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諫厲王止謗》](/img/d/ce4/nBnauM3XxczNwcTNxMzNzY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zc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現存最早的《國語》注本,是三國時吳國韋昭的《國語解》。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國語》點校本,廣泛吸取前人的校勘成果,注釋簡明,易於閱讀。
名文簡介
作者:不詳類型:記敘文
成文時間:東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
作者小傳
《國語》的作者,宋朝以前,大都認為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所著。唐宋以後很多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國語》是戰國初年一位熟悉歷史掌故的學者,根據春秋時期各國史官的原始記錄整理編纂而成,並非出自一人之手。原文
![《召公諫厲王止謗》](/img/6/be7/nBnauM3X4UjN0gzNwEDOzY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xg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5) 。”召公曰:“是障之也(6)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7) 。川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8)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9)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10),瞽獻典(11),史獻書(12),師箴(13),瞍賦(14),朦誦(15),百工諫(16),庶人傳語(17),近臣盡規(18),親戚補察(19),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0),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22)。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23),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24)。夫民慮之於心, 而宣之於口, 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25)? 若壅其口, 其與能幾何(26)?”
王弗聽(27) ,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28) 。
注釋
![《召公諫厲王止謗》](/img/1/871/nBnauM3X3MzN2QTO1IDOzY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yg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2) 召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王朝的卿士。
(3) 不堪:受不了。命:政令。
(4) 衛巫:衛國的巫者。巫:以降神事鬼為職業的人。監:監視。
(5) 弭謗:阻止別人的指責。弭:阻止,消除。乃:這裡是“終於”的意思。
(6) 障:阻擋。
![《召公諫厲王止謗》](/img/d/18b/nBnauM3XxEjMwUDNxMDOzY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zg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8) 壅:堵塞。潰:水沖破堤壩。如之:像這樣。之,指代“壅而潰”。
(9) 是故:因此。為川者:治水的人。決:引水。導:疏導使水流通。為民者:統治人民的人。宣:開導。
(10) 聽政:指處理政務。公卿:周王朝有三公九卿等國家高級官員。列士,指上士、中士,下士。獻詩,指把采自民間的詩歌獻給天子,用以考察民情和政治得失。
(11) 瞽:盲人,這裡指樂官。古代的樂官由盲人擔任。
(12) 史:史官。書:指歷史典籍。
![《召公諫厲王止謗》](/img/5/b29/nBnauM3X0AzMygzN0MDOzY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zg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4) 瞍賦: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諷諫之詩。瞍,沒有眸子的盲人。賦,吟詠,誦讀。
(15) 朦誦,有眸子的盲人誦讀勸誡的之辭。朦,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
(16) 百工諫:從事各種工藝的人。
(17) 庶人:平民百姓。
(18) 近臣:指天子左右的人。盡:同“進”。規:規勸的話。
(19) 補:彌補天子的過失。察:監察天子的行為。
(20) 耆艾:指年老的人。古時*1歲的人稱耆,51 歲的人稱艾。修:整治。
![《召公諫厲王止謗》](/img/8/1e2/nBnauM3X4cDO4EjM0QDOzY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0g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22) 其:指土地。原:寬闊平坦的土地。隰:低下潮濕的土地。衍:低下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3) 善敗:指國家政事的好壞。興:發。
(24) 備:防範,防止。所以:用來。阜:增多。
(25) 成:思慮成熟。行:這裡有自然流露的意思。胡:何,怎么。壅:堵塞。
(26) 若:假如,如果。其:那。與:贊助的人。幾何:多少。
(27) 弗聽:不聽。
(28) 三年:指過了< 年。流:放逐,流放。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縣。
譯文
![《召公諫厲王止謗》](/img/f/0c7/nBnauM3XwcDMzcDN2kzNzY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5c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 “我能止住謗言了,大家終於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是堵他們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的後果更嚴重。河水被堵塞就會衝破堤壩,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像河水一樣。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暢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們,讓他們直言不諱。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列士獻詩,樂官獻曲,史官獻書,少師獻箴言,盲者朗誦詩歌,朦者背誦典籍,各類工匠在工作中規諫,百姓請人傳話,近臣盡心規勸,親戚彌補監察,太師、太史進行教誨,元老大臣整理闡明,然後君王考慮實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會違背事理。百姓有口,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樣,財富就從這裡出來;好像土地有高原、窪地、平原和灌溉過的田野一樣,衣食就從這裡產生。口用來發表言論,政事的好壞就建立在這上面。實行好的而防止壞的,這是豐衣足食的基礎。百姓心裡考慮的,口裡就公開講出來,天子要成全他們,將他們的意見付諸實行,怎么能堵塞呢?如果堵塞百姓的口,統治還能維持多久?”
厲王不聽,於是國都里的人再不敢講話。3年以後,便將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影響與傳播
《國語》對後世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全書二十一卷,七萬餘字,分別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史事,反映了春秋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活動。其中《周語》三卷、《魯語》二卷、《齊語》一卷、《晉書》九卷、《鄭語》一卷、《楚語》二卷、《吳語》一卷、《越語》二卷。從體例上看, 它分國編史, 是後來《戰國策》、《三國志》、《十國春秋》、《十六國春秋》等國別體史書體例的淵源。從記言角度看,《國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的總集、奏議等都是《國語》記言體散文的發展。專家點評
![《召公諫厲王止謗》](/img/1/a33/nBnauM3X3AzMxYTNwADOzY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wg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周代成王、康王統治的時期,政局比較安定。後來,由於奴隸主貴族加重剝削,加上戰火不斷,平民和奴隸的不滿情緒也隨著增長。周朝的統治者為了鎮壓人民,實行嚴刑峻法,穆王時的刑法有3000條,犯法的人要受到“五刑”的殘酷處罰。周厲王是西周的第十個王,他的統治更加暴虐,對人民的壓迫也更重了。厲王寵信一個名叫榮夷公的大臣,實行“專利”,霸占湖泊、河流,勒索財物,大肆搜刮。周都鎬京的國人因此怨聲載道。召公大臣召公虎聽到國人的議論越來越多,進宮告訴厲王說百姓已經不堪忍受。
文章記述周厲王施行暴政,導致民怨沸騰,不但不聽召公的勸告改過自新,反而以暴虐的手段來殘酷地壓制人民的議論和批評,結果激起民憤,被流放到邊遠地區。由此說明統治者必須重視和傾聽人民的意見,注意實現人民的利益,否則就好像周厲王那樣難逃被人民推翻的下場。
![《召公諫厲王止謗》](/img/d/f9e/nBnauM3X3YDM1UzN1ADOzY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wg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文章剪裁得體,詳略適當,重點突出,前後照應。文章一開始交待了厲王暴虐以至於民怨沸騰的情況,結尾說三年後厲王被流放,呼應開頭。這兩部分都只有寥寥數語,語言非常精練,但像“道路以目”這樣的描寫,又極為生動傳神。中間一段召公對厲王的勸說是全文的重點,闡明了防民之口的害處,是對厲王最後被流放這一事件發生的理論上的深刻闡釋和正確預見,這樣文章首尾一體,敘事和說理渾然一體,結構嚴謹,篇體渾成,結構得十分精緻。文章的語言簡潔傳神,比喻生動形象,論證深刻有力,藝術的感染力和理論的說服力結合在一起,給讀者以過目難忘的鮮明印象。文章描寫厲王的暴虐,只選取了監謗殺謗者兩個事例,用“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寥寥14個字,而厲王的暴虐無道就得到了極為生動具體的表現,深得以少馭多之妙;用“道路以目”的細節來表現人民敢怒不敢言的憤怒怨恨,更是傳神。召公的諫辭用“防川”為喻,闡明監謗的危害國家的可怕後果,以“為川者,決之使導”正面闡發“為民者,宣之使言”的道理,反覆論證,說理透徹。又以山川生產資財這樣具體可感的事實做比喻,將“民之有口”對於國家的巨大好處這一道理傳達得具體可感,十分形象。
可惜周厲王是個昏庸的暴君,這樣明顯的道理也不能聽進去。3年之後(公元前842年),終於被國人流放到彘。他止謗的愚蠢行為也成為歷代君主治國時必讀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