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作者:楊瑞清著
《走在行知路上》 |
ISBN:9787040142945
出版時間:2004-09-01
版次:1
頁數:263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教育與考試>初等教育
定價:¥32.00
內容簡介
《走在行知路上》一書有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當代教育家楊瑞清的成長曆程及教育理念。鄉村教育歷來是中國教育的薄弱環節,23載的歷練展示了楊瑞清和他的鄉村教育童話,楊瑞清把幾間只有一些破舊桌椅透風漏雨的教室,建成了資產逾千萬的新型農村國小。在實施鄉村教育的過程中,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本書作者楊瑞清從事鄉村教育20多年,始終以中國偉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精神激勵自己,全心實踐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順應時代潮流,走出學校,服務農民,走出農村,服務社會,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級大教育”辦學模。
《走在行知路上》一書可提供我國教育工作者在辦學及教育行政工作上嶄新的思維及啟發作用。
目錄
序第一章 揚帆起航辦行知實驗班
1.走出小山村
2.走近陶行知
3.在進城和回鄉之間選擇回鄉
4.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5.不讓一個孩子失學
6.行知實驗班終於命名了
7.農民自發集資為學校易地新建
8.在從政和從教之間選擇從教
9.日本學者訪問行知實驗班
10.愛滿天下
11.讓學生博覽群書
12.把課外引進到課內來,把課內延伸到課外去
13.組建“春夏秋冬”合唱隊
14.陶行知先生的學生看望行知實驗班
15.掃盲班在風雪之夜開學
16.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
17.行知實驗班畢業
第二章 柳暗花明創建行知國小
1.行知國小命名
2.行知路上後來人
3.不讓一個孩子留級
4.讓不留級成為一種制度
5.行以求知知更行
6.弘揚主體,揚長補短,耐心等待,促進遷移
7.謀求來自行政的支持
8.讀《我國需要眾多的現代陶行知》
9.到上海取經
10.遭遇“一醜遮百好
11.獲得全國學陶成果一等獎
第三章 “逼上梁山”打造行知學校
1.山重水複疑無路
2.曉莊師範第二附小——加強教師教育
3.幼小銜接——重視學前教育
4.八棵柿子樹的故事——開展成人教育
5.李逵打水仗——經營校辦工廠
6.爬山虎的由來——開闢實驗農場
7.夏令營中的較量——創立行知基地
8.沒有永遠的合作,卻有永遠的感激
9.村級大教育
10.五里橋社區教育協會
11.率先使用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
12.數學教學點滴
13.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
14.優點分享,讓學生成為心靈的主人
15.全員管理,讓學生成為集體的主人
16.自主選擇,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7.教師節是我們每個人的節日
18.人生為一大事來
第四章 世紀夢尋實施行知工程
1.擁抱新世紀教育曙光
2.抓住農村國小布局調整的重大發展機遇
3.徽州民居——建設一座典雅的鄉村國小校舍
4.校園、花園、果園——整合農村教育優質資源
5.探尋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教育新路
6.不讓一個孩子厭學
7.農村國小在課程改革上大有可為
8.是喚醒好孩子,還是逼出“壞”孩子
9.開發生命潛能,保護生命資源
10.把教育科研論文寫在鄉土上
11.溫暖的師德,快樂的教育
12.學會經營
13.讓行知精神走向世界
14.和最高學術殿堂連結
15.鄉村教育童話
第五章 快樂反思弘揚行知精神
1.做自己精神生命的控股股東
2.找回自信
3.回歸真誠
4.堅持·感激·成長
5.人生價值=奉獻量÷獲取量
6.守住寧靜
7.鄉村教育之家
8.兩千年前的孔夫子,兩千年後的陶行知
9.永不完稿的詩篇
附錄一 擎著理想的火把點燃人生——記新時代“陶行知式”的鄉村教育家楊瑞清
附錄二 楊瑞清和他的鄉村教育童話
附錄三 青春的理想與激情
附錄四 第一流的教育家
附錄五 創造宣言
摘要
4.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當時的五里國小建在小山坡上,只有幾間漏風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舊的課桌凳,五個班級,一百來個學生,七八個教師。說到這所學校的簡陋,其實這種狀況比我們想要找的那種學校好得多。我們來到五里國小,留下的第一個刻骨銘心的印象是什麼呢?就是農民嫌這所國小的教學質量不好,紛紛捨近求遠把孩子轉到別的學校去讀書。他們對我和李亮不屑一顧:這兩個小年輕身體單薄,滿臉稚氣,能有什麼出息呢?怎么會分到農村來呢?有農民甚至斷言,這兩個人肯定是好學校挑剩下來的!面對這當頭一瓢冷水,我和李亮並不特別在意。我們一心沉浸在初為人師的喜悅中,沉浸在大幹一番的豪情里。對於克服各種困難和壓力,我們早已做好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對於如何邁開行知之路的第一步,我們也有了新的打算。選擇五里國小之後,在湯老師和辛老師的指導下,我跟李亮產生了一個新的構想--辦行知實驗班。行知國小辦不起來了,但我們是班主任,可以把自己任教的班級辦成“行知實驗班”。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跟校長要求教一年級,因為我們想從這個起始班開始實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農民的看法不同,校長很器重我們,在向同事介紹我們時總是強調“中師畢業”、“科班出身”。從校長給我們安排的工作中也可以看出這種器重。我的任務是一年級包班,語文、數學、音樂、體育、思想品德都是一個人教,當班主任,另外還兼任學校的大隊輔導員。李亮一下子就教畢業班語文,當班主任。農村學校缺少訓練有素的教師,我們那時還毫無教學經驗呢,卻立即派上了用場,挑起了重擔。
農民不理解我們,但是我們卻必須要和農民打交道。我們還曾天真地跑到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想從中尋找一些跟農民打交道的訣竅。結果書裡面講的是階級分析的大道理,讀了半天也沒鬧明白。我們又從陶行知先生的辦學經驗里找答案。陶行知先生當年辦曉莊師範時,有一個“會朋友”的制度,就是注重誠心誠意跟農民交朋友。陶行知先生講過一句話對我們影響很深,他說,鄉村教師要“捧著一顆農民甘苦化的心,要為農民燒心香”,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其實不管農民對我們是什麼態度,我們對農民卻是一往情深,很虔誠,很敬重,完全發自內心。
我們跟農民打交道還有一段很有趣的事。在我們心目當中農民的形象很高大,以至於我教一年級的時候,見到男的喊“叔叔”,見到女的喊“阿姨”。喊得那么親熱,那么認真,喊得他們都不好意思答應。其實,學生家長也就二十七八歲,而我們也已經十八九歲了。喊了幾年之後我們才逐漸改口叫“大哥”、“大嫂”,“老張”、“老李”,這樣,大家才覺得比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