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組建於1995 年,已成為中國當代哲學研究重鎮之一。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哲學社會學院造就了自己的核心理念:“為人為學其道一也”,沉澱出了自己的學術傳統和治學風格。此外,哲學社會學院與國內外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界有著廣泛的學術交流。學院主辦的高水平的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

學院歷史

概述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組建於 1995 年,是在原哲學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迄今已有 51 年。目前,吉林大學哲學學科已成為中國當代哲學研究重鎮之一。

哲學社會學院的歷史大致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時期:

哲學系的創建

哲學系是 1958 年在吉林大學原哲學教研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全系師生在“大躍進”時代背景下,採取“單科獨進”、“見縫插針”等辦法開展教學。 1959 年夏季,招收了第一屆五年制本科生,開辦了哲學研究班,調入、培養、選留了 10 余名教員充實教師隊伍,組建了資料室。劉丹岩教授親自主持並擔任哲學研究班全部課程,採取啟發講授、自學、討論相結合的辦法組織教學,強調重視基礎理論、掌握精神實質,提倡獨立思考,反對教條盲從,為哲學系的發展奠定了方向。 1961 年教職工發展到 60 多人,建立了哲學、哲學史、自然辯證法、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四個教研室, 1962 年,增加 心理學邏輯學教研室, 開出了絕大部分專業課, 建立了具有一定實力的教師隊伍和比較齊全的課程體系, 為哲學系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尤其重要的是,哲學系創始人劉丹岩教授親自主持制訂了《哲學系教育方案》、《 1962 —— 1967 年哲學系教學工作方案》、《哲學系 1962 —— 1967 年科學研究規劃》、《哲學系教師進修提高計畫》等一系列的發展藍圖,為哲學系的發展興旺明確了辦學方向。在教學建設上,遵從“以教學為主”的原則,按照“重視基礎、提高質量、循序漸進、逐步加深”的精神,最佳化教材,加強基礎教學,將美學、倫理學、現代資產階級哲學批判、中國現實哲學問題研究等課程列入教學計畫,規定了必修課程和必讀專業書目,初步形成了學科齊全的教學體系。每個教師都制訂了有目標(何時達到何種水平)、有任務(承擔何種課程和研究項目)、有措施(通過何種途徑和方法)的個人進修計畫,在全系教師中形成了鑽研業務苦練基本功的良好學風。 1964 年畢業的第二屆( 5 年制) 41 名本科生,其中 4 人考入中科院、外交學院研究生,該系的教學質量開始受到國內一些院校的注目。

從 1965-1976 年,由於“階級鬥爭”和“文化大革命”,哲學系幹部師生同中國一起經歷了那場空前荒謬的浩劫,哲學系的發展被中斷了十年。但是,很多教師出於對哲學的熱愛,在逆境中堅持鑽研求索,表現出了哲學工作者的良知,成為未來哲學復興的根基。

在哲學系的創建時期,以劉丹岩教授為代表的哲學系創始人,為哲學系的發展確立了方向和基礎,對哲學系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哲學系的發展

(1976 — 1995 年)

1976 年 10 月“文化大革命”結束,當時全系共有教職員工 45 人。 1977 年哲學系工作重心從政治鬥爭轉移到教學科研上來,組建了 8 個教研室,按國家規定恢復全國統一招生制度。 1978 年制訂了《哲學系 1978—1985 年科研規劃》,提出科研項目 101 項。

1981 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以高清海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點,同年建立了自然辯證法專業並招收了第一屆本科生; 1982 年國家學位委員會批准該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科學技術哲學四個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4 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以舒煒光為學科帶頭人的全國第一個科學技術哲學博士點; 1985 年該系開始招收國家首屆博士生。 與此同時,受教育部委託,該系陸續舉辦了教師進修班、哲學幹部專修班、科技管理幹部專修班;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確定該係為黨政幹部專修科的主考單位;受省委宣傳部委託,主持全省幹部正規化教育哲學電視講座及考試,形成了多層次培養的辦學格局。

在學術機構發展基礎上, 1982 年哲學系在北京主辦《新編哲學大綱》討論會,後陸續主辦全國歷史唯物主義討論會、中國近現代哲學史討論會、科學認識論討論會、弗洛伊德主義研討會、全國哲學觀念變革研討會、東北三省馬哲史討論會、西哲史學術討論會等,受到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 1985 年,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吉林大學哲學系建立現代哲學研究所,下設 5 個研究室,高清海兼任所長, 舒煒光教授、張維久教授任副所長,確立了唯物辯證法和科學認識論為研究重心。

在此期間, 以高清海教授為代表的第一代學科帶頭人的研究寫作集體,在哲學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清海教授主編,舒煒光、車文博、張維久教授為副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下卷)獲得國家優秀教材獎,舒煒光教授主編的《自然辯證法原理》獲國家優秀教材二等獎,車文博教授任副主編的《西方近代心理學史》獲國家優秀教材獎。以高清海教授為代表的學術研究方向和學術特點,打破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統教條理解,使哲學面向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成為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哲學界最有影響的理論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吉林大學的哲學學科在國內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哲學社會學院的建立與發展

(1995 年至今)

1995 年 5 月,學校決定建立哲學社會學院。 1996 年我院獲得社會學和宗教學兩個碩士點。目前,哲學社會學院現已發展成為擁有 4 個系: 哲學系( 1958 年建系)、 社會學系( 1989 年建系)、 心理學系( 1995 年建系)、 勞動和社會保障學系( 2005 年建系); 2 個研究基地: 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基地社會發展理論研究基地; 1 個實體研究中心: 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 2 個非實體研究中心: 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東北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中心; 5 個本科專業:哲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套用心理學; 10 個碩士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技術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社會學、社會保障、基礎心理學、套用心理學; 哲學學科和社會學科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1 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哲學。

哲學社會學院不僅發展成為學科健全的教學機構,培養了大批在全國嶄露頭角的學者,而且在科研方面已發展成為國內外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研究機構。哲學基礎理論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一直處於國內創新前列,取得了大量全國矚目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發展成為我國“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基地”、“社會發展理論研究基地”之一, 2003 年通過教育部專家評審,從校級重點研究基地升級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 成為“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 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成為“教育部重點科研基地”, 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社會發展理論研究中心成為“‘ 985 '國家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社會學成為“省重點學科”。

在此期間,以孫正聿教授為代表的 第二代學科帶頭人,在哲學研究、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

辦學風格

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哲學社會學院造就了自己的核心理念:“為人為學其道一也”,沉澱出了自己的學術傳統和治學風格。在哲學系建系 30 周年慶典上,以高清海教授為代表的老一代學者,把它具體概括為四種精神:

為人治學一致的高尚精神

這是劉丹岩教授經常教導學生的話,學會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一個真正的學者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堅持理性,勇於探索。不唯上、不唯書,不迷信、不盲從,不趨炎附勢、不順風轉舵,即使身處逆境,也要忠於真理。

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做學問一定要有老實態度,要在基礎理論和基本著作方面下功夫,力求功底紮實;要經歷嚴格的專業訓練,學會哲學的理論思維方式,處理好歷史、理論和現實的關係,理論的根基在現實,理論的依據在歷史。理論的研究與創新源於現實,同時又符合歷史。這就是理論和實際、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的學風。

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

該院幾代教師一直堅信,馬克思主義與任何形式的教條主義是格格不入的,馬克思主義沒有結束真理。因此,劉丹岩教授經常教導學生和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不能拘泥於詞句,要把握精神實質,要立志發展創新。高清海教授從 80 年代初開始,帶領該院教師,打破傳統哲學教科書體系,深入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使哲學面向改革開放的實踐,使該院的哲學學科處於我國理論研究前沿,為我國社會轉型與發展提供理論參考方面作出了另人矚目的成績。

百折不饒的堅韌精神

哲學是一門境界至高而又充滿歧見的學問,從事哲學事業必須具有開闊的心胸和高尚的境界,要有奉獻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否則是搞不好這門學問的。同國內一些兄弟院校老專業相比,吉林大學哲學系建系較晚,在學術聯繫、資料積累、學者隊伍建設等方面都處於薄弱地位。但是 50 年來,該院全體同志振奮精神,艱苦奮鬥,嘔心瀝血,不斷發展其事業,使該院快速成長起來,躋身國內同專業領先前列。

在未來的建設與發展中,哲學社會學院將繼續堅持和突出特色與優勢並重的特點,緊密關注和跟蹤學科發展前沿,在發展哲學基礎研究加強教學與科研實力的同時,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大需求,注重哲學與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綜合研究,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戰略性、前沿性和對策性的研究成果。

院系專業設定

哲學系

哲學系始建與 1958 年,是中國當代哲學研究基地中重鎮之一,在國內哲學學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在國內獨樹一幟,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 。目前,哲學系擁有 6 個碩士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技術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宗教學; 哲學學科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1 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哲學。

哲學專業( Philosophy Program )

專業簡介:本專業在學習哲學基本原理及其歷史發展基礎上,關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最新成果,學習和研究當代國內外哲學。哲學:“國家文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1998 年被教育部評為優秀基地, 2001 年 11 月通過國家教育部基地驗收。

主要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哲學通論、中國哲學史、中國現代哲學、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科學哲學、邏輯學、美學、倫理學、宗教學、心理學及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需要的各種專題課。還設有馬列哲學著作研究、社會學、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等套用型選修課。

就業方向:培養適應哲學理論教學、研究人才和宣傳、社會管理等套用型人才,適宜從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哲學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 ; 黨政機關、出版社、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雜誌社、企業、公司實際工作 ; 第三產業的公關、諮詢工作等。?

社會學系

社會學系 1989 年建系 , 1994 年併入該院,陸續發展有 3 個本科專業:社會學、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 2 個碩士點:社會學、社會工作, 2003 年被批准為博士點。 目前,擁有 2 個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社會發展基礎理論;東北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中心, 立足東北經濟與社會背景特點,探索東北地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途徑與機制,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理論思路。社會學系 承擔了大批縱向和橫向科研項目,現已 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理論研究基地”,產出了大批科研成果,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社會學專業人才, 在國內學術界具有較大影響。

社會學專業(Sociology Program)

專業簡介:該專業在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學基本理論以及社會學調查方法基礎上,運用社會統計和分析方法,分析研究社會問題。主要專業方向有:社會學基本理論、社會研究方法、經濟社會學、發展社會學等。

主要課程:社會學概論、西方社會思想史、社會統計學、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國外社會學理論、中國社會思想史、社會工作概論、經濟社會學、發展社會學、中國社會學史、人口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當代中國社會問題、專業外語、城市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哲學、文化社會學等。

就業方向:適應國家各級黨政機關、高等學校、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的社會學理論研究及實踐工作;適合企事業單位的社會調查和社區管理工作。

社會工作專業(Social Work Program)?

專業簡介:本專業分二個專業方向:“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方向,培養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戰略制定和戰略規劃專業人才;“社會工作與管理”方向,培養民政、人口、社團、社區等社會工作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社會學概論、西方社會學理論、社會心理學、社會統計學、社會發展理論、城市社會學、農村社會學、人口社會學、社會工作概論、個案社會工作、文化社會學、社區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中國社會思想史、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經濟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哲學、專業外語等。

就業方向:適應各級政府機關,如計經委、社會發展局、政策研究室、民政部門等,從事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經濟發展戰略與政策等研究工作以及民政、工商行政、文教管理、人口計畫、市區縣鎮管理等工作。適應科研教學單位社會工作的教學研究工作。

勞動與社會保障系

勞動和社會保障學繫於 2006 年 1 月 9 日 正式成立,下設“ 勞動和 社會保障”本科專業、“社會保障學”碩士點。現有專兼職 教授 4 人、副教授 5 人、講師 3 人,現任系主任為著名學者、社會保障問題專家 宋寶安 教授,副主 任李文祥 博士, 該系面向全國招收本科生與研究生,現有在校本科生 70 余名、碩士研究生40 余名。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 Labor and Social Welfare Program )

專業簡介:培養管理學、社會學與經濟學專業知識,了解國內外社會保障理論及制度發展狀況,掌握社會學研究方法和調查研究技術。

主要課程:社會保障理論、公共管理學、勞動關係學、福利經濟學、社會學概論、社會保險、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社會保障概論、社會政策學、西方經濟學、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勞動經濟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薪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精算等。

就業方向:適合政府機關勞動社會保障、民政、公共事業管理、政策研究等工作;適合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勞動社會保障、社會學、管理學等教學研究工作;適合大中型企業勞動保障和人事管理工作。 ?

社會心理學系

社會心理學系是在原心理學教研室基礎上發展而來, 1995 年建系,現擁有 2 個碩士點:套用心理學、基礎心理學。以車文博教授為代表的心理學科,在理論心理學、心理學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21 世紀,“心理學將成為帶頭學科”,心理學將套用與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管理、家庭等諸多領域。?套用心理學專業

( Applied Psychology Program )

專業簡介:培養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訓練心理學實驗方法,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生活、民眾心理,將心理學基本理論和技術套用於社會實際生活。本專業主要方向分為套用社會心理學、諮詢心理學及管理心理學。

主要課程: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方法、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社會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心理統計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心理諮詢學、教育心理學、西方現代心理學派、管理心理學、廣告心理學等。

就業方向:適用於大眾傳播、組織管理、人力資源評估與開發、廣告宣傳、公共關係、民意調查、心理衛生、精神醫學及社會工作等實際工作;公眾心理測量、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工作;高等院校、社會發展、管理科學、教育科學等研究部門的教學科研工作。

人才培養

哲學社會學院擁有國內外著名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批國內學術界有影響的教學科研骨幹, 孫正聿教授的“哲學通論”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還有三門課程被評為省精品課程,多門課程被評為校精品課程。

學院現有本科生 573 人,碩士生 344 人,博士生 247 人。學院在教學體系、課程設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實行改革,除學校統一發放獎學金外,本學院還根據學院特色設立了“愛智獎學金”。學生學術和業餘文化生活活躍,畢業生多分配到國家機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其它企事業單位,在國內外一直保有很高的聲譽。

學術交流

哲學社會學院與國內外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界有著廣泛的學術交流。學院教師先後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士、荷蘭、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和香港、台灣地區世界著名一流高等學府以及國內一些高校 進行學術交流,攻讀學位、 從事研究和講學,並邀請了一批知名的國內外學者來校講學,主辦的高水平的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

組織結構框

( 1 )黨委、院辦公室、教務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研究生辦公室、科研工作辦公室、成人教育辦公室、資料室、實驗室

( 2 )哲學系

( 3 )心理學系

( 4 )社會學系

( 5 )勞動與社會保障系

( 6 )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基地

( 7 )社會發展理論研究基地

學院領導

領導:

行政 職責 黨委 職責
賀來院長 負責學院全面工作 孟秋麗書記 負責學院黨務工作
李言副院長 主管學院行政工作 張俊峰副書記 主管學院研究生工作
田毅鵬副院長 主管學院教學工作 朱麗雅副書記兼副院長 主管學院本科生工作
漆思副院長 主管學院科研工作
伍麟副院長 主管學院研究生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