賞析】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戰國楚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主題。而前人以九九重陽為題材的詩章詞作,則更借淒清、蕭殺、衰颯的秋色狀景托怨情、興別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諸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悲”等等,或敘寫羈旅他鄉的孤寂清冷,或敘寫羈旅他鄉的孤寂清冷,或寄寓傷時憂國的悽愴痛楚,或傾吐落拓失意的抑鬱苦悶,或抒發獲罪被貶的萬端感慨,皆“婉轉附物,招悵切清”。毛澤東的這首詞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
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人生易老”是將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莫讓年貨付流水。“天難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難老”並非“不老 ”,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規律”〔毛澤東『矛盾論』〕。“人生易老”與“天難老”,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既對立又統一。這並非“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古老格言的簡單趨附,而是立足於對宇宙、人生的清理並茂的認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諦和永恆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今又重陽”是“歲歲重陽”的遞進反覆,年年都有重陽節,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此地別有一番風光。
古有重陽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風習。在歷代詩文中,重陽節與菊花結下了不解之緣。而身逢亂世的詩人,往往借寫菊花表達厭戰、反戰之情,即菊花是作為戰爭的對立面出現的。但毛澤東筆下的“黃花”卻是和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聯繫在一起的。這“黃花”既非供隱士高人“吟逸韻”的東籬秋叢,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懷”的庭院盆景,而是經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綻黃吐芳的滿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質樸卻生機蓬勃,具有現實與象徵的雙重性,帶有賦而比的特點。詞作者是懷著欣悅之情來品味重陽佳景的。黃花裝點了戰地的重陽,,重陽的戰地因此更顯得美麗。“分外香”三字寫出賞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勝利可喜,黃花也顯得異常美麗;黃花異常美麗,連她的芳香也遠勝於往常。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野趣、哲理於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儘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戰鬥、戰場、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事業聯繫在一起的,他們並不嘆老懷悲,蹉跎歲月,虛擲光陰,而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革命而戰,一息尚存,奮鬥不止。
下片承“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意脈,寫憑高遠眺,將詩的意、境向更深更闊處開拓。歲歲有重陽,秋去又秋來,“一年一度秋風勁”,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勁道之美。此情豪邁異於東風駘蕩、桃紅柳綠、鶯語燕歌、溫柔旖旎的春日風光。但勁烈的西風、肅殺的秋氣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傷,而是振奮。詩人的感情、戰士的氣質決定了他的審美選擇:“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天朗氣清,江澄水碧;滿山彩霞,遍野雲錦,一望無際,鋪向天邊,這瑰麗的景色難道不“勝似春光”么?
採桑子--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圖)《採桑子》](/img/f/efc/nBnauM3X0ATMwcDO5UzMwMTOzITM4cTNyQjMwADMwAzMxAzL1M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注釋】
層樓:高樓。
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欲說還休: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多少事,欲說還休。”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這首詞以“少年”與“而今”對比,表達了一種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說少年時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轉入“而今”,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 說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新涼好個秋”了。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故意說得輕鬆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周濟說辛詞“變溫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賞析二】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們知道,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鬥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裡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