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本書試圖根據先秦典籍中遠非完備的材料和考古出土材料,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北狄族和白狄鮮虞氏所建中山國的歷史,進行初步的探討。該書是一部以北狄族為主角的春秋戰國史,寫的是北狄族與華夏族的互動史。從北狄族的視角,重新審視春秋戰國時代的許多重大主題:疆域擴張、兼併,民族遷徙、融合,爭霸、尊王攘夷與華夏族群認同,合縱連橫與列國爭雄,等等。前人在狄族及中山國歷史方面已經作過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比較重要的有王先謙的《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蒙文通的《周秦少數民族研究》、馬長壽的《北狄與匈奴》。這本書是企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參照最新成果,對北狄族及中山國的歷史進行一次全面而系統的再研究,以期將春秋戰國時期的北狄族及中山國的歷史面貌描繪出一個儘可能清楚的輪廓。
作者簡介
段連勤,河南省駐馬店人,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教授,著作有《北狄族與中山國》、《隋唐時期的薛延陀》、《丁零、高車與鐵勒》等。
特色
從北狄族的視角,重新審視春秋戰國時代的許多重大主題:疆域擴張、兼併,民族遷徙、融合,爭霸、尊王攘夷與華夏族群認同,合縱連橫與列國爭雄,等等。從狄族方面看,春秋戰國是以晉國為代表的華夏族不斷吞併、驅逐、分解、融合北狄的歷史。總趨勢是,狄族在從春秋大幕初啟時的包圍華夏諸侯國,一步步後退、收縮、遷移,到春秋晚期只分布於太行山沿線,反被華夏諸國所包圍,更進一步縮小為只剩中山國一個基地,最後在時光進入公元三世紀時被趙國吞滅。活躍了將近五百年。狄族後退、遷徙的路線是逐漸向東,從陝北、晉西東遷至太行、河北。狄族民眾被一點點分解,一點點融入所經行的華夏族民眾中,直到消失於歷史。春秋的北方霸主晉國的崛起與強盛,很大程度上是以狄族的犧牲(政治體的瓦解、土地的收縮、民眾的成為華夏奴隸或農民)滋養壯大的。
在狄族強盛時代(公元前588年以前),爭霸的主線是代表華夏的強國齊晉與被視為夷狄大國的北狄南楚之間的爭鋒,是相互之間的勢力擴張與反擴張之爭,是華夏族群意識不斷強化的歷程。尊王攘夷是一種統一戰線策略,齊、晉等國為應對時局,發明並運用這一口號,聯合起那些曾同受周王朝分封、具有姻親血緣關係、並在上層之間共享一套禮樂文化、以農耕定居為主的諸侯國家,對抗不具有這些共性的?狄等國家與族群。在一個過程中,前者逐漸越發強化了他們自認為是華夏族的意識,並且隨著他們在軍事上的優勢,擊敗了北狄,在文化上的強勢,使南楚從文化上向他們靠近,到最後,華夏意識、華夏文化儼然成為一種天然標誌,成為他們的代稱。然後最後,秦國作為華夏文化的代表吞併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華夏帝國。
具體過程是,晉的擴張吞併了北狄原有住地,狄族東遷南下尋找更大的生存空間和爭奪更廣的勢力範圍,並一度試圖控制東周天下,差點成為繼齊桓公之後另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國。之後,晉文公、晉景?的持續攻勢與狄族內部的分裂,使其赤狄、長狄部落集團滅亡,僅剩白狄族孤懸,獨立支撐。這時,白狄先是成為秦晉角逐中的棋子,後又成為晉楚爭霸中的安撫對象,晉國通過和戎羈縻白狄,穩固後方。
白狄的最後傳奇,是其鮮虞部中山國的建立、被並、復國與滅亡。作為戰國合縱連橫時代的重要一員,有著自己的一套小國夾縫生存之道,百家爭鳴的光輝也在這裡有所體現。比如中山國介入晉國六卿內爭、抵禦趙國,尤其稱王的戲劇化過程,墨家的非攻辯難。而中山國更成為胡服騎射效力的試驗品。未推行之前,趙國不能取勝;推行之後?趙國用將近十年滅掉其國,成長為戰國後期的強國及秦的主要對手。
特點
初版於1982年。2007年再版時,作者表示,“初版以來出土的其他有關中山國的文化考古資料及研究成果,限於時間和精力,未能完全補充和吸收進去”。因此,要全面了解關於北狄族及其白狄鮮虞部所建中山國的歷史,我們且需找些新論著(但我不知道在哪能找到)。比如,北狄族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本書只有2頁多(29-31頁)的篇幅,主要得自各種零星史料,沒有利用考古信息,感覺臉譜化了點,沿襲一貫說法,經不起推敲。因為社會經濟與文?是當時華夏人群視其為夷狄的原因。因此我很想知道北狄和華夏族究竟怎么個不一樣法,並且有哪些相同處,這才可以了解到後來他們被華夏族主要是晉國兼併後,融合過程是怎樣的。
書中推斷說,春秋時期的北狄人是個以遊牧業為主兼營狩獵的民族,其民結廬帳於草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而這一推斷來自《左傳》的兩句話:“狄人荐居”、“衛人與狄盟,不著盟地”。然而這是什麼意思呢?明確的意思來自西晉人杜預及其之後數人所做的註解。他們做注時,大概將春秋戰國的夷狄想像成彼時的北方遊牧部族了。可是根據拉鐵摩爾?王明珂家等遊牧人類學家的看法,春秋時期夷狄和後來的匈奴等遊牧民並不一樣,大概是混合經濟,兼營畜牧、狩獵、採集和農業等。這種形態的人群,在中國直到工業化發展起來的最近三十年,也就是1980年代之前,還有不少的。
因此我想,當時一部分人群為什麼與另一部分有族群認同感,都當作華夏人,而與另另一部分人有異族感,視為夷狄。我想,可能更多是文化與來歷不同吧。華夏人之間具有姻親血緣關係、共享西周傳承下來的一套禮樂文化。即使春秋漸漸開始禮崩樂壞,但總有一些傳承並通行於當時諸侯之間,比如賦詩、觀樂等?
雖如此,我還認定這是本難得的好書。誰指望一本解決所有問題?廣西師大出版社所列《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叢書》名錄中,先秦民族專著只有這一本,缺少先秦另一個有影響力的北方民族西戎的史著。以廣西師大的組稿能力猜,看來是未曾出版過,甚至也不曾被人寫出過。
到哪裡去找關於西戎、南蠻、東夷的好書呢?就像這本的。不要那種只是羅列一堆資料,而不是展現行動中的人的。也不要那些眼神盯著某一個民族本身,而看不見該民族與周邊人群尤其是華夏族之間的互動,忘記該民族的活動其實時刻是在一個複雜人群與地域中展開的。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一)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