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道謝的時刻》

《想要道謝的時刻》

《想要道謝的時刻》是張曉風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簡介

張曉風張曉風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八歲後赴台灣,畢業於台灣東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曾得過吳三連,中山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創作歷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誌,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評論讚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盪、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張曉風(7張)(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裡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侷促的閨秀天地里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原文部分欣賞

研究室里,我正伏案趕一篇稿子,為了搶救桃園山上一棟“仿唐式”木造建築。自己想想也好笑,怎么到了這個年紀,拖兒帶女過日子,每天柴米油鹽煩心,卻還是一碰到事情就心熱如火呢?

正趕著稿,眼角餘風卻看到玻璃墊上有些小黑點在移動,我想,難道是螞蟻嗎?咦,不止一隻哩,我停了筆,凝目去看,奇怪了,又沒有了,等我寫稿,它又來了。我乾脆放下筆,想知道這神出鬼沒的螞蟻究竟是怎么回事。

終於讓我等到那黑點了,把它看清楚後我忍不住笑了起來,它們哪裡是螞蟻,簡直天差地遠,它們是鳥哩——不是鳥的實體,是鳥映在玻璃上的倒影。

於是我站起來,到視窗去看天,天空里有八九隻純黑色的鳥在迴旋疾飛,因為飛得極高,所以只剩一個小點,但仍然看得出來有分叉式的尾巴,是烏鴉嗎?還是小雨燕?

幾天來因為不知道那棟屋子救不救得了,心裡不免憂急傷惻,但此刻,卻為這美麗的因緣而感謝得想頂禮膜拜,心情也忽然開朗起來。想想世上有幾人能幸福如我,五月的研究室,一下子花香入窗,一下子清風穿戶,時不時的我還要起身“送客”,所謂“客”,是一些笨頭笨腦的蜻蜒,老是一不小心誤入人境,在我的元雜劇和明清小品文藏書之間橫衝直撞,我總是小心翼翼的把它們送回窗外去。

而今天,撞進來的卻是高空上的鳥影,能在映著鳥影的玻璃墊上寫文章,是李白杜甫和蘇東坡全然想像不出的佳趣哩!

也許美麗的不是鳥,也許甚至美麗的不是這繁錦般的五月,美麗的是高空鳥影偏偏投入玻璃墊上的緣會。因為鳥常有,五月常有,玻璃墊也常有,唯獨五月鳥翼掠過玻璃墊上晴去的事少有,是連創意設計也設計不來的。於是轉我能生為此時此地之人,為此事此情而憂心,則這份煩苦也是了不得的機緣。文王周公沒有資格為桃園神社擔心,為它擔心疾呼是我和我的朋友才有的權利,所以,連這煩慮也可算是一場美麗的緣法了。為今天早晨這不曾努力就獲得的奇遇,為這不必要求就擁有的佳趣,(雖然只不過是來了又去了的玻璃墊上的黑點),為那可以對自己安心一笑的體悟,我鄭重萬分的想向大化道一聲謝謝。

作家張曉風散文集

張曉風,中國台灣著名散文名家。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其散文甚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