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拈花聖母》畫於1478年。它表現的是年輕的瑪利亞和兒子耶穌在一起的情景。這幅畫雖然也是採用宗教題材,但卻完全排除了宗教畫的氣息,充滿著濃厚的人情味。這裡的聖母已不再是傳統宗教畫中的那種超脫人世的冷漠的面孔。
賞析
聖母穿著暗藍色的衣服,外加紅袖紅裙,身披金色的斗篷,胸前別了一隻胸針。聖母將聖嬰抱在懷裡,她一手扶著他,一手則拿著一朵康乃馨。聖嬰正伸出手想要抓住康乃馨。據傳說,粉紅色康乃馨是聖母瑪利亞看到耶穌受難時留下的傷心淚水,眼淚掉下的地方就長出康乃馨,因此粉紅康乃馨成為了不朽母愛的象徵。紅色康乃馨則是象徵殉難的基督徒的血,似乎預示了聖嬰以後的遭遇。
此畫前景中擺著一瓶花,聖母的肘部幾乎就要碰到花瓶。薩瓦里篤定該畫是達文西跟韋羅基奧學徒時期的作品,畫中的聖母帶有韋羅基奧作坊的特點——蒼白的、北歐人式的臉,金黃色的捲髮,雙眼望著下方。最能反映達文西特色的地方是聖母身後穿過涼廊的風景,那是一排崎嶇不平,犬牙交錯的山峰。
主題
《拈花聖母》中表現出的人性感染力更是超越了當時的同主題作品。聖母孩童般純真的笑容和聖嬰專注撫弄花朵的神情是如此生動,令人憐愛。
達文西花了大量的時間觀察人物動態、表情,以捕捉人們微妙的心理和情感。或許在人文主義和自然寫實的影響下,達文西的聖母子看來人性多於神性。畢竟神降生於人間,也必須經過人間的“情”的浸泡和歷練,再從中超脫。如果畫家是以人性中至善至真的情操,如慈愛、純潔,天真等等來詮釋神在世間的表現,也是合理且有說服力的。
特徵
和《康乃馨聖母》相較,這幅畫更具有達文西成熟時期的特徵,特別是達文西逐漸捨棄堅硬的輪廓線,使人物的外形逐漸溶入背景,純粹以明暗(chiaroscuro)來定義物體與空間的關係,同時明暗的漸層過渡十分細膩,可見此時達文西已能善用“暈塗法”的效果。對於人物以外的其它描寫也簡化許多,省略了不必要的細節,以強化人物主題的重要性。這都是對後世有決定性影響的繪畫觀念和技法。前述的《康乃馨聖母》畫在木板上,而這幅《拈花聖母》是畫在畫布上的,帆布本身可能也促成了新的明暗畫法來製造立體效果。(以保存狀況而言,這幅畫有些部分被畫的太厚,有些地方色層已經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