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文學讚美詩
文學讚美詩中有讚美甜蜜愛情的,如《等待》,《雙飛燕》;有抒寫內心情懷的,如《鄉愁》,《盛開如初》;有歌頌古風詞韻的,如《憶海》,《沫沫紅塵》;有記人載物的,如《贊包公》,《老農》,數不勝數......宗教讚美詩
《舊約》中有150首稱為“詩篇”的詩歌,共分為五部份,包括讚美上帝或求上帝賜福的聖歌。多數是猶太教徒在大禮拜堂中吟唱的。許多讚美詩是出自猶太國王大衛之手,他還是位音樂家,還有些是可拉的兒子和摩西創作的。讚美詩的第23首“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也許是詩篇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篇。
國內發展
概述
談到讚美詩,絕大多數人想到的無疑是以管風琴、鋼琴,還有唱詩班。的確,我們從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以及在允許公開聚會的大教堂里看到的也是如此。但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教會人數激增,公開的教會遠遠無法滿足迅猛增長的信徒人數,於是很多的家庭聚會開始蓬勃發展。同時,由於中國各方面開始開放,海外華人教會及國外教會開始廣泛地接觸國內教會,同時帶來了很多新鮮地事物,現代讚美詩就是其中很重要地一部分。起源
真正意義上地基督教讚美詩是從1517年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開始的。中世紀天主教會的崇拜音樂以聖詠為主要形式,演唱技巧極其複雜,需要經過長時間專業訓練的修士來擔任這一角色,而普通信徒都能參與,通俗易懂的大眾讚美詩幾乎是完全空白的。事實上,創作通俗易懂的大眾讚美詩是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路德本人就積極實踐,創作了大量的大眾讚美詩,比如至今都廣為信徒傳唱的《堅固保障歌》(《新編讚美詩》第327首)就是路德的代表作。
宗教改革在音樂上的革新不止體現在大眾讚美詩,在其後的幾百年里,音樂藝術進入歷史上最為輝煌的發展時期,與馬丁·路德的改革是又著很大的關係的。而在當時,大眾讚美詩可謂是叛逆之極,廣為教會保守勢力所詬病。幾百年後的今天,當時的大眾讚美詩成為了我們所說的古典讚美詩或傳統讚美詩。當時的大眾讚美詩在音樂形式上基本都是二段式,分主歌和副歌,四到八個樂句,節奏簡潔明快,鏇律朗朗上口,易於傳唱。歌詞一般都分數段,最多可達八到十段,同一鏇律反覆演唱。
創作情況
中國教會早期的讚美詩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翻譯國外的大眾讚美詩,歌詞以中國詩詞的形式出現,在描述神學信息的同時間具中國傳統文學的美感。二是改編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在加上聖經經文或是中國基督徒自己創作的詩歌,同時也有一些完全屬於中國音樂風格的讚美詩創作。事實上二十世紀早期很多著名的中國音樂家都曾參與過讚美詩的改編與創作,比如楊蔭瀏、趙元任等音樂家。這些詩歌至今都被中國教會廣為傳唱,幾乎都被收錄於中國教會流傳最廣的《新編讚美詩400首》之中,比如《神愛世人歌》、《詩篇二十三篇》等,近百年來一直為中國教會所傳唱,是二十世紀中國教會最為經典的讚美詩作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經歷過“文革”以後,教會開始重新恢復宗教活動,讚美詩創作進入新的時期,更多的基督徒投入到了讚美詩的創作之中,同時各神學院也開始了系統的教會音樂教學,新的讚美詩作品大量出現,並廣泛收錄於全國“兩會”開始編纂供應全國各個教會的《新編讚美詩400首》之中,代表人物如林聲本、史奇奎等。《新編讚美詩400首》基本反映中國教會音樂百年的發展歷程,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縱貫整本詩歌集,其音樂形式全部為傳統詩歌形式,即主要為二段式的曲式,四到八個樂句,中國傳統詩詞為形式的歌詞,以及以數段歌詞來反覆吟唱同一鏇律。另外還有一個新的發展就是除了以《新編讚美詩400首》為代表的大眾讚美詩外,一些基督徒音樂家還專門創作了一些藝術性強、由大型唱詩班來演唱的大型聖樂作品,將中國本土的教會音樂創作推上一個新的高度,代表作如馬革舜的《受膏者》,林聲本、史奇跬、楊伯倫等人都有很多這樣的創作。
以上所提到的是中國教會主流的讚美詩形式。但是,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一些非主流的中國讚美詩似乎以更為迅猛的速度傳遍了中國各地的教會,其流行程度在很多地方甚至遠遠超越了主流讚美詩。由於範圍和形式已經擴大很多,下文中我們將以“中文讚美詩”來取代“中國教會讚美詩”的說法。這些所謂‘非主流“的讚美詩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發源於中國內地,最主要的是河南農村一位名叫呂小敏的普通基督徒所創作的《迦南詩歌》,另外則是以台灣的天韻詩班和美國的讚美之泉這兩個專業的基督教音樂機構為代表的現代中文讚美詩創作。以下我們將逐一介紹。
說到《迦南詩歌》,今天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在有中國基督徒的地方就一定能聽到它以及它的作者呂小敏的名字。《迦南詩歌》甚至可以說是中文讚美詩的一個奇蹟。人們驚嘆於一個連國中文化都不具備,更不懂任何音樂知識的普通的農村女性基督徒,盡然創作出那么多感人至深的讚美詩歌,感人、平實的歌詞和更容易傳唱的中國民間小調的鏇律讓《迦南詩歌》很快地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華人教會傳播,而她超過一千首的創作量更被認為是一個很偉大地奇蹟。《主你是我最知心地朋友》、《中國的早晨五點鐘》、《主啊我讚美你》這些詩歌感動了無數的基督徒和慕道友,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掀起了教會復興的高潮,甚至有的村莊整村的接受基督。後來一部名叫《十字架——耶穌在中國》的反映中國基督教發展的紀錄片(神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專門製作了一集以呂小敏和《迦南詩歌》為主題的專題《迦南歌聲》,更擴大了《迦南詩歌》在中國基督徒中的影響力。但是與此同時,一些教會學者和牧師開始反思這一現象,並開始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如古道所寫的《從聖詩創作看<迦南詩選>》一書就是對這一問題的反思。本文並不完全認同古道的說法,也無意加入這一辯論,但就《迦南詩歌》的一些特點做一分析。《迦南詩歌》的作品全部是中國民間小調,比《新編讚美詩400首》更易於傳唱,就其樂曲來說,與《新編讚美詩400首》比較,完全沒有了傳統讚美詩的形式,無法用二段式、三段式、或主副歌樂句等來描述,更多的是自由式的發揮。而它最大的特點在於歌詞。其歌詞相當口語化,很樸實地反映了作者的信仰經歷,很容易引起共鳴,另外不像傳統讚美詩一唱就是好幾段並且歌詞半文言式,《迦南詩歌》歌詞就像作者用現實中的口語來描述自己對信仰的感受,與半文言詩詞體的傳統讚美詩相比,更加平易近人,容易理解。而正是這一點,成為不同意見者詬病之處,因為過於強烈的個人感受導致其歌詞在神學問題上出現一些漏洞。由於作者的生活環境的原因,按現代音樂來說,《迦南詩歌》最初的時候的確是很“土”的,所以更多的實在農村傳播。後經過一些基督徒音樂家像黃安倫改編之後,《迦南詩歌》中的一些經典詩歌才在更廣的範圍流傳。
台灣教會讚美詩對中國的影響從南方的教會開始,在福建、浙江等地的教會很早就已經接觸到了天韻詩班的讚美詩,讚美之泉的詩歌最早也是從南方開始流傳,而北方在數年之後才慢慢開始流傳。而以他們為代表的海外華人基督徒讚美詩很明顯有著流行音樂的風格,同時又有台灣等地的地方特色,這自然也受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港台流行音樂的影響。同時讚美詩歌詞簡潔、口語化,這些因素都使得這一類型的讚美詩更容易被當代的信徒所接受。同時,一些海外華人信徒翻譯了很多在國外廣為傳唱的英文讚美詩也開始介紹到國內,大大豐富了中國教會的音樂敬拜,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這裡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以天韻和讚美之泉為代表的讚美詩團體成為了專業的教會音樂製作機構,並採用現代音樂作品的商業推廣方式,錄唱片、出專輯、並以舉辦音樂布道會或演唱會的方式來推廣新專輯。同時,這些機構又有教會的大力支持,在這一方面,國內教會還是遠遠落後的,究其原因,國內的讚美詩創作形式大多過於傳統,很難在更廣的範圍流傳,因為一些原因,也不可能進行商業運作方式,而各教會長期以來也沒有意識或能力來發展現代基督教音樂。公開的官方三自教會仍然是傳統的唱詩班發展模式,而家庭教會則因為各種原因不能發展唱詩班模式,而其他模式也無法得到發展。另外,中國大陸地區的音樂教育環境與國外相比也對現代基督教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限制。這裡還有一個教會本身的音樂教育問題。中國教會的音樂教育基本上是神學院和教會詩班的樂理學習班形式。神學院的客群僅限於人數很少的神學生,詩班樂理學習班的形式是按照唱詩班古典讚美詩和專業聲樂教育的要求。器樂方面僅限於鋼琴,個別的會有一些管樂。而家庭教會因為種種原因基本上沒有音樂教育。
在這一點上,港台及海外華人教會已經有了很多嘗試,並且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從事現代教會音樂的人才。讚美之泉專業音樂出身的人其實很少,但是十多年來已經訓練出一個比較出色的團隊。這其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音樂教育與信仰的結合,不管現代音樂對教會音樂有多大影響,一個成功的敬拜樂團依靠的還是信仰,反觀讚美之泉等樂隊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無疑是因為他們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有良好的信仰生活的團契,而音樂的教育也會一定程度上融合到團契生活中,對於教會的敬拜樂團來說,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變革影響
在教會的音樂敬拜形式上,現代讚美詩也帶來了極大的變革。很多教會開始以敬拜團來取代唱詩班的位置,以電聲樂器來取代只有鋼琴或管風琴的音樂形式,並且教會的活動中音樂敬拜的分量大大增加,專門的音樂讚美會和布道會成為經常性的活動。說道這裡,不得不提的是二十世紀後期興起的一場運動——敬拜讚美運動,正是這場運動在全球範圍的教會興起了音樂敬拜的熱潮,大量的教會音樂組織興起,並從九十年代開始,波及到華人教會,帶動起中文讚美詩創作的新高潮。一些教會甚至提出了流行福音音樂的概念,目標是要讓基督教音樂不僅能跟上時代潮流,甚至要成為引領社會文化的先鋒力量。對與這場運動的影響,眾說風雲,本文亦不想加入辯論,只是通過對這些現象來分析一下中國教會音樂地發展趨勢。從現代音樂的角度來說,天韻詩班和讚美之泉早期的創作已經算是比較傳統了,這反映在音樂風格較為單一,歌曲較為通俗。而音樂風格正是現代音樂的靈魂,現代音樂風格的靈魂是節奏,無窮的節奏變化使得音樂進入了有史以來元化的時代,國外的現代讚美詩亦囊括了幾乎所有的現代音樂風格,鄉村、爵士、搖滾、拉丁、甚至說唱風格的元素都進入讚美詩作品之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真正意義上具備現代音樂特點的中文現代讚美詩才剛剛開始。
在海外華人教會開始興起現代音樂風格的敬拜讚美音樂事工,新加坡的城市豐收教會因該是先驅。1989年康希和何耀珊夫婦創辦的城市豐收教會目前是新加坡最大的教會,國際知名度很高,這和他們的教會的音樂事工有著很大的關係。何耀珊甚至是華語流行樂團很有人氣的著名歌手,被稱為“牧師歌手”而倍受爭議。1998年,台北靈糧堂周神助牧師帶領各牧長、同工拜訪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受到了該教會音樂事工的極大影響,開始著手預備在學生牧區敬拜團的企劃書。九月底“約書亞敬拜團”正式成立於牧區,並開始負責帶領每周六晚間的青年崇拜。1999年至今,已經錄製了許多張敬拜讚美專輯及流行福音創作專輯。教會的大力支持使約書亞樂團在各方面都越來越專業,讚美詩風格完全吸收了現代流行音樂的多種元素。與此同時,讚美之泉的創作風格也開始轉變,越來越多的音樂風格被運用到創作中,王子音樂、有情天音樂、小羊詩歌等越來越多的專業音樂製作機構出現,使現代中文讚美詩創作盛極一時。
以上我們無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教會音樂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使得基督教音樂更廣泛地進入世俗社會,甚至在商業上都取得巨大成功,一些歌曲的流行程度甚至遍及全球。這其中最成功者當屬澳洲的Hillsong樂團。Hillsong Music Australia 是澳洲悉尼市Hillsong Church的直屬機構,它代表著Hillsong Church的音樂文化,也代表著澳洲敬拜音樂的傳奇,這一所世界知名的教會,不單止將基督教音樂文化帶入世俗里,還成為廿一世紀基督教的先驅。1992年Hills Christian Life Center(Hillsong Church的前身)進行了第一次的現場錄音,到了1994年,第二代創作人Darlene Zschech的歌曲Shout to The Lord,以及Reuben Morgan的多首作品使Hillsong更上一層,成為了新的一代敬拜讚美的典範。到今天,Hillsong第三代創作人的歌曲,正帶領進入另一個新的時代,為未來服事更多年輕人而做準備。Hillsong對於中文現代讚美詩的影響無疑會產生影響,約書亞敬拜團就曾翻譯多首Hillsong的讚美詩收錄於自己的專輯中,而他們的創作風格很明顯能聽出受到Hillsong的影響。而在美國等國家,有著更多的教會音樂機構和教會音樂人致力於推廣現代基督教音樂文化,這其中不乏像后街男孩這樣人氣極高的樂團。
發展問題
1、一些教會對於現代音樂風格的讚美詩歌比較排斥,或者認為信徒接受不了這些詩歌。2、一些教會很願意接納現代讚美詩,但是缺乏對現代讚美詩的一些認識,另外缺乏與外界在現代基督教音樂方面的交流。想鼓勵年輕人開始這方面的事工,卻不知如何做起。
3、音樂教育環境的問題。公開聚會的大教堂有著深厚的傳統,音樂教育相當專業,唱詩班也都是進行學院式的音樂教育和訓練,但對於現代音樂可以說沒有任何的了解。現代音樂的教育與傳統音樂有著本質的區別。舉例說,專業鋼琴訓練的人看譜彈奏能力很好,但是很難與敬拜樂團配合,沒有即興伴奏的能力,樂團配合往往要求儘可能地少彈,配合其他樂器和演唱人員,專業鋼琴手往往約彈越多,取代了幾乎所有樂器的作用。相反地業餘自學的人反而很容易和樂團配合,只不過識譜獨奏能力沒有。現代音樂地精髓其實就在於即興,並且打造良好的團隊配合能力。在國外,優秀的樂團樂手幾乎都是自學成才,只不過要經過長期的磨合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音樂培養模式,很難在年輕一代的信徒中取得進展。另外這一點也直接導致國內幾乎沒有現代讚美詩的原創作品,稍做觀察就會發現除了小敏的《迦南詩歌》幾乎再沒有本土的原創現代讚美詩作品。
4、國內很多教會對於現代讚美詩的文化意義沒有認清。多數人認為讚美詩只是配合教會的崇拜活動,在教堂或聚會點的主要活動都集中在牧師講道上。這當然也沒錯,只是對讚美詩的作用沒有認識地更全面。其實信徒可以在讚美詩中獲取很多的神學及信仰的信息,有一些甚至是講道也無法取代的。另外讚美詩對傳播基督教信仰會產生很大的作用,體現在越來越多的音樂布道會尤其明顯。但是在國內,絕大多數教會都沒有對於音樂布道會的支持,而所謂的一些專業的聖樂演出更像是音樂表演。
5、教會對於現代音樂事工幾乎沒有支持。其實在北京等地聚集著很多的獨立的基督徒音樂人,但是卻從來沒有形式一定規模,沒有形成專門的機構。原創詩歌又太過於個人化,普遍缺乏神學基礎,以致於很難得到推廣,而這些音樂人因為沒有支持,又要解決生計問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教會音樂事工中。另外有一些專門學習過音樂敬拜的人在教會沒有用武之地,舉例來說,北京一個較大規模的教會曾有人在韓國的教會機構專門學習敬拜學,但是後來教會一直也用不到專門的音樂敬拜,最後這個人因為教會缺乏牧養的同工而改為講道,學非所用。
6、硬體以及場地的限制。傳統的詩班形式,幾乎不需要擴音裝置,鋼琴管風琴也不需要擴音,教會一般只是為講道的人準備麥克風。另外場地也是圍繞講道台為中心,一般都比較狹小。而敬拜樂團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音響設備。國內的教堂大多只裝配會議音響設備,沒有考慮過現代音樂敬拜之用,加上沒有專業的音響師,對於很多周邊設備和連線設備不了解,往往使得很多樂器無法使用。另外,敬拜團需要一定的活動場地和排練室才比較容易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