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802年,因偷取一塊麵包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獲釋後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憊困頓的冉•阿讓推開了當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利埃的大門。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讓過夜,卻不想被冉•阿讓偷走銀器潛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謊言讓冉•阿讓倖免再次被捕。感於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讓化名馬德蘭來到蒙特勒小城,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後,憑藉一手辦起的玻璃首飾生產工廠,冉•阿讓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冉•阿讓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舉動引起了警長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場看守的兒子,曾經看見過冉•阿讓。在處理芳汀的問題上,冉•阿讓和沙威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淳樸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騙而生下私生女珂賽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願望就是想看一眼寄養在孟費眉客店老闆德納第家的女兒珂賽特。在市長辦公室里,聽沙威說有一個名叫商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審,冉•阿讓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還是選擇了投案自首。
再次身陷囹圄的冉•阿讓得知芳汀已經不治身亡的訊息後,利用一根藏匿下來的鐘表發條作成劇條,鋸斷窗欞成功越獄。冉•阿讓來到德納第客店,帶著珂賽特連夜趕往巴黎。珂賽特以冉•阿讓女兒的名義進入貝內迪克修道院後,冉•阿讓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當上了一名園丁。
八年的園丁生活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因為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賽特而再起波瀾。1830年,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反對波旁王朝的人民起義中後,冉•阿讓和此時靠在巴黎街頭招搖撞騙為生的德納第狹路相逢。德納第設計陷害冉•阿讓的陰謀正好被馬利尤斯聽到,在調任巴黎就職的沙威帶人來抓捕中,無賴之輩德納第被捕入獄,而冉•阿讓卻在混亂中趁機逃走。
儘管此後冉•阿讓幾次搬家,但在深愛著馬利尤斯的艾潘妮的幫助下,馬利尤斯最終找到了珂賽特。看著一對相愛的戀人,冉•阿讓成全了兩個年輕人美好姻緣。然而,當冉•阿讓講明珂賽特和自己的身世後,馬利尤斯卻對冉•阿讓拒而不見。雖然馬利尤斯最終接受了冉•阿讓,但此時已經命懸一線的冉•阿讓唯一的願望就是珂賽特能在自己死後,為他立一塊無字的墓碑。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VictorHugo,l802.2.26~1885.5.22)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崙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墮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
雨果作為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創作活動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以愛制惡,而《悲慘世界》是最能代表他的思想藝術風格的作品,曾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之作。在這部史詩性的作品中,雨果刻畫了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現實,繪製了一幅規模龐大的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圖畫。
人物形象
冉阿讓(JeanValjean)因為偷一條麵包救濟外甥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於他並不信任法律,屢屢越獄以致罪刑加重,他倔強不懼強權的個性使探長賈維對他深惡痛絕,他過人的氣力也使賈維對他印象深刻,兩人遂結下一生相互追逐之緣。假釋後他受神父啟發向上,改名當上市長,為人慈悲,幫助女工芳汀撫養女兒珂賽特,救了女兒的情人─革命青年馬呂斯,在女兒有了好歸宿之後,帶著贖罪的愛離開了人間。芳汀(Fantine)冉阿讓工廠里的一名女工,她有段坎坷的青春,在懷了男友的骨肉之後卻被惡意遺棄,為了女兒的生活,只好忍下心把她寄養在蒙佛梅一位酒館老闆的家裡,自己來到巴黎謀生並定時寄錢回去,但由於她有私生女的事被同事揭發,被趕出工廠,只好賣了首飾、長發,甚至靈肉,幸好遇見冉阿讓,託付了女兒的未來才安心的逝去。
珂賽特(Cosette)芳婷可憐的女兒,當初雖然被母親懇求般的託付給酒館一家,卻沒有享受到一天童年的無憂生活,反而被當成女傭一般,成天埋頭做雜活,母親攢下的錢幾乎全用來栽培酒館老闆的親生女兒。不過她苦命的日子比起母親是少了許多,冉阿讓把她視如己出,使她能忘卻童年回憶,後來她和青年馬利尤斯戀愛,有情人終成眷屬。
沙威(Javert)正義的堅持者,也是正義的頑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別是像冉阿讓這樣的人。所以窮其一生誓將他抓回牢獄,卻發現冉阿讓的本性是多么善良,這對一個抱持人性本惡論的警探而言,是非常殘酷的一件事,因此他在下水道放走背負馬呂斯的冉阿讓之後,由於無法再面對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選擇跳河一途結束他充滿殉道意味的一生。
德納第夫婦(Thenardier)小鎮蒙佛梅一家酒館的老闆,典型的中下階級人物,貪財、自私、卑鄙,個性倒也十分逗趣,夫婦倆可謂天造地設,互相挖苦,對珂賽特一致的欺壓,對女兒艾潘妮一致的溺愛,後來德納第先生淪為丐幫幫主,在義勇軍後方搜括死亡者身上的值錢物品,最後兩人還在珂賽特的婚禮上著實耍寶了一陣,真是不改其性。
艾潘妮(Eponine)湯家的獨生女,自小倍受寵愛,是挺瞧不起珂賽特的,但也許是受教育的緣故,她比父母有良知多了,雖然暗戀對象馬呂斯並不愛她,她仍然願意為他打聽珂賽特的訊息、為他送情書,又為要和他共存亡而跑回戰區,中彈在馬呂斯懷中斷了氣,也算得上是為她的父母贖罪吧。
馬呂斯(Marius)十九世紀標準革命青年,為理想熱血奔騰,為珂賽特純情洋溢,在起事中負傷昏迷,被冉阿讓所救,雖說同伴大多犧牲令人無限感傷,但最終如願娶得珂賽特,也是美事一椿。
恩佐拉(Enjolras)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
加夫羅契(Gavroche)革命時代下早熟的孩子,聰明有主見,是個包打聽。
主教米里哀(BishopMyriel)笛涅地區的主教,是冉阿讓出獄後惟一願意收容他的人,以愛心和寬容轉瞬間感動了冉阿讓,也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雨果與《悲慘世界》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蓋納西島,1861年6月30日,維克多·雨果,法蘭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
這是一軸輝煌的畫卷。畫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經歷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馬呂斯所參加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在這裡,整整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真切入微,而畫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鮮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濃重瑰麗,氣勢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小說中的畫面描繪,遠遠超出了表現歷史背景與敘述人物故事經歷的需要,雨果有意識要為後世留下史筆,他所描繪的兩大歷史事件滑鐵盧戰役與1832年巴黎起義,就是極為輝煌的兩例。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說里寫出"本世紀"的歷史之流迂迴曲折、起伏跌宕的巨變,並且在全部歷史景象與過程的中心,安置一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即下層人民悲慘的命運。在他看來,大革命後的半個世紀的不同階段,下層人民的處境同樣都悲慘艱難,並無變化,他以冉阿讓、芳汀與珂賽特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他在小說的序里就指出了"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因此,可以說作者要繪製的就是那個時代中窮人悲慘生活的畫卷。
這是一部雄渾的史詩,是一個人的史詩,但又不限於個人的意義。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幾乎具有了各種非凡的活力,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傳奇性的主人公。這個人物的浪漫主義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歷程也像史詩一樣可歌可泣。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裡掙扎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就《悲慘世界》在內容上的豐富、深廣與複雜而言,它無疑在雨果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居於首位,即使是在19世紀文學中,也只有巴爾扎克的巨著《人間喜劇》可與之比美。對於它厚實的藝術容積,也許只有藉助巨大的森林、遼闊的海洋這一類比喻,才能提供一個總體的概念。
《悲慘世界》問世以來,已有一個多世紀,它在時間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千千萬萬人民,不斷造訪的一塊藝術勝地,而且將永遠是人類文學史中一塊不朽的勝地。
作品評論
悲憫胸懷的呈現-—悲慘世界薛介維只要是法律與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昌盛時期因人為因素使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福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貧困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小孩孱弱-這三個問題尚未獲得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言之,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與悲慘,那么,像本書這樣的作品,也許不會是沒有用的吧!——維克多•雨果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於奧特維別墅。
這是雨果在《悲慘世界》一書中所寫的序文。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Hugo)一八〇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於法國的Besancon,父親曾經是拿破崙麾下的將軍。他從幼年起就在各地旅行,少年時期,他的文學底子就相當厚實,對於各類學問也廣泛地吸收,也很早下了決心要當文學家。他二十歲與青梅竹馬的女友AdeFoucher結婚,同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Odesetpoiesdiverses),開始了他的作家生涯。一八三一年,二十九歲的雨果發表了《巴黎聖母院(又譯:鐘樓怪人)》(NortreDamedeParis),這部小說生動地描繪了一四八二年法國的社會情形,也對人性的層面提出了嚴肅且深刻的問題。他接下來一部世界聞名的小說巨著,就是耗費十四年光陰,完成於一八六一年,也就是現在被改編為音樂劇,風靡全球數百萬音樂人口的-《悲慘世界》(LesMiserables)。
成功的改編《悲慘世界》是一部大部頭的小說,當年出版時厚達一千兩百頁,而依本地遠景出版社鍾文的譯本,更是厚達五冊共2119頁,一百二十萬字,這樣一部時空背景橫亘二十年的長篇小說,要將之改成三個多小時就演完的音樂劇,委實不易,但Claude-MichelSchberg與AlainBoublil兩人卻做到了。這算是兩人第二次合作音樂劇,一九七三年他們曾經在巴黎推出《法國大革命》一劇,結果相當成功,一九八〇年兩人再度推出《悲慘世界》,造成更大的轟動。倫敦音樂劇製作人CameronMackintosh認為這齣劇相當有潛力,於是請了Kretzmer、Fenton與兩位原作者合作,改編成倫敦與百老匯的英文版。一九八五年十月八日,《悲慘世界》在倫敦的巴比肯中心舉行英文版的世界首演,推出之後佳評如潮,獲得觀眾極大的迴響,隨後更在世界各地上演,至今仍然票房鼎盛。此外,「悲」劇也獲得樂評青睞,奪得八項《東尼獎》,真可說是叫座又叫好了。
書評
《悲慘世界》一書中,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現實。雨果的這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反映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全書時間跨度長達近半個世紀,個人命運與歷史題材的結合,氣勢磅礴,色彩瑰麗,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雨果在敘事方面的過人才華。我當時所讀到的《悲慘世界》雖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強勁無比,以文學價值而言,遠遠在大仲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學風格與價值的高下,即使對於當時我這個沒有多大見識的少年人,其間的對比也是十分明顯的。
--金庸
《悲慘世界》的卷首上印著一句話:"只要這土地上有著無知和悲慘,像本書一樣性質的書就不無裨益。"雨果的文學熱情,與那些隱匿於自己個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著近乎獨語的、令人費解的語言文字的所謂現代作家的"高雅矜貴"的氣派絕然無緣。20世紀被喚做"戰爭的世紀",持續不斷的悲慘與殺戮,不正是因為失去了照亮全人類的"人性之光"嗎?在這個意義上,我相信雨果是值得一讀再讀、長讀不衰的作家。
--日本作家 池田
我在少年時候就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讀得有些早了,我讀不懂書中那些有關法庭、監獄、墳場和沙龍乃至巴黎城下密如蛛網的下水道的大段章節,硬著頭皮啃下去,心底里讓小說撫摸得最柔軟的仍是冉阿讓的好……20世紀90年代初,我再讀《悲慘世界》,這才意識到,小說中那些被人們批評為"議論、考證太多,成為書中累贅"的章節,其實全都蘊藏著無法估量的寶藏,那意味著文化,那是世界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許多高山還要高的高峰。
--青年作家 孟慶德
目錄
譯序
作者序
第一部 芳汀
第一卷 正義者
第二卷 沉淪
第三卷 1817年
第四卷 寄放,有時便是斷送
第五卷 下坡路
第六卷 尚馬秋案件
第七卷 禍及
第二部 珂賽特
第一卷 滑鐵盧
第二卷 洛里翁戰艦
第三卷 履行對死者的諾言
第四卷 戈爾博老屋
第五卷 夜獵狗群寂無聲
第六卷 小皮克普斯
第七卷 題外話
第八卷 墓地來者不拒
第三部 馬呂斯
第一卷 從其原子看巴黎
第二卷 大紳士
第三卷 外祖和外孫
第四卷 ABC朋友會
第五卷 苦難的妙處
第六卷 雙星會
第七卷 咪老闆
第八卷 壞窮人
第四部 普呂梅街牧歌和聖德尼街史詩
第一卷 幾頁歷史
第二卷 愛波妮
第三卷 普呂梅街的宅院
第四卷 人助也許是天助
第五卷 結局不像開端
第六卷 小伽弗洛什
……
第五部 冉阿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