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楊建國主編
【叢編項】:無
【裝幀項】:簡裝本 32開 / 291
【出版項】: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2006.1
【ISBN號】:9787562028611 / 7562028613
【主題詞】:哲學-教學研究-高等學校
書籍介紹
哲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問,講哲學應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應該如此。但是現在的問題在於不少高校哲學教師沒有把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作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來做,而是感到這是一件棘手、麻煩、令人生畏而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做的事情;與老師的這種感覺相呼應的是不少的高校大學生也把聽哲學課作為一件不情願但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問題的原因當然涉及到很多方面,諸如課程設定、講授內容、教材的編寫與選用、考試考核形式、社會大環境因素、學校領導重視程度、教師的能力、水平以及講授形式和方法等因素。於是北京高校一些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的教師在北京高校哲學教育學會的組織下,在從事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如何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進一步搞好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探索及調研,由此形成了本書的主要內容。應該說,進入新的世紀,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使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面對新形勢、新情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還不夠適應,在教育教學中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因此,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工作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我們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解決理論教學與實際的脫節問題。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程由於其抽象思辨的性質,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吸引力,做到深入淺出、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2004年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16號檔案:《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檔案在肯定了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同時,也看到了他們的理想、信念、價值觀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存在著不容忽視、無法迴避的問題。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客觀的分析和正確的引導。這給我們高校馬列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在市場經濟的形勢下,既要大張旗鼓地宣傳馬列主義,理直氣壯地相信馬列主義,又要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用信念征服學生,用智慧吸引學生,用真情感染學生。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作為公共必修課,不是要培養哲學、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而是要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的正確政治方向,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教師,就應當不斷地在如何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在如何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上,多做教學研究,多做教改思考。首先,講授哲學課的過程應該是在追求真理中享受智慧的過程。在古希臘,哲學的原初含義就是愛智慧,而愛的本義就是一種“捲入”,是一種飽含情感的狀態,不是一種冷漠的態度。古希臘人認為,對普遍理念、宇宙法則也應有一種情感的捲入,這才是真正的愛智慧。後來哲學史的演變把哲學的這層意思弄得越來越淡了。哲學作為一門愛智慧的學說首先應是活生生的。愛智慧意味著從事哲學者要立足於活生生的生活與活生生的心靈。我們當代人一談起哲學就習慣於炫耀龐雜的哲學知識,動輒康德黑格爾拉康薩特等。事實上,懂哲學的人未必一定要對這些人的學說了如指掌。而那些沒有或不想束縛於系統性哲學知識之人,他們也可以擁有更多的哲學智慧。柏拉圖在《斐多篇》中就把哲學稱之為高雅的音樂。這就突出了哲學的感性色彩。一個歷經人生磨難而又不屈服於生活重壓之人,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極有哲學感,而他們講出的話通常比一個學院裡的哲學學究更具有哲學震撼力。系統化專業化的哲學知識不是哲學的最最核心要素。哲學要做的是抓住事物的根基:自然的根基、生命的根基、精神的根基等,而要做到這一點人們並不非要通過哲學經典的中介,有時哲學經典還會使從事哲學者迷失方向。哲學應該對著更為廣闊更加豐厚的生活開放,對著更為廣闊更為深邃的心靈開放。中國古代的禪宗不能說沒有哲學感吧?它就強調“直指人心”的方法。依此所得到的佛學成果並不比整日埋首於佛經所得到的少。而且就實際的流傳來看,那些生動的禪語似乎比關於所謂的佛的學問影響力更大。在西方信仰世界裡流行的所謂人與神的直接溝通,也可以很好地啟示哲學的思路:每個人都可以是很好的哲學家,只要他願意與自然、生命與精神的根基進行真誠自發的溝通。哲學是“愛智慧”,同時它也是對智慧的追求,“也許真理並不存在於某個地方,而只存在於對於真理不斷追求的過程之中,也許哲學的真理並不存在於某個哲學論點之中,而只存在於對某個哲學論點的思考和論證的過程之中。”“愛智慧”的學問不是固定、封閉的一套理論和術語,無人質疑,循古守舊便是對智慧的損害。哲學的智慧在於尋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哲學就是在路途中。哲學的價值在於它開啟人們的思路,引導人們的思維方式,在於它的創造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一個創造,它就是在“檢查”以往哲學“疑團”的過程中,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而誕生的,因此,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就是不斷追求真理、享受智慧的過程。結論是簡單的,過程是複雜的、深刻的,深知過程,才能更好的理解結論。
其次,哲學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愛。從哲學的起初的源頭來看,哲學本身的要素之一就是愛。沒有愛的色彩的哲學是可疑的;沒有愛的色彩的哲學是一種變了形的哲學。我們幾乎總能從好的哲學中看出愛的色彩:對大自然奧秘的捲入,對人生世事的無盡的探求,對人類精神世界的迷戀以及對美好藝術的情感偏愛等。對普遍智慧的這種愛中包含著精神沉思的自發性。哲學不單是頭腦的產物,不單是現代科學的副產品,不單是一種純理智的產物,也不單是一種思維方法。現代哲學家強調了理智方法的一面,而忽略了哲學的更為原初的含義:愛。這種愛是一種心靈的自由狀態,是一種情感的深沉狀態。對事物更為本原的追尋,對個性之中的普遍意義的渴求,對萬事萬物變化背後的恆定性的嚮往與憧憬等等。沒有這種對待對象的態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學發生,可能也就不會有真正的所謂愛智慧的發生,也就不會出現真正有生機有價值的哲學。現代哲學的面貌過於枯燥過於僵硬,其根源之一就是因為缺少對智慧的這種發自心靈的熱愛。第三,要從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實,馬克思主義哲學一直是發展著的,而不是僵滯、不變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永遠是面向社會實踐,它隨著現實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自己,這是因為:1、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批判的、開放的。它並不認為自己的哲學是完成的、封閉的理論體系,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展開、完善,才有巨大的生命力,也正是在開放的實踐中才能使其理論更具有科學性。因此哲學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形式。這樣,哲學理論才能保持一種連續性,前代哲人所創造的成果,為後代哲人不同程度地繼承和吸收,形成相對的哲學定勢和思維模式,集中時代的精神,在結合時代特點的實踐基礎上去創造新的哲學成果。所以,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建構的原則,也正意味著它的開放性,因此,才有後人的發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就是集中了時代的精神,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融入了新的內容。2、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哲學理論是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產物。它反映著時代的靈魂和一定時代的人與世界的關係。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在其基礎上創建的哲學理論也不盡相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資本主義步入工業化,無產階級迫切地需要革命理論為指導的情況下產生的。列寧的哲學理論是在戰爭與革命的背景下,根據俄國的實際,繼承、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的列寧主義階段。毛澤東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凝鍊確立了毛澤東思想。而今,鄧小平更具有批判性的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反思,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把它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繼承和發展地創建了鄧小平理論。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但又都是各自時代的產物,反映著不同時代的哲學理論的個性,它們的根基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地把馬克思主義推向了新的階段。第四,要從活生生的社會實踐中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指出:“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每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想和觀點都並非單純來自哲學本身,而與現實生活有著深刻的聯繫。
哲學以抽象的形式,反映著時代所面臨和關心的重大問題,表達著時代精神的本質特徵。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的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文革後的中國,呼喚改革、走向開放時代精神的深刻表達。這表明:保持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特徵,體現了馬克思關於“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的思想。在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偉大歷史實踐中,我們將不斷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類生存、發展等重大問題的內在關聯,體會到馬克思關於人的自由和解放、人類社會的公正與進步等共產主義理想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而這一切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底蘊最具現實意義的方面。同時,與現實生活實踐及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繫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永葆青春,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不竭源泉。在哲學基本理論教學過程中,針對上述的“困境”,要不斷地探討並制定出教學改革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措施,解決好具體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那些矛盾。讓學生感到哲學就在他們身邊,並且是給他們以大智慧和訓練其創造性思維的學問,是豐富的、生動的,又賦予思想性和方法論的學問,而不是呆板的、僵滯的條條。還可以不斷增加教學實踐的環節,拓展學生的視野。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要適應時代,就必須與時俱進,除經常走出課堂搞社會實踐教學外,恐怕更應該把“實踐”引進課堂,把“實踐”引進課堂的教學必須是結合社會熱點問題的講授。社會熱點問題歷來是大學生關心的問題,是社會實際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他們希望有人能對這些問題給出一個滿意的解釋或令人信服的回答,並能指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途徑。有些學生乾脆直截了當地向老師提出,希望用他們學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來分析、解答這些熱點問題,要求體現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社會熱點問題進課堂,強化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力度,真正體現了理論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實際的教學原則,也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對話的機會。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解疑釋惑作用,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的針對性、實效性。第五,要從開放的哲學體系中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在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編寫上不要過分追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嚴密性和系統性,不要迷信原有的體系,要搞有針對性的開放式專題教學。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和中學政治理論課教材,基本是一個教學模式,前蘇聯的那套框架。當對大學“哲學”的思維厚度和人文情懷滿懷希望的學生接受的仍是中學那套似曾相識的程式化說教,他從哪裡體味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教條主義的體系,陳舊的思維方式,使原本極具科學性的理論程式化,程式化的教學使師生的思維不斷被知識的經驗性和規律性所束縛,喪失了獨立思考和想像的能力,程式化必然導致知識的無活力化。知識的無活力化,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難以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現在的教學很多喪失針對性,很少或不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教師為了與大綱一致完成教學任務,必然會面面俱到,實效性也就難以體現。
其次,讓“問題”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核心,改變讓事實服從道理的惡劣學風,這是提升其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關鍵。以“問題”為契機、以實為本的教學必然會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活力,使之更鮮活的融入現實,也才可能有效地指導現實。問題是壓力,也是機遇。面對問題,迎刃而解,從中磨礪我們的思維,有可能引發理論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的發展。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一定不要急功近利,要了解、尊重教育對象,以學生為本;教學方法千萬不要僵化,要善於調動一切文化資源和現實資源去詮釋、體現該學科的時代價值,一定要打動人、吸引人,才可能“伺機”引導人、幫助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要有活力,就決不能墨守成規,必須回到源頭,其教學才可能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當然,如何講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是講授方法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為此,我們很多哲學老師進行了多方面的調研、思考、探索和實踐,形成了這本論文集的主要內容以求教於同行。本書的出版離不開北京高校哲學學會解戰元會長、林婭副會長的精心組織和熱誠支持,離不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的辛勤工作,在此一併表示衷心感謝。
本書目錄
前言一、思考篇
適應新形勢,加強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講授之管見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實踐——論怎樣在公共課教學中幫助學生把握理論精髓,指導生活實踐
哲學理論公共課程發生教學“困難”的原因探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化底蘊——關於如何改進和提高哲學課教學效果的一點思考
哲學與專業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思考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課考試方式的思考
二、探索篇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改革的探索
探討改進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模式與手段
“熱點問題爭辯”與強化課堂互動
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價值
“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哲學公共課程教材問題的分析與探討
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改革的探索
高校“兩課”教育教學狀況淺析
哲學公共課網路教學之我見
三、實踐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學生的個性培養
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應進行“貼近式”教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實施“三個結合” 實現“三個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課堂教學中的“友善用腦”與“以學生為本”——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堂教學方法探索
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改革實踐初探
內容切實,方法生動——對改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思考
如何提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淺談實踐教學環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
在特色授課中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課講新講活
四、調研篇
增強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實效性的四個關鍵方面——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為例
必須對思想政治課進行調整改革——來自“兩課”教育教學的調研
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課考試改革的理論思考及實踐探析
論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哲學認識、哲學矯正與哲學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