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旅人》

《夢旅人》

可可由於舉止異常並掐死自己的孿生妹妹而被父母送進了精神病院。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一身烏鴉裝扮的可可結識了病友捲毛和小悟。捲毛曾經被變態的國小老師多次騷擾,神經錯亂下他殺死了那個老師,最後被送到這家精神病院。直到現在捲毛也無法從陰影中擺脫,噩夢反覆出現,在這裡也時常遭到醫生的侵害。小悟則是脫離現實的妄想狂。三個年輕人很快成為了要好的朋友,於1996年上映。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劇照劇照

可可由於舉止異常並掐死自己的孿生妹妹而被父母送進了精神病院。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一身烏鴉裝扮的可可結識了病友捲毛和小悟。捲毛曾經被變態的國小老師多次騷擾,神經錯亂下他殺死了那個老師,最後被送到這家精神病院。直到現在捲毛也無法從陰影中擺脫,噩夢反覆出現,在這裡也時常遭到醫生的侵害。小悟則是脫離現實的妄想狂。三個年輕人很快成為了要好的朋友。
一天,可可和捲毛沿著醫院的圍牆,走到了外面的世界。教堂里聖潔的唱詩使他們停下了腳步,一位好心的牧師送給他們一本《聖經》。讀過《聖經》之後,捲毛認定世界末日即將來臨。而可可卻堅信只有自己死亡才代表真正的世界末日。於是,捲毛、可可和小悟三人再次踏上醫院的圍牆,結伴去追尋世界末日的到來。一路上,他們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落隊的小悟不慎從高高的圍牆上摔下,滿身鮮血的他再也沒有起來。在一陣暴雨中,捲毛向可可傾訴了自己心中的恐懼和痛苦,兩個同樣孤獨的人相擁在一起熱烈親吻。最後,捲毛和可可走到了一個燈塔上,為了使捲毛得到靈魂的解脫,可可拿出路上得到的手槍先射向太陽,而後開槍自殺。

演員介紹

charachara

Chara

日本著名歌手

女, 生於1968年 1月13日 ,日本崎玉縣川口市
星座: 摩羯座
1970年開始彈她的玩具鋼琴。
1072年要求她的父母為她開設鋼琴課程。
1974年讀國小一年級時鋼琴獨奏自創歌曲《莎喲那拉》。
1975年買了第一張屬於她的唱片《Aileen Kara's `FAME`》
1976年國小三年級被老師叫作CHARA,並且從此使用這個名字生活,交朋友。
1980年進入中學,看了美國復興電影《美國塗鴉》,並且被美國塗鴉文化所吸引,此時開始喜歡輪滑運動。
1983年進入高中,仍然喜歡美國塗鴉文化,加入領導拉拉隊,努力練習輪滑並且樂在其中。
1984年,輪滑迪士高的黃金時代,開始沉迷於舞蹈,新浪漫主義,倫敦流行樂和靈魂放克。加入了一個樂隊,擔任其鍵盤手。
1988年進入二字頭的年紀,意識到要寫自己的歌,於是開始寫歌,並且成為主唱。
1990年由CBS Sony SD企業製作的她的樣帶使她成為Epic Sony公司的簽約歌手。
1991年第一次在東京和倫敦錄音。
9月3日為首張專集的發行在Shibuya Quattro舉行現場做宣傳。
9月21日發行首張單曲《Heaven》
在本國十一頻道"Video Jam's" 開始電台秀。
11月1日發行首張大碟《Sweet》。
12月6日在Shibuya Quattro舉行第一次現場,觀眾擠破大門。
1992年
5月13日第一次全國性的CHARA Live `Sweet巡演
9月1日發行第二張大碟《Soul Kiss》,在Oricon排名第14。
10月在橫濱電台開始節目"Yokohama CHARA Machi 8-4-7"
10月23日Soul Kiss巡演。
12月第二張大碟《Soul Kiss》獲得日本流行/搖滾唱片最佳新人獎

淺野忠信淺野忠信

淺野忠信

男, 生於1973年 11月27日 ,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
星座: 射手座

被譽為“日本電影的救世主”,是日本影壇近些年少有的優秀演員。

1990年,年僅17歲的淺野忠信第一次登上了大螢幕,被選中出演松岡錠司的《拍水的金魚》,這部電影是根據望月峯太郎的第一部漫畫《拍水的金魚》改編的。

1995年出演是枝裕和的處女作《幻之光》,該片屢獲殊榮並在當年的威尼斯拿下兩項大獎。淺野忠信正是通過扮演片中“郁夫”這個角色開闊了戲路,也從此與藝術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6年與《情書》的導演岩井俊二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殘酷物語——《夢旅人》,並因此結識了自己後來的太太Chara。同年又出演了青山真治的處女作《無援》,飾演那個無所事事的高中生健次;之後是井坂聰《睇真D殺人事件》中的金村等。之後又一次與是枝裕和聯手出演《距離》中坂田一角,一個異教分子。1997年與石井聰互首度合作的《夢幻銀河》。石井聰互是和和塚本晉也並稱的日本視覺藝術大師。之後二人有先後完成了史詩巨作《五條靈戰記》,黑白實驗片《八萬伏特霹靂神龍》。在《霹靂神龍》一片中淺野忠信再次發揮自己的瘋狂張揚演技,把竜眼寺演成了一個狂熱、頹廢、壓抑的狂徒。該片可以和塚本晉也的《鐵男》媲美。當然最令人難忘的還是他在三池崇史的《殺手阿一》中垣原老大的扮相:滿面疤痕,嘴角兩邊還穿上了鐵環,紅色毛布恤衫襯著紫色光亮西裝,又姣又妖。他出色的演技成功的刻畫出垣原對自殘快感的瘋狂,那種對欲望的歇斯底里,也使垣原的暴虐嘴臉深入人心。《殺手阿一》改編自山本英夫的漫畫。是一部純粹的挑戰觀眾心理極限的視覺cult電影。
之後淺野忠信全心投入藝術片的拍攝:

1997年的《東京日和》,1998年大島渚的《御法度》,1999年主演手塚真的《白痴》,2001年相米慎二的《風花》,他也憑藉該片榮獲東京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2002年出演杉森秀則的處女作《水之女》。此年憑藉黑澤清的《光明的未來》和北野武的《座頭市》,頻繁出現在國際電影節上。同年,為了紀念小津安二郎導演誕辰100周年,出演台灣導演侯孝賢電影新作《咖啡時光》。至此淺野忠信的演藝事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接演的影片數量眾多,而且質量都屬上乘。最新作品是《暗涌》和《成吉思汗》。
橋爪浩一

(はしづめ こういち,1972年11月30日—1999年7月9日),是出生於日本長野縣上伊那郡辰野町的時裝模特、演員。
在岩井俊二導演的電影「夢旅人」中,橋爪浩一憑藉其卓越的演技贏得廣泛好評。此後,橋爪浩一參與演出了電視劇「總務二科」等眾多影視作品。不幸的是,1999年7月9日,橋爪浩一在美國的一次車禍中喪生,年僅26歲。
身高183cm的橋爪浩一身材修長,眉目間稜角分明。他與在電影「花樣男子」中共同出演角色的谷原章介和藤木直人,是同時期日本男性時尚雜誌「Men's Non-No」的御用模特。

賞析

《夢旅人》《夢旅人》

《夢旅人》畫面 音響
1995年,岩井俊二憑藉其電影處女作《情書》聲名遠揚,他獨特的唯美含蓄的電影風格被日本權威雜誌《電影旬報》命名為“岩井美學”。1996年,富士電視出品了他的以精神病患者為主角的電影《夢旅人》,該片通過象徵性的、詩化的電影語言,構築出其美學的另類維度——成長的孤獨、自由的脆弱與現實的殘酷。在“一起去看世界末日”的美好約定之下,展現的是一個“頹廢的溫柔鄉”,一個存在於光影中的“冷酷仙境”。

《夢旅人》的主角是三個精神失常的孩子,包括為了證明自己是父母的唯一而殺掉孿生妹妹的可可(Chara飾)、備受老師欺侮終於反抗並殺掉老師的捲毛(淺野忠信飾)、害怕孤獨的小悟(橋爪浩一飾);故事發生的場景則是冰冷恐怖的精神病院,以及冷漠的遼遠藍天下,孤獨的、沒有人煙的城市邊緣。不到70分鐘的光影交錯,展現出如下情節:可可因為殺害孿生妹妹被送入精神病院,在那裡遇見了捲毛和小悟。一日,捲毛與小悟爬上圍牆看“世界”的時候被可可撞見,於是三人一同開始圍牆上的旅程。可可與捲毛跨過精神病院的圍牆,遇見一位神甫,並從神甫處獲得《聖經》。捲毛從《聖經》中發現“有世界末日”,於是三人帶上野餐籃向著“世界末日”進發,這也就是影片片名《Picnic》的來歷。旅途中小悟摔下圍牆,孤單地死去;捲毛在雨聲中回想起兇殺現場痛苦得難以開解,可可為了解脫他的痛苦,用從警察處搶得的手槍自殺。紅色晚霞中的黑色羽毛漫天飛舞,影片末尾留給我們的是捲毛抱著可可的絕望身影,以及他未知的命運。這部立足於精神病患者的變異視角的電影,通過出色的視聽語言運用,為我們描述了最優美的仙境,然而也是最冷酷的真實:遠離人群的孤獨、罪惡感的折磨,以及救贖的無望。


馬塞爾·馬爾丹將畫面視作“電影語言的基本要素”,是“電影的原料”。岩井俊二被稱作“映像作家”,正出於他對畫面出色的駕馭能力,而這種能力與其學畫的背景以及最初的MTV拍攝經歷是分不開的。《夢旅人》“有意識地遠離日常的現實”,“將觀眾導向一種實驗性、演劇式的人工空間”,自然在視覺語言上偏於象徵化,呈現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氛圍。

清真人對岩井俊二的影像處理才華曾作如下評價:“在影像的創造方面,他有著非同尋常的才能和天分,他的影片,向人們明確地顯示,他將這種才能和天分投向‘影像發展’的意志。在他的電影作品裡。沒有可以讓人感到是依賴惰性而拍攝下來的畫面”,盛讚其影片“無論從哪個場景中隨便截取一個畫面當作照片來看,都像是可以製成明信片的圖片,充滿了繪畫般的結構性張力。”岩井影像具有一種“獨立性”,他的影像“對於美有著自主性的觸發力、召喚力,以及象徵性語言的效力。”

在《夢旅人》一片中,上述評斷顯然並不過譽。影片的序幕就極有象徵性:一條清冷的街道向遠處延伸,兩旁黑壓壓的建築物呈“A”字形,在頭頂留出一道逼仄而灰暗的天空。一個穿白裙子的女孩打破了對稱構圖的沉寂。她沿路擺放玫瑰的動作成為凝滯畫面中唯一的動態。整個畫面的色調以冰冷而不真實的幽藍為主,配以畫面外空洞而夢幻般的音響與縹緲的女聲吟唱,奠定了整部影片怪異夢幻的基調。前半部分攝影機保持拍攝點不變,隨著女孩離鏡頭越來越遠,不真實的聲音逐漸消失,遠處黑色的汽車駛過來,不僅打破原有構圖,也實現了從超現實向現實的過渡。在這個序幕中,影片主題在象徵性的畫面語言中初現端倪;汽車駛近,車輪冷冷地壓過一排嬌艷的花朵。並向鏡頭逼近,這種無情的破壞與強大的壓迫感瀰漫整個畫面,向我們暗示了影片主人公在強大的社會面前的無助與無語境地。而隨著車輪離去,畫面上業已破碎變形的花瓣在寒風中抖動,似乎也預示了命運的殘酷。

1913年的D.W.格利菲斯曾宣布:“我試圖要達到的目的,首先是讓你們看見”,克萊·派克則對“看見”作了進一步闡釋,認為它所包含的真正含義是“使我們感覺和理解”。要感覺和理解電影畫面的“畫外之意”。美的觸發力、召喚力就必須得到強化《夢旅人》的畫面正具有這樣的魅力。在可可和捲毛初遇牧師的那場戲中,牧師平息了二人爭吵之後與他們一起坐在圍牆上,穿黑衣的牧師坐在可可與捲毛中間。鏡頭反打並切換為全景;遠處藍天下。教堂的尖頂反射著溫暖的陽光;近處是三人安詳寧靜的背影,三角形的構圖給畫面增添了穩定、平和的氣氛。鏡頭隨後搖升。越過三人,留下綠樹成蔭、陽光明媚的空鏡頭。教堂的尖頂散發出聖潔的光芒,隱喻著神聖、溫暖而無邊的救贖力量。

《夢旅人》《夢旅人》

在畫面的象徵、隱喻之外,岩井俊二同樣善於使用深焦距鏡頭(deep-focus shot)。電影評論家們往往對善於使用景深者讚不絕口,讓·雷諾瓦對景深的自由運用就曾得到馬爾丹極高的評價:“雷諾瓦的極端自由初看起來或許有點混亂,實際上顯示出一種天才的從容自如,……這是由於他善於最大限度地利用景深,不強使他的攝影機完全靜止,不使用一些無休止的鏡頭。”他甚至將掌握景深視作電影贏得最後獨立的標誌。岩井俊二對景深的使用可謂揮灑自如。以可可進精神病院的一組鏡頭為例:在主觀視點鏡頭下,給了一個醫院天井裡的病人們的全景。醫生和護理人員涌到車內的可可眼前,他們的笑臉在鏡頭中顯得誇張而變形。呈現出驚恐而怪誕的內心感受。可可回頭後。切換出一個斜拍且晃動不安的畫面,前景是一群神色呆滯、身著白衣的病患,他們眼神空洞地注視著鏡頭(虛擬的可可視點),中景是那輛黑色的冰冷的汽車,遠景才是可可已經面孔模糊的父母。這樣的主觀視點對表現可可內心感覺被拋棄、被隔離的痛苦非常直觀有效。父母作為景深鏡頭的遠景,是主觀視點鏡頭的聚焦對象,那種隔離感,那種視線的搜尋動作,使父母與可可既疏離又緊密相連,顯示出父母在可可心中的重要,也凸現出她內心的不安與恐懼。

另一種增加戲劇效果的深焦距鏡頭可以捲毛的夢境為例。夜晚,看書的捲毛像往常一樣產生了幻覺:千石屋老師的形象又開始困擾他。畫面近景是燈光下捲毛在看書,溫暖的桔色燈光籠罩著他,中景是青色的冰冷的牆壁上千石屋老師變態的恐怖橡皮人形象,遠景則是隔著床欄在床上忙活的小悟。鏡頭的空間感非常強烈,導演採用了從燈光到音響的手段來給我們逼真的感覺,將捲毛內心的痛苦外化,與小悟的正常欲求進行呼應與對照,使觀者對捲毛的痛苦與恐怖感同身受。而前、中、後景共同的“性器官”主題,又為畫面的闡釋提供了更多可能。

對色彩和光源的巧妙運用是“岩井美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的每部影片幾乎都有一種與意蘊和氣氛協調的主色調,無論是《情書》清新純潔的白色基調,還是《四月物語》里瀰漫鏡頭的浪漫含蓄的粉色。在《夢旅人》中,與冰冷詭異、孤單絕望的氛圍呼應的是幽藍的主色調。在主色調的基礎上,他運用光線明暗的變化來調節影片氣氛。在可可跨過精神病院的圍牆的那場戲中。同樣是綠樹藍天,醫院的一側較暗,黯淡無光;而代表“外面的世界”的另一邊則是陽光明媚。樹影斑駁,藍天閃耀著希望的光澤。在三人受醫院懲罰的鏡頭中。在暗藍的主色調上,青色光源的加入以及俯拍角度令畫面顯得冰冷而壓抑。而在捲毛的幻覺中,給予他溫暖的桔色光源在千石屋老師出現後開始不安地晃動,給畫面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力,精神的錯亂感躍然屏上。

在岩井俊二的影片中,我們時常看到畫面里超現實的色彩組合,唯美得如仙境般不真實。《夢旅人》中人物服裝只有黑白兩色,可可的黑色羽衣與被染黑的病號服組合在一起,加上一雙黑色的靴子和一把黑色的小傘——“是黑衣的天使嗎?”神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捲毛和小悟的白色病號服總能與環境最好地融合。便於進行MTV似的拍攝與處理。在影片中出現了大橋下墨綠色的水域,火紅色列車龐大的身軀,青綠色的草地上黃色的陽光,深藍的天空和大海,還有血紅色的夕陽晚霞.紛飛漫天的黑色羽毛……每一種色調都在一組鏡頭裡充當主色,加之精緻的、意味深長的構圖,恰到好處的音響,在觀賞世界末日的旅途中,“冷酷仙境”展現出無比的美,無比的罪。

《夢旅人》《夢旅人》

莫里斯·若貝爾曾經就有聲電影對音樂的使用提出過如下看法:“我們到電影院去不是為了聽音樂。我們要求它在我們身上加深一種視覺印象。我們不要求它向我們‘解釋’畫面,而是要它給畫面加上一種性質特定地不同的共鳴……如果它賦予影片以一種補充的、它本身的詩意,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在岩井的影片中,音樂的確充當了增加影片詩意的角色,不論是《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女聲縹緲的吟唱與流暢的鋼琴背景音樂,還是《燕尾蝶》中《南海姑娘》《My Way》對情節的參與、氣氛的渲染,都表現出岩井對音樂的出色感悟能力。

音樂在《夢旅人》中的作用在於加上“性質特定地不同的共鳴”。在序幕中出現的詭異音樂與空洞的女聲在渲染並奠定影片的風格後悄然隱退,隨後出現的輕快的鋼琴曲在可可跨越醫院與街道的界限後與移動鏡頭交相輝映,令人感到自由的輕鬆美好。鋼琴聲一直伴隨可可奔跑的腳步,在鏡頭切換至教堂唱詩班後才為讚美詩取代。這一支輕快的鋼琴曲從此成為影片的主題音樂,與影片的主題呈現出一種既衝突又融合的態勢。在小悟摔下牆的那場具有悲劇性的戲中,這支曲子的使用在於強化小悟心中的渴望與追求。小悟不斷奔跑。不斷嘗試爬上牆的努力。與他念念有聲的“上牆去”、“上牆去”。表現出一種令人心碎的逃避孤單,尋找安全的努力。同時在樂曲中插入的骨頭錯位與碎裂的聲音,是心理與生理上的真實。小悟最後因傷勢過重,更因為內心的恐懼與絕望死在城市邊緣的草地上,陽光灑滿整個畫面。鏡頭上升,小悟撲倒在草地上的身影顯得無比孤單。此時畫外音突然切換為純淨的童聲唱出的讚美詩,死亡與救贖交錯,道出生命的脆弱與無助。

讚美詩(包括教堂)在《夢旅人》中是救贖的象徵。《夢旅人》在公映時,曾被多方指責為與奧姆真理教有某種“近親性”,是向人們灌輸地球毀滅觀念的“病態影片”。除了對“世界末日”的追求,讚美詩的頻頻現“聲”也是原因之一。童聲合唱的聖詩在電影中喚醒了可可內心對愛的嚮往。蹲在教堂的牆頭跟著唱詩班吟唱聖詩的可可,或許懷念起了當初與家人一起的幸福,她對作為其妹妹的象徵的唱詩班女孩們流露了出友善與渴求接近之意,把自己心愛的、捲毛送給她的布娃娃送給幾個小女孩——這種示好行為暗示著她對孿生妹妹由仇恨到接受的轉變。然而。孩子們對她和布娃娃的恐懼與拒絕令她深受打擊,她終於追隨捲毛而去。聖詩的戛然而止正顯示出可可的被拒、受挫與恐懼。
這部曾在柏林電影節上獲“記者評審委員會獎”的作品尚有許多亮點,如慢鏡頭在轉折與末尾處的精彩使用,飛鳥暗喻可可對自由的渴求。鏡子的運用,含意深刻的對白等,這些都是形成獨一無二的“岩井美學”的必要因素。鑒於篇幅之故。本文僅就影片最為突出的視聽語言特色作分析,其餘特點將留待他文。

影評

劇照劇照

第一次看《夢旅人》只看了大概四分之一,當時就斷定這是我看過所有電影里我最喜歡的,後來跟朋友說起,他說那是因為你只看了四分之一而已。可是夠了,我知道岩井俊二是一個有能力貫氣的導演,後來終於把它看完了,比我想像的還要喜歡 ,它講述了一次奇異的殘酷旅行。吸引我的是一種強烈的期待,不同於《四月物語》和《情書》的那種甜美溫馨的期待,片裡三個孩子的期待是純黑色的 ,是世界末日。 永無止境的黑夜會驅散可怕的夢魘和不好的事情。。。他們相信末日會來不顧一切的去迎接它。

本能和命運
汽車軲轆無情的碾碎地上排列整齊的玫瑰花時,可可被父母送進精神病院,他們相信女兒是瘋狂的,她認為自己是一隻黑色的鳥並殺死嫉妒她的妹妹,可可拔掉烏鴉羽毛為自己縫黑色的翅膀用黑顏料塗抹全身。趕走了妖婆一樣的壞護士,她看見鐵窗外黑色的鳥群灑出一道美麗的弧線。。。
松毛是個聰明冷靜的男孩,但他殺死了一直折磨他的變態班主任,他的幻象經常出現,那個另人噁心的老師出現在牆上,露出章魚一樣的生殖器,持續不斷的小便。後面是小悟自瀆的影子,權利和欲望扭曲在一起。。

末日的愛
小悟說:你看見那個女孩了嗎?她是烏鴉的女兒,我喜歡她就在很久以前。。松毛送給可可從草堆里撿來的破舊的娃娃,搶走了笨警察的手槍,手槍真好布娃娃真好。。。小悟也想送,見草堆就翻,竟然翻出只斷手來,小悟嚇哭了也因此掉了隊,半路夭折。大雨喚起松毛殺死老師的可怕記憶,陷入極度的恐懼里,可可安慰他,並給了他地球最後之吻。圍牆上的狂吻驅趕了陰霾。在燈塔上分享並不存在的晚餐,天堂地獄,一切虛空的美好。。。。

邊緣之旅
勇敢的可可第一次帶著松毛小悟跳過了精神病的圍牆,發現了一個連綿不絕的廣闊世界。可可自由的奔跑在長長的圍牆上,他們象小動物逃出籠子般小心翼翼,並沒敢走很遠又回去了,結果可可受到懲罰。第二次發現了世界末日的秘密,踏上末日之旅,一路上這隻奇怪的隊伍惹人注目,驕傲的走過歡樂的馬戲團,立交橋,高樓大廈,但只走圍牆,再窄再困難也努力走,地面再廣闊不屬於他們,他們只在邊緣行走。。。他們真的不適合這充滿欲望的世界

死亡與新生
三個行走在圍牆上的天使,腳一踏上地面就陷入了恐慌與不安,他們在圍牆上行走迎接著世界末日,小悟從圍牆上掉下來,醒來後本能的要繼續爬上圍牆,背景是好美的音樂,慢鏡,小悟在草地上掙扎,細細的腿努力的撲騰著要站起來,讓人想起初生的羚羊。金色的夕陽籠罩著他,脖子摔斷了,眼睛也瞎了,臉上都是血。他象是要死去,又象是剛出生,天使新生的痛苦。。“我始終非死不可,就讓我洗去你的罪吧”子彈射向太陽並不能引起太陽的大爆炸,可可用子彈射向自己,黑色羽毛漫天飛舞,黑色的鳥用生命驅除松毛的噩夢.

30部心理學電影

根據心理學原理研究電影影像特性、電影創作原理和客群觀影經驗的理論。1916年,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發表《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提出“電影不存在於膠片上,甚至不存在於銀幕上,而只存在於把它實現的思想中”的立論,強調電影是“一種心理學遊戲”,做了電影心理學研究的初次嘗試。那我們就看看以下的哪些電影和你有心靈的相通吧?
《充氣娃娃之戀》
《吮拇指的人》
《大象》
《秘窗》
《致命ID》
《火柴人》
《歌西卡》
《失眠》
《異度空間》
《美國精神病人》
《鋼琴教師》
《美麗心靈》
《死亡試驗》
《海灘》
《記憶碎片》
《搏擊俱樂部》
《靈異第六感》
《聖女貞德》
《心靈捕手》
《心理遊戲》
《第八日》
《夢旅人》
《一級恐懼》
《本能》
《沉默的羔羊》
《雨人》
《藍絲絨》
《發條橙》
《愛德華大夫》
《洛麗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