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做媽媽》

《我在美國做媽媽》

《我在美國做媽媽》(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這本書一上市就排在美國亞馬遜網站非虛構第1名,該書主要講述兩個音樂神童的傳奇經歷,執著付出的媽媽,聰慧叛逆的女兒,妙趣橫生的家庭故事。以及兩個女兒在媽媽的嚴格管教和傾心培育下,承襲了華人的優秀傳統,在學業、音樂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封面封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4日)
平裝:28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08626116
產品尺寸及重量:22.8x17x2cm;440g
品牌:中信出版社
ASIN:B004HB2WVI

內容簡介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華裔媽媽,和兩個女兒、兩條狗的故事。

她身為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以華人家長對子女的高度期待與嚴格的教養方式來教育2個女兒。在這本書里,蔡美兒坦露了自己撫養兩個孩子的心路歷程,與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

兩個女兒在媽媽的嚴格管教和傾心培育下,承襲了華人的優秀傳統,在學業、音樂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在當地被譽為音樂神童。

妙趣橫生的家庭故事,激烈的文化衝突,執著付出的華裔媽媽,叛逆聰慧的女兒……使得這個故事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蔡美兒(AmyChua),美國耶魯法學院終身教授、華裔學者。198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博士學位,曾任《哈佛法律評論》執行編輯。畢業後她供職於華爾街律師事務所,並曾在杜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史丹福大學任教。她撰寫並出版的《火爐上的世界》(WorldonFire,2003)和《帝國歲月》(DayofEmpire,2007)兩本暢銷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並被譯為中、法、意、日、韓和芬蘭西班牙印度尼西亞等多種文字行銷世界各地。

蔡美兒經常在CNN等美國電台、電視台的節目上擔任嘉賓,此外,她還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福布斯》、《金融時報》、《哈佛商業評論》等刊物撰寫文章。同時,她為許多政府和包括世界銀行布魯金斯學會聯合國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等在內的決策機構擔任顧問,在多國講學,並受邀出席2011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蔡美兒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契約法、法律與發展、國際貿易法以及法律與全球化領域。她曾獲得耶魯大學法學院頒發的“最佳教學獎”。

現在,她與丈夫、兩個女兒以及兩條薩摩耶德犬,生活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

編輯推薦

作者蔡美兒系耶魯法學院終身教授,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其家庭成員分別畢業於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一流大學。

一本尚未出版就引發激烈競價大戰的成功家教案例傳記,在擁有最先進教育經驗的國度:美國英國丹麥義大利,這本書都以最大的關注、最快的速度被授權引進。

現在的爸媽們困惑於:不知道孩子究竟是該“放養”還是“圈養”。

西方家長認為,應該儘量尊重孩子的個性;東方家長則認為,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幫助他們儘早為未來作打算、培養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

兩種理念都有各自的土壤,然而,蔡美兒用自己的故事則告訴中國父母,以正確積極的東方式教育,輔以適當的技巧和堅定的信念,東方式教育在西方土壤也能開出成功的花朵,讓西方人為之欽佩。

媒體評論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將目光投向國外,尋求和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並開始反思我們自己甚至擯棄中國傳統的養育思想之時,蔡美兒——這個“中國式媽媽”獲得“美國式成功”的故事,值得我們回味和深思……——資深編輯、本書譯者張新華

蔡美兒揭示了亞裔兒童為何如此出類拔萃的深層原因:那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中國母親。她繼承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育兒成功經驗的一貫法則:嚴厲、傳統、不向孩子妥協的價值觀。蔡美兒和她的丈夫(夫婦二人均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育有兩個女兒,她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學業和音樂表演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績,蔡美兒把兩個女兒的成長經歷看作是成功典型,同時也是對他人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美國《出版家周刊》

目錄

第一部分
1中國媽媽
2索菲婭
3路易莎
4蔡氏家族
5一代不如一代?
6良性循環
7“虎”運當頭
8露露的樂器
9小提琴

10牙印和泡泡
11小白驢
12華彩段
第二部分
13可可
14敦、雅典巴塞羅納和孟買
15波波
16生日卡
17“大篷車”奔向肖托夸
18深水潭
19夢想的舞步
20卡內基音樂聖殿
21首演和試音
22走紅布達佩斯
第三部分
23普希金
24秀髮DIY
25光鮮與黑暗
26青春期反叛
27向白血病宣戰
28一袋大米
29穿過絕望的迷霧
30《希伯來旋律》
31紅場
32象徵
33向“西”走
34故事的結局
尾聲
致謝

序言

譯者序
“中國式媽媽”→“美國式成功”
我是本書的翻譯,也是一個生活在北京的中國媽媽。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我有幸趕在眾多讀者之前,走近了本書作者蔡美兒。
一頁頁地感受美兒教育孩子的真實和真情,一遍遍地驚嘆美兒的投入和執著,一次次地體驗美兒的超凡和絕然,一步步地走進美兒的喜怒和哀樂……美兒的鮮活形象越來越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的面前。
不經意間,我就被美兒深深地吸引了,打動了。
我不得不說,做母親做到美兒這份兒上,真的很震撼!
引發競價大戰的猜想
毫無疑問,出生在美國、生活在美國的美兒,當然是一位“美國媽媽”。可在本書中,美兒卻總是驕傲地稱自己為“中國媽媽”。而在美國人的眼裡,她卻是兩位“音樂神童小姐妹”的母親,充滿傳奇色彩,並散發著幾分東方的神秘。
美兒有兩個女兒——索菲婭和路易莎,姐姐17歲,妹妹13歲。從跨進學校大門的第一個學期開始,她們就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姐妹倆差不多從3歲開始練琴。姐姐索菲婭14歲就把鋼琴彈到了世界音樂的聖殿——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大廳;妹妹路易莎在12歲那年,就坐上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頭把交椅。大庭廣眾之下,她們的舉手投足更是彬彬有禮、可愛迷人,被羨慕不已的美國媽媽看做同齡人的楷模。
在美國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這對姐妹的出類拔萃令美國父母驚嘆:“中國式媽媽”是怎樣獲得了他們極難企及的“美國式成功”?
或許,這正是本書在美國尚未出版,就引發競價大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崛起和中國的成功越來越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方式”不再是一個僅僅與落後為伍、與保守同類的貶義詞。尤其是2010年12月,由世界經合組織(OECD)公布的、有34個國家參賽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上海學生一舉奪得閱讀、數學、科學的冠軍,使得中國的教育也進一步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而中國親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也將在今後得到更多的關注呢?
2010年10月,我隨先生在美國待了一個月,並去了好幾個城市拜訪朋友。談起這本尚未在美國出版的書,我的美國朋友依然感覺這位中國式媽媽教育孩子的做法相當“另類”,這本書很可能會引起西方社會的爭議。其實,在我們中國人眼裡,她的做法甚至也非同尋常!也許,正因為“另類”或非同尋常,人們才值得走近後看個究竟。
對“不努力”說“No”
美兒在美國西方文化的包圍中堅持做“中國媽媽”,絕不是海外華人追根尋祖的情感使然,而是在經歷中西方文化的激烈衝突和認真比較後,她清醒而堅定地認同並選擇了中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美國人特彆強調對孩子的尊重,他們常常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結果孩子很輕易地就選擇了放棄,因為沒有什麼人天生就喜歡努力,孩子們也寧願張開雙臂去擁抱輕鬆。美兒認為,西方父母對孩子的自尊擔憂過多,但是作為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做每件事情都會有機會成本。因此我們所作出的每個選擇,其實都意味著與此同時的某些放棄。而美兒的選擇,是在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我們看到,這其實是最好的一種選擇。至於你是讓孩子去彈鋼琴還是拉小提琴,是玩吉他還是吹長笛,是畫畫還是游泳……讓孩子選擇任何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然後專心致志、全力以赴、堅持不懈地去做。孩子自然就會體驗到,要做好一件事情,他需要怎樣去做、要努力到何等程度。其實這個過程本身,就會讓孩子在舉一反三中受益終身。
“青春”不會永遠“反叛”
我們從第31章美兒的“淚灑紅場”,看到她與小女兒露露長期以來的對立和衝突,由一粒小小的魚子醬而激起軒然大波。青春期叛逆的波濤,沖毀了美兒多年來構築的壩堤……
然而,美兒在美國做媽媽的成功,並不會因露露的青春期反叛而黯然失色,也不會因女兒辭去青年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而前功盡棄,雖然這令美兒在每一秒鐘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實際上,當露露活躍在網球場上,從剛開始參賽時被人“剃光頭”,到打敗新英格蘭種子選手;當露露主動延長訓練時間、狂練反手球,並要求媽媽為她申請額外的網球訓練課程;當我們聽到露露的網球教練感嘆:“她是那種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絕不會善罷甘休的小姑娘。”我們清楚地看到,美兒已經把追求卓越的優秀品質,深深地種在了女兒的心裡;讓自信、執著的基因,成為了流淌在孩子血液中的紅細胞;更別說高難度的小提琴帶給靈魂的洗禮、情操的薰陶,以及賦予女孩的那份優雅和美麗!而那些曾經魂牽夢繞的旋律,難道會輕飄飄地悄然遠去或消失嗎?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將目光投向國外,尋求和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並開始反思我們自己甚至擯棄中國傳統的養育思想之時,蔡美兒——這個“中國式媽媽”獲得“美國式成功”的故事,值得我們回味和深思……
最後,請允許我對畢明建、江燕、晶晶、朱莉(Julie)、艾麗珂(Erica)和珍妮弗(Jennifer)表示誠摯的感謝。感謝你們幫助我解讀本書的音樂專業術語和難點,才讓我得以把這本書生動地呈現給千千萬萬個讀者和母親。
張新華
2010年12月20日於北京

文摘

插圖插圖

中國媽媽
在學習上對孩子施加壓力是否有害?怎樣要求才算“嚴格”?學習上的生動有趣是第一位的嗎?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媽媽Vs.西方媽媽。
許許多多的美國人,都對中國父母如何能夠成功地培養出不同凡響的優秀孩子備感驚訝。他們想知道—“製造”眾多的數學精英和音樂奇才,中國父母到底做了什麼;他們家庭內部的結構是什麼樣子;中國父母的成功又能不能被他們所複製。
好吧,讓我來揭開這個謎底,因為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中國媽媽。
不過,在揭開謎底之前,我們最好還是先來看看下面這些我從來就不允許女兒索菲婭和路易莎涉足的事情:
•在外面過夜
•參加玩伴聚會
•在學校里賣弄琴藝
•抱怨不能在學校里演奏
•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
•在體育和文藝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演奏其他樂器而不是鋼琴或小提琴
•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我總是寬泛地看待“中國媽媽”這個稱謂。最近,我遇到一位超級成功的美國白人小伙子,他來自南達科他州(美國讀者應該在電視上見過他)。在比較了我們各自家庭的“清規戒律”後,我們發現,他的藍領爸爸,儼然就是一位“中國媽媽”。我還認識一些來自韓國、印度、牙買加、愛爾蘭和加納的父母,他們也完全擁有中國父母的品質。相反,我所認識的一些出生在西方國家但有著中國血統的媽媽,她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卻並沒有成為真正的“中國媽媽”。
我也寬泛地使用“西方父母”這個稱謂。西方父母們林林總總、風格各異。事實上,我只要走出家門就會敏感地發現,與中國父母相比,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迥然不同有的嚴厲,有的寬鬆。父母們的類型也五花八門:同性戀的,信奉正統猶太教的,單親的,前嬉皮士的,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和出身於軍人家庭的……顯然,沒有一對西方父母對教育孩子擁有相同的看法。因此,當我使用“西方父母”這個稱謂時,並不是指所有的西方父母,正如我提到的“中國媽媽”,也不能代表每一位中國母親一樣。
儘管西方父母認為他們要求孩子已足夠嚴格,但他們嚴格的尺度通常很難接近中國媽媽的標準。例如,我的西方朋友們要求孩子彈奏樂器,每天半小時,最多一小時,他們認為這已經嚴厲有加了。然而,對中國媽媽來說,孩子們進行彈奏的第一個小時,就像是輕鬆愉快的熱身,而不停地彈上兩三個小時,那才算得上是“練習”,才具有一定的難度。儘管我們對文化差異的老生常談已提不起興趣,但在養育孩子方面,的確有無數研究有理有據地證實了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一份對50位西方媽媽和48位中國媽媽的調查研究顯示,70%的西方媽媽認為,“在學習上對孩子施加壓力的做法是有害的”,“父母應本著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的思路來培養孩子”。可是與此相反的是,沒有一個中國媽媽贊成這樣的想法。大多數的中國媽媽確信她們的孩子可以在學校里出類拔萃,她們認為“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就反映了家長教子有方”;如果孩子不能在學校里如魚得水,那就“有問題”了,就說明做父母的“嚴重失職”。此外,還有一些研究發現,中國媽媽每天督促孩子進行學習的時間,大約是西方媽媽的10倍。而西方的孩子,則更熱衷於在學校運動隊的活動中拋頭露面、展示才華。
觀察這些現象讓我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或許有人認為美國的“運動媽媽”與中國的“功課媽媽”沒什麼兩樣,那他們可就大錯特錯了。與按照日程表監督孩子參加訓練的西方“足球媽媽”相比,中國媽媽相信:
(1)完成學業總是第一位的;
(2)考試中的“A–”是不合格的;
(3)必須要在數學上比同班同學領先兩個學年;
(4)絕不能在公共場合誇獎孩子;
(5)如果孩子與老師或教練發生衝突,做家長的必須堅定地站在老師或教練一邊;
(6)父母唯一允許孩子參加的課外活動,是那些他們能贏得獎牌的項目;
(7)而且必須是金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