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802年,因偷取一塊麵包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獲釋後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憊困頓的冉•阿讓推開了當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利埃的大門。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讓過夜,卻不想被冉•阿讓偷走銀器潛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謊言讓冉•阿讓倖免再次被捕。感於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讓化名馬德蘭來到蒙特勒小城,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後,憑藉一手辦起的玻璃首飾生產工廠,冉•阿讓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冉•阿讓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舉動引起了警長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場看守的兒子,曾經看見過冉•阿讓。在處理芳汀的問題上,冉•阿讓和沙威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淳樸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騙而生下私生女珂賽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願望就是想看一眼寄養在孟費眉客店老闆德納第家的女兒珂賽特。在市長辦公室里,聽沙威說有一個名叫商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審,冉•阿讓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還是選擇了投案自首。
再次身陷囹圄的冉•阿讓得知芳汀已經不治身亡的訊息後,利用一根藏匿下來的鐘表發條作成劇條,鋸斷窗欞成功越獄。冉•阿讓來到德納第客店,帶著珂賽特連夜趕往巴黎。珂賽特以冉•阿讓女兒的名義進入貝內迪克修道院後,冉•阿讓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當上了一名園丁。
八年的園丁生活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因為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賽特而再起波瀾。1830年,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反對波旁王朝的人民起義中後,冉•阿讓和此時靠在巴黎街頭招搖撞騙為生的德納第狹路相逢。德納第設計陷害冉•阿讓的陰謀正好被馬利尤斯聽到,在調任巴黎就職的沙威帶人來抓捕中,無賴之輩德納第被捕入獄,而冉•阿讓卻在混亂中趁機逃走。
儘管此後冉•阿讓幾次搬家,但在深愛著馬利尤斯的艾潘妮的幫助下,馬利尤斯最終找到了珂賽特。看著一對相愛的戀人,冉•阿讓成全了兩個年輕人美好姻緣。然而,當冉•阿讓講明珂賽特和自己的身世後,馬利尤斯卻對冉•阿讓拒而不見。雖然馬利尤斯最終接受了冉•阿讓,但此時已經命懸一線的冉•阿讓唯一的願望就是珂賽特能在自己死後,為他立一塊無字的墓碑。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VictorHugo,l802.2.26~1885.5.22)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崙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墮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
人物形象
冉阿讓(JeanValjean)因為偷一條麵包救濟外甥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於他並不信任法律,屢屢越獄以致罪刑加重,他倔強不懼強權的個性使探長賈維對他深惡痛絕,他過人的氣力也使賈維對他印象深刻,兩人遂結下一生相互追逐之緣。假釋後他受神父啟發向上,改名當上市長,為人慈悲,幫助女工芳汀撫養女兒珂賽特,救了女兒的情人─革命青年馬呂斯,在女兒有了好歸宿之後,帶著贖罪的愛離開了人間。芳汀(Fantine)冉阿讓工廠里的一名女工,她有段坎坷的青春,在懷了男友的骨肉之後卻被惡意遺棄,為了女兒的生活,只好忍下心把她寄養在蒙佛梅一位酒館老闆的家裡,自己來到巴黎謀生並定時寄錢回去,但由於她有私生女的事被同事揭發,被趕出工廠,只好賣了首飾、長發,甚至靈肉,幸好遇見冉阿讓,託付了女兒的未來才安心的逝去。
珂賽特(Cosette)芳婷可憐的女兒,當初雖然被母親懇求般的託付給酒館一家,卻沒有享受到一天童年的無憂生活,反而被當成女傭一般,成天埋頭做雜活,母親攢下的錢幾乎全用來栽培酒館老闆的親生女兒。不過她苦命的日子比起母親是少了許多,冉阿讓把她視如己出,使她能忘卻童年回憶,後來她和青年馬利尤斯戀愛,有情人終成眷屬。
沙威(Javert)正義的堅持者,也是正義的頑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別是像冉阿讓這樣的人。所以窮其一生誓將他抓回牢獄,卻發現冉阿讓的本性是多么善良,這對一個抱持人性本惡論的警探而言,是非常殘酷的一件事,因此他在下水道放走背負馬呂斯的冉阿讓之後,由於無法再面對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選擇跳河一途結束他充滿殉道意味的一生。
德納第夫婦(Thenardier)小鎮蒙佛梅一家酒館的老闆,典型的中下階級人物,貪財、自私、卑鄙,個性倒也十分逗趣,夫婦倆可謂天造地設,互相挖苦,對珂賽特一致的欺壓,對女兒艾潘妮一致的溺愛,後來德納第先生淪為丐幫幫主,在義勇軍後方搜括死亡者身上的值錢物品,最後兩人還在珂賽特的婚禮上著實耍寶了一陣,真是不改其性。
艾潘妮(Eponine)湯家的獨生女,自小倍受寵愛,是挺瞧不起珂賽特的,但也許是受教育的緣故,她比父母有良知多了,雖然暗戀對象馬呂斯並不愛她,她仍然願意為他打聽珂賽特的訊息、為他送情書,又為要和他共存亡而跑回戰區,中彈在馬呂斯懷中斷了氣,也算得上是為她的父母贖罪吧。
馬呂斯(Marius)十九世紀標準革命青年,為理想熱血奔騰,為珂賽特純情洋溢,在起事中負傷昏迷,被冉阿讓所救,雖說同伴大多犧牲令人無限感傷,但最終如願娶得珂賽特,也是美事一椿。
恩佐拉(Enjolras)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
加夫羅契(Gavroche)革命時代下早熟的孩子,聰明有主見,是個包打聽。
主教米里哀(BishopMyriel)笛涅地區的主教,是冉阿讓出獄後惟一願意收容他的人,以愛心和寬容轉瞬間感動了冉阿讓,也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作品評論
悲憫胸懷的呈現-—悲慘世界薛介維只要是法律與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昌盛時期因人為因素使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福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貧困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小孩孱弱-這三個問題尚未獲得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言之,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與悲慘,那么,像本書這樣的作品,也許不會是沒有用的吧!——維克多•雨果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於奧特維別墅這是雨果在《悲慘世界》一書中所寫的序文。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Hugo)一八〇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於法國的Besancon,父親曾經是拿破崙麾下的將軍。他從幼年起就在各地旅行,少年時期,他的文學底子就相當厚實,對於各類學問也廣泛地吸收,也很早下了決心要當文學家。他二十歲與青梅竹馬的女友AdeFoucher結婚,同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Odesetpoiesdiverses),開始了他的作家生涯。一八三一年,二十九歲的雨果發表了《巴黎聖母院(又譯:鐘樓怪人)》(NortreDamedeParis),這部小說生動地描繪了一四八二年法國的社會情形,也對人性的層面提出了嚴肅且深刻的問題。他接下來一部世界聞名的小說巨著,就是耗費十四年光陰,完成於一八六一年,也就是現在被改編為音樂劇,風靡全球數百萬音樂人口的-《悲慘世界》(LesMiserables)。
成功的改編《悲慘世界》是一部大部頭的小說,當年出版時厚達一千兩百頁,而依本地遠景出版社鍾文的譯本,更是厚達五冊共2119頁,一百二十萬字,這樣一部時空背景橫亘二十年的長篇小說,要將之改成三個多小時就演完的音樂劇,委實不易,但Claude-MichelSchberg與AlainBoublil兩人卻做到了。這算是兩人第二次合作音樂劇,一九七三年他們曾經在巴黎推出《法國大革命》一劇,結果相當成功,一九八〇年兩人再度推出《悲慘世界》,造成更大的轟動。倫敦音樂劇製作人CameronMackintosh認為這齣劇相當有潛力,於是請了Kretzmer、Fenton與兩位原作者合作,改編成倫敦與百老匯的英文版。一九八五年十月八日,《悲慘世界》在倫敦的巴比肯中心舉行英文版的世界首演,推出之後佳評如潮,獲得觀眾極大的迴響,隨後更在世界各地上演,至今仍然票房鼎盛。此外,「悲」劇也獲得樂評青睞,奪得八項《東尼獎》,真可說是叫座又叫好了。
精彩好段
百靈鳥一味狠毒,不能發達。那客店的光景並不好。幸而有那女客的五十七個法郎,德納第得免於官廳的追究,他出的期票也保持了信用。下一個月他仍舊缺錢,那婦人便把珂賽特的衣服飾物帶到巴黎,向當店押了六十法郎。那筆款子用完以後,德納第夫婦便立刻認為他們帶那孩子是在救濟別人,因此那孩子在他家裡經常受到被救濟者的待遇。她的衣服被典光以後,他們便叫她穿德納第家小姑娘的舊裙和舊衫,就是說,破裙和破衫。他們把大家吃剩的東西給她吃,她吃得比狗好一些,比貓又差一些,並且貓和狗還經常是她的同餐者;珂賽特用一隻木盆,和貓狗的盆一樣,和貓狗一同在桌子底下吃。她的母親在濱海蒙特勒伊住下來了,我們以後還會談到的,她每月寫信,應當說,她每月請人寫信探問她孩子的訊息。德納第夫婦千篇一律地回覆說:“珂賽特安好異常。”最初六個月滿了以後,她母親把第七個月的七個法郎寄去,並且月月都按期寄去,相當準時。一年還不到,德納第漢子便說:“她給了我們多大的面子!她要我們拿她這七個法郎乾什麼?”於是他寫信硬要十二法郎。他們向這位母親說她的孩子快樂平安,母親曲意遷就,照寄了十二法郎。某些人不能只愛一面而不恨其他一面。德納第婆子酷愛她自己的兩個女兒,因而也厭惡那外來的孩子。一個慈母的愛會有它醜惡的一面,想來真使人失望。珂賽特在她家裡儘管只占一點點地方,她仍覺得她奪了她家裡人的享受,仿佛那孩子把她兩個小女兒呼吸的空氣也減少了一樣。那婦人,和許多和她同一類型的婦人一樣,每天都有一定數量的撫愛和一定數量的打罵要發泄。假使她沒有珂賽特,她那兩個女兒,儘管百般寵愛,一定也還是要受盡她的打罵的。但是那個外來的女孩做了她們的替身,代受了打罵。她自己的兩個女兒卻只消受她的愛撫。珂賽特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一陣冰雹似的毆打,兇橫無理之極。一個柔和、幼弱、還一點也不了解人生和上帝是什麼的孩子,卻無時不受懲罰、辱罵、虐待、毆打,還得瞧著那兩個和她一樣的女孩兒享受她們孩提時期的幸福!德納第婆子既狠心,愛潘妮和阿茲瑪便也狠心。孩子們,在那種小小年紀總是母親的再版。版本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一年過了,又是一年。那村子裡的人說:“德納第一家子都是好人。他們並不寬裕,卻還撫養人家丟在他們家裡的一個窮孩子!”大家都認為珂賽特已被她的母親忘記了。同時,那德納第漢子不知從什麼密報中探聽到那孩子大致是私生的,母親不便承認,於是他硬敲每月十五法郎,說那“畜生”長大了,“要東西吃”,並且以送還孩子來要挾。“她敢不聽我的話!”他吼道,“我也不管她瞞人不瞞人,把孩子送還給她就是。非加我的錢不行。”那母親照寄十五法郎。年復一年,孩子長大了,她的苦難也增加了。珂賽特在極小時,一向是代那兩個孩子受罪的替身;當她的身體剛長大一點,就是說連五歲還沒有到的時候,她又成了這家人的僕人。五歲,也許有人說,那不見得確有其事吧。唉!確有其事。人類社會的痛苦的起始是不限年齒的。最近我們不是見過杜美拉的案子,一個孤兒,當了土匪,據官廳的檔案說,他從五歲起,便獨自一人在世上“作工餬口,從事盜竊”嗎?他們叫珂賽特辦雜事,打掃房間、院子、街道,洗杯盤碗盞,甚至搬運重東西。她的母親一向住在濱海蒙特勒伊,德納第夫婦見到她近來寄錢沒有從前那樣準時了,便更加覺得有理由那樣對待孩子。有幾個月沒有寄錢來了。假使那母親在那第三年的年末來到孟費郿,她一定會不認識她的孩子了。珂賽特,當她到這一家的時候,是那樣美麗,那樣紅潤,現在是又黃又瘦。她的舉動,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那樣縮手縮腳。德納第夫婦老說她“鬼頭鬼腦”!待遇的不平使她性躁,生活的艱苦使她變醜。她只還保有那雙秀麗的眼睛,使人見了格外難受,因為她的眼睛是那么大,看去就仿佛那裡的愁苦也格外多。
冬天,看見這個還不到六歲的可憐的孩子衣衫襤褸,在寒氣中戰慄,天還沒亮,便拿著一把大掃帚,用她的小紅手緊緊握著它打掃街道,一滴淚珠掛在她那雙大眼睛的邊上,好不叫人痛心。在那裡,大家叫她百靈鳥。那小妞兒原不比小鳥大多少,並且老是哆哆嗦嗦,凡事都使她驚慌,戰慄,每天早晨在那一家和那一村里老是第一個醒來,不到天亮,便已到了街上或田裡,一般愛用比喻的人便替她取了這個名字。不過這隻百靈鳥從來不歌唱。
在走過主教院街的時候,車夫曾經看見一個人雙膝跪在主教大門外面的路旁,仿佛在黑暗裡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