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晏殊

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撫州臨川人(今屬江西撫州)。宋代著名婉約派詞人。景德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曆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謚元獻。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官至宰相

晏殊晏殊

晏殊【yànshū】(991-1055)字同叔。是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為撫州籍第一個宰相,當時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撫張知白聞知,極力舉薦進京。次年,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第三天複試“賦”時,看題後奏道:此賦題自己以前曾做過,請求另改他題。其誠實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讚賞,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遊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祿寺丞;次年,召試學士院,為集賢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隨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宮,賜緋衣銀魚,詔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太常寺丞。爾後,歷任左正言、直史館、王府記室參軍、尚書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權知制誥,判集賢殿。天禧四年(1020),為翰林學士、左庶子。其學識淵博,辦事幹練,真宗每遇疑難事,常以方寸小紙細書向其諮詢。他也將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獲真宗採納,被倚為股肱。

乾興元年(1022),年僅10歲的仁宗繼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眾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們的支持。為此,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後任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遷樞密副使。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天聖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後改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慶曆三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曆興學”。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加尚書左丞。第二年因諫阻太后“服袞冕以謁太廟”,貶知亳州、陳州。五年後召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復為三司使。時值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並出兵陝西一帶,而宋將屢屢敗退。晏殊全面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從失利中找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奏請仁宗後,辦了四件加強軍備的大事:撤消內臣監軍,使軍隊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召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財物,資助邊關軍餉;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資,充實國庫。由此,宋軍很快平定了西夏的進犯。

慶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樞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檢校太尉刑部尚書同平章事,晉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兼樞密使。慶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誌等事,遭孫甫、蔡襄彈劾,貶為工部尚書知穎州,後又以禮部、刑部尚書知陳州、許州。60歲時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63歲知河南,遷兵部尚書,封臨淄公。64歲因病回京就醫,並留任侍經筵,為皇帝講授經史,其禮儀、隨從均與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開封。仁宗親往祭奠,追贈為司空兼侍中,謚“元獻”,並親篆其碑曰:“舊學之碑”。

晏殊雖多年身居要位,卻平易近人。他唯賢是舉,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經他栽培、薦引,都得到重用。韓琦連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為晏殊女婿,但殊舉賢不避親,晏殊為宰相時,富弼為樞密副使,後官拜宰相。

文學貢獻

晏殊晏殊

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而以詞最為突出,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晏殊是婉約詞的開山宗師,詩文中充滿著對人生美好事物的眷戀。他的詞語言清麗,聲調和諧,寫景重其精神,賦於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他一生寫了一萬多首詞,大部分已散失,僅存《珠玉詞》136首。他既是導宋詞先路的一代詞宗、江西詞派的領袖,還是中國詩史上的一位多產詩人。《全宋詩》中收其詩160首、殘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行於世。世稱“撫州八晏”(晏殊、晏幾道、晏穎、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在朝為官50多年,但他對家鄉的山山水水時時縈繞於心,其詩作《崇因寺》(在今進賢縣境內)、《金柅園》(在今撫州市一中校園內)、《麻姑山》等,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家鄉人民對這位“宰相詞人”,也是懷念和崇敬的,撫州市城區有一條街被命名為“同叔路”。此外還有“晏殊紀念亭”、“金柅園詩碑”、“二晏橋”(又名“二仙橋”)等。

職業生涯

晏殊晏殊

自幼聰慧過人,7歲能文,14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尚書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學士、左庶子,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加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曆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但晏殊一生中,沒有太高的政治建樹,他不忌賢妒能,重視獎掖後進的品德卻讓後人一直歌頌和讚賞,范仲淹歐陽修富弼韓琦後皆出其門下。確實,自古“文人多相輕”,在才子亦眾多的宋代,晏殊提倡興學運動,愛才重才就是對國家的一大貢獻。

詞的風格

晏殊晏殊
晏殊是北宋初期婉約詞的重要作家。晏殊的詞雖然是繼承花間詞深婉含蓄的風味,但是因為時代變遷,才學豐厚,不僅在題材上有所開拓,而且能將生活經歷提升為哲理意象,韻短而味長。其詞的情感基調是雍容和緩,淡淡的憂愁中時而透露出自我解脫的氣度;語言也一洗五代“花間”詞的脂粉氣和濃艷色彩,而變得清麗淡雅,溫潤秀潔。

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王灼

晏同叔去五代未遠,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宮右徵,和婉而明麗,為北宋倚聲家初祖。 ———馮煦

人物影響

詞在宋初,風氣未開,作者尚少,詞壇還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詞,流風所及,影響甚大。當時重要詞人如歐陽修晏幾道都深受其影響。他的詞上繼南唐、“花間”遺緒,下開北宋婉約詞風,在詞的發展史上,有繼往開來之功,對宋代詞壇貢獻尤大。所以曾被人們稱為北宋初期詞家的“開山祖”。

但是,晏殊作為一個太平宰相,大部分時間用在宴賓待客、飲酒賦詩之中,加之把填詞僅當作資助談笑的“呈藝”,因而其詞的思想內容必然狹窄貧弱,多寫些流連光景,歌詠閒適的作品。但在這些作品中晏殊仍有一些創新,如在詞中融入了更多的主觀情感和個性色彩,更注重描寫心緒,更多地把自己的身世、學養、情感、襟懷寫入這些傳統題材中,因而士大夫氣、文人氣顯得更濃了。但更高的成就還在藝術性上。

藝術風格

晏殊詞在藝術風格上受馮延已影響最大,深得馮詞“俊”的特點,並將其發展得更為含蓄典雅、圓融溫潤。不少作品寫得風流蘊藉,溫潤秀潔,閒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韻和意境。同時語言清麗,聲調和諧。他摒棄了《花間詞》的濃艷纖佻,又吸取了《陽春集》的清麗蘊藉,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晏殊詞擅長脫於鄙俗而寫出氣象,特別是善於以淡雅之筆寫富貴之態,以清新之筆寫男女之情,顯得神清氣遠、蘊藉雅健。如膾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他曾自詡道:“余每吟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惟說其氣象,……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吳處厚《青箱雜記》

晏詞還善於捕捉對自然景物敏銳而纖細的感受,並善於抒發由此而產生的深蘊淒婉的心緒,其高妙者還能在其中暗示出對人生的理性把握,因而顯得意境格外高遠。如《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後人評價

晏殊是北宋文壇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說他“文章贍麗,套用不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數文人的作風一樣,晏殊的詩文詞都是繼承晚唐五代的傳統,他“贍麗”之中有沉著的內容,所以不流於輕倩、浮淺,故為當時所重。他的詞今存130餘首,風格上既吸收《花間》溫(庭筠)、韋(莊)的格調,也深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他一生顯貴,宜其善於寫旖旎風光,歡愉情趣,但他的作品並不單純如此,而孕育著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種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個人一時的無名的悲感,也含蘊著人類永恆的自古以來即無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類普遍的永久的無可逃避的命運。由這種主觀的悲哀推而至於客觀世界的運轉,又何嘗不如此。“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現在”的結論:“不如憐取眼前人。”(〔浣溪沙〕)這比起《花間》溫、韋的清詞麗句來,就看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珠玉詞》中沒有長調慢詞,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當時慢詞尚未流行,晏殊篤守《花間》的成規;同時可見晏殊這些詞大都是在酒席或壽筵上臨時即景之作,不是仔細用心推敲出來的。其次,晏詞集中沒有朋友之間的和作,沒有一首是“次韻”之作。這可見晏殊填詞,純為抒寫自己的性情,不是為應酬而作(替歌女寫作不是普通所謂“應酬”)。因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時以詞作為進身之階或交友之贄,沒有把詞當作“敲門磚”,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詞中也沒有遊山玩水或羈旅愁苦如柳永、張先諸人的作品,這是由於他一生富貴,自然無愁苦之詞,但他也並非全無悲戚,不過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無可奈何”的共悲,而非個人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為他一生歷任各級大官,縱有兒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觀那樣表達出來,所以他詞中又似乎有一種潛伏的風情,不能傾瀉出來,只能在一定範圍內隱約地表達,適可而止。

《東都事略》說他有文集240卷,《中興書目》作94卷,《文獻通考》載《臨川集》30卷,皆不傳。傳者惟《珠玉詞》3卷。汲古閣並為1卷,為《宋六十名家詞》之首集,計詞131首。

代表作品

晏殊晏殊

《浣溪沙》 二首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清平樂》四首

晏殊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總把千山眉黛掃。未抵別愁多少。
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兔走烏飛不住,人生幾度三台。

春來秋去,往事知何處。燕子歸飛蘭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闌人散忡忡,閒階獨倚梧桐。記得去年今日,依前黃葉西風。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乾。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作品鑑賞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鑑賞一 

本篇上片寫“對酒當歌”,下片則近於“去日苦多”之感。持酒聽新詞,意興無窮,但突然記起:去年亦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一樣的柳柔花香、亭閣樓台,一樣的“一曲新詞酒一杯”,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西下的夕陽觸動時日難追之感,酒酣之時亦未免慨嘆。花落水流,美好事物的衰亡不可抗拒,但燕子去而復來,春天又到,燕子能回,青春小鳥卻一去不歸,酒闌人散後,未免帶著莫名的閒愁在小園花徑上獨自徘徊。通過對自然景物變與不變的描寫,表達了自己由此而產生的對宇宙人生“無可奈何”、難以名狀的愁悵之情與若即若離的理性感悟。

本篇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著名,作者自愛其工,又另組織在一首七律中。這二句藉著充分的美感聯想,產生廣泛的象徵性。“落花”的衰亡、無情,“燕歸”的新生、有情,充滿辯證法,思想意蘊遠遠超過字面形象。且又充滿迴環起伏、抑揚跌宕的藝術美感,用了許多虛詞,意味卻異常深長。因而,雖是“觸著”之句,卻是對人生哲理品味中“妙手偶得”的感悟。

鑑賞二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晏殊軼事

因誠實而升官

晏殊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以博學多才出了名。後來,他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讓他去面見皇上。
事情巧得很。當晏殊趕到京城時,正趕上科舉會試。參加會試的都是各地選拔上來的名列前茅的才子。晏殊是作為“神童”選來見皇帝的,本可以不參加考試,但晏殊覺得只有經過考試,才能檢驗自己有沒有真才實學。於是,他主動要求參加考試,並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參加考試的有1000多人。有的是連考多年、兩鬢斑白的老學者,有的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書生,年齡最小的就是晏殊,他還不滿14歲。開始,他心裡有點不踏實,可他馬上又想到,自己年紀還小,如果考試成績不好,說明自己的學問還不夠,那就需要自己繼續苦讀,有什麼可怕的呢?
當考題發下來之後,晏殊認真一看,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考試題目自己曾經作過,當時寫的這篇文童還受到好幾位名師的稱讚。這時候,晏殊的心裡很矛盾。按說,那篇文章的確是自己獨立寫成的,現在把它照抄下來,當然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應該算是作弊,再說主考官和考生誰都不知道。但是他又想,那篇文章是自己在家裡寫成的,寫作的條件比考場上要優越得多、如果在考場上寫,就不一定能夠寫得那么好。晏殊又想起老師曾講過的話:做學問必須老實,如果對自己放鬆,那只能害了自己。想到這裡,他決定把實話講出來,要求主考官給自己另出一個題目。可是,考場上的規矩太嚴了,晏殊幾次想說話,都被監考人制止了。迫不得已,晏殊只好以那篇文章為基礎,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寫好之後,交了卷。
幾天之後,十幾位成績最好的考生被召到皇宮大殿上,將接受皇上的複試。晏殊也是其中之一。在對晏殊複試時,皇上高興地對他說:“你的文章,我親自看過了,沒想到你小小年紀,竟有這樣好的學問。” 不料晏殊卻跪下來,連忙自稱有罪。接著,他把考試的經過講了一遍,並且要求皇上另出一個題目,當堂重考。 晏殊說完後,大殿上鴉雀無聲。人們被驚呆了,心想這個少年真是傻到極點了,別人想找這樣的好事都找不到,自己卻要求另換題目,再考一次。
過了片刻,皇上突然大笑起來,說道:“真看不出,你這孩子不僅學問好,還這樣誠實。好吧,我就成全你吧。” 當下,皇上與大臣們一商議,就出了一個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晏殊克制著內心的緊張,集中全部精力,很快把文章寫好交了上去。大家一看,交口稱讚。皇上十分高興,對晏殊讚不絕口,並當場授予他一個相當進士的學位,還吩咐人給晏殊安排一個官職,先讓他鍛鍊一下,希望他日後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
晏殊做官之後,開始只在翰林院裡擔任一個小小的秘書職務,官位低,薪俸少,日子過得挺清苦。 當時,天下太平,京城裡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朝廷官員幾乎都是三日一宴,五日一游,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晏殊也喜歡飲酒賦詩,願意同天下的文人們交往,可是他沒有錢,無法參加這些活動。於是,他每日辦完公事,就回到住地讀書,或者和他在京城求學的兄弟們一起討論古書中的問題。
過了些日子,朝廷要選拔協助太子處理公務的官員。條件是:學問高、品德好。負責選拔的大臣們非常慎重,反覆篩選、考察,一直也定不下來。因為選不好,就要受到皇上的責備。
一天,忽然傳來皇上的一道御旨,要選拔官們把晏殊算上一個候選人。不少大臣都不知道晏殊是誰,一打聽,才知道是翰林院的一個小秘書。大家都挺奇怪,皇上怎么就看上了他? 原來,皇上聽說晏殊閉門讀書,從不吃喝玩樂,又想起晏殊在考場上的表現,認為他是一位既有才氣,又忠厚勤勉的人。選這樣的人到太子身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就親自點了晏殊的名。
晏殊上任前,照例到皇上那裡去謝恩。皇上勉勵他一番之後,又誇他閉門讀書,不參加遊樂,是個好青年。 晏殊聽完皇上的誇獎後卻低下了頭,並向皇上說:“臣並非不想和文人們宴飲遊樂,只是因為自己家貧無錢而不能去,如果臣有錢,肯定也會去的。我有愧皇上的誇獎。” 皇上聽後深為感動,一定要重用這樣誠實的人!
從此以後,晏殊的官越做越大,名望也越來越高,可他一直保持著誠實、勤勉的作風,至死都沒有改變。

求對得佳句

有一次,晏殊路過楊州,在城裡走累了,就進大明寺里休息。晏殊進了廟裡,看見牆上寫了好些題詩。他挺感興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後,讓隨從給他念牆上的詩,可不許念出題詩人的名字和身分。
晏殊聽了會兒,覺得有一首詩寫得挺不錯,就問:“哪位寫的?”隨從回答說:“寫詩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這個王琪。
王琪被找來了,拜見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談得來,就高興地請他吃飯。倆人吃完飯,一塊到後花園去散步。這會兒正是晚春時候,滿地都是落花。一陣小風吹過,花瓣一團團地隨風飄舞,好看極了。晏殊看了,猛地觸動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對王琪說:“王先生,我每想出個好句子,就寫在牆上,再琢磨個下句。可有個句子,我想了好幾年,也沒琢磨出個好下句。”王琪連忙問:“請大人說說是個什麼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聽了,馬上就說:“您幹嗎不對個——‘似曾相識燕歸來?’”下句的意思是說,天氣轉暖,燕子又從南方飛回來了,這些燕子好像去年見過面。
 晏殊一聽,拍手叫好,連聲說:“妙,妙,太妙了!”王琪的下句對得確實好,跟上句一樣,說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歸來”對“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識”對“無可奈何”也恰到 好處。這兩句的音調正好平仄相對,念起來非常和諧好聽。晏殊對這兩句非常喜歡,他寫過一首詞《浣溪沙》,裡邊就用上了這副聯語: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晏殊寫《解厄鑒》

《解厄鑒》是一部十分罕見的著作,它不僅立足於“解厄”,更關注致厄的根源。晏殊的官位和才華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幾近他所處時代的頂峰。他人仕之後,一路升遷,最後位極人臣,官拜宰相。晏殊仕途如此之順並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並不是緣於上天護佑,而是他深通解厄脫困之道的緣故。
藏鋒卷 第一

 ·不以困為困,不以厄為厄,方不為厄所困。
·善隱藏鋒芒者,趨利避害,解厄脫困。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虎行似病,鷹立似睡,乃處世至境。
·志向遠大的人,謙遜是常態。
·人可無名,不可無仁無德。
·放棄比索取更需智慧。
·內斂藏鋒者,永處於上風。
隱智卷 第二
·智謀可以消減困厄,卻不能根除困厄。
 ·上智不為人知,方可出奇制勝。
·自私者常處困厄之境。
·實在的好處是對一個人價值的肯定。
·不洞察世情與人情,勢必阻礙叢生,困厄不斷。
 ·禍患不因無智而生,常常因智而起。
戒欲卷 第三
 ·貪慾之根,禍患之源。
 ·君子能審時度勢,不讓欲望左右,所以能夠消災解厄。
·不遵從自然法則,任私慾膨脹,毀滅便不遠了。
·智者從不小看一念:一念之失,生死之別。
 ·貪慾無窮的特性,使困厄永伴。
·衝動是失敗的人共同擁有的一種特質。
·對待欲望的不同,使君子坦蕩,小人戚戚。
 省身卷 第四
 ·有自知之明者,常處困厄之外。
·學會取捨,是解厄之學。
·人之差距可以通過省身來彌補。
 ·律己嚴,待人寬,乃避禍的處世之道。
 ·慎重行事,遵循正道,可以長久。
·省身可使弱者變強。
 求實卷 第五
慎言卷 第六
 節情卷 第七
 向善卷 第八

成功之道

晏殊在文學和政治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其成功之道對現代人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外因:遇到了能夠賞識他的名臣明君。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5),北宋名相張知白巡視江南,有人向他稱讚晏殊,張知白立即召來面試,果然名不虛傳,歡喜之下,將晏殊帶到了宋都開封,推薦給了皇帝。後來,皇帝宋真宗在一系列的考試中,發現他德才兼備,喜愛有加,寵愛不已,便委以重任,使之得到眾多順利提拔晉升的機會。
內因::其一,智力超群,為人誠實。他七歲就能作文,名聞江南。在幼年成名之後,晏殊仍然不懈求學。十四歲時,參加宋真宗趙恆主持的考試,“神氣不懾,援筆立成”。等到複試時,晏殊發覺試題是自己溫習過的,就要求另出試題。趙恆很吃驚,再出題,晏殊仍得高分。趙恆大喜,賜同進士出身,擢秘書省正字,秘閣讀書。此後皇帝暗中派直史館官員陳彭年對晏殊多加關注,觀察他平日的交遊情況,看他都交些怎樣的朋友。結果是晏殊雖然身處燈紅酒綠的京城,卻仍然象在家鄉一樣好學嚴謹,從未有冶遊放蕩之事,是個老實可靠之人,由此也可見他在廷試時主動承認曾做過考題絕非蓄意表現。真宗非常滿意,第二年便正式授予官職給晏殊,破格提升為東宮官,說:“近來群臣遊玩飲宴,只有你閉門讀書,如此自重嚴謹,正合適做太子的老師。”晏殊連忙謝恩,認真地說:“陛下,其實我也很喜歡遊玩飲宴,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會去參與宴遊。”趙恆大笑不已,從此對他格外信任,開始了晏殊的升遷之路。
其二,國事為重,勤懇敬業。1014年之後,晏殊先後喪父喪母,也曾希望按照習俗辭官歸鄉守喪三年,卻因為皇帝趙恆以國事繁多為由,提前召回,他毫無怨言,全力投入工作。這個時期,宋真宗對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晏殊非常重視,達到了“事無巨細,皆咨訪之”的程度。晏殊也沒有愧對這位如此賞識自己的皇帝,兢兢業業地履行著自己做為公務員的義務,不但從不恃寵而驕,而且凡事還思慮細密,屢出佳績,一再受到好評。
其三,淡漠名利,踏實興學。他因上書反對張耆任樞密使,被劉太后發落出京“知宣州”,又知“應天府”。晏殊並不因挫折就失志,在地方上仍然做出了許多成績,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興學”。自五代戰亂以來,天下學校廢毀於亂。在應天府為官的晏殊大力興學,並請范仲淹授課。《宋史》贊他:“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晏殊所興的官學成就卓然,達到了四方學者齊集、名士高官多出於此的程度。在他的倡導下,育才成風、用才公平。他得知劉恕才學出眾,就率領自己的部屬一齊去聽劉恕講《春秋》,毫不在乎自己年長官高。這種禮賢下士、酷愛學習的風範,為他進一步奠定了官場基礎。
其四,為官公正,處世勤儉。晏殊身為仁宗朝的宰相,喜歡獎掖人才,唯賢是舉,並舉賢不避親,不怕新人是否會威脅和取代自己的官職官帽。後來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孔道輔、韓琦、富弼、宋庠、宋祁、歐陽修、王安石等等,都出自其門下(其中名士富弼、楊察都是他的女婿)。正是晏殊培養發掘使用的這些人材,使北宋達到了鼎盛之巔。在他做宰相併兼樞密使時,皇帝還任命他的女婿富弼為樞密副使。晏殊為了避嫌,提出辭去自己的兼職,皇帝卻不同意,認為晏殊絕不會因私廢公。這就足以證明晏殊的名譽之盛。
其五,才學精深,一專多能。晏殊在文學上的造詣達到相當的高度,他在北宋文壇上有極高的地位,史書稱其“文章贍麗,套用不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晏殊的文字溫婉柔和,風流蘊籍,卻又不失清健風骨,一如他坦蕩的仕途和胸懷。膾炙人口的詩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傳唱千餘年經久不衰,就是最好的明證。其實,他對軍事也頗有研究,據記載,西夏寇邊之時,晏殊要求罷免太監監軍、皇帝遙控軍隊的陋習,將指揮的權力完全下放給陣前的將領。還“募箭手教之,以備戰鬥”;又“請出宮中長物助邊費,凡他司之領財利者,悉罷還度支。”所有的這些主張,都得到了實施。
由於晏殊的成就和為人,他極受世人推崇敬重。范仲淹後來成為北宋名相,並且建立了千秋功業,卻仍然終身對晏殊敬以師禮,在他的面前堅持自稱“門生”。著名文人宋癢、宋祁雖然文名卓著官爵顯貴,仍然將晏殊的詞句題寫在自己的書齋上,而且每寫文章都要抄寄晏殊,懇請他予以批改。直到晏殊去世後,年過六旬的太子少師韓維仍然自願在晏殊之子晏幾道面前謙稱自己為“門下老吏。”

宋代宰相(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