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八歲後赴台灣,畢業於台灣東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曾得過吳三連,中山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創作歷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誌,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評論讚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盪、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張曉風(7張)(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裡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侷促的閨秀天地里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原文欣賞
常常,我想起那坐山。
它沉沉穩穩的駐在那塊土地上,像一方紙鎮。美麗凝重,並且深情地壓住這張紙,
使我們可以在這張紙上寫屬於我們的歷史。
有時是在市聲沸天、市塵彌地的台北街頭,有時是在擁擠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車站,
有時是在異國旅舍中憑窗而望,有時是在扼腕奮臂、撫胸欲狂的大痛之際,我總會想起
那座山。
或者在眼中,或者在胸中,是中國人,就從心裡想要一座山。
孔子需要一座泰山,讓他發現天下之小。
李白需要一座敬亭山,讓他在雲飛鳥盡之際有“相看兩不厭”的對象。
辛稼軒需要一座嫵媚的青山,讓他感到自己跟山相像的“情與貌”。
是中國人,就有權利向上帝要一座山。
我要的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山跟山都起起手來了
“拉拉是泰雅爾話嗎?”我問胡,那個泰雅爾司機。
“是的。”
“拉拉是什麼意思?”
“我也不知道,”他抓了一陣頭,忽然又高興地說,“喔,大概是因為這裡也是山,
那裡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來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
我怎么會想起來用國語的字來解釋泰雅爾的發音的?但我不得不喜歡這種詩人式的
解釋,一點也不假,他話剛說完,我抬頭一望,只見活鮮鮮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裡
來,山頭跟山頭正手拉著手,圍成一個美麗的圈子。
風景是有性格的
十一月,天氣一徑地晴著,薄涼,但一徑地晴著,天氣太好的時候我總是不安,看
好風好日這樣日復一日地好下去,我說不上來地焦急。
我決心要到山裡去一趟,一個人。
說得更清楚些,一個人,一個成年的女人,活得很興頭的一個女人,既不逃避什麼,
也不為了出來“散心”——恐怕反而是出來“收心”,收她散在四方的心。
一個人,帶一塊麵包,幾隻黃橙,去朝山謁水。
有的風景的存在幾乎是專為了嚇人,如大峽谷,它讓你猝然發覺自己渺如微塵的身
世。
有些風景又令人惆悵,如小橋流水(也許還加上一株垂柳,以及模糊的雞犬聲)它
讓你發覺,本來該走得進去的世界,卻不知為什麼竟走不進去。
有些風景極安全,它不猛觸你,它不騷擾你,像羅馬街頭的噴泉,它只是風景,它
只供你拍照。
但我要的是一處讓我怦然驚動的風景,像寶玉初見黛玉,不見眉眼,不見肌膚,只
神情恍惚地說:
“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他又解釋道:“雖沒見過,卻看著面善,心裡倒像是遠別重逢的一般。”
我要的是一個似曾相識的山水——不管是在王維的詩里初識的,在柳宗元的永州八
記里遇到過的,在石濤的水墨里咀嚼而成了痕的,或在魂里夢裡點點滴滴一石一木蘊積
而有了情的。
我要的一種風景是我可以看它也可以被它看的那種。我要一片“此山即我,我即此
山,此水如我,我如此水”的熟悉世界。
有沒有一種山水是可以與我輾轉互相注釋的?有沒有一種山水是可以與我互相印證
的?
包裝紙
像歌劇的序曲,車行一路都是山,小規模的,你感到一段隱約的主鏇律就要出現了。
忽然,機車經過,有人在后座載滿了野芋葉子,一張密疊著一張,橫的疊了五尺,
高的約四尺,遠看是巍巍然一塊大綠玉。想起余光中的詩——那就折一張闊些的荷葉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夾在唐詩里扁扁的,像壓過的相思
台灣荷葉不多,但滿山都是闊大的野芋葉,心形,綠得叫人喘不過氣來,真是一種
奇怪的葉子,曾經,我們在市場上芭蕉葉可以包一方豆腐,野芋葉可以包一片豬肉——
那種包裝紙真豪華。
一路上居然陸續看見許多載運野芋葉子的機車,明天市場上會出現多少美麗的包
裝紙啊!
肅然
山色愈來愈矜持,秋色愈來愈透明,我開始正襟危坐,如果米顛為一塊石頭而兔冠
下拜,那么,我該如何面對疊石萬千的山呢?
車於往上升,太陽往下掉,金碧的夕輝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顧卻,不知該留下來依屬
山,還是追上去殉落日。
和黃昏一起,我到了復興。
它在那裡綠著
小徑的盡頭,在蘆葦的缺口處,可以俯看大漢溪。
溪極綠。
暮色漸漸深了,奇怪的是溪水的綠色頑強的裂開暮色,堅持地維護著自己的色調。
天全黑了,我驚訝地發現那道綠,仍然虎虎有力地在流,在黑暗裡我閉了眼都能看
得見。
或見或不見,我知道它在那裡綠著。
賞梅,於梅花未著時
庭中有梅,大約一百本。
“花期還有三、四十天。”山莊裡的人這樣告訴我,雖然已是已涼未寒的天氣。
梅葉已凋盡,梅花尚未剪裁,我只能仁立細賞梅樹清奇磊落的骨格。
梅骨是極深的土褐色,和岩石同色。更像岩石的是,梅骨上也布滿蒼苔的斑點,它
甚至有岩石的粗糙風霜、岩石的裂痕、岩石的蒼老嶙剛、梅的枝枝柯柯交抱成一把,竟
是抽成線狀的岩石。
不可想像的是,這樣寂然不動的岩石里,怎能迸出花來呢?
如何那枯瘠的皴枝中竟鎖有那樣多瑩光四射的花瓣?以及那么多日後綠得透明的小
葉子,它們此刻在哪裡?為什麼獨有懷孕的花樹如此清癯蒼古?那萬千花胎怎會藏得如
此秘密?
我幾乎想剖開枝子掘開地,看看那來日要在月下浮動的暗香在哪裡?看看來日可以
欺霜傲雪的潔白在哪裡?他們必然正在齋戒沐浴,等候神聖的召喚,在某一個北風淒緊
的夜裡,他們會忽然一起白給天下看。
隔著千里,王維能回首看見故鄉綺窗下記憶中的那株寒梅。隔著三四十天的花期,
我在枯皴的樹臂中預見想像中的璀璨。
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花,原來並不是不可以的!
神秘經驗
深夜醒來我獨自走到庭中。
四下是澈底的黑,襯得滿天星子水清清的。
好久沒有領略黑色的美。想起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舞會裡,別的女
孩以為她要穿紫羅蘭色的衣服,但她竟穿了一件墨黑的、項間一圈晶瑩剔亮的鑽石,風
華絕代。
文明把黑夜弄髒了,黑色是一種極嬌貴的顏色,比白色更沾不得異物。
黑夜裡,繁星下,大樹兀然矗立,看起來比白天更高大。
日本時代留下的那所老屋,一片瓦疊一片瓦,說不盡的滄桑。
忽然,我感到自己被桂香包圍了。
一定有一裸桂樹,我看不見,可是,當然,它是在那裡的。桂樹是一種在白天都不
容易看見的樹,何況在黑如松煙的夜裡,如果一定要找,用鼻子應該也找得到。但,何
必呢?找到桂樹並不重要,能站在桂花濃馥古典的香味里,聽那氣息在噫吐什麼,才是
重要的。
我在庭園裡繞了幾圈,又毫無錯誤地回到桂花的疆界裡,直到我的整個肺納甜馥起
來。
有如一個信徒和神明之間的神秘經驗,那夜的桂花對我而言,也是一場神秘經驗。
有一種花,你沒有看見,卻篤信它存在。有一種聲音,你沒有聽見,卻自知你了解。
當我去即山
我去即山,搭第一班早車。車只到巴陵(好個令人心驚的地名),要去拉拉山——
神木的居所——還要走四個小時。
《古蘭經》里說:“山不來即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就去即山。”
可是,當我前去即山,當班車像一隻無槳無揖的舟一路盪過綠波綠濤,我一方面感
到做為一個人一個動物的喜悅,可以去攀絕峰,可以去橫渡大漠,可以去鶯飛草長或窮
山惡水的任何地方,但一方面也驚駭地發現,山,也來即我了。
我去即山,越過的是空間,平的空間,以及直的空間。
但山來即我,越過的時間,從太初,它緩慢的走來,一場十萬年或百萬年的約會。
當我去即山,山早已來即我,我們終於相遇。
張愛玲談到愛情,這樣說: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
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也沒
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人類和山的戀愛也是如此,相遇在無限的時間,交會於無限的空間,一個小小的戀
情締結在那交叉點上,如一個小小鳥巢,偶築在縱橫的枝柯間。
地名
地名、人名、書名,和一切文人雅士雖銘刻於金石,事實上卻根本不存在的樓齋亭
閣都令我愕然久之。(那些圖章上的姓名,既不能說它是真的,也不能說它是假的,只
能說,它構思在方寸之間的心中,營築在分寸之內的玉石。)
中國人的名字恆是如此慎重莊嚴。
通往巴陵的公路上,無邊的煙繚霧繞中猛然跳出一個路牌讓我驚訝,那名字是
雪霧鬧
我站起來,相信似地張望了又張望,車上有人在睡,有的人在發獃,沒有人理會那
名字,只有我暗自吃驚。唉,住在山裡的人是已經養成對美的抵抗力了,像韋應物的詩
“司空見慣渾無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而我亦是脆弱的,一點點美,已經讓我承受不
起了,何況這種意外蹦出來的,突發的美好。何況在山疊山、水錯水的高絕之處,有一
個這樣的名字,是一句沉實緊密的詩啊,那名字。
名字如果好得很正常,倒也罷了,例如“雲霞坪”,已經好得很夠分量了,但“雪
霧鬧”好得過分,讓我張惶失措,幾乎失態。
紅杏枝頭春意鬧,但那種鬧只是閨中乖女孩偶然的冶艷,但雪霧糾纏,那裡面就有
了天玄地黃的大氣魄,是乾坤的判然分明的對立,也是乾坤的混然一體的契約。
像把一句密加圈點的詩句留在詩冊里,我把那名字留在山顛水涯,繼續前行。
........
作家張曉風散文集
張曉風,中國台灣著名散文名家。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其散文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