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只想辦好一所學校》

《平生只想辦好一所學校》

在《平生只想辦好一所學校》中,李金初回顧了自己的求學與教育生涯。從1987年至2007年,他在北京十一學校擔任校長20年間,歷經艱辛,銳意改革,也完成了自己當初“平生只想辦好一所學校”的夙願。本冊為李金初的《平生只想辦好一所學校》,全書包括了我的學生時代、初登教壇、“擠”上首輛改革列車、嘗試育人模式改革等十五章內容。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者:李金初
封面封面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9-7-1
頁數:388
定價:39.0
裝幀:平裝
叢書:中國當代家教育家叢書,這套叢書還有《為發展而教育》 , 《終生的準備與超越》 , 《與青春同行》 , 《搭建飛翔的舞台》 , 《走在行知路上》等。
ISBN:9787040252224

作者介紹

2007年7月,李金初校長從十一學校校長的崗位上退下來,擔任十一學校的顧問、建華學校校長。傾注了李校長畢生心血的十一學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所普通中學成長為享譽京城內外的名校,為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提供了一個實踐案例。李校長以“本人平生無大志,只想辦好一所學校”為人生志向,長期致力於中國基礎教育事業,尤其對於社會轉型期中國基礎教育學校的辦學體制和育人模式進行了很多創新性的實驗,積累了豐富的辦學實踐經驗,形成了自己的辦學思想。
基本辦學理念——“改革、選擇、發展、和諧”
作者作者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李金初逐漸形成了“改革、選擇、發展、和諧”的基本辦學理念。他認為,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改革給學校帶來了活力,實現了快速的發展。發展是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改革,就是擴大教育的選擇性空間。發展才是硬道理,離開了發展,任何改革都是毫無意義的。選擇是機制,是實現改革的途徑、辦法,教育要允許選擇。允許選擇,是教育民主和人權的表現。和諧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一個和諧的校園,尤其是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和諧發展,才是其得以長久健康地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大力推進辦學體制和育人模式等多項改革的同時,他以一個教育實踐家的高瞻遠矚的視野,把學校的改革落腳到實現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上。
2000年9月21日,海淀區舉辦“首屆校長教育思想研討會——李金初校長辦學思想研討”舉行。作為一位基礎教育領域的實踐家,李校長對學校德育、教學、管理工作、師資隊伍、學校文化建設等等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逐步形成在這個具有時代性、實踐性、創新性、開放性、發展性的基本辦學理念的指導下,他在德育上注重理解與溝通,推進德育的人性化和個性化;在教學上關注對話與交流,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對解決問題的追求,構建主體性優質課堂;在管理上追求效率與和諧,轉變管理觀念,推進科學化、民主化、市場化和人本化,創立“民主舉薦-組織考察-校長選任”的幹部任用新機制;在文化上提倡民主與包容,構建“改革、創新、民主、包容”的新文化……
確立學校基本辦學價值觀
李金初同志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從根本上就是要構建一種新的育人模式。因此,在“國有民辦”制的平台上,他以“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為基本辦學價值觀,進行了多項育人模式的改革實驗。
在李校長的帶領下,1993年,十一學校的“綜合活動課”新型課程實驗,成果獲北京市“八五教科研優秀成果獎”,為國家設定《綜合實踐活動課》提供了實踐基礎;1994年,十一學校廣泛實行分層次教學實驗,革新課堂組織形式,成果獲北京市“胡楚南教學獎”;1996年,十一進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素質教育”實驗,成果獲北京市人民政府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1999年,學校進行高中理科實驗班課程改革實驗,尤其是高中“四環節”教學模式改革,提出還學生讀書權、思考權、討論權、主動發展權,學生每周5個半天上課,4個半天自學自研或合作學習。實驗獲得了全面成功,實現了實施素質教育與取得優秀升學成績的和諧統一。
2004年,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十一學校進行了“中學六年一貫·二四課程改革實驗”,首次提出“四年制”高中的課程改革構想,並正在探索實施,為正在進行的高中課改,提供更多的實踐經驗和參考模式。
作者作者

在李校長的帶領下,北京市十一學校從一所普通中學校躍居為北京市高中示範校。先後獲得“全國民主管理先進學校”、“北京市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北京市教育科研先進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範校”、“北京市德育先進集體”、“北京市體育模範學校”、“北京市藝術教育金帆獎”、“北京市電化教育先進校”等榮譽稱號。
改革,讓十一學校均獲得了超常發展:學校硬體設備領先一流,自籌辦學經費5億餘元,新建校舍14.9萬平方米,為國家節省財政撥款1億多元,極大地支持了薄弱校的建設。不僅如此,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現有114個教學班,5600多名學生;辦學質量逐年提高,並取得了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成果,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讚譽。2005年和2006年連續兩年,十一學校高考文、理科均列海淀區第二名,跨入北京市前十名,高考本科率99.15%,重點率88.7%。各學科競賽成績均進入北京市前五名。學校金帆管弦樂團和金帆合唱團多次獲得全國一等獎。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有沒有教育家?我們要不要為宣傳自己的教育家做些認真嚴肅的工作?很長時間以來,我們一直為這些問題所困擾。講起教育家不是古代的就是外國的,這既不符合實際情況。更不利於我國教育的發展。所以我們想做些開創性的工作,組織編寫《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以宣傳教育家的事跡。反映教育家的成長,促進教育的改革發展。

2003年教師節,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教師代表時說:“教育工作要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辦一流的學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傳勞動模範、宣傳科學家那樣宣傳教育家、宣傳優秀教師,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溫總理的深情講話如春風拂面,不僅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信心,而且增強了我們組織編寫好這套叢書的光榮感和使命感。

作者作者

目錄

第一章 我的學生時代

一、最初的人生磨礪
二、我擁有了人生第一本書
三、15歲少年去趕考
四、難忘的圖書館,難忘的老師
五、高燒中的高考
六、走出大山,來到北京
七、走進師大,走進數學
八、激情燃燒的歲月
九、實踐是最好的課堂
十、回到故鄉的懷抱休養
十一、“學習雷鋒好榜樣”
十二、一次特殊的考試

第二章 初登教壇

一、畢業了到哪裡去
二、我的第一節教改課
三、在勞動的大課堂里鍛鍊成長
四、雪地步行4小時去上課
五、初次擔任學校領導職務

第三章 “擠”上首輛改革列車

作者 李金初作者 李金初

一、到南方去考察
二、“0”期中學校長培訓班
三、我的首篇論文:非重點中學校長研究了重點校
四、“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一:確立八字治校方針
五、“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二:制定“公、勤、謙、坦”的幹部行為準則
六、“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三:訪問東北師大附中
七、“決策中心”與教代會信任投票
八、“擠”進北京改革試點校
九、十一學校的工資制度改革
十、科學測定教師工作量
十一、十一學校的創造:崗位工資與評聘分開
十二、和青年教師協商工資標準
十三、局部坐班制
十四、先把後院安頓好
十五、反其道而行之:撤銷託兒所
十六、打勝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分房戰
十七、“我多年尋求的,就是十一學校這樣的德育”

第四章 嘗試育人模式改革

一、在新加坡機場引發的教育改革思考
二、全國最早的綜合活動課實驗
三、分層教學與走班制
四、奇妙的構思:改革小升初的測查

第五章 創立國有民辦學校

一、暑期幹部工作會議
二、我準備去坐牢
三、一次信任率最低的投票
四、“我平生無大志,只想辦好一所學校”
五、在拱北口岸引發的改革思考
六、叫響全國的四句話是這樣誕生的
七、向市領導提議建設學校城
八、第一輪辦學體制改革正式啟動
九、“山雨欲來風滿樓”
十、長篇論文《論學校國有民辦制》的誕生
十一、強有力的理論支持:《論學校國有民辦制》
十二、在《求是》雜誌上發表爭鳴文章
十三、在中南海的重要發言
十四、部長稱讚“改革很成功”
十五、《中國教育報》連續報導十一學校的改革
十六、許嘉璐副委員長考察十一學校
十七、辦學思想研討會
十八、50習年校慶
十九、審計到每一張單據
二十、第一輪辦學體制改革總結驗收
二十一、新世紀目標:北京一流,全國示範,中國名校

第六章 改革高中教育

一、為了未來的教育:中學六年一貫制實驗
二、高中課程改革的創造性突破
三、學制再探索:從六年一貫到二四學制

第七章 打造一流教師隊伍

一、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
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三、“教師不能披著衣服在校園裡走”
四、不要輕易言棄。
五、全國中學教師第一個碩士課程班
六、讓教師人人成為研究者
七、“十一校園是我們的心靈居所”
八、建設高學歷的一流教師隊伍
九、栽下梧桐樹
十、期權工資:學校的“金手銬”
十一、激勵教師也需要多把尺子

第八章 建設現代化校園

一、我有一個夢想:改擴建十一學校
二、思路一變天地寬
三、“課堂信息中心”
四、滲透了教育思想的教學大樓
五、建成北京市中學第一個千兆校園網
六、圓夢之作:三期工程建設
七、松林書屋和校園文化
八、文化校門和校門文化
九、圖書館建設:綜合化、信息化、人文化
十、十年圓夢:藝術中心建設

第九章 以自然人身份承辦公有學校

第十章為了全新的教育
第十一章同一片藍天下
第十二章他們是學校的功臣
第十三章為了學校的未來
第十四章我的夢圓時刻
第十五章尾聲:結束還是開始

精彩書摘

導語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改革,更需要率先更新觀念、敢於衝鋒陷陣、不畏受傷乃至犧牲的勇士,尤其是在教育領域,作者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這本書,就是在款款敘述他所經歷的教育改革過程、其間的時代主流與回流、在與同志者並肩奮鬥中所獲得的精神的升華與欣悅。或許那些在改革洶湧的大潮里主動地游泳、嗆水、沉而又浮的人讀來更有興味吧。

第一章 我的學生時代

一、最初的人生磨礪
我的家鄉是湖南張家界,獨特的石英沙岩地貌形成了當地特有的自然景觀。去過張家界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裡的山了。

山峰山巒山脈,山山相連,層巒疊嶂,氣勢巍峨。從山腳抬頭仰望,山好像就在頭頂上,一座座頂天立地,峭然聳立,仿佛清靈飄忽的天神從高空俯瞰你,逼視你,讓你頓覺自己的渺小,

家界的靈性不僅在山,還在漫山遍野的各種樹木、竹林。漫步山道,視線常常僅及眼前,左右的風景已經被茂密的植被遮住了——這裡是我國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不僅有“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之稱。還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這如詩如畫的勝景,在漫長的歲月里,卻是與貧窮、封閉、落後、動盪相連。

上世紀30年代。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領導百姓鬧革命,烈火乾柴,遍地燃燒,誕生了紅二六軍團,跟著賀龍鬧革命的一次就上萬人。紅軍長征後,反動武裝對根據地殘酷鎮壓,暴力所及,生靈塗炭。大自然賜予張家界的美麗被戰亂和動盪遮蔽了。

1988年,在“(北京)十一同學會”成立時,蕭克將軍受邀擔任名譽會長,我忝列同學會顧問,第一次有機會見到蕭老將軍。聽聞將軍在1985年重返湘西,遊覽了張家界,我問將軍: “您當年看到的張家界美麗嗎?”將軍說: “只顧看國民黨的飛機了。”

1939年,我出生在張家界澧水河畔一個貧苦的土家族人家。這裡有美,有貧困,還有動亂。這動盪的歲月,對於少年時代的我,意味著更多的艱辛。

像我的先輩一樣,從生命襁褓伸出的腳,一旦觸碰到湘西大山粗糙崎嶇的山路,我的靈魂就一輩子被定格在山的懷抱中,貼上在蜿蜒路徑和白雲深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